Category: 投資分析

  • 第四季與《一線致富》

    第四季與《一線致富》

    7月28日的貼文《幾個數字推敲資金流向看美股後市》,推斷資金流入美元資產市場,有利美股和美元指數。當日提及英鎊會由1兌1.28,於1-2個月內下跌至1.21水平,結果2個月後的10月2日,英鎊兌美元跌至1兌 1.207,隨後1個月在1.21 – 1.23 之間徘徊。下圖的兩個藍色箭嘴,分別指出7月28日和10月2日的滙價。 可是,對美股後市的推斷與事實有落差 - 道瓊斯工業指數和標普500 指數在8月先跌後回升,但高位不及7月,未如預期般熱鬧。數據顯示,7月尾後未有顯著資金流入美股市場,所以股市未見承接,而是上落市。 踏入9月,即傳統的「跌市月」,持有股票的交易人,一般9月中前會全部離場。而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在9-10月最多下跌~9.3%和 8.9%。 說了一堆,投資人現時可以做甚麼?其實,每年10-12月大概是不俗的買股時機。著名投資人Larry R William 的《The Long Term Secrets to Short Term Trading》就曾統計多年的第四季至第一季數據。股市也有四時節氣,例如美國總統大選年股市一般向好,每年10-12月股市較低迷,但翌年初會有一波上升行程。 台灣的獨立全職投資人梁展嘉的新書《一線致富》,正是關於第四季入場,第一季離場的交易策略。沒錯,他建議每年只在行程最好和最有把握的幾個月交易就好了。而熟習策略後,加上槓桿工具,年回報超過20%。書中多以台股作例子,但年底至翌年初的上升行情,根據觀察也適用於美股市場。(曾經也適用於港股,但因為市場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及美股市場,我已好幾年沒注意港股了。) 如何驗證梁展嘉的說法?除了翻查過往的股市數據,也可以在Trading View 做回測。除了指數,也可以選市值大的藍籌股,並注意資金配置和交易次數,都會影響(回測)績效。他的策略和觀察,非常值得參考。書中內容簡潔易懂,超過一半是作者的人生經歷分享,推介。 至於外幣市場,歐洲10月的通脹率大幅回落至2.9% (低於預期的3.1%),低於歐洲央行的利率 4.5%。而英國的9月通脹率6.7%,高於英國央行的利率5.25%。美國聯儲局11月不加息,12月未知會維持利率還是加息。按現況推敲,歐羅兌美元會升值,而英鎊兌美元則維持現時的窄幅波動。 除了股市和外幣,現時美元定期存款利率高達5.2%,是穩健兼回報不俗的選擇。但市場預期2024下半年,美國聯儲局會開始減息,或至少完結升息周期,屆時定期存款未必再有高息回報。投資人也許可以開始留意債券,尤其是美國政府債券,估計現時至年底前都是低位。購入中長期的債券,除了每年穩袋幾厘債息回報,當聯儲局開始下調利率,債券價格會上升,投資人能賺取差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聯絡相熟的銀行,了解如何買賣證券(一般對資金額有一定要求,而且開戶需時較長),另一個較靈活的交易平台則是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可以自行買賣。

  • 很特別的台灣NARLabs

    很特別的台灣NARLabs

    早前參加在倫敦舉辦的Semi Impact Summit,屬國際大型科技峰會 CogX Festival 2023 的主要活動,多場演講的題目包括:英國政府和業界的半導體策略、環球投資者看半導體未來發展、半導體與電動車應用實例、晶片加速AI 改革、生技器官晶片趨勢等,滿有啟發兼內容充實。相比連場演講,NARLabs 的攤位更吸睛,展示半導體發展和多種創新技術,包括AI 晶片、器官晶片、網絡安全、地震預警等,並有專家學者在場講解說明。 網站介紹「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National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 NARLabs),簡稱國研院,成立於 2003 年 6 月,隸屬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下轄7個國家級實驗研究中心…」 ,範疇橫跨實驗動物、地震工程、高速網絡與計算、半導體、儀器科技、海洋科技、和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 旅居台灣時,未聽過國研院。首次認識NARLabs,是參加倫敦一場 AI 趨勢研討會,營運長Simon Hsu 提到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的AI 初創,除非自行設計 AI晶片,否則與大型科企的差異幾年內會越拉越遠,難以生存。其實,台灣有企業提供 AI晶片設計和生產服務,可惜很少外國企業知道。NARLabs 視歐洲企業,尤其英國企業為重要合作夥伴,認為歐亞企業聯手,能同時打入歐洲和亞洲兩大市場,實踐 1+1 > 2,並與美國和中國兩大市場呈鼎立局面。 根據Numbeo Health Care Index 2023,台灣的醫療服務世界第一,而政府將生物醫療列為重點發展領域。以往身處台灣,不論醫學中心或科技園,都著力培育生物科技人才。每年生醫展在南港的大型展覽館舉行,展示最新生物醫材、創新技術等。在香港,未曾見過這類大規模的生醫展呢! 談及醫材,Simon 認為台灣政府也許不懂得國際商業運作。醫材是攸關性命的產品,世界各大小醫院都只會相信大藥廠大品牌。雖然台灣的醫療服務聞名世界,但醫療產品則未在國際建立公信力。而且台灣生產的醫材,很多時只屬整套療程的其中一環。醫材銷售員往往是售賣整套療程,包括大小儀器,訓練課程,以及每個環節的醫材,以致台灣廠商對產品毫無定價能力。若堅持在國際間銷售台灣自家品牌的醫材,短期難以成功,亦未見可行的商業模式。 NARLabs 明明是官方機構,最大功能是支持學術研究,怎地都在談生意經? 後來才搞明白,NARLabs 一直以來注重科研,各個研究中心都有頂尖人才,也能和業界企業銜接。例如旗下半導體研究中心的博士後實驗員,離開NARLabs 就能直接去台灣半導體企業上班,而且打從入職第一天就具備生產力,完全跳過「逐漸熟習上手」的階段。博士後的動物實驗研究院,也為台灣的醫學中心和實驗室培養了照顧和餵飼動物的專才。實驗動物超過170種,飼養多種動物有很大學問。培養技術人才之外,NARLabs 也減輕台灣各大學實驗室的財政負擔 - 大學和NARLabs 合作,運用NARLabs 的專才和儀器,就能完成實驗,不必每間學校自行建立一個各階實驗室,購買昂貴的儀器。簡單而言,NARLabs 統合大學的實驗研究,令學研更有效率。 據說過往公開發表研究結果後,少有再持續跟進或發展。國研院邀請創投人當COO,帶來商業思維,真正轉化台灣軟實力,將研究成果商業化。除了學研技術商品化,以國家級官方機構身份和全球知名大學商討合作,會較易成事。畢竟NARLabs 的規模和資源,較台灣任何一間大學更大更多。 我孤陋寡聞,一直以來信奉市場的無形之手,總以為官僚機構效率低,尤其非牟利mindset,與生意人投資人格格不入。第一次見到整合跨界別國家級實驗研究中心的官方機構,在支持學術研究外,更專程到外地開發業務,尋找商機,而且舉辦的活動很貼地。…我聯想到唐鳳,曾被邀請成為行政院政務委員,現為數位發展部部長。記得疫情期間,唐鳳領導民間社群運用政府公佈資訊建立口罩地圖,後來又領導開發健康追蹤系統,有效阻延台灣疫情爆發。當時,我對台灣政府決心數碼化,以及重視效率的印象深刻。 離開寶島後,居然還能見識台灣官方機構NARLabs,真的「讓世界看見臺灣」! Facebook…

  • 幾個數字推敲資金流向看美股後市

    幾個數字推敲資金流向看美股後市

    未來數月,資金應該會持續流入美元市場(美股 & 美債)。簡單比較幾個數字: 美國 6月通脹率:2.97%,利率:5.50% 英國 6月通脹率:7.90%,利率:5.25% 歐盟 6月通脹率:5.50%,利率:4.25% 只有美元的利率高於通脹率,代表持有美元收息,不會貶值,更賺到2.53% 利息回報。但持有英鎊或歐羅,收到的利息低於通脹,實質貶值。這麼明顯的分別,任誰都能輕易比較,作出選擇。 英鎊兌美元匯率近日曾高見 1.29,今年以來最高升值6.83%,低於通脹率僅1%。這代表英鎊在國際間的實質購買力未顯著下降。而且由於匯價升值已經抵銷利率回報,英鎊匯率已靠近最高位(如果與通脹率看齊,匯率是~1.31)。若果資金流入美元市場,貨幣需求增加,估計美元會升值,英鎊兌美元匯率未來1-2個月可能下跌至1.21 (年初的水平)。 至於美股市場,去年10月入冬,明明能源價格高,烏克蘭和俄羅斯戰爭未完,但股市一直升,標普500指數距離2021年尾的高位不遠。究竟是反彈還是確認新一輪升勢? 標普500 指數自2022年初開始下跌(看綠色虛線),直至10月13日跌至最低點 (第一個粉紅色箭嘴),其後反彈的第一個低點是3764點(第二個粉紅色箭嘴),今年3月13日第二次反彈低點是3808點,沒有跌穿3764點,所以可能是轉勢,但未能確認。 資產會否升值,除了看基本因素,最重要是有否資金追逐,市場活絡熱鬧。 今年6月14日,有顯著資金流入美股指數基金。過往每逢有較大額的資金流入美股指數基金,兼且短期沒有資金流出抵銷,後市一般有升勢。而7月17日更錄得大額資金流入美股指數基金,估計會利好美股。 6月14日的資金流入,似乎是第一個確認轉勢的訊號,但當時要再觀察短期有否資金流出。7月17日的大額資金流入,應該確認了美股轉勢。 整體經濟數據,美國確實跑贏全球 - 至今失業率低,維持在3.6%,薪金升幅約4%,通脹下降至2.9%,整體消費額亦錄得增長,未見任何衰退跡象。在香港,利率升,每月的樓宇按揭還款額也會上升,因為利率是浮動的。在美國,尤其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部份的物業貸款都是定息,即是不會受市場利率升跌影每月還款額,所以大眾日常生活消費模式,沒怎麼受利率影響。 真正受聯儲局加息影響的,應該是企業 - 減少借貸,放緩擴張,致銀行利潤下降,市場游資和閒置資金大幅減少。企業只是增長放緩,依舊錄得盈利,未必會導致衰退。 週三聯儲局公佈升息0.25% 後有記者問答會。主席Jerome Powell 對未來會否繼續加息,不透露半點風聲,多次說明要看未來兩個月的經濟數據,才知道要繼續加息,或是維持利率。邊看網上直播,邊看即時美股指數反應,還蠻有趣的。平日媒體報導和分析,都指加息預期會影響股市升跌。 我想,短期而言,美國經濟保持增長,而且利率高於通脹,資金流入會對經濟有更正面的影。貨幣強勢,美元資產受歡迎,對美股是利好因素。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AI 世代:隨處捷徑的領悟

    AI 世代:隨處捷徑的領悟

    前文《AI 世代:人人都是CEO》提到 GPT 為各行各業創造捷徑。想行得快,要學會運用GPT。AI 的應用場景非常多,除了翻譯,寫文,找資料,寫程式,解答問題,有人問ChatGPT 如何用USD100 在最短時間内合法地賺最多錢(而他會配合AI 的建議跟著實踐),ChatGPT 建議設立網站賣環保產品。有興趣了解故事發展的,可以看Tweet。 上述只是部份例子,到底如何應用AI,大概要先確認目的地,再問ChatGPT 才知道捷徑。  人有慣性也有惰性。當某個方法有效,未必會持續尋找更好的模式。例如修改和轉換電子書格式,既然已有一個軟件,過往多次成功轉換檔案格式,當突然失效,我第一個反應是fix it,好讓該方法繼續運作,而不是尋找另一個代替方法。花了好一陣子,才問ChatGPT 有否其它方法達到目的。當然有,而且更簡單快捷! 第一個領悟:既然要走捷徑,行事為人必需靈活,而且時刻緊記自身懂得的方法,只是其中之一,並非最佳模式。畢竟生有涯而學海無涯,每個人都不及AI學識淵博,隨著時日過,要經常問ChatGPT 達到目標的不同方式! 第二個領悟:要訓練思維敏捷,學習出口成文。GPT 懂得寫文,而且速度奇快。既然AI 能做,我無理由自己打字寫文(速度太慢)。Google Doc 有語音輸入,若能口述文章,效率更好。偏偏我腦筋轉得不夠快,現正打文章…   『思維敏捷,出口成文』很重要,因為AI 速度快,若想效率高,就要提升個人給予指令的速度,否則自身會成為瓶頸。 至於怎樣訓練?國際性慈善機構 Toastmaster 訓練演說技巧,除了正式演說,也同時訓練table topic 的溝通能力 - 隨便出一個題目,即時能講故事,而且內容要有趣有意思。 第三個領悟:未必會寫程式碼,但要理解邏輯和懂得修改。GPT 能瞬間寫好程式,但人類要懂得改錯和確認程式合乎要求。網上有很多相關教學資源,要花時間先學習。好比審計員不必做簿記,但懂得會計邏輯,知道賬目何謂合理,何謂有問題。 最後,既然捷徑已存在,要盡快開始探索和運用,否則落後於人。好比Youtube 出現初期,大眾未能想像Youtube 除上載個人生活短片,可以普及應用製作節目,開通新媒體新市場,造就素人變網紅。當大家意識到新生態才加入,『捷徑』已經擠滿人了。 捷徑一般都是人少路窄有彎路,行程中或有疑惑。人多熱鬧道寬闊,目的地清晰可見的,多數是傳統大道。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AI 世代:人人都是CEO

    AI 世代:人人都是CEO

    社交平台讓全民變作者;Youtube 讓素人變明星;GPT 讓人人變CEO! ChatGPT 爆紅,世人驚嘆AI 的能耐,全球媒體和各行各業都熱烈討論未來被AI 取替的白領崗位,甚至『淘汰』上班族,大部份無工可返,難以賺錢維生。 我體會過GPT 的強大 - 翻譯整本中文書至英文,僅需數小時,而且文筆順暢,內容達意,勝過Google Translate,朋友形容可用度高達99%,並為文分享經驗<ChatGPT vs 專業翻譯:品質相若,效率千倍,成本十萬分之一>。我靠著友人推薦的開源碼,再請教程式員朋友如何在電腦設置跑程式處境,然後安坐螢幕前,觀看 AI 『閃電式翻譯』,震撼得目瞪口呆! 微軟公佈Office 365 將於數月內推出Copilot 全能助手,即是將AI 融入Word, Excel, Power Point 等,用戶只需開口,Copilot 聊天機械人就會撰寫草稿,自動畫圖…總之,不必用戶親自落手落腳。當GPT 能撰寫文章,從事內容創作的友人,擔心會否被逼提早退休。 其實,真正要擔心地位不保的,是CEO 和管理層。他們屬社會少數,靠把口指揮完成工作,並賺取遠高於大部份技術員工的薪酬。初創CEO 友人曾說,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思考,並確保自己不干擾員工的實務。CEO思考的範疇包括發掘和界定問題,制定策略和解決方法,設立各種系統,提升資源效率,建立公司文化,訂立階段目標,人事溝通管理等。 AI 將改變遊戲規則。 企業管理層多數行業經驗豐富,拼搏多年才上位。這好比未有YouTube 年代的電視明星和主持人,先入讀藝員訓練班,之後演出無對白的路人甲或主持下午的兒童節目,奮鬥多年歷盡艱辛,才有機會擔當要角。過程中,被壟斷性的電視台壓榨,被前輩欺負…種種辛酸似乎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又好比只有實體報紙和雜誌的年代,要成為專欄作者就得不斷投稿,並面對多次的石沉大海。畢竟實體版面有限,已佔有版面的作者擁有曝光率和發言權,不會輕易放棄優勢,讓出欄位。 YouTube 打破了舊的遊戲規則。當主持或明星,不必讀藝訓班,不必在電視台歷練。素人自行規劃節目內容和錄影播放,回報極高,造就了很多網紅。傳統電視台的主持和演員,例如宋熙年和陳智燊,反過來向素人學習,離開電視台全職建立YouTube 頻道,據聞回報更勝以往。至於未全面轉型的主持和演員,也要適應新遊戲規則,學會自製短片,直播帶貨。 社交平台訂立了新的遊戲規則。KOL (意見領袖)不需要報紙雜誌的欄位,也能曝光發言,讓全世界看見。政要名人表達看法,文字創作者發表作品,不再投書報館或雜誌社,不需經過審批或認可,直接貼在Twitter 和Facebook 就行,並且即時和讀者互動。作者若單靠實體報紙或雜誌的專欄發表內容,讀者人數絕對比不上社交平台的KOL! AI 會如何改變遊戲規則? 技術型白領員工害怕未來被AI 淘汰,因為主要的日常工作,AI 都能完成。這反映他們並非『靠把口指揮的CEO』,時間未能花在思考,而是實幹。當他們用口指揮AI 辦事,自身多了時間,就能學習CEO 的思考模式。現時金字塔頂的管理層,會面對大量競爭,而由低做起奮鬥多年不再是成功方程式。 AI 在各行各業創造了捷徑,大部份人會受惠。 當每個人都能用口指揮,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思考,自然人人都是CEO! (預告:下一篇會探討甚麼特質在AI 世代有助建立優勢。) Facebook Page:…

  • 從香港人口統計分析樓市走向,經濟前景和潛力市場

    從香港人口統計分析樓市走向,經濟前景和潛力市場

    香港政府統計處於8月11日公佈2022年中的居港人口統計數據,總人口約729萬,相比2021年中的740萬,下降1.64%,相比2020年中的748萬,下降2.53%。除了參看官方的自然出生(35100人),死亡(61,600人),持單程證移入(18,300人) 和移出香港人口(113,200人) 等數據,究竟人口統計數據,對未來經濟趨勢和機遇有無啟示?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 根據香港二手物業的臨時買賣合約,預估正式買賣合約價格,能反映樓價走勢。該指數自2021年8月高位超過190 開始回落,最新指數是177。而上一次貼近190高位,是2019年7月初,及後指數回落,2019年尾至2021年3月,指數徘徊於174-182之間,所以近期指數水平,算是貼近過去幾年的低位。 本來全球高通脹,香港又實施聯繫匯率與美元掛勾,物業作為固定資產可以抗通脹,價值應該上升而不是下跌。畢竟 2020年初COVID-19疫情全球爆發,美國聯儲局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市場資金充裕,美元貼近零利率致樓價大升,而美國房價指數由2020年第一季450,升至2022年第二季578。 可是,近日香港媒體報道多宗大型屋苑如太古城,美孚新邨,維景灣畔的物業買賣,錄得蝕讓。為甚麼香港的樓價不單未能抗通脹錄得升幅,甚至未能持平保值,而是下跌呢?真的如報道所述,都是移民盤趕出售嗎?香港不是地少人多嗎? 細閱政府人口統計數據,似乎能看出端倪。 香港的總人口較兩年前少了19萬人,到底是哪個年齡層少了?不看猶自可,一看不得了! 0歲-59歲的所有年齡層(每5歲為一個年齡層),除了10-14歲和40-44歲外,全部年齡層錄得人口減少。學齡兒童和年青人(0-19歲),過去兩年少了 73,700人(-6.7%),而20-59歲就少了 271,800人(-6.2%),當中以20-24歲大學生和剛畢業的社會生力軍跌幅最大 - 人口較兩年前少了 75,700人,即超過20%的人口跌幅! 少了兩成(75,700人) 是甚麼概念?翻查資料,2019/2020年度,全港八間大學的全日制學生合共101,601人,當中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和浸大五間大學的全日制學生更75,928人。即是兩年間香港少了的20-24歲人口,等同五間大學的全日制學生人數! 至於其它年齡層,25-29歲的人口,較兩年前少了47,000人,跌幅約10%。30-39歲則少了 79,300人,跌幅介乎6%-7%。一般而言,工作超過十多年,40歲後開始踏入事業收成期和高峯期,可見40-54歲的人口跌幅相對低,合共只是少了 26,400人(-1.6%)。 以前曾聽前輩說過,50歲後是人生下半場,會開始思考甚至積極開展第二事業或興趣,大概工作了二十至三十多年,事業已達或過了巔峰,人生開始尋求其它挑戰,而各個階段重視的東西不一樣,就會計劃退而不休的日子。觀察香港55-59歲人口,過去兩年少了43,400人(-6.7%),跌幅百分比與0-19歲的兒童和少年人相同! 既然 0-59歲的人口,過去兩年少了 34.5萬人,即大約 -6.3%,但整體人口只減少約19萬(-2.5%),代表人口升幅都歸入60->=85歲的高齡人口。從統計數字可見60歲以上的每個年齡層,人口都錄得升幅(80-84歲除外),而65-79歲更合共增加了~13.5萬人。60歲以上人口,由兩年前佔整體26.6%,至現在佔總人口29.4%!  高齡人口增加,可見香港醫療系統佳,過去兩年多防疫不俗,高齡人口不單未有減少,反而顯著上升。 2022年中的人口統計數據,並未包含7-8月,而往往暑假是移民人士的離港季節。根據這份人口統計數據,過去兩年0-59歲人口減少的趨勢明顯。這代表社會中層管理人員,生力軍和未來棟樑都少了,而中層和生力軍應該是物業市場的主要買家。當整體人數減少,市場賣盤多於買盤,價格自然往下走。短期之內,香港因為疫情未全面通關,甚至未能與中國大陸通關解隔離,中層管理員和生力軍人口,似乎未見止跌回升。聽友人說,商業,金融和專業服務界別最近的潮語,是”talent war”,『人才荒』,『挽留人才』。中青少年人口減少,大概不利經濟發展和增長,會降低整個社會的GDP (生產總值) 吧? 至於需求收縮的行業,大概非教育界莫屬吧~ 媒體報道新學年,幼稚園高班和低班學生減少超過5000人,相等於34間幼稚園。而全港一年間流失2.5萬中小學生,等於損失40間中學,不少中小學和幼稚園都收生不足。以此估計,市場對補習社,才藝班和興趣班的整體需求會下降。 未來值得開發的市場呢? 日本早已踏入高齡化社會,全球知名的策略顧問大前研一,多年前就著書立說建議日本政府和商界開發『銀髮族市場』。高齡人士有積蓄,有照顧護理和閒暇旅遊等需求,若果能開發銀髮族的消費市場,將會促進整體經濟和生產總值。其實,觀察日本多年來的低通脹現象,可以窺探當地企業的創新和營運方向 - 創新技術多套用在減低成本,而不是發明新產品兼提升價格。我曾看過專題報道,日本企業甚至害怕提升價格,擔心因而流失客戶,得不償失。畢竟長年沒通脹的經濟體,較難接受通脹提價的文化。 人口結構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未來規劃。不論香港過去兩年的人口趨勢會否持續,企業都需思考應對策略。至於香港的業主,若果不是趕移民,也許不必急於暑假減價賣樓。估計9月開學之後,加上疫情趨緩,樓價短期或能喘定,屆時考慮資產配置或許才是較佳時機。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一名80後看與別不同的跌市

    一名80後看與別不同的跌市

    全球股市債市俱跌,加密貨幣崩盤,樓市交投顯著放緩,初創和生技公司融資難度大大提高…  到底資金都流向哪裡了?不見得都只是湧向天然資源和糧食的期貨合約,部份市場資金確是憑空蒸發,包括美股踏入熊市,部份股份價格下挫超過一半;債券價格受聯儲局加息影響而下跌;幣圈由UST 和Luna 崩盤引發連鎖效應,比特幣和以太幣遭拋售,機構和借貸槓桿的投資人需要斬倉補倉等。但總有資金套現離場,然後資金都往哪裡去? 思考良久,未有答案。倒是發現這次大跌市和過往的相異之處 -全球性,跨行業,而且成因具持續性(不是爆破)。 身為80後,以往見識過的經濟不景氣和市場暴跌,似乎都是行業性或地區性的。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主要影響東南亞(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韓國。2000年dot.com 泡沫主要影響科網界,尤其美國的科網企業。2003年SARS 主要影響中國,台灣和香港的經濟,亞洲部份國家受波及,但西方國家都還好。2008年金融海嘯,震央是西方國家的銀行體系,雖然波及全球,但亞洲復甦快,而中國經濟仍處於高增長,受影響最深是歐洲。美國聯儲局當時推行量化寬鬆,提供資金流動性,算是成功穩住美國市場。2015年則有『港股大時代』,股市大升後,因為希臘再次引發歐債危機,中國和香港股市俱大挫。2018年中國房地產非常熾熱,政府推出去槓桿化政策,降低系統性風險,以防泡沫爆破。 2020年全球疫情,各國推出量寬紓困措施,尤其美國的量寬規模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3倍,結果成功穩住民生和經濟,貧富懸殊差距沒被拉闊,人民儲蓄多了。世界各地雖然都曾封城,但科技發達讓不少企業員工能遙距工作,影響最大的行業是航空,旅遊,和餐飲等服務業。隨著疫苗研發成功,多國開放門戶與病毒共存,回復過往的經濟模式。其實2020至2021年,多國政府的量寬政策令市場資金多了,股市債市樓市幣市都活躍,初創和生技公司輕易融資上市。2021年尾各國開始步出疫情陰霾,聯儲局已計劃逐步暫停量寬政策,甚至收緊銀根,以免經濟過熱通脹太快。 本以為世界慢慢回復正常運作。怎知道2月24日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事至今未完。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包括停用SWIFT,棄買該國的天然資源等,天然資源價格頓時大幅上漲,多間國際企業撤出俄羅斯並且為當地投資和資產撇帳。烏克蘭向有歐洲糧倉之稱,戰爭影響糧食出口,亦導致物價上漲。歐洲首當其衝,最受影響。美國的天然資源足夠,但升息和高通脹大幅提高企業的營運成本,導致盈利率下降,影響業務前景。 本來亞洲受的影響較低,但中國身為世界工廠,兩年疫情間的封城和清零政策,產能大幅下降經濟變差,影響全球供應鏈和物流,不同行業皆受影響。 至此,全球服務業,零售業,工業皆受影響。聯儲局加息兼收緊銀根,市場游資大大減少,投資者變得保守謹慎(初創和生技屬高風險項目,融資較以往困難)。本來升息有利銀行界,但生意人未必認為現時是借貸擴張或投資的好時機。除了借貸成本高了,主要是高通脹令整體營運成本上升,盈利率下降。即是多做事未必多收穫,可能白做甚至賠錢。就算計得掂數願意借貸擴張,但供應鏈不穩定,時間計不準,這種不穩定性並非借貸計數能擺平。所以,企業短期最合理的做法,是減低成本,暫停擴張,持盈保泰。那麼,銀行業不見得能因為加息而大大受惠。 科技界的業務應該相對穩定(不太受天然資源和物流影響),但過去兩年疫情大大刺激全球對科技產品的需求。現在多國與病毒共存,短期內大眾對科技產品和服務需求,不會像過去般高增長。但高通脹包括薪酬升幅等,增加影響企業成本,影響盈利前景。所以年初至今,科技股由高位回落。(過往的高估值來自高增長,以及量寬低息環境資金尋求出路)。 生技界屬高風險行業,研發需要經年累月,難以一夕看到成果,今年不少生技公司大幅裁員減省成本。 疫情未竭止,各國政策不一,旅遊業未復甦。航運業因為石油價格大漲和薪資升高,成本增加。 本來加密貨幣市場就似平行時空,不受疫情,通脹和供應鏈影響。無奈算法穩定幣UST 和雙生幣Luna 一夕崩盤,影響多個DeFi 平台,帶來連鎖效應,有投資人和平台要拋售比特幣和以太幣補倉斬倉,投資人撤資擠提,Celsius 和BaBel Finance 暫停所有提幣和轉賬服務,再續發其它使用槓桿的投資人爆倉… 想來想去,較平穩的市場應該是澳洲。澳洲有充沛的天然資源,加上畜牧業和農業繁盛,位處南半球遠離歐洲,受俄烏戰爭影響較小,今年3月的通脹率5.1%,創過去20年新高。但同期歐洲通脹率7.8%,美國更高達8.5%,而台灣,香港和中國則分別是3.27%,1.7% 和1.5%。三地較西方國家有效控制疫情,而兩岸農業和畜牧業產量高,又位處亞洲,但台幣和人民幣有不同程度的外匯管制,而且台股和A股市場並非全開放型,流動性受限。港幣自由兌換,又與美元掛鈎,股市夠自由,但2020年7月後出現人口淨流出,加上嚴厲抗疫措施,不少外資企業帶同人才和資金撤出香港。短期未重現過往的繁榮景象。日本同樣有農業和畜牧業,外滙和股市都自由,但日圓近日貶值至25年來低點。 那麼,具潛力的市場可能是新興國家如越南,印尼和印度?我對這三國的認識相當有限,只知道經濟發展還不錯,但匯率波動屬主要風險,尤其今年以來美元大幅升值,也未必是理想的穩妥投資地區。  以往大跌市的成因清晰,影響的地區,行業,時間和規模,相對容易估算 - 因為泡沫爆破就破了,沒有持續性,不會沒完沒了。可是,現時的不確定因素,包括俄烏戰事未知何日停戰終結,中國的抗疫清零(封城)政策未知影響供應鏈多久,天然資源短缺未知何時能完全補回…  既然想不通哪個地區經濟最平穩,就猜想哪個行業前景較明朗。農業和畜牧業產品有剛性需求,可以關注。另外,任何能為企業減低成本的創新技術(例如循環再生等),也會受青睞吧~ 然後,要關注哪些行業的供應鏈回復暢順,不再短缺。加密貨幣的槓桿泡沫爆破,只要完成去槓桿和汰弱留強,前景反而相對明朗,整個界別能再次慢慢發展。 想了一堆,這陣子既然各項因素未清晰,前景不明朗,看不清資金流向,就先抱著美元吧~ 美元強勢兼升值,算是持盈保泰。同時以小博大,持指數認沽期權,兼耐著性子等待下一波投資機會。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2022 如何趁勢?

    2022 如何趁勢?

    美國股市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經歷了14年牛市。2020年3月因為COVID-19 全球疫情,股市一度大挫,但隨著聯儲局大規模量寬放水和減息,市場市場資金充盈,股市很快收復失地,更創新高。下圖是標普500指數自2008年1月至今的走勢。 投資股票有林林總總的方式,其中一種最多專業投資人推介,兼相對容易操作的策略是「趁勢」(trend following)。顧名思義,趨勢投資要先發現趨勢,然後「隨波逐流」ride the wave,隨著時間股價就會增長。趨勢很少是極短期的,一般都是中長期,所以投資人不必頻密買賣股票,也不必密切注意股價。判斷趨勢後,可以安樂放心的讓時間和市場為投資增值。 今年1月美股遭遇大跌市。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多國制裁俄羅斯,包括拒絕進口俄羅斯的能源(例如天然氣)。而烏克蘭向來有歐洲糧倉之稱,戰事令其出口量大減。全球通脹本已因為疫情大流行期間的救市政策而飆升至7.5%,俄烏戰爭更是火上加油,導致天然氣、 石油、大麥和肥料等資源價格上揚。而中國面對疫情堅持清零封城對策,工廠停工進一步打擊供應,供不應求下物價上漲。聯儲局為了壓抑通脹,已開始加息週期,並停止買債。 說了那麼多,到底未來趨勢是甚麼?現時是否轉勢,未來1年是否會持續形成下降趨勢?投資人的策略如何因應市場轉變? 全球最大型的科技技公司多數在美國,受疫情負面影響有限,反而因為疫情期間work from home 受惠,過去1年多股價都大漲。去年9月《從「稀有資源」看國力》一文,提到科技股『若單純對比業績和股價,現時估值並沒有高於以往。』過去兩年,市場接近零利率,傳統行業不濟,所以具增長潛力的科技股及疫苗股,成為大眾追逐的投資機會,所以對科技和疫苗公司的合理估值會提升。如果以往認為23倍市盈率是合理價,過去兩年會認為27倍市盈率是合理價。 談及估值,因為股市未來走勢也與此有關。 今年西方多國進入疫情後時期,美國、英國、歐洲、日本、新加坡等都「與病毒共存」。2月尾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西方多國制裁俄羅斯,嚴重影響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供應。同時,少了烏克蘭的糧食及肥料,導致全球通脹。再加上中國封城清零政策,各類供應鏈皆受影響。為遏止通脹,美國聯儲局加息收水,美元強勢。另外,美國也銷售天然氣給歐洲,紓緩因為制裁俄羅斯導致的資源供應緊張。 講了一堆,即是未來怎麼估值? 1. 美元利息高(超過3%),接近債券和物業租值回報。即是資金多了出路(選擇),未必急於投入其它市場。 2. 疫情後開放,不再只是WFH 或雲端,多間科網企業的業績增長會放緩,加上股價過去兩年大漲不少,不再像過去兩年般,是大眾追逐的稀有潛力增長股。 3. 既然市場多了投資選擇,公司增長放緩,估值會下降(如果疫情前認為市盈率23倍是合理,疫情期間合理估值是27倍,現在疫情後估值又回到23倍左右) 所以,投資人千萬不要以最高點作為「錨」,認為股價從高位下降20% - 50% 就必然超值,並急於入市。除了考量過去有否overpriced,最重要是現時估值下降 - 零風險利息回報都有3%,而高通脹率令公司營運成本上漲,利潤率下降,加上增長放緩。衡量風險和回報,美股整體估值下降,短期不會再達到過去高位了。 那麼美股是必然向下走嗎? 剛才提及美元加息兼強勢,即是會引來資金流入(其它外幣兌換為美元,獲取高息和貨幣升值回報),對美股市場是利好因素。而美國有能力出口天然氣給歐洲,代表俄烏戰爭期間,美國能開闢新的貿易往來途徑賺錢。還有,全球最大的科網企業和創新公司,多數在美國,受戰爭和實質產品供應鏈的影響相對小,所以整個美國市場體質不差。 好壞因素拉鋸,我不知道美股會走低或橫行,只知道短期不會向上了。 另一個值得看的數據,是美國、歐洲、俄羅斯、烏克蘭以及中國的貿易額。歐洲貿易較依賴中國,而俄羅斯和中國就依賴歐洲。現在歐洲制裁俄羅斯,兼且少了烏克蘭這糧倉,歐元兌美元又貶值,在俄烏戰爭去向未明、中國封城的情況下,最受負面影響的應該是歐洲。 歐洲市場體質不及美國,短期受高通脹、供應短缺、少資金流入(甚至流出至美元市場)、戰爭陰霾等影響,歐洲股市的趨勢應該是向下走。 投資人可以思考如何捕捉歐洲股市趨勢。美國有歐股指數ETF,也有相關的遠期認沽期權,而且波動小於美股恐慌指數VIX和相關產品,可能是不錯的以小博大,兼風險相對小的趁勢投資工具。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跳出井底 - 在台灣重新認識中醫術

    跳出井底 - 在台灣重新認識中醫術

    香港疫情嚴峻。確診朋友們的經驗,認為中西藥合璧治療效果最好。單用必理痛不行,加上蓮花清瘟膠囊舒服很多,但若停吃西藥,會再度發燒。不過,有新聞報道指未染疫人士,吃蓮花清瘟膠囊後急性肝衰竭,需要換肝。Wiki 指蓮花清瘟膠囊不適合蠶豆症患者使用,金銀花成份可能導致嚴重過敏反應,令大量紅血球受破壞及發生急性溶血現象。另有報道指該中藥膠囊無法殺病毒,只能紓緩病徵。 其實,中西醫理念和治病學說都有差異。西醫著重除去問題(例如圍攻滅殺病毒、外科手術割掉腫瘤),中醫側重調和平衡提升免疫力,思考角度和治療方向完全不同。 究竟中藥有用嗎? 臺灣官方機構 - 衛生福利部中藥國家研究所,研發了清冠一號,而臨床數據顯示中西醫合璧治療效果非常好,更有英文版的研究報告,比照西醫的研究方式,刊載於國際期刊。早在去年中,清冠一號已外銷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新加坡、菲律賓、柬埔寨等地,簡便程度是 Amazon.com 就能買到。 我相信中藥的效用。 去年陪家母來台就醫,沒想到眼界大開,發現過往對中醫術的認識太膚淺! 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我成長的年代,只知道港大和中大兩所醫學院,對醫療的印象都是西方醫學,因為醫院沒有中醫部。看中醫都是去藥材店,或私人舊派古色古香診間。中醫斷症靠望聞問切,觀氣息看舌苔兼問症把脈,然後大筆一揮,手寫潦草藥單。病患根本看不懂,但只要交給藥材店執藥,再回家自行煲個多小時,並吞下苦口良藥就對了! 自小就覺得中藥和西藥差異很大 - 西藥是一粒粒或一樽藥水,而不同醫生對傷風感冒的處方大致相同。每日吃3-4次藥,休息幾日就好。中藥呢?打開藥包,大部份的藥材都難以辨別 (說不出名稱)。中藥材不能直接吞下肚,要加水煎藥,放涼再喝,兼且翻煲,盛好放置冰箱,留待下次飲用時加熱…  總之步驟多多,兩個字:麻煩。我認識在香港和澳洲名氣大的中醫,他們主打傷科和針灸,能治療奇難雜症且療效顯著,但很少處方中藥。 1999年香港浸會大學成立香港首間中醫藥學院。2006和2009年,博愛醫院營辦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後來民居也有博愛中醫,裝潢類似西醫診所,服務包括診症開藥和針灸。那時,我第一次見到藥粉式中藥,而且根據每次食用份量包裝,只需沖熱水就能飲用,不必煲藥了。藥單不再是手寫潦草字體,而是電腦打印藥材成份。家人當年覺得藥效不明顯,據說藥粉效用及不上藥材煲藥。 說回台灣,西醫和中醫會合作。記得家母問類風濕科醫生,中藥會否有幫助,西醫肯定地答「會」,尤其紓緩病徵的效果非常好,很多病人狀態有改善,但中藥有其限制 - 若果疾病已影響內臟功能,中藥就無法幫忙。 記得首次見長庚中醫診症,第一件事不是望聞問切,而是看驗血報告!後來才知道,台灣有部份中醫師是雙主修 - 大學先讀5年西醫(等同家庭醫生全科訓練)再唸2-3年中醫!他們既了解西方醫學,又懂得中醫術,這背景非常有利中西醫溝通合作。另外,台灣醫院的中藥也是藥粉,藥單除了成份名稱,還註明功效。藥粉磨得幼,沖水易溶,味道也不錯(否則難以堅持長期飲用吧!) 中醫最令我驚奇之處:研發很多自家產品!例如治療筋骨痛楚的薰衣草香味的藥膏、蘆薈凝膠治療皮膚敏感(效果媲美類固醇但沒有副作用)、中藥水沖澡、益氣飲茶包(日常飲用以提升免疫力)等。此外,中醫師與生物製藥公司合作研發,提煉黃耆多醣,已成為住院癌症病人改善疲勞的用藥,同時推出沖劑以保健品在市面銷售。中醫師也與陽明交通大學的生物科技系合作,研究黃耆複方治療COVID-19,並以老鼠當實驗觀察肺部轉變和藥效。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見到中醫做西方生科實驗,而且整個過程、數據圖解和治療原理,都以英文發表報告,證實中醫藥效! 別說笑,當我連各種中藥材都分不清,中文藥名都記不住,然後看到國際期刊和全球醫學界以英文討論清冠一號,以西方科學實驗法驗證中藥效果,確實驚奇得不得了! 多年來,台灣中醫都會在國際期刊發表中醫藥的英文研究報告,說明對應西醫學的哪些症狀、藥理、臨床數據和療效。林口長庚是全台灣最大的醫院,有接近4000張病床。私家醫院投放資源發展中藥,研發方式貼近西方醫學(科學),務求標準化並能推出自家出品…  我知道自己過往對中醫的認識太膚淺了! 媽媽接受中西合璧治療,效果很好,不論驗血報告或臨床狀態都反映出來。長庚中醫亦懂得傷科針灸,親身經驗是療效立竿見影,能像西藥般快速控制病徵(尤其筋骨痛症)。自身經歷之外,我看過媒體報道中醫術治療奇難雜症的前後對比,例如癌症病人光頭變濃密生髮、皮膚潰爛痊癒變光滑、中風重度昏迷針灸後甦醒…   綜合所見所聞,原來中藥能治療多種病症,而台灣中醫長年有國際交流,在世界佔一席位。受限於眼界,以往我無法想像! 當中醫療效能夠以科學方法驗證說明,確實大大提升普羅大眾對中醫術的信心,而台灣政府推廣中醫藥的努力和決心,功不可沒。例如清冠一號,有Line 官方帳號讓民眾直接查詢,也有官方網頁Q&A,列出8家獲政府授權兼有獲外銷批准的中藥廠。Line 帳號真的1日內便回覆我的查詢,而官方網站也持續更新,例如『蠶豆症』人士能否服用等,都有詳盡說明。臺灣政府的用心和效率,確實抵讚! 清冠一號在歐洲和美國以草藥保健品出售,而澳洲、新加坡和加拿大則以中成藥出售。除了外銷渠道廣,我驚訝政府對中藥的嚴謹要求、監管和條例。首先是確保中藥材來源和質量不受污染,生產程序和環境亦有一定規格。記得,小時候香港曾有很多冒牌中成藥和假藥,看中醫後執藥都在街坊藥材店(而不是吃成藥)。所以,我只認得國際大藥廠,也知道西藥研發時間長,程序複雜,好不容易才能產出可售賣成藥。原來,現代中藥同樣有嚴謹規管和大藥廠製作。 我提醒自己,做人真的要不斷吸收新知識,與時並進,否則坐井觀天,還以為世界只有那麼大。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從俄羅斯攻打烏克蘭 到《阿共打來怎麼辦》

    從俄羅斯攻打烏克蘭 到《阿共打來怎麼辦》

    現代戰爭,再不單止是國家之間的打仗,全球民間都能參與,而且身負重要角色。 以往無學者或專家考慮全球的民間力量,但世代不一樣了,需要新的認知和思維,了解地緣政治和權勢分佈。我不熟悉地緣政治,不敢班門弄斧。但民間的參與和角色,顯示權勢(就算在兵荒馬亂的戰爭日子)不再只是由政府掌握,亦不只是在富豪手裡。民間企業的角色,越來越吃重。而且,人民(如黑客和加密貨幣持有人等)能瞬間參與,兼且左右局勢。 民主資本主義社會鼓勵創新,自由開明的風氣,令每個人更有話語權,真的decentralize (去中心化)。 過去兩年看過一些地緣政治書和國際關係文章,也上課學習從國防軍事角度看國與國的戰略部署,大部份的論述和軍事戰略推演,都以政治和經濟計算。行軍打仗需要軍餉糧草是事實,勝率之外,經濟利益確實重要(侵略爭奪其實就是為了資源)。可是,民主資本主義國家的思維邏輯顯然出錯 - 大家都以為俄羅斯不會真的出兵,只會小打小鬧,為談判製造籌碼以便獲取更大利益。事實卻是兵不厭詐,更直接攻打首都基輔。而頭幾日,各國未有伸出援手,烏克蘭靠自身力量撐了幾天,才等到各國的軍備武器資金等援助,還有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 西方國家過往的邏輯幾乎全錯,需要重新衡量和推敲獨裁者的思維吧!2019年的社會運動,香港人『錯了一次』- 以為中央政府很在乎經濟,尤其香港是境內唯一一個沒有外匯管制,方便賺取美元的窗口,更(曾)是國際金融中心,無理由砸爛拉倒。但兩年多抗疫以來,狀況有目共睹。這次俄羅斯出兵攻打烏克蘭,其實也令很多人跌破眼鏡。 坊間不少報道指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就像是預演中國武力攻打台灣。兩者有相似之處,但短期未必發生。最近看完《阿共打來怎麼辦》,十分推介,尤其沒有資深軍事和國防經驗/知識的人,會有很大得著。書的內容包括: (1) 用很多數字,計算和邏輯,拆解多個坊間謠言(包括計算飛彈,軍備,不同謠言戰術為何不可行等等)。例如詳細列出不同的中國軍事戰略傳言,分析那哪些軍備武器的數量,計算上彈和飛行時間,射程,重量,運載量等,點出和謠言不合之處。(中國大陸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厲害)。 (2) 有很多中共攻打台灣的軍事推演,日常坊間看不到那麼仔細的描述 - 列出時間,難處,挑戰,步驟,為何可行或不可行,弱點等等。而且經已料敵從寬,非常值得看 (3) 告訴台灣人民,如果台灣被攻打,要如何應對和生活,非常實用。 (4) 資訊戰 - 這年代非常湊效的戰略,能製造分化。其實,想想也知道,否則不會有政權設「防火牆」和打擊言論自由。 (5) 討論各國戰略,包括印度日本美國中國南韓澳洲東南亞等。了解各國的考量和戰略很重要,因為任何戰爭都不只是兩個國家的事。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我對台中的片面觀感

    我對台中的片面觀感

    親戚E & K 早陣子去台中探望投資加密貨幣的朋友,邀我一起去聊天。因為E & K 要接孩子放學,再送去長輩家中,開車到台中大概晚上十時半,所以我獨自於中午乘火車到台中走走看。一坐上火車看沿途風景,就有旅遊的感覺。(畢竟香港沒有這種在路軌上搖晃的火車嘛~ 羅湖線的電氣化火車,比較似捷運。) 台鐵經過桃園、中壢、竹北(新竹北邊)都是城市,去到竹南(新竹南邊) ,開始見到偏僻鄉野,之後還有幾個站包括苗栗,直至快到台中,才又見到高樓大廈。因為在台中的停留和自由時間少,都集中在草悟道和西屯的重劃區七期(類似台北的信義區)。以下簡單列出對台中的片面觀感: 我推理台中人對西餐的需求較小,傾向愛吃中菜,而西餐愛好者也許較年輕。再推敲下去,台中的人口組成,也許較多工業界廠家,較少接受西方教育,所以不見得喜歡西方文化。又或簡單講,台中的人口組成比較本土,不夠多元化。 其實,也許台中的特色不夠突出。台北最國際化,被戲稱為『天龍國』;新竹有科技園區,再加上清華大學和陽明交通大學,如同台灣的矽谷。台南則出名工廠多。台中呢?我問過當地朋友,得到的答案是旅館業(Motel) 和地產商…   我未能找到支撐看法的統計數據,但找到足以說明「觀感差異大」的數據 - 整體在職人士的教育程度有明顯分別。台北那種遠遠拋離,讓人傻眼。台南的轉變亦非常impressive (我未去過。台北朋友說台南的科技園區對高學歷人員的需求,帶動了整個地區的改變。)新竹的改變也不錯。有興趣多了解的讀者,可以找來台灣所有縣市的數據短片,參考比較。 台北 新竹 台中 台南

  • 港台樓花大差異

    港台樓花大差異

    樓花在台灣稱作預售房。在香港買樓花要先入票、抽籤和排隊選單位,人頭湧湧場面墟冚。台灣呢?近日觀察,銷售預售房的工作大多外判給第三方,地產發展商不會自行開賣,也不見擠擁人潮。一般而言,3星期至3個月內完售,都算作暢銷受歡迎。某些地產發展商實行不二價(像香港有清晰價單,不必講價),但更常見的似乎是每組客都有議價空間。香港人看來匪夷所思,而且銷售效率較低,但台灣人似乎習慣了,認為理所當然。不二價反而是少數,未廣被接受。 以往提及台灣住宅的空置率高,而且租金收入難抵每月供款。早前台灣朋友說兩年前購置大概720萬台幣的物業,現時每月租金收入26000台幣,年回報約4.3%,而且房價升值約25% – 30%了!友人說林口的房價潛力高,最近又簽約買了2024年才建成的預售房。我網上搜尋資料,林口的淨移入人口連續幾年全台排第一,而且正在開發影視園區和工一市地重劃園區,預計未來幾年都會繼續錄得人口增長,有助推升樓價。 台灣和香港樓花銷售最大的差異 – 是貸款!香港樓花大多數有即供優惠,而發展商按揭又有一按和二按,過往更有不必壓力測試的「呼吸plan」,但一般只是承造首1-4年內的貸款。記得以往曾有香港媒體幫手計數,要買家謹慎計算幾年後的還款銀碼和利息,是否仍能負擔供款。 台灣呢~ 購買樓花的頭期款(首期) 10%,第二和第三年再付4% 和6%,即是正式交收房屋前合共付20%。沒有即供的選項,甚至貸款都是by default 由發展商統一和銀行談條件。所以,預售房的合約註明買家在物業建成,正式交付時會貸款80%。如果地產發展商找來的銀行,未能為買家批出80% 按揭,而差額少於30%,發展商會以相同條款和年期,貸款該差額予買家。若果差額超過30%,發展商同樣會借出差額,但會和買家磋商還款年期和利息。 有看懂嗎?即是銀行認為未夠能力貸款8成的買家,地產發展商會包底提供差額的貸款,而且不會獅子開大口做『大耳窿』,而是根據銀行條款貸出差額予買家,好讓物業順利成交!這條文顯然是保護買家吧!我忽發奇想,如果年紀稍高的人在台灣置業,也許還是有機會獲批年期較長兼高成數按揭(因為所有戶主由發展商統一向銀行談條件,整體的貸款條款相同),對業主是很大的便利吧! 台灣樓花另一個讓人驚嘆嘩然的特色,是「客變」。記得早前參觀友人在內湖的新居,裝修由三房變兩房,而且廚房的座向、位置和形狀,都和原定設計有別。我本來以為裝修費很貴 - 尤其要拆牆改間隔的,卻原來發展商容許客變!只有主力牆的格局不能改動,其餘的間隔,可以在建築時提早說明改動,發展商會配合!而新居贈送的廚具電器,都是用票券換領,不是預先放置進屋內。所以,台灣買家改動新房的靈活性很高,又不會浪費人力和物料!很厲害~!(大概是戶數有限才能這樣做。如果在香港,不可能容許每個家庭客變的吧? 看到友人投資回報佳,加上台灣經濟好,兼美元貶值,我也蠢蠢欲動,認為台灣某些區域的物業值得買入投資。 Facebook 專頁: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創新創富:不靠累積,重訂規則

    創新創富:不靠累積,重訂規則

    昨日和朋友閒聊,有啟發。 先說重點,再娓娓道來。 創新很重要 - 因為不是靠累積追趕,而是重新訂立遊戲規則。(所以,知識 & 眼界是重要工具) 事緣朋友說: 就這樣聊起來~ 😀   我認同#3,朋友讀經時的提醒,值得大家思考更多。 回頭說#2 & #1 貧富懸殊呢~ 那麼如何解決或拉近貧富懸殊差距呢? 上述例子,至少看到現代貧富懸殊很嚴重的情況下,年輕人或看似資源不足的人,還是有方法以高效賺取回報!不單止拉近貧富懸殊距離,甚至已遠遠超越本來的贏家。 創新很重要,Open-minded 都是。 其實,大家有否思考過 -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都要奪去。」馬太福音 13:12? 創新很重要(不論是科技或解難的方法,似乎一直都有創新的空間) (這篇文章的體裁,和過往的不一樣。因為是思考過程的記錄,沒著重起承轉合和文風。而這種記錄,日常只和親朋戚友電郵分享。希望會收到讀者回應。)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從台北醫學大學國際醫療高峰會說起

    從台北醫學大學國際醫療高峰會說起

    台北醫學大學是是位於信義區的私立大學,在校園內抬頭就看到台北101,僅10分鐘步行距離。校園佔地小,但有草地足球場,又有楓林大道。大半年前首次踏足校園,參加商業機構的生物醫療器材推廣講座,今日則為了第九屆國際醫療高峰會。不論講者、內容和學校,都非常 impressive!學校一年辦兩次高峰會,由只專注研究到成立加速器,建立創新文化和支持生醫初創,過去幾年又國際排名大幅躍進,而最新的全方位癌症中心會明年啟用,並設有全球最先進的精緻型質子機。 高峰會內容涵蓋領域廣,從講題可見一斑。 先說印象最深刻和令人驚嘆的: 1.  杜元坤是義大院長,他的「杜氏刀法」聞名全球。這次高峰會則是分享細胞療法在軟骨重建(尤其膝蓋)和神經再生的應用。脊柱受傷後最怕二度傷害,而脊椎組織有如豆腐,如何避免破壞,同時用細胞療法接駁周邊神經使其再生,杜教授都有說明。因為神經受損導致的癱瘓不再是不治之症,杜教授說其治療的成效是100%,並播放病人手術後的步行狀況。極力建議讀者網上搜尋杜元坤醫師的事蹟,非常厲害! 2.  賴鴻政是雙和醫院副院長,亦是酷氏基因共同創辦人,國家新創獎得主。現代不孕夫婦比例大幅增加,而人工受孕成功率約70%。所謂70%,是將體外受精的胚胎放入母體做次,就能成功懷孕。現時失敗的個案並非胚胎不健康,而是未能成功在子宮著床。賴教授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分析婦女的分泌物,結果是有三類型的人 - 100% 受孕成功,70% 受孕成功,100% 受孕失敗。隨後嘗試獲取放入胚胎前一星期的數據,成功分為四類。這項技術辨別婦女是否處於胚胎容易著床的週期,能大幅提升單次受孕成功率達80%,預計明年上半年能完成並正式推出。 3.  李友專教授獲選為新一任的國際醫療資訊協會主席,也是國家新創獎得主。他20多年前就對人工智能有興趣,但當年機器學習在校園內是大部份人瞧不起的題目。他分享了人工智能在醫療各方面的應用,何謂Earlier Medicine 早覺醫療。另外,他亦分享了運用機器學習,辨別皮膚痣演變為腫瘤的風險高低。該技術曾成功辨識一粒痣為高風險,割除手術完成後驗出是某種瘤的stage 0! 上述的醫療創新技術都非常非常厲害吧!高峰會還有幾它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包括智慧數位醫療生態、新一代抗癌藥物開發、台灣本土疫苗研發過程和生醫重新生態圈等。 台上都是資深醫師,他們滿腔熱情地分享研究題目和成果,而且擁抱和鼓勵初創startup,那份熱誠和魄力,很動人呢~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港人看台灣的另一面貌 - 新竹科學園區

    港人看台灣的另一面貌 - 新竹科學園區

    上次去新竹高鐵站旁的生物醫學園區,最近則去了新竹科技園區聽人工智能的講座。沒想到最大得著並非講座內容的啟發,反而是多一個角度認識台灣。 新竹確實是科技重鎮,而且給人很興旺的印象。記得曾看過一篇報道,全台灣平均收入最高的里(區域),並非來自台北,而是新竹。該區的生活水平高,曾有居於新竹的父母於網上透露,即便收入高,但生活支出昂貴,不論屋租和孩子學費等,亦較台灣其它地區高。當日從高鐵站乘車前往科技園區,途經所見盡是樓齡新簇簇的高樓,密度不低。而園區外圍,亦有興建中的大型設施。記得現職證券行的友人曾說,兩年前曾有客戶拉隊去新竹買樓花,說某個位置的物業具升值潛力,因為避過了需要塞車的路段,上下班便捷,並以900萬台幣買了小坪數的一房單位,現時物業落成,市值1800萬台幣,兩年間升值一倍!友人說很後悔當日因為預先安排了玩樂節目,沒有參與呢。要知道樓花首期僅一成,即是如果放售,兩年間回報達10倍!扣除稅款,亦有4-5倍回報!新竹大概就像是美國矽谷吧~ 是很有活力兼持續成長中的地方。 新竹科技園區佔地很廣,共有五期,部份還在擴建。交通不算方便,距離新竹高鐵站或台鐵竹中火車站約15分鐘車程,但勝在鄰近兩所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園區內有五條免費接駁小巴路線,遊走整個園區、兩所大學,以及火車站和高鐵站等,班次頻密。園區環境清幽,綠化極佳。我未有機會參觀整個園區,直接前往聽講座。內容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各式各樣的應用,包括市場推廣(如網上廣告)、金融財經(如程式交易)、健康護理(如X光片影像分析)、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智能機械人、和智能家居等。除此之外,談到發展人工智能,尤其是商業規模、最重要的因素、整個團隊的組合等,也有技術方面如何優化人工智能,以及控制資源用量。整個講座,印象最深刻的內容,除了學術界研究思維和商界開發產品思維的異同,是MLaaS (Machine Learning as a Service),這是非常聰明的概念,亦似乎會是未來趨勢。 在座聽眾大部份是男性,女性只有寥寥數人。雖然上次的生物醫療講座,男女比例較均衡,但這次的聽眾反應較多,演講中段已有問題和反饋,最後的問答環節亦有不少討論。這也許側面反映了台灣不少業界人士,已經應用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工業和工程產業相對成熟。其實這很合理 - 台灣的的半導體產業、以及電子周邊產品等,都是世界知名,而且全球具一定市佔率。 香港一直以金融業和服務業聞名。港人普遍不太熟悉工業界發展,也相對少接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長期研發的產業,較習慣以經濟角度看事物。台灣的專長是工業工程吧~ 生物醫療則是發展中階段(從聽眾的反應,就知道熟識這產業的人還不夠普遍)。早前和香港友人茶聚,他是IT 人,並由軟件界踩入硬件。他說在台灣由零開始設計和生產一台程式化的飲料機,整個項目預算較香港便宜一半以上。而所謂在香港設計和生產,其實已包括預算在中國大陸生產機器。所以,台灣在硬件設計和生產成本方面,確實有極大優勢,而且有很多人才! 台灣很大~ 每個區域都有其特色,值得認識發掘。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前沿科技的兩端:生物科技與區塊鏈

    前沿科技的兩端:生物科技與區塊鏈

    今年最熱門的前沿科技話題,非 mRNA 疫苗和比特幣莫屬。兩者各自代表生物科技和區塊鏈對現今世代舉足輕重。 全球COVID-19 疫情,阻隔傳染病大流行最直接的方式,是盡量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世界各地經歷「鎖國lock down」,終於等到史上研發期最短兼95% 有效疫苗,才得以控制疫情和死亡率,生活逐漸回復正軌。人們察覺生物科技的重要性,這兩年都是市場焦點,資金湧入各階段的生物科技企業,IPO 數目亦大幅增長 - 2018至2021 在美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數目分別是 42, 39, 71, 77,而且集資額大的公司數目倍數增長。 美國聯儲局2008年金融海嘯推出量寬政策救經濟後,俄羅斯盧布在2009-2010年期間,3個月內貶值24%!隨後2014-2016年間不足18個月內貶值50%。2019年尾-2020年,阿根廷披索在1年間又貶值50%。中央政府限制民眾購買美元,沒渠道換匯的人只能眼白白看著每天勤奮賺取的薪資和存放銀行的披索貶值。2020年美國再次大幅度量寬,環球疫情,男女老幼留守家中 work from home,比特幣一年多內升值超過10倍,成為儲存價值(保值) 的數碼資產,多種加密貨幣價格亦大幅上揚。加密貨幣不屬於任何政府旗下,但具備流通性和透明度的二手買賣市場,而且交投活躍。 投資人要如何看待生物科技和區塊鏈?哪個更有前景呢? 其實,生物科技和區塊鏈雖然都是前沿技術,但發展的策略、要解決的問題、遇到的挑戰都很不一樣,好比科研與人文,難以直接用同一標準比較。 1.  從上而下 vs 從下而上(又或扁平) 生物科技由少數精英帶領研究,他們來自醫學、化學、生物、物理、工程、數學等範疇,當中有研究生、博士、院士、教授、資深研究員,聚集社會頂層的少數高學歷人士。每位都具備優秀頭腦和學識,但不是每位的研究都會成功。成功與否和付出的心力、團隊質素未必有正相關。根據統計,通過第一期至臨床試驗的新藥,成功率僅約13% - 38%。整個從無到有的研發過程漫長,大約15年,而新藥獲20年專利權。一般而言,第一個推出的創新藥物,市場佔有率會高達70%-80%,剩下的兩三成市場則由繼後推出的同類藥物瓜分。由此可見,整個產業不論人才和產品,都是漏斗型篩選。 區塊鏈的特質是去中心化兼全透明,不依賴個別單位或精英,沒有中央監管、沒有權力核心、沒有專利保護,屬開源產品。比特幣的分散式帳簿容許任何人參與「挖礦」,以太坊讓任何開發者輕易建構智能合約。區塊鏈上建立應用程式,又或跨鏈銜接應用,好比砌樂高lego 積木,不需要從零開始,而是可以不斷銜接,每人做一小塊,又或現成的零件,可以套用在另一條鏈。這種特質降低了技術門欖,提升了開發速度,相對容易聚集人才參與其中。砌積木除了從下而上,也能多方向拼湊(扁平)。 2.  科學的突破 vs 制度的突破 生物科技的研發需要經年累月,多次嘗試失敗調整再嘗試又失敗,並且越益追求精準,而實驗結果必需達到統計學的顯著性差異(statistic significance)。各種物質的組成或分割、某個細胞或病毒對藥物的反應、劑量和傳輸藥物的計算等,都是科學。科學的原則:可以被驗證,有機會錯。對錯有明確界線和定義。 不論西方或東方社會,都歷經帝國王朝。中央集權體制歷史悠久,反而民主在人類歷史上佔比太短。現時的民主國家還是有很大程度的集中管理體制,日常生活的各種服務,例如銀行和地產經紀,都扮演中間人角色,協助兩方達成協議完成交易。去中心化是去除中央集權,也去除中間人,改為以程式碼設定和完成。區塊鏈的應用模式和場景,不似生物科技的新藥,沒有對錯或成功失敗之分,突破的不是科學知識,而是運行已久的制度。 生物科技嘗試解決科學疑難、區塊鏈嘗試解決社會問題。兩者都透過科技解難,所以技術只是解難的手段。 3.  千錘百煉 vs 快速普及 剛才就說過生物科技屬於精英沙漏篩選模式,創新和新藥的研發期長,而且大部分實驗會失敗。匯集頂尖人才,投入大量資源(人力財力物力時間),為了千錘百煉的成品。突破科學的難度之高,眾所周知。 區塊鏈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被巿場接受。推廣至普及應用,讓加密貨幣落在更多的用戶手中,轉化更多人成為區塊鏈用戶,才是最大的難題!別說推廣一種『新貨幣』(只有越普及才會越流通,然後又吸引越多人使用,是一個正面循環),日常單是推廣一件新產品一項新服務,已經極不容易。 如何得知何謂最大的難題?其實,只要觀察頂尖人士投放努力和熱誠之處,就能大概估到挑戰性和重要性的高低。Sam Altman (美國企業家,現職OpenAI 行政總裁,曾是Y combinator 前總裁)最近推展WorldCoin 項目,目標是將加密貨幣送給地球每一個人。計劃以人工智能掃描視網膜,以辨識是否人類以及曾否獲派worldcoin (避免重複派送)。視網膜資料不會被儲存,只是轉化成一堆codes, 生成加密貨幣錢包鎖匙。 World…

  • 令人驚艷的生物科技講座!

    令人驚艷的生物科技講座!

    陪伴家母旅居台灣,生活漸入正軌,發掘寶島其它面貌,有「驚艷」的感覺! 全球健康照護指標(Health Care Index) 台灣排名第一,勝過南韓、 法國、日本和丹麥。全球前200大醫院,台灣佔了14間,僅次於美國和德國,是亞洲第一名。而台灣人才濟濟 - 瑞士IMD Business School 發佈的世界人才排名報告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0) ,台灣排名20,亞洲區排名第三(第一是新加坡,第二是香港),優於韓國和日本。其實,台灣擁有國際級技術人才顯而易見 - 投資人最熟悉的台積電(TSM),代工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全球50% 的半導體。而台灣的晶圓代工和封測,全球市佔率超過60%和30%,都是世界第一。 單看排名不至於讓人「驚艷」,親身接觸才會驚嘆! 台灣的醫院有不同規模,最大型是醫學中心,除了治病亦進行研究。而看病拿藥竟有醫院品牌的產品,在香港不會經歷到。 早前參加新竹科學園的生物科技講座,由現職中央研究院的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博士主講。3小時聽到的業界現況和技術知識,能抵多個小時的自行資料搜集!講座真的超高質,免費兼開放給科學園外人參加,而且外行人也大概聽得懂,很厲害吧!當日在座有投資人,問答環節的第一條問題,就是關於台灣生物科技公司的股價,「為何提及的 3間台灣生物科技公司,去年和今年都授權外國藥廠自家研究新藥(授權案金額約 2億 - 5.3億美元),但股價沒大幅飆漲,市值更遠遠不如美國公司?」 吳博士耐心解畫。台灣只有2500萬人口,市場太小。而上述三個授權案,都是新藥完成第一期,準備進入第二期研究(即是仍屬早期,未達第三期臨床試驗,效果不確定性高,價值不及外國完成三期臨床新藥)。為了完成較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兼且打入國際市場,台灣的生物科技公司在研發階段,必然會與外國藥廠合作,才有足夠資源做市場推廣界。 以此看來,台灣的生物科技公司似乎主打早期研發,而不同區域的生醫聚落亦各有特色。例如雙北(台北和新北)的重點領域是新藥和新試劑,新竹則是醫材,ICT 和醫學影像,中部特色是輔具、微創和精密機械,南部就是製藥和原料藥,以及骨科牙科醫材。驟眼看來,似乎有相對完整的生醫產業鏈。 另外,政府大力扶持發展生物科技,投入資源培養人才。除了高端技術和研究人員,為免人力不足,政府全額補助失業或待業人士,參加生物科技項目管理等各類相關課程。而生物科技園區又定期舉辦講座和課程,請來現職業界人士授課(這很重要,因為分享的資訊和技術,都會緊貼市場)。還頻密舉辦亞洲及各種生物和醫療科技展覽和高峰會(南港展覽館11月和12月都有生科展覽,查看過往活動,一年都有好幾個!),製造氛圍聚集人才。 疫情過後,預計全球投入生物科技的資源大幅增加,這領域會越來越蓬勃。參加講座除了為投資分析生物科技公司(專業技術還是要聽行內人解說),也為個人興趣。記得年多兩年前,看了兩本關於免疫系統的書,還有《蛋白質的一生》,發現人體和醫學界的研究創新絕對不輸科技界,揭發不少奧秘兼新穎有趣。我孤陋寡聞,沒想到人類的知識深度已達那種程度!既然旅居台灣有機會多聽多學,當然不會錯過。 談過台灣讓人驚艷之處,也分享部份講座內容。 I. 全球二十大藥廠(截至2020年6月30日按市值計算) 美國藥廠佔了一半,而頭三位瑞士佔了兩間。瑞士是小國,人口僅857萬,40% 的出口收入來自生技/醫藥產業(~783億美元),可見研發創新能力之強,以及人才之多。瑞士多年來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按人口比例計算屬全球最高。 II.  生物科技重大進展 III.  未來10年的五大生物技術發展趨勢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讀《以太奇襲》後感

    讀《以太奇襲》後感

    《以太奇襲》(The Infinite Machine) 一書詳細記錄了以太幣和以太坊的歷史。作者由Vitalik 創辦以太坊前的區塊鏈經驗說起,再談到初始核心開發員在網上討論區認識,為了去中心化和智能合約遠景聚集,並全程投入開發,中途遇到瓶頸不咬弦,後來又有其它以太坊項目例如the DAO 的程式漏洞,以太坊遇上危機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分叉,2016-2017的ICO 熱潮,集資速度和規模遠勝傳統創投,而加密貨幣一夕創造了很多富翁,之後遇上 2018年市場崩塌,以太坊撐過低谷繼續發展。 來到2021年,加密貨幣市場再次火紅,DeFi (decentralize finance) 應用以太坊智能合約越見興旺。普羅大眾更認識並接受加密貨幣,傳統銀行又視之為另類資產。這星期美國首個Bitcoin ETF (BITO)上市。 看過書就了解,為何亞洲區域,尤其華語國家人民,不是最早最熱衷參與的群體 - 2008年金融海嘯後,相對美國和歐洲,甚至其它發展中國家,亞洲的影響相對細。當歐洲很多國家卻深陷衰退,香港因為聯繫匯率被逼跟隨美國低息政策,令經濟繁榮了10年,香港人真的未能體會阿根廷多次貨幣貶值的苦況。當人民為抵抗貨幣貶值,大排長龍將披索換美元,當地政府多次宣佈披索貶值後,某天強行定奪官方匯率,然後不諮詢就強行將所有人民的美元存款兌換為披索。所以,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別人難以搶奪控制),兼且發行數量有上限的特質,就成了阿根廷和所有貨幣貶值國的人民救星。既然兌換美元後存入銀行都高風險,人民寧願持有bitcoin。畢竟自己資產自己管,就不怕披索每天貶值,也不怕被強行兌換。 美元是世界通行的貨幣,而港幣多年來與美元掛鈎,2008年金融海嘯後,本土經濟基本上沒受很大波及,經濟依然繁榮。所以,香港人未必能深刻體會比特幣相對法幣的好處。另外,香港人多年來生活在中央化制度下,習慣了中央集權的方便和管理模式。霎時間,每個人要肩負責任,保管好自己的加密貨幣錢包鎖匙,弄丟了無人能助,確實需要時間適應。 香港算是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有各式各樣的金融產品,換匯以及資金流進出沒限制,再加上匯率穩定,港人也許不知道世界很多地方的金融體制落後,例如無法開銀行戶口,又或難以借貸,更有些長年受貨幣貶值之苦。那種苦,是窮一生努力賺取回報後,價值瞬間蒸發大半,憑空消失兼無法追討,只能逆來順受。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出現,為那些國度的人民帶來希望! 看完書,對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有更多認識,也許亦會有更多問題,這是一個學習過程。 看書之外,更直接認識加密貨幣的做法,是實際參與 - 可以由開設加密貨幣錢包,甚至打賞LikeCoin 給這文章開始。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新世代的複利率威力 – DeFi

    新世代的複利率威力 – DeFi

    投資人都知道複利率的威力。以往不少資深投資人,都會列表顯示『複利率+時間』所創造的財富效果,說明同樣利率,投資額小但時間長,較投資額高登時間短,回報更可觀。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接近零利率,過去十多年,資產價格大升,不論租金回報、 債券息率等,都持續下降。 到底在利率低的世代,有否相對穩定的投資品,可以賺取較高利息回報,兼同時享受複利的威力? 早前和熟悉區塊鏈的朋友聚舊,談及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 去中心化金融服務。所謂去中心化,即是沒有權威性中央集權機關,亦沒有中間人如銀行,而是靠區塊鏈如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提供金融機構服務如抵押借貸,匯兌等。智能合約皆是程式碼,能自動執行,優點是省卻中間人費用,回報比較高。缺點是若果DeFi 平台消失或遇上虧損,則追討無門。相對於存放銀行和證券行,風險似乎較高。 DeFi 智能合約歸根究底是程式碼,電腦運算速度高,利率可以根據供需,迅速調整。Bitcoin 是加密貨幣中的黃金,借貸利息回報最低,約每年4-5%,穩定幣如USDT,(即 1USDT = 1美元) ,借貸利息回報超過8%,有些平台更給予高達20%-30%。當然,息率高的平台相對規模小,或少人存放加密貨幣,所以提高利率吸引存戶。投資人需要非常謹慎仔細地衡量。《經濟學人》雜誌近期有篇文章,提到加密貨幣可以佔投資組合5%,以便分散投資風險,因為加密貨幣的價格與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關連系數低,長遠能真正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其實,DeFi 最吸引我眼球和令人驚訝之處,除了高回報率(存放後貸出,輕易獲得每年約10%回報),是極有效率地運用資源 - 利率可以迅速調整,是因為時刻知道供需狀況,需要多些人存幣就提高利率,供應夠多就降低利率。除此之外,投資人還可以隨時隨地收割利息,而不是等待每半年或每年一次收息。容許隨時收割0.5% 利息,並重新存放賺取利息,那麼每年回報就能高於10%。這就能做到複利率的威力! 複利率的威力,短期也許不夠明顯,但時間夠長,自然讓人驚嘆!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從「稀有資源」 看國力

    從「稀有資源」 看國力

    近來思考宏觀經濟,尤其是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其實,經濟學都是關於資源的分配給爭奪。眼前最稀有的資源,是疫苗!美國FDA 或世衞討論的並非疫苗安全性或要不要打,而是該不該打第三劑,還是應盡快讓全球未注射疫苗的人先接種,以避免Delta 繼續變種帶來流行疫症。美國應該是全球最不缺疫苗的國家。歐洲多國依賴AstraZeneca 的疫苗,但因為生產延誤影響交付,歐洲多國疫苗不及美國充足。除此之外,美國的科網巨企如Amazon, Apple, Facebook, Google, Microsoft 都在疫情中受惠。除了業務性質本來就有部份遙距工作的員工, 便於轉型,疫情令大部份人work from home, 對科技的需求大增,特別是雲端服務。投資人若翻查過去3-4年的每股營業額和每股盈利,會見到明顯在增長。而且現價市盈率並沒有高於疫情之前(Microsoft 和Facebook 除外)。若單純對比業績和股價,現時估值並沒有高於以往。倒是Twitter 的市盈率大升至60倍,值得投資人關注,未必要追高而是候低吸納。 美國擁有最多的稀有資源,加上多間具備創新技術的企業,再加上國際化業務,賺全世界的錢,國力之強可見一斑。 至於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根本沒有搶疫苗(就連復星醫藥和BioNTech 合作在中國大陸推出復必泰也未獲批)。不必依賴外國疫苗,整體狀況已「贏了一半」!那麼,中國大陸最稀有的資源是甚麼? 也許是年輕人的時間 - 畢竟最近大陸不容許補習,不容許打遊,不容許追星,這些政策都是為年輕人騰出時間。而早前甚至直接將大學降格為大專,讓年輕人學會技術技能。中國以往是世界工廠,吃盡人口紅利。疫情後,全球對低端工廠產品(例如:成衣)的需求大降,加上東南亞多國的競爭,也許想轉型學德國,擁有高階技術。因此需要大量『工匠』。只是社會轉型並非一朝一夕,在此期間就讓大型企業回饋國家並且捐獻共富。其實騰訊、阿里巴巴都是國際級的大型科網公司,但因為互聯網防火牆,主要市場是中國大陸,賺人民幣多,而不是美元歐羅。既然獲得大量境內資源,回饋社會,亦屬合理。 美國企業經歷疫情後,會強者越強,尤其科網巨企。另外,大量資金和人才投入生物科技,加上大眾明白該產業的重要性,亦值得多加注意。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台房空置率高 樓價依舊漲升

    台房空置率高 樓價依舊漲升

    日前台灣發佈十年一次的人口和住宅普查結果。空屋率從19.3% 降至18.5%,但空閒住宅增加10.4萬戶,總量更達到歷史新高 - 166萬戶!這數字是甚麼概念?每年政府發布的低度用電戶數89萬的兩倍!另外,「偶爾自住」住宅若49萬戶,全台合計約超過200萬戶住宅,無人居住。平均而言,每6戶就有一戶空屋。 到底空置率來自哪些區域?最高是金門縣達31.3%,第二是花蓮縣(27.4%),台北市最繁榮兼人口密集,空置率最低 - 15%!沒錯,最低都有15%!而且相較10年前增長了1.6%,代表台北市近十年的常住人口減少。 人口普查數據對投資人有何意義? 港人來台變大鄉里,先前和親戚在台灣看樓確實大開眼界。十年以內的豪宅,所謂全新狀況是毛坯屋,即香港的清水房 - 沒有油漆沒有天花沒有地板,好比踏在泥地。據說,這類毛坯屋受歡迎 - 畢竟新業主總愛自家裝修,毛坯屋省了一筆拆卸費用呢~   最奇特是:業主是多年前買房的。即是買豪宅後直接丟空幾年等升值轉手!這種事在港人眼中,夠新鮮吧! 地產經紀說很多富人 full pay 買房並丟空,這好比存錢儲蓄。為何不出租?大概租金回報低,而且又要先裝潢。能夠full pay 的投資者也不乎租金回報吧~ 再加上裝修,應該無利可圖,所以寧願丟空兼每月白付管理費。 砸下大筆資金不生財,沒有槓桿甚至負現金流…  這種房產投資法,對港人而言很新鮮!家母稱之為「守株待兔」法門。 過去10年,香港樓市表現極佳,不論生意人或專業人士,都愛買磚頭投資。台灣呢?資深廠家和主任醫生都認為台灣房價被炒高。廠家長輩多年來在台北市區租樓,據說是擔心兩岸局勢不穩定,始終想靈活。醫生則認為近年房價大漲,情況就似加拿大溫哥華 - 純粹資金湧入炒起,無實質需求帶動。 港人買磚頭,最希望「進可攻退可守」 – 最好自住出租投資皆相宜。香港的物業大部份都能滿足三個願望,台灣則似乎租屋抵過買樓。的確,房價不停升,但新屋處處兼且空置率高,即是(1) 剛性需求弱 (2) 租值相對低。 實際計計數。香港物業不論是1000萬以下做8成按揭,又或1000萬以上做6成按揭,而HIBOR plan 計算,攤分30年,每月供款相比市價租金,最多高出20%!  台灣物業若做8成按揭,每月供款較市值租金高80% - 110%!差距很遠吧~! 台灣物業回報主要來自資產增值,但賣房獲利要繳稅:2年以內高達45%,3-5年則35%,5-10年稅率20%,10年以上一律15%! 物業利得稅率高,現金流難持平,加上大量空屋,為何台灣還是不斷建新房,兼且房價漲升?這種「怪現象」不見得是最佳投資。思考良久,也許台灣的金融市場和產品,都不及香港靈活兼多元化。在香港,港股日股美股債券外滙各式基金等,通通輕易而舉就能接觸交易。台股有漲停和跌停制度,外幣匯兌稍為麻煩,閒置資金沒去處,也不追求租金回報了,但求穩健不蝕本,又具升值潛力就好。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精選推介:台式理財 & 有數有據

    精選推介:台式理財 & 有數有據

    記得小時候,經常聽長輩講存股,曹仁超也多次提及複利回報的威力,教人儲股票。而「聖誕鐘,買匯豐」更是港人順口溜,總之買匯豐股票當作儲蓄,賺息又升值。但自2008年金融海嘯,匯豐股價大挫,翌年更以$32 世紀供股,及至2020疫情年,匯豐宣佈派息後卻停止派息…  新一代港人大概都不信亦不敢存股。未必賺到利息之餘,股價更可能下挫。而美國QE 量寬多年,利息接近零,新一代難再相信存股的穩健性了! 消失於香港的存股策略,在台灣原來大有可為!台股市全球配息率數一數二高的公司,輕易找到每年5%回報的股票,碰上股價下挫,更會遇上配息率7%-8% 的股票!而且因為有漲停和跌停規則,股價波幅相對小,而銀行股派息穩定。讀者有興趣,可以聽聽《投資花二姐:台股高息存股術》。好友Leira 是其中一名主持人,早前台灣疫情長待家中,與同窗港女Jace 製作podcast。「花二姐」 除了代表兩位氣質女,國語更是「華爾街」同音。「存股術 」請來嘉賓Susan 分享,除了如何選擇台灣的高息股,也會談及稅務安排(海外所得有免稅額)。Susan 分享存股的特別之處,是好比買股要看市盈率PE,存股策略則根據配息率高低作出調整,即是不會只存不賣,也並非不換馬~ 確是第一次聽到這種概念呢! 雖然現時陪家母休養治病旅居台灣,但還是想多了解本地的物業市市場和金融產品。Leira & Jace 的《投資台灣房產小竅門》和《台灣券商複委託交易平台攻略》,每集短短十多分鐘,介紹了媲美香港物業投資回報的台北旺區,又簡單說明台灣證券行和銀行買美股的複委託平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 專頁帖文,為三個疫苗股Moderna, BioNTech, Pfizer 比較options 數據,並指Moderna 和 BioNTech 的put to call ratio 大於1,說明市場短期有不看好股價續升。果然,過去兩日三股股價齊跌。 投資人除了解各種投資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時,其實最需要原始數據和 ideas!   好友車品覺兄今年推出新書《數循環》,而最令人欣賞的是:會長大的書!《有數有據》網站有其多本著作的擴充內容,讓讀者持續成長,更加了解大數據收集和運用。大數據行業確是極具潛力,疫情之後全球習慣work from home, 使用雲端服務,又轉為網購,數據的處理和運用更不可缺少。過往Planatir (PLTR) 還未上市,品覺兄就已提及這家神秘又強大的數據分析公司。另外,股神畢菲特也加持的Snowflakes (SNOW) 也是數據處理公司。兩間公司上市後的表現俱佳~  網站的《數修行》專欄,間中有精挑細選的數據圖表或短評,是讀者的尋寶處。最近貼出HACK ETF 的股價走勢圖,這是專投資網絡安全公司的指數基金。這ETF 的價格穩步上揚,波動不大。投資人也可參考基金持股,了解市場有哪些網絡安全公司。好像Palo Alto Network (PANW) 最近兩日股價飆升了20%!除此之外,還有商學院的教材,談及人工智能和數據。而網站的Kology Beta 標誌,其實是「擇星榜」- 運用數據和科學的計算方式,品評全球華人的影響力,至今已納入超過7000名華人,蠻有趣的呢~!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手寫系統化投資checklist

    手寫系統化投資checklist

    上週在《Larry Hite 的超速盈利讀後感》提及看書的啟發,是嘗試有系統地列出每個交易決定所考慮的細節,以便計算勝率和賠率,並分辨好注及壞注。這種review 非常有用實際,霎時間就明白過往的失誤源由,可以如何改善,並且調節不同交易的注碼。鼓勵大家也嘗試列出思考過程,並將之系統化。 「系統化」並非「自動化」,不必懂得寫程式,簡單一張Google Spreadsheet 或者Excel 表,甚至不必電腦化,直接手寫也能做出一張checklist。讓未來每個潛在交易都填一次表,打個分數,自然高下立見。 每個人投資決定所考慮的因素都不一樣。我的 checklist 包括:價格指標、成交量變化、利好消息等。某些因素的權重較高,以表達重要性。至於風險,除了考慮先前的因素(勝率),也會考慮理想價格、買賣股票或期權。股票相對簡單,期權則更要考慮價內或價外,以及時間長短。 填表時,先選過去成功的交易,再填失敗的交易,這就比較有sense 如何將不同因素加權,讓分數顯示勝率差距。個人經驗,價格指標和成交量變化,需要分開顯示,而不是集結看一個總分。因為成交量有顯著變化的股票,很多時已經「破壞」了一般的價格指標和形態。 上述checklist,是嘗試衡量勝率和賠率,以便決定投資注碼。至於公司的基礎分析,包括業務前景和財務穩健度,也是投資人需要了解的。比較簡便的方式,是先用排除法。例如(1) 排除某個國家或某種業務的公司 (2) 排除成交量低於某個水平的股票 (3) 排除股價低於某個價格的股票。然後找出有興趣投資的股票,填一次自家checklist,就會一目了然。 長線投資未必需要上述的系統化checklist,因為相比「時機」和「價格」,公司前景、財務穩健度、管理層誠信和監管風險,才是股價成長的決定性因素。倒是可以用checklist 衡量長線投資於不同時間點的勝率和風險,以便調整組合。 ××× 這星期很多國際大新聞。讀者可以Like & Follow Facebook 專頁,將會不定期點評。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Larry Hite 的超速贏利讀後感

    Larry Hite 的超速贏利讀後感

    早前路過書攤,買了 Larry Hite 的《超速贏利:金融怪傑,賴瑞。海特的順勢交易原則》 (The Rule:  How I Beat the Odds in the Markets and In Life, and Now You Can Too) ,非常值得一讀。Larry Hite 是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亦是趨勢和量化交易佼佼者,於80年代已經運用電腦,建立自家的量化分析系統,做回測並依數據作投資決定。 Larry 是猶太人,自小半盲,只靠單眼視力,加上有讀寫障礙,極為勉強升讀大學,滿足父母期望。當年讀寫障礙未被廣泛認知,所以從小就被瞧不起,被公認蠢鈍。天生缺陷,且常被欺負,練就他的心算能力和想像力。高中時,老師想踢他出校,母親求情並帶他去做評估,發現他具備優越的抽象數學理解力。而且只要是口述選擇題,就能獲得好成績!另一種「因禍得福」,是從小就常常經歷失敗,往往懂得快速「逃離」,並尋找另一種生存方式。Larry 認為這技能在投資市場非常有用 - 只要趨勢和預期相反,他會毫不猶疑地離場,然後緊跟趨勢。這種快速承認錯誤的能力,助他有效控制虧損,兼讓利潤增長。 「計算是思考之門」 Larry 認為投資人必需懂得計數。所謂「計數」,是指估算機率和賠率。 到底投資是否賭博呢?原來藍籌股(Blue Chips Stocks) 一詞的起源,是蒙地卡羅的賭場。當時最貴的籌碼是藍色的,亦是賭場裡最貴重和最安全的商品,後來被用以形容又大又安全的上市公司。 其實,賭博遊戲都與機率有關。若果想贏得賽局,就要計算機率,並且懂得何時和如何下注。例如廿一點,Larry 認為只應在勝算高的時候繼續開牌,否則就應盡早蓋牌,待下一局繼續。若果手上持有17點,桌面已有兩張4,之後抽到4的機率太小,未必值得。當然,賭局很多時不只一副牌,而計算機率和賠率牽涉複雜的數學方程式,但重點很明確 - 投資人要懂得估算機率和賠率,就似置身賭場,要知道如何分辨好注和壞注,否則無法做到「虧損小,贏利大」。 投資人遇上多宗虧損交易,只要銀碼夠小,都無問題。不過,這只是保本和累積盈利,真正賺得大贏利,需要懂得下大注和運用槓桿。道理清晰易懂,而且早就聽說過了。如何實踐呢?啟發是細緻地列表 - 列出所有日常思考的篩選條件和評析準則,並設法以數字呈現,就能簡便地估算機率和賠率了吧~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Moderna 疫苗銷售地圖反映國力

    Moderna 疫苗銷售地圖反映國力

    Moderna (MRNA) 莫特納的股價持續創新高,由7月的$223,一個多月衝到$416,升了超過80%。其實,這個月疫苗股都不停飆,BioNTech(BNTX) 也從$224 升到$404。兩者的市盈率分別是16.3x 和11.5x! Moderna 這星期公佈2021第二季業績。營運收入達44億美元(當中42億來自銷售COVID-19 疫苗),淨收入28億美元,每股盈利$6.46。持有現金約122億元,當中約40億是第二季度的營運現金流入。 至於2021的半年業績,營運收入63億,較去年增長8288%!淨收入約40億元,增長1760%!每股盈利約$9.3。 展望 2021年全年已簽的合約銷售約200億,2022 已簽約的疫苗銷售額達120億,並可選擇加購80億元的疫苗,另有正在洽談中的合約。下圖可見2021年全年已簽合約的銷售劑量。 2021年全年疫苗供應量大概是8億-10億劑,而2022年會翻幾倍至20億至30億劑。以下是 2022-2023年的已簽約銷售狀況 由上述數字可見,Moderna 這兩年將維持高增長! 這兩個銷售地圖,除了表示Moderna 的國際銷售網絡,其實也側面反映了「國力」。畢竟Moderna 疫苗應該是現時有效率超過90%兼價格較高的疫苗(較BioNTech 和Pfizer 的mRNA 疫苗貴),能夠簽約大量購買的國家,應該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美國是最大的買家,2022-2023年則歐盟和COVAX 都大量購買,瑞士都是。至於中東,沙地阿拉伯和以色列也買很多(以色列甚至可以有權買1700萬劑!)。亞洲則以日本為首,其次是南韓,但2022-2023年僅次於日本的買家竟然是台灣! Moderna 在一年間,由每年虧蝕持續研發生物科技的公司,變成大規模生產商業產品(疫苗)的公司,並且未來2年的訂單亦已簽好,現金流充足的公司,所以股價節節攀升。現時公司有23個發展中項目,並會投入更多資源研發。 Moderna 現價不便宜,但不算貴,畢竟財務穩健,而且未來1-2年的業績可觀。2020 COVID-19 全球疫情後,疫苗股之外,其它的生物科技股都值得多加注意。好比過往的互聯網界別,生物科技證明了其大規模應用的場景,吸引了極多資金和人才。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Pfizer 半年營業額增7成 蓄勢待發

    Pfizer 半年營業額增7成 蓄勢待發

    本欄自去年一直建議投資人持有Pfizer (PFE) 輝瑞,因為其藥廠業務穩健,每年增長約一成。此外,公司和BioNTech (BNTX) 合作研發和量產新技術的 mRNA COVID-19 疫苗,並且是第一家獲得FDA 批准兼且效能達95% 的COVID-19 疫苗。雖然創新 mRNA技術來自BioNTech, 但該疫苗的銷售量大(2021年銷售30億劑),兼利潤高(約25%-29%) 之餘,輝瑞亦已透過合作, 自身習得 mRNA技術,並宣佈未來自行投入開發mRNA 的流感疫苗。  輝瑞其它生物科技股,可說進可攻退可守,兼備傳統具增長性業務,和創新科技的巨大潛力,實屬穩健之選。而 COVID-19 的Delta 變種全球肆虐(實屬不幸),疫苗訂單應接不暇。未來2-3年的營業額亦獲保障了。 輝瑞昨日公佈2021年第二季業績,預期全年營運收入達780億-800億美元,每股盈利介乎$3.95-$4.05。這些預估數字,較第一季的預測升了一成。輝瑞股價這個月「只」升了一成,遠遠落後同為COVID-19 mRNA 疫苗股的BioNTech (BNTX) 和Moderna (MRNA),兩者股價於過去兩星期升了5成!而輝瑞現價市盈率僅約11倍,非常便宜! 2021年第二季度業績:營業額:189.78億美元(+92%)淨利潤:55.63億美元(+59%)每股盈利:$0.98 (+58%) 營業額明細:疫苗:92.34億美元 癌症藥物:31.45 億美元 (+19%)內科藥物:24.03 億美元 (+5%)醫院用藥:22.59 億美元 (+21%)免疫藥物:10.41 億美元 (-9%)罕見病藥:8.95 億美元 (+32%) 2021年上半年業績:營業額:335.59億美元(+68%)淨利潤:104.40億美元(+53%)每股盈利:$1.84 (+51%) 營業額明細:疫苗:141.27億美元 癌症藥物:60.07 億美元 (+18%)內科藥物:49.97 億美元 (+8%)醫院用藥:46.02 億美元 (+16%)免疫藥物:21.07 億美元 (-1%)罕見病藥:17.20 億美元 (+30%) 可見COVID-19 疫苗貢獻超過4成的營業額,而其餘營運的業務,大部份亦錄得可觀增長。上述以公司基本財務數據分析。若果以技術走勢管之,現時是否買入時機?畢竟輝瑞去年尾碰到$42…

  • 觀量覓時機

    觀量覓時機

    到底時機要如何拿捏?最簡易的方式:1.看業績公佈日期 2. 看聯儲局議息日期3. 追蹤FDA 開會和批藥的時間表 除了上述三種方式,還可以如何捕捉時機?其實,成交量的變動很重要…

  • 有錢有自由?

    有錢有自由?

    財務自由是理財的重要題目。投資的目標,除了保本抗通脹,是錢搵錢滾大資產,盡早達到財務自由 - 不必為了糊口而失去選擇。據說有些人不想看老闆面色、不想參與辦公室政治、想完全掌控自己的時間、嘗試新理念新方法投入興趣等,總之不必因為「賺錢生活」而勉強自己或放棄其它選項。 過去三個月社會動盪,友人閒聊提到富家子弟為顧及生意,不敢公開評論時事,甚至個人社交平台share post,都會刺激中國網店將家族商品下架!究竟金錢給予更多自由?還是限制自由?富人為免損及生意利益,只能噤聲 - 即是最基本的言論自由都無! 達到財務自由後,日常生活反而不自由了 - 連講句話都要驚! 冰皮月餅是香港特產,伴手禮或自用皆宜。後日是佳節,預祝中秋節快樂~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全球登報與GDP 的正相關系數

    全球登報與GDP 的正相關系數

    連登巴打「G20 團隊」曾於6月尾G20 國經濟峰會期間,眾籌在13國家和地區登報,讓全世界關注香港的反送中運動。這次聯同「攬炒團隊」,於8/19 至8/31 再次在13國家登報,揭示香港警暴。兩次的13國名單有少許分別,卻有明顯共通點。中國同胞不時抹黑香港人依仗外國勢力,到底同志們是居心叵測,抑或天真被矇騙? 港府近日只談經濟,不談政治,那就用經濟數據分析吧! G20國包括歐盟和19國家。如果以國家為單位,並用GDP (國民生產總值) 排名,美國和中國叮噹馬頭,分別達21.5萬億美元和14.2萬億美元,遠遠拋離第三第四位的日本(5.2萬億美元)和德國(4.1萬億美元)。而四國的GDP增長率分別是2.54%,6.18%,0.94% 和1.86%。中國位居全球第二經濟體,而且增長率遠遠拋離其餘三大,當然被視爲強國。過去一年的貿易戰,主要是美中之爭,其它國家似乎「未夠格」參與。 排名 國家 2019 國民生產總值 (十億美元) 2019 GDP增長率 1 美國 21,482 2.54% 2 中國 14,172 6.18% 3 日本 5,221 0.94% 4 德國 4,117 1.86% 5 印度 2,958 7.44% 6 法國 2,845 1.62% 7 英國 2,810 1.49% 8 意大利 2,113 1.03% 9 巴西 1,930 2.37% 10 加拿大…

  • 兩餐飯學打造品牌

    兩餐飯學打造品牌

    豬年首個週末,見識了海底撈火鍋,向好友拜年又聽到將UX 融入打造品牌的技巧。

  • 平安理財寶「合法」谷大賬目5-6倍

    平安理財寶「合法」谷大賬目5-6倍

    A股已有超過300間上市公司發盈警,部分更是由賺變蝕,盈喜變盈警,情況令人嘩然,令人質疑過往是否存在假賬。筆者不敢斷言有否假賬,但內地企業想方設法谷大業績也許是常態。

  • 外匯基金表現合格嗎?

    外匯基金表現合格嗎?

    金管局公佈截至2018年未審計業績,全年回報率僅0.3%,是1994年至今25年來回報第三差的年度。2018年恒生指數由2月開始拾級而下,基本上沒升過。金管局的業績,是否非戰之罪?組合管理是否合格?

  • 【週末吹水】向TVB 獻計

    【週末吹水】向TVB 獻計

    突然想到TVB 該如何突破困局 - 容許所有簽了經理人合約的藝人,在其它電視台 & 頻道現身!

  • 除沽空指數外的其它選擇

    除沽空指數外的其它選擇

    昨晚美股大跌,納指和道指各跌超過 4% - 5%,太可惜未有short 指數。一般(價值)投資人不習慣沽空,遇到這種市況,除了離場有否其它選擇?

  • 歷史圖表: 恆指10月多延續9月走勢

    歷史圖表: 恆指10月多延續9月走勢

    【Update:  今早恆指大跌,現在才轉貼兩日前在秒投StockViva 的短post,好像遲了。以後每星期會在StockViva 出兩個短post - 長文勞心勞神,短文快捷貼市,比較簡單。讀者可以follow 我的FB Page 或者StockViva 帳號】 圖表中的藍圈部份,標示了2007、2008、2011、2014、2015 和 2016年9月-10月恆指向下的走勢,最多保持平穩或少許反彈。其餘2009,2010,2012,2013和2017年,10月走勢佳是延續9月升勢。過去一個月,恆指大挫,這個月對大市不必有期望。 正如曹Sir 所講「投資要趁勢」。即便價值投資,若能在較佳時機低位買入,回報率能大幅提升。 上週美國副總統Pence 對華政策的演說,內容和措辭將中國形容得很「邪惡」,估計貿易戰短期不會緩和。既然歷史顯示9月和10月多出現低位,投資者不如休養生息,靜待時機。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本帖原文網址:https://stockviva.com/post/vdLG

  • 樓市會升或跌?

    樓市會升或跌?

    過去10年是香港樓市的「黃金期」,中原城市指數屢創新高,顯示樓價越升越有。不過,樓價未來大概不會再大幅攀升,投資人買賣物業要謹慎。 今日本港各大銀行宣佈最優惠利率P加 0.125厘。到底進入加息週期,對樓價有何實質影響? 先看看中原地產的網頁有物業成交和租賃數據,以港島藍籌屋苑太古城為例。建築面積675呎的單位,成交價介乎998萬至1315萬,而租金則大概是每月$23,500 至 $26,500。 以中位數計算,租金回報約每年2.6%!!!  僅只是2.6%! 猶記得數年前的物業的租金回報高於4厘,而當年的貸款利率極低(少於1%,即是接近零)。由於貸款利率低於通脹,所以實質是負利率。這代表甚麼?即是持有現金存放銀行,只會虧本(蝕通脹)。借錢投資買樓,收到租金還貸款和利率後,還有得賺! 現時樓宇按揭利率,介乎2.15% - 2.76%,少於3% 依舊算很低,但相比過往的「穩賺套利」時期 (4% 以上租金回報和負利率),兩者的差異大大縮小。 再看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半年定期最高達2.4%,一年定期則可達2.9%。單單計算本金回報,與收租差不多。 其實市場很多投資產品,物業再不是穩賺保值的選擇。香港樓市有不少辣招,非首個物業抑或公司持有,都需繳付較高的印花稅(15%)。若果3年內放售,又要額外繳稅。即是投資人面對未來樓價下行風險,靈活性太低(隨時買賣的代價太高)。既然利率上升,租金回報又下降,寧願選擇其它靈活性較高且回報相約的投資產品吧。 除了以利率和租金回報分析樓價走勢,觀察地產商的推售新盤的策略,大概也能揣摸他們樓價走勢的看法。 近來地產商不再「唧牙膏式」銷售新盤,有說是怕咗政府推出空置稅,這是理由之一。新盤數量之外,從地產商的貸款計劃,也能解讀他們的目標客戶,和對後市的預測! 最吸睛的是新鴻基地產促銷元朗Park Yoho Napoli 的十成按揭計劃!筆者早前在Facebook 見到貼文,點出該按揭計劃的異常之處,值得參考。 咁搵笨 & 咁無良的貸款計劃,只有新地做得出! (1)要親人的樓抵押:一般只會抵押新物業,而不是另外抬一層樓出來抵押。(2)抬多一層樓抵押,但業主不會真正袋到貸款,不會有現金投資或周轉,而是直接落入新地口袋。(3) 其實直接將舊樓按給銀行貸款後付首期,比較著數(利率低 & 每月供款也較低)。新地的所謂「小便宜」,是首三年免利息,但實則搵笨-收5% 行政費,真正未見官先打五十大板,計唔掂數。(4) 報道中的例子(~$755萬樓價) ,首三年免息供款108萬(~15% of 樓價),不過因為新地收取了5% 行政費,第4年供款時的貸款總額是樓價9成(不是8成半),而且利率很高(P+1%),銀行的利率是P-2.75%。(5)合共有兩層樓抵押,新地很穩陣,卻非常不合理-抵押兩層樓,實則只是貸到資產總值最多5成,還要高利息(P+1% & 5% 行政費)(6) 原來首三年是定額供款,即是樓價700萬到1385萬都好,只要選擇這個plan,首三年都只是還108萬。如果買1000萬的樓,3年供款後,加上5%行政費,實則借貸金額是樓價的~95%! 而且第4年開始捱貴息! 極度搵笨,而且不理買家生死。這個十足十貸款,為求散貨,鼓勵沒有首期存款的人,或過不到銀行壓力測試的人,不計清楚風險長線成本,就借8-9成錢跳入樓市。而且明明高息卻包裝成首3年免息,還要求多一層樓抵押! 由於十成按揭需要另一層供滿的物業作抵押,即是新地有兩層樓在手才會貸款,集團的壞賬風險很低。而急於借錢給不夠實力(首期)的買家,大概是想盡快以高價賣出,免得日後樓市轉勢。 如果有實力買樓自住,現時的貸款利率仍然低,並非壞時機,只是需有心理準備 - 樓價不會像過去十年般爆升,甚至有機會稍微下跌。 補白:十分感謝讀者的關心和祝福,都記在心中。家母逐漸康復中,每天的任務就是吃喝休息和散步。(人生中很少有機會全時間專注做這三件事!)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IGG 半年業績亮麗

    IGG 半年業績亮麗

    恆指連挫兩天,本欄早前詳細分析的IGG (799) 於週一逆市上升,茂宸集團(273)則接近無起跌。一般而言,大市走勢不佳,投資者除了離場觀望或抱持輸少當贏,也可留意強勢股。 上星期IGG 公佈半年業績,亮麗非常。集團的主要收入來自手機遊戲,當中來自亞洲、北美洲和歐洲玩家的收入各佔47%, 27% 和22%。當中亞洲收入的增長最快(+47%),北美洲和歐洲的收入增長約27% 和22%。截至6月30日的半年營運收入超過3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2%。而淨利潤接近8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毛利率達70%,淨利潤率則達26%。經營活動淨現金流入約10億港元,即期內的淨利潤都已收到,並非只是賬面利潤。持有現金約22億港元,沒有借貸或負債,財務非常穩健。 每股現價約$10,若以半年業績估算,2018年市盈率僅約8.5倍。對於財務穩健,現金流充足,無掛賬無壞賬,淨利潤率超過25%,業務又高增長,收入增長超過40%,利潤增加約三成,現價屬非常抵買! 另外,公司持續回購股份,顯示對業務前景有信心,確實值得投資者注意並考慮買入。 股市之外,近兩星期加密貨幣的價格大挫。比特幣的波動相對細,但以太幣的價格跌至約USD260。其實加密貨幣始終未是主流投資產品,據聞只要七位數的幣就能影響幣價。 市場出現沽售壓力,主要原因包括 (1) 早前成功 ICO 的公司需要兌現法定貨幣(美元或日圓等),以支付產品開發的費用,令市場霎時多了沽售盤。 (2) 過往沒有加密貨幣的借貸服務,但近月出現多個借貸加密貨幣的貨幣,當中包括持牌的日本交易所,令市場上的以太幣的流動性大增。 (3) 近月流行加密貨幣組合的管理服務,部份團隊會借加密貨幣並在市場沽售,價格大跌後再買回。若以美金計價,未必有利潤,但若計算幣的數量,則輕易而舉增加超過一成。 上述種種因素,都打擊以太幣價格。比特幣的影響較細,除了因為市值大,較難影響市場價格,也因為過去一年多的ICO 大多使用以太幣集資,而非比特幣。加密貨幣暫仍屬於小眾買賣,價格容易被舞高弄低,投資人要留心。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長實放眼全球收入穩

    長實放眼全球收入穩

    踏入八月,恆指三日間下挫約900點,最低見27578點,昨日單日反彈超過450點。身處這種看不通的時勢,也許一動不如一靜。恆指年初高位和8月2日的低位相差17%,以長線眼光看,屬於合理的上落範圍(長線波動12%至20% 屬正常)。若看圖表,6月至今的趨勢是向下走,但7月屬上落市,唯獨7月尾至今的波動稍大。 長實(1113)公佈上半年業績後,股價未有支持,繼續下挫至一年低位。本欄曾詳細分析,並推介此股可作長線投資,雖然半年業績不及預期理想,但依舊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好股,甚至值得低位吸納。現價約$58.2,假如下半年的重估及出售投資物業前溢利與上半年一樣,全年的每股溢利約$9.95,即市盈率僅5.8倍。 集團公告指重估及出售投資物業前之溢利增加22%,若計及出售中環中心所得,則淨利潤增加69%!雖然截至6月底的物業銷售收入,看似較去年大幅減少六成,但下半年完工的本地物業包括維港頌、海之戀、星漣海等,銷售收入會相繼入賬。集團估計2018年的固定溢利收益,將較2016年增加50%。今年6月,集團購入英國倫敦5 Broadgate 甲級寫字樓,現有租約年期直至2035年,租金收入將彌補出售中環中心後減少了的租金收入。 除了物業銷售和租金收入,集團的酒店及服務套房業務亦錄得27% 增長,而飛機租賃收入則錄得約30%增長,此外在澳洲、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擁有多項能源資產和營運業務,而這些業務多數在2017年下半年納入集團,而上半年對集團貢獻69億,估計全年將貢獻超過130億。儘管佔整體收入比例低,但這顯示集團業務不只物業投資,亦不單單集中亞洲,而是放眼全球,兼且具備長遠持續增長潛力。 長實作為一間財務穩健,股息穩定增長,兼且收入和業務仍保持雙位數成長空間的大藍籌而言,現價屬非常抵買。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港美沒有泡沫的跌市

    港美沒有泡沫的跌市

    7月1日道指納指收市微升,週二港股開市就似吃了瀉藥,恆指低開300多點,之後迅速下挫,最多跌超過900點,很誇張。近期港股的波動性,分分鐘勝過加密貨幣! 面對跌市,早前已將短線持有的股票套現或轉倉,而長期投資的股票則波動較小就當贏。港股乏力,美股走勢相對佳。若果持有的港股讓人安心,又不會沽空港股或恒指,可以考慮研究美股市場。畢竟深度和廣度遠遠超越港股。 上星期為Micron Technology 作個股分析。這星期見咁多跌市,嘗試從宏觀角度猜測市場去向,或至少是否穩健或處於泡沫。 圖表來源:分析之師Analystz 上圖顯示,年初恒指接近33000點高位,市盈率約17.65倍,之後輾轉下跌。翻看歷史,2011年恒指約24420點,市盈率超過18倍時有調整。隨後2012-2017年間,恆指市盈率多數介乎10-12倍。上週五恒指28960點,市盈率約12.21倍,相較去年初恆指約24100點,而市盈率約11.9倍,可見恆指成份股的盈利能力有明顯增長。買股看前景,怪不得過去一年港股節節上升。現價市盈率和週息率(3.5厘,美元債券利率和租金回報高不了多少) 屬合理水平,未見有泡沫。股市會否繼續跌?不知道,畢竟經常出現超買或超賣。上述觀察,只是嘗試說明恆指成份股底氣夠,短期不必太擔心基礎因素,長線投資者相對放心。 再看美國的經濟狀況。標普500的市盈率約25倍,不算低但遠遠不如2008的泡沫。翻看圖表,市場數次於標普500 市盈率達25倍時有調整,所以早前美股回落,屬正常狀況。至於納指,市盈率僅21倍,而過去的平均值約32倍,所以美股亦未見泡沫。尤其巨無霸科技公司,收入和利潤皆有增長,業務似乎處於平穩發展期。 圖表來源:http://www.multpl.com 2008年後美國實行量寬政策,港元與美元掛鈎,跟隨低息。同期人民幣升值而且利率遠遠拋離,逼得本地資產(例如房價)價格大幅攀升。反觀美國境內的房價升幅溫和,大部分是每年3%-9%,只是較通脹率稍高一點。暫時看不出美國經濟有何危機。 港股之外,放眼美股市場,或許能發掘更多具潛力的投資機會。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美光科技極抵買

    美光科技極抵買

    週日傳來內地降準的新聞,以為是利好消息,怎知道週一週二恆指續跌,昨日午後才收復失地。上週與友人飯聚,美女人妻近期買賣澳洲股票大有斬獲,基金才俊則借貸買內房美金債券,15個月穩袋十釐回報。 上週提及美國較多基礎因素佳的股票,美光科技 Micron Technology (Nasdaq: MU) 就是一例,VIS 達73分。主營業務是生產半導體器件,現時是全球最大的內存存儲和形象感測器生產商之一,又和英特爾 Intel (Nasdaq: INTL) 合資成立公司製造快閃記憶體。截至2018年5月31日的季度業績,營運收入增長40% 至78億美元,淨利潤超過38億美元(+106%),淨利潤率達49%!營運現金流達42.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7%。持有現金和短期投資超過70億美元,而短期負債少於15億,財務穩健。過去兩個交易日,股價下挫10.5%,現價較全年最高位低18%。雖然有指中美貿易戰(向所有made in China 的產品徵稅) 可能影響公司業績,但業務增長強勁,利潤率高(接近50%),現價市盈率僅5.2倍,屬非常抵買。 很多人以為做生意和投資的目標都是賺錢,其實兩者的性質有根本分別。生意是透過銷售服務或產品,為客戶創造價值,以此換取回報。營運業務有基本支出,燈油火蠟員工薪酬推銷研發等,公司單單錄得盈利並不足夠,需要持續穩定的現金流。 投資最基本是保值,除了用貨幣(例如港元或美元)作單位計算,保值的另一個意思是購買力。過往的負利率,是存款利息小於通脹率,如果不投資增值,同等銀碼的現金,購買力會下降。投資不似做生意,沒有固定開銷,不必亦不應該期望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入,著眼點是資金購買力。好些人賺錢離場後,等到股市大跌再入場,同等銀碼的現金,購買力未有減低反而提升了。投資人若著眼資金購買力,而不是分秒讓資金額增長,就未必需要頻繁買賣,且不論升跌市或換貨或離場,也相對容易理性作決定。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大跌市中尋優質股

    大跌市中尋優質股

    昨日恒指大跌841點,成交額約1530億元。今年恒指最低位是二月初29129點。過去幾個月,恆指在29500點至31980點之間上落,載浮載沉。昨日最低位29332點,未跌穿二月份低位,是否接近支持點,屬於入貨時機?套用曹Sir 用語:木宰羊。 筆者不擅長分析大市,多數分析個股及觀察趨勢。3月至今大部份上市公司陸續公佈2017全年業績和2018首季財務狀況,現在市場消化數據的反應大概七七八八,趁股價稍為回落,嘗試尋寶。綜觀數據,具增長潛力又財務穩健兼且價格抵買的港股,真的不多。 IGG (0799.HK):VIS 達71分。2017年全年收入較2016年增加88%,達6.07億美元。而淨利潤增加達1.55億美元,增加167%,淨利潤率25.5%。持有現金2.21億美元,沒有短期或長期負債,財務穩健。52週股價最高位$12.72,昨日收市價$10.6,市盈率僅11.6倍。作為高增長股,現價屬很抵買。 香港交易所(0388.HK):VIS 達77分。2017年全年收入增長11.3%,達115.74億港元。淨利潤增長28%,達73.55億,淨利潤率63.5%。持有現金超過1556億港元,財務資產價值超過950億,負債僅18億。今年首季收入增加36%,盈利增加47%!雖然第二季股市交投不及首季火熱,但港交所是大藍籌兼且財務非常穩健,年初最高價位約$306,昨天收市價$247.8市盈率41倍,不算最抵買,但值得持續監察低位入貨。 中移動(0941.HK):VIS 得64分,並非潛力最高的公司,屬中規中矩。不過身為藍籌巨無霸,又近乎壟斷內地電訊市場,仍能保持低增長。2017年全年收入增長4.5%,淨利潤增長5.1%,只有現金接近4000億元人民幣,沒有將計劃短期銀行貸款,財務非常穩健。2018年首季營運數據無驚喜,營運收入僅增長0.8%,股東應佔利潤增加4%,客戶人數和平均每月每戶收入均有所提升。圖表顯示股價呈下跌趨勢,年初高位約$84,昨日收市價$69.25,市盈率10.3倍。若撇除去年的20週年特別股息,全年股息率4.6%。 航基股份(0357.HK):VIS 達87分。2017年全年收入增加21.6%,達人民幣14.7億。淨利潤增長22.2% 達4.92億元。雖然海航系的資金鏈穩健度成疑(早前盛傳海航系債臺高築,出讓香港投得的部份啟德地皮),但航機持有現金超過10億,長期股權投資和房地產價值超過26億,沒有短期借款,而長期借款約5.6億。財務狀況尚可,沒即時壓力。最吸睛是旅客吞吐量有兩成增長。海南島的戰略定位是自由貿易港試點,又會打造成國內旅遊點,估計旅客吞吐量會持續增長。唯一需要注意,是上週五的通告提及「民航發展基金返還補貼」於今年12月屆滿後取消,該基金佔收入約18%。估計2018年的業績還能保持不俗增長,2019年集團要保持增長則具挑戰性,而且亦會有長期貸款到期的償還壓力。昨日收市價$7.92,單日下挫超過13.8%,市盈率僅6.4倍,屬抵買。 筆者不知道現在是否買入優質股的最佳時機,投資者宜自行衡量或列入監察名單。港股之外,投資人亦可留意美股。週一晚道指下挫103點,但納指企得穩錄得輕微升幅。翻查數據,今年大部份時間納指成交額較年初高,顯示市場有支持。而恒指和道指跌成交額相對年初則較為波動,時高時低未見穩固支持。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你我他的投資弱點 如何取長補短

    你我他的投資弱點 如何取長補短

    週一畢老林前輩的《一本你不能錯過的投資好書》推介 Big Mistakes:  The Best Investors and Their Worst Investments。筆者心急閱讀,等不及實體書便買了Kindle 版,第一章就是價值投資鼻祖 Benjamin Graham 的真實經歷。 簡單概括,Benjamin 運用價值投資法,找出內在價值小股價的公司,然後買入股票坐等股價反映內在價值。1926年道指的回報是0.34%, 而Benjamin 的投資回報是32%!然後短短3年間,將45萬美元的投資組合,增值至250萬,回報超過4.5倍!1929年尾股市轉向,Benjamin 由跑贏大市變為跑輸3%。1930年,投資組合再下挫50%。他認為股價太低,瞓身借孖展低價買入股票,怎知道股價沒反彈而是繼續向下尋底。1929年至1932年,他的投資組合虧損七成。 看完故事的最大領悟,任何時候都要有風險管理,不能掉以輕心。上週Microsoft 以75億美金收購Github,創辦人和投資者大幅獲利離場。友人談及Github 不無感慨 - Github 營運從盈利到虧損,就是引入投資者後,大灑金錢倍增員工數目,辦公室裝修成總統的Oval Office,員工頻密公幹又坐商務客位… 幾年間賺錢變蝕錢。大概人類腦袋習慣線性預測,連續數年順境,便以為往後幾年也能持續獲利,因而輕視風險,不再積穀防飢。雖然結局Github 的結局皆大歡喜,但近年虧損公司管治應該幾難捱,從共同創辦人不願當CEO可見一斑。 第二個領悟是,理性分析的價值投資,在市場並非時刻管用,否則歷史不會有亢奮泡沫或恐懼低谷。事實上,投資最難捉摸的是時機!傳統價值投資建議保持長線持有的心態,其實是嘗試在計價方程式中,撇除『時機』的變數。否則一個算式有兩個變數,難以解題。 全球上市公司的數目,相比1930年代,增長應該數以十倍計。而環球金融市場的人數和資金,產品的款式種類,更勝當年千百萬倍。不知道有幾人能真正做到(1) 估值準繩 (2) 選股獨具慧眼  (3)長線投資聞風不動? 既然價值投資的弱項是捕捉時機,技術分析是否可以補其短?香港超過兩千間上市公司,美國超過五千間。若能先以基礎分析篩選,再運用技術指標了解市場趨勢,就能降低投資風險,提高勝算。篇幅所限,未來另文再談。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創企戶口被停 科學園乏支援

    創企戶口被停 科學園乏支援

    上週五復活節長週末,香港和美國都休市。3月尾業績公佈期,不少藍籌股價似乎未有跟隨業績預期或好壞升跌,反而無乜方向日升日跌,就如平安保險(2318) ,業績未出偷步炒上,公告後數字明明省鏡卻又被沽下來。現代股市資金導向(全球很多強積金、互惠基金、對沖基金、主權基金等等),尤其是相對穩陣和流通的大價股,胃納大更易受影響。投資者只要持續觀察股價和成交量波動,就會心中有數。 兩星期前提到長實(1113) 現價極抵買,適宜長線投資。港股之外,Facebook (FB) 早前受洩漏用戶私隱新聞影響,股價數日間大挫,現價距離52週高位低水約兩成,是去年7月左近的價位。Facebook 的營運收入增長超過47%, 淨利潤增長約兩成,而市盈率不足26倍,相比Alphabet (GOOG) 市盈率超過32倍和騰訊(0700)市盈率接近44倍,顯得異常抵買,長線投資人應考慮吸納。 現代人智能手機不離手,而大數據、人工智能、VR & AR、Internet of Things 等,令個人和企業越來越依賴科技。運動比拼除了傳統的真人作賽,更出現價值巨大的新產業 - 坐定定打機的電競.  既然未來趨勢是科技,長線投資組合應囊括美國的科技龍頭。過往Facebook, Alphabet, AAPL 和MSFT 的市盈率偏高,相比香港上市的科網股頗「離地」,  但現時形勢逆轉,市盈率全都在35倍以下,便宜過騰訊、金山科技(3888)、金蝶(0268)等,價值投資人可考慮轉移部份投放港股的資金到美股。 很多傲視全球的科網巨企來自美國,並非偶然。近年港府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又扶持初創企業,除了數碼港和科學園,更有不少私人企業營運的孵化器和共享工作空間,科創氣氛濃,可惜其它配套跟不上。   上週參加Token 2049 會議認識了Aurelien,他是GateCoin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GateCoin 是比特幣和以太幣交易所,2013年在香港成立,2014年參加科學園和清華大學的孵化器,2016年則加入渣打銀行和百度贊助的金融科技加速器。一般而言,世界各地孵化器的初創公司和支持機構,都有緊密交流和深度了解,但香港就似不懂營運孵化器般 - GateCoin 的本地銀行戶口無緣無故被凍結,就連其渣打銀行的戶口亦被關閉。筆者理解金融機構有防洗黑錢措施,但港府資助的科學園對GateCoin 的來歷和業務清楚不過,卻未有助其一把。身為加密貨幣交易所但銀行戶口被凍結,無法存款或提款即無法做生意,這狀態為期數月,Aurelien 說公司差點執笠。幸好現時找到一家持牌金融機構能作國際匯款,以繼續營運業務。 港府欲扶持創新科技,除了資金和孵化器,其它環節(尤其是最引以為傲的金融領域)也需要配合。否則像GateCoin 這類諷刺事件會一而再出現,然後科創企業都跑往更開放且有法規配合的新加坡,香港的競爭力就日漸下降。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合法、低風險、高潛力的Qash

    合法、低風險、高潛力的Qash

    三月最後一星期,業績公佈期快告一段落。近日不論業績好壞,大部份股價都往下走。建滔積層板(1888) 於上週五公佈業績後,股價一度下挫超過17%,因為賬面純利跌13%。其實,集團前年出售子公司錄得一次性利潤,若扣除非經常性盈利和物業重估利潤,集團去年的核心純利上升92%,股息派發更比前年升184%。以每股$13計算,末期息率約4厘。再計及中期股息,則全年股息回報超過6.5厘!面對突如其來的崩盤,筆者一反平日作風,大膽地越跌越買,當然投入資金仍緊守風險管理原則。 究竟股市跌有乜好買?Qash 於過去兩三星期升值約30%!筆者並非鼓勵炒賣加密貨幣,但連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都指:加密貨幣和股市走勢未有很強的關連系數,從分散風險角度觀之,投資組合內若持有加密貨幣,過去幾年會跑贏指數。 買賣加密貨幣最驚乜?(1) 犯法 (2) 血本無歸。只要有辦法處理這兩種風險,投資者就能安心入場,分散股市樓市投資風險,搭上科技順風車。 現時各國對加密貨幣的取態不一致,日本和新加坡傾向支持,並且有相關法律規管和發牌。雖然內地多番禁止交易加密貨幣,但香港鄰近日本和新加坡,肯定有便利途徑合法參與。 Token2049 其中一位講者是Quoine CEO Mike Kayamori. Quoine 是去年9月首家獲得日本發牌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能以法定貨幣,例如港元、日圓和美元,買賣比特幣和以太幣等。而所有的加密貨幣都冷存放,即毫不連線,杜絕被hack 風險。Quoine 的董事會人才濟濟,包括日本金融廳顧問、軟銀前資深副總裁、國際銀行協會前主席、東京交易所前董事會成員、淡馬錫前董事長、美國總統辦公室前成員等等,未能盡錄。整個董事會有齊熟悉金融監管和國際投資運作成員,加上Mike 多次強調Quoine 不論KYC 過程或交易報告,都附合監管機構和稅局要求,用戶可以放心在Quoine 合法買賣加密貨幣。 至於第二個風險,買賣加密貨幣會否血本無歸?一般而言只建議交易市值前二十大的加密貨幣,因為市值大小代表流通量和市場接受程度,就是規模較大,短期倒下的機率越低。不過,近日加密貨幣價格下挫未反彈,暫時未見任何利好因素。為何文初提及的Qash 代幣卻能逆勢上升? Qash 由Quoine 發行,未來可在第二季推出的 Liquid 平台使用。上週有幸訪問 Mike,他言談間處處流露長遠目光 - Liquid 連結世界各地的交易所,好比現時的投資銀行或美國上市的Interactive Broker,方便投資人在價差小的中央交易平台快速買賣加密貨幣,Liquid 更會提供抵押、貸款、孖展和程式交易配套服務。簡而言之,Liquid 是一個讓投資人合法和全球各地交易所買賣加密貨幣的平台,就似現時買賣股票般,身在香港也能買賣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股票。 雖然 Quoine 的交易額遠遠未追上幣安網,但過去幾年增長很快 - 2015年12月的單月交易額達1億美元,而2017年12月已增至300億美元。此外,Quoine 有營運牌照,不會面對隨時關閉或資產被凍結的風險。當俄羅斯和美國都宣佈未來將監管加密貨幣,Quoine 的合法性就有極大優勢。 觀察團隊往績,執行力不俗,能按時推出Quoinex 和Qryptos,加上Liquid 於4月初試行beta 版,Qash 的風險遠遠低於其它的ICO 項目。當越來越多人希望合法參與加密貨幣買賣,Liquid 就會隨時日壯大。Mike 認為Qash 未來會晉身市值頭五大的加密貨幣(現時排行約70名)。他和團隊對Qash 的信心極大 - 只持有Qash 兼未曾出售,而且沒持有其它代幣,以免有利益衝突情況。 合法之餘,風險又低,加上產品於第二季推出,Qash 現價僅約US$0.75,與其ICO…

  • 長實集團極抵買且適宜長線持有

    長實集團極抵買且適宜長線持有

    上週五長和系公佈業績,一如媒體流傳,李超人誠哥宣佈退休。本欄過往曾多次提及長實集團(1113)屬穩健的價值投資,2017年業績雖錄得不俗增長,但未有驚喜。投資看前景,分析長實過去一年業績的同時,最重要是估算今年的表現。誠哥指地產仍是集團的主要業務之一,同時會持續增加其它行業的固定溢利。 集團的物業銷售收入和收益,於2017年分別下降了26% 和13%。早前出售中環中心帶來402億收入和116億收益,該交易會於今年完成並入賬。另外,集團已簽訂但要待物業竣工才確認的銷售約730億,位於香港已預售的屋苑包括星漣海、維港頌和海之戀等,保守假設今年有33% 入賬,那麼估計2018年的物業銷售收入和收益各超過640億和205億,即有50%和32%增長。 (億元) 2016 2017 % change 2018(預計) % change 已簽訂合約但未確認之物業銷售 物業銷售 香港 208.82 127.92 -39% 402+161 340% 484.27 內地 359.14 295.55 -18% 70 -76% 210.28 海外 8 5.04 -37% 11.02 119% 33.06 Total 575.96 428.51 -26% 644.02 50% 727.61 物業收益 香港 71.08 48.89 -31% 116+61 262% 收益率 34% 38% 內地 111.06 106.35…

  • 幣安幣猶如財技股貨源歸邊?

    幣安幣猶如財技股貨源歸邊?

    兩星期前本欄提及建滔積層板(1888) 和天鴿互動(1980) 於現市況屬波動較小,相對穩妥,而且估計去年業績佳。週一建滔積層板一度升超過9%,未知讀者入市未?而天鴿互動上上落落,徘徊在$6.8 - $7.2 之間,交投不算活躍,但早前公司不斷在市場回購股份,大概是看好前景。   股市之外,筆者試著多了解加密貨幣。第一步是看白皮書(White Paper),尤其是市值二十大的加密貨幣。其實,不少加密貨幣都大同小異,架構和應用很相似,只是改善比特幣的不同弱點 - 速度慢,耗電太多,難以規模化。其餘非支付應用的加密貨幣中,比較特別的是以太幣 - 無限發行兼有各式智能合約應用,瑞波幣 - 沒有去中心化且有大型金融機構使用,IOTA - IoT (Internet of Things)  互相連結並核實交易,免費解決微交易高昂費用的難處。這些白皮書都簡潔清晰地點出問題所在,並說明技術和解決方法,頗具趣味性和啟發性。   志向遠大的加密貨幣外,筆者還發現像本地殼股細價股,藉貨源歸邊炒賣的加密代幣。早前紅爆媒體,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的虛擬貨幣首富趙長鵬,其創辦的幣安網所發行的幣安幣(BNB token),竟是其中之一。根據幣安幣的白皮書,創辦團隊和天使投資者,各持有幣安幣總量的40% 和10% 。據有經驗的加密代幣投資人所言,任何首次代幣發行(ICO),若創辦團隊持有超過20%,都需要特別留神,因為可能是圈錢項目,而非有實質技術或開發藍圖。白皮書中透露幣安網是加密貨幣和加密貨幣的交易所,不存在法定貨幣和加密貨幣的兌換或交易。這定位有助幣安網暫時不受任何法律監管,但假若趨勢是各地政府將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網毫不投資未來的法律相關事宜,讓人懷疑長遠而言,能否持續運作。     幣安幣的應用,並非解決任何現存問題,只是提供折扣 - 以幣安幣支付在幣安網產生的交易費用,可以有大幅折扣。幣安幣發行首年,折扣達50%,第二年則是七五折,如此類推逐年遞減,直至第五年將不再有折扣。同時,幣安網會以兩成盈利,在市場回購幣安幣並註銷,直至回購達50% 幣安幣。由此機制可見,創辦團隊高度控制幣安幣的供應和流通情況,好比製造「物以罕為貴」以推高價格。由於幣安網是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而且用戶數量和交易量正在增長,『以幣安幣支付交易費用能獲得50% 折扣』,能讓用戶獲得即時和實質好處(有別於其它ICO 項目,初階段都發展應用場景,代幣難以在市場流通),以圖吸引和提升需求。   筆者看幣安幣的設計和用途,似乎可以人為地控制供應量以抬高價格,不得不懷疑團隊是否只想短期抽水。五年後幣安幣再沒特別用途,是否代表團隊根本不考慮五年後的世界?近日俄羅斯和美國分別公佈未來會監管加密貨幣,並且視之為股票,估計未有持牌的交易所將大受影響。現時不同國家對加密貨幣的取態不一,在亞洲,日本和新加坡都持正面態度,並設立相關法律,日本更發牌予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所需像傳統的金融機構般,有全套的KYC 系統。由於受監管兼容許法定貨幣兌換加密貨幣,用戶和交易所多可以輕易開立銀行戶口。其實日本有具遠見和執行力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雖然增長不及幣安網,但勝在穩打穩紮兼有牌照,風險相對小。未來有機會再與讀者分享。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跨境通寶:四年間成為世界級網購

    跨境通寶:四年間成為世界級網購

    談到內地電商,讀者大概只想到淘寶和京東吧?  原來在A 股上市的跨境通寶(SZ002640),旗下有數個電商網站,當中更有世界級電商。 筆者向來沒投資內地上市公司,不熟悉國內行情。發現跨境通的過程還蠻有趣惹笑的。週一早晨藍牙鍵盤無端換了制式 - 按空白鍵出現”4″,按”h” 鍵出現”hy”,嘗試改鍵盤設定和hard reset 都全無效,只好暫時用laptop。不想花時間去腦場買,上網找同款式的鍵盤,被帶到 Gear Best。該網站的設計很國際化,給人一種『有規模的大公司』印象。另外,購物設有45天退款保證,又有一年保養,予人『信心保證』之感。由於郵遞香港的速度快兼便宜,只需2-5天個工作天和HK$7,而且非常重視和依賴Facebook,筆者一度懷疑是香港公司。   Gear Best 很神秘 - 網站沒有公司地址和實體聯絡方法,只介紹是2014年成立。搜尋網域持有人亦未有資訊,而是內地網域服務公司代買代持有,只知道網域於2013年註冊。友人告知Gear Best app 的開發者是於香港成立的天竣購物網絡科技,追尋下去才發現屬跨境通的『 孫公司』。此外,集團還有五洲會海購,服裝網站Zaful,和跨境電商分銷平台China Brands。   何謂世界級?根據Alexa 和 Similar Web 的網站流量和排名數據,Gear Best 的全球排名屬首300 名流量最高的網站。全球頭三位的網購排名是Amazon, Ebay 和淘寶,而Gear Best 排第36位。其實,首36位中,各地Amazon 就佔了8席位,阿里巴巴旗下也佔了5席,Ebay 佔了3席位,所以三巨頭已經霸佔了接近一半的席位。其餘還有Craiglist, Walmart, Ikea 等國際知名品牌,可見Gear Best 躋身第36名,同屬世界級網購站。另外,Similar Web 估計Gear Best 過去半年的瀏覽量超過1.8億,而公司的Facebook 專頁粉絲超過330萬!   4年間躍升成為國際級網購,是很驚人的戰績!觀察Gear Best 的銷售策略,估計是薄利多銷,主要客戶群位於巴西,西班牙和俄羅斯,並非最高端的客戶。而公司擁抱科技 - 網站之外,有手機app,而且於Facebook 運用 chatbot - 鼓勵用戶登錄Facebook 與公司的messenger 互動,可以自行追蹤訂單和郵寄狀況,又可以每天按鍵抽獎,或選購chatbot 推介的產品!  …

  • 中電光谷持續回購值博率高

    中電光谷持續回購值博率高

    過去幾天港股「悶市」。即便港股通重新開通,恆指不過窄幅上落,而每日成交額未見十分活躍。早前所有短線投機和部份長線投資離場,重新部署後,部份資金再入場。長線投資的資金,只是轉股。至於短線買賣,則選擇過去一個月股價波動相對小,而且公司早前持續在市場回購的股票,包括中電光谷(798) 和天鴿互動(1980)。另外,估計建滔積層板(1888) 2017全年業績佳,加上價格波動較小,應該也屬於穩妥類別。筆者只是部份資金再入市,因為股市走勢未明朗,不知道能否持續升勢,還是反彈會一波低於一波。既然向有「寧買當頭起」一說,所以還是待到趨勢較明朗才投放剩餘資金。 本欄過往曾分析天鴿互動,這次淺談中電光谷。現價每股$0.66,單價細但市值超過51億。市盈率8.25倍,每股淨資產值約$0.79。公司自去年6月尾持續在市場回購股份,至今花約2.15億港元回購2.95億股份。回購價介乎$0.68 至$0.76。集團的主要業務是內地不同園區的物業發展,截至去年6月30日的半年業績,收入約13億人民幣(+67%),經營利潤約3.2億(+180%),淨利潤約2.2億(+74%)。短期銀行貸款和持有的現金相距不遠,而長期的銀行借款僅9億,相對其持有超過25億元人民幣待售竣工物業,資產負債比率算合理合格。由於公司持續回購,加上半年業績佳,兼且持有大額待售竣工物業,估計2017年全年業績有顯著增長。而現價貼近公司的最低回購價,值博率高。唯一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交投不夠活躍。 週末友人傳來一篇文章,簡潔清晰地點出了區塊鏈和首次代幣發行的精髓。現時的科網巨企如Google, Facebook 和Amazon, 能夠成長坐大,是因為用戶持續提供個人資料和數據。科網巨企當年改變了傳統的收費商業模式,開通免費服務,吸引大量用戶,並獲得海量數據,進而發掘盈利模式。後來的科網企業上客,免費模式也不管用了,要派錢(例如滴滴出行和Uber)。而現時的區塊鏈和ICO,則用另一種方法招攬早期使用者 - 早期使用者是代幣持有人,同時亦是社區推廣人。而代幣有升值潛力,具備激勵作用,好比初創公司以低價出售或送出公司股份給創業團隊般。 昨日媒體報道指接近一半的ICO 業務失敗。其實ICO 的高風險高回報性質,就似風險創投 - 10個項目只有1-2個成功,而回報足以蓋過失敗的8-9個項目。未必適合一般投資者,但ICO 將風投「普及化」-入場門欖和費用低,不需要有獨家人際關係也能參與項目早期投資…這也是一大破壞性創新的特質。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股票 vs 代幣:兩把尺量度公司價值

    股票 vs 代幣:兩把尺量度公司價值

    大年初六,恭祝讀者狗年身體健康 得心應手 旗開得勝 財源滾滾 恩典滿溢! 上週臨近春節,人人 holiday mood 準備收爐,加上港股通上週二開始放假,港股成交額降低,但恒指顯著反彈。內地長假未完,加上美股造好,估計這幾天港股較平穩。 農曆新年除了拜年聚天倫和馬拉松吃喝,也難得連日冬眠。原本計劃看三本書 - 包括區塊鏈、數據運用和貨幣體系相關,結果只看了半本關於區塊鏈,當中最有趣的概念,是指創造財富的方式,由過往依賴土地、設備、勞動力等有限的資源,轉變為依靠無邊界的網絡,而新財富的表現形式是:數位資產! 書中提到數位資產的五種屬性,除了記錄在區塊鏈、非實物資產、一段電腦程式、和去中介點對點自行交易,最特別的屬性是:跨越了資產證券化階段,直接達到了資產貨幣化的階段。這一句很震撼 - 投資人多年來買賣股票,了解公司和股東的關係,知道股票的價值,願意真金白銀付鈔買資產(股票)。現下數位資產竟然跨越了證券化階段,直接成為貨幣?這個概念確實夠顛覆性。 筆者對股票和加密代幣的理解,是兩者和公司的成長息息相關。股票的價值繫於公司擁有的資產和盈利能力,加密代幣的價值則與業務規模和代幣流通性相關,兩者以不同的呎量度公司的成長進程,而市場價格則受供求關係以及和發展前景影響。 投資人習慣了股份公司的形式,霎時間要弄懂並接受加密貨幣和ICO 的內裡文章也許並不容易。筆者都要繼續多刨書兼上網看資料,畢竟這領域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科技日新月異,等到結集成書已經outdated! 工具書之外,還看了由慈善機構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出版的《我才有用》,當中記載了17個年青人的真實故事。機構旨在扶育基層青少年,每年安排工作大業和師友網絡予年輕人。基層青少年最蝕底之處是見識少 - 有的未曾去過中環、有的以為金融業等同零售銀行,書中有位17歲年輕人從未握過手,工作體驗讓他知道握手都有學問 - 要用力兼眼神接觸;十多個簡短小故事,原來短短的工作體驗,對他們的人生有極大的影響。新正頭收了紅包或派剩紅包,可考慮捐助兒童發展基金和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呢!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謙虛地向下一代學習

    謙虛地向下一代學習

    恆指上週接近垂直下跌,除了一月份的升幅化整為零,還要跌凸。過去兩日稍為回穩,但成交額未及上週活躍。筆者上週初撤離所有短線交易,部份交投特別活躍的長線投資,亦先收割離場。   跌市時成交量很重要,因為成交越多,代表越多人「認同」下跌趨勢並急於沽貨離場。若要對比平日成交量,一個簡便指標是比較即日成交量和過去某段日子的每日平均成交量。早前持有的部份長線投資,不論股價上升或回落時,交投都非常活躍,似乎未能於某個價位顯示強力支持。有見及此,收割離場較穩妥,反正未來可以隨時再入場。   恆指上週的跌勢頗急,接近零反彈。其實現時基礎因素不錯 - 經濟好失業率低,而且很多公司發盈喜,大部份市盈率屬合理水平,加上散戶未亢奮衝入場接火棒,為何恆指會「插水式」下挫?投資者對2015年大時代仍歷歷在目,現下買股都比較謹慎。至於股市生力軍屬有限數 - 新一代對股市上下波幅10% - 30% 視作等閒,他們的投資市場是加密貨幣,波幅往往30% 至倍或數十倍計算。股市已是很成熟的交易場所,波幅相對低,而左右市場或股價的,未必再是企業本質佔比最重,卻是資金 - 尤其是大型基金的資金流向。     近日看《Scale: The Universal Laws of Growth,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Organisms, Cities, Economies and Companies》by Geoffrey West,提到生物和公司的相似之處 - 都會經歷高增長階段,然後是成熟平穩期,繼而走下坡並最終死亡。書中提到城市最大的優勢是「多面向」,所以具備永續發展的特質。不論個人或公司,有限的資源和時間都只集中某個範疇,城市的增長卻由人口帶動,令業務和活動越見多元化,有利創新。由於人類認定任何事物包括經濟和企業等,都是有增長才算好事,為了保持增長率,便需要持續創新,而且時間越縮越短。   昨日高天佑君的《中國虛擬貨幣首富》,提到趙長鵬成立幣安網(Binance)作加密貨幣交易所,又透過ICO 發行幣安幣,於去年7月仍僅是中產,至今身家超過20億美元,「堪稱人類史上白手興家而創富最快的案例之一」。早前另有新聞報道美國年輕人,自15歲開始買賣加密貨幣,幾萬美元成本於幾年間升值至過百萬,現時開顧問公司解答投資買賣加密貨幣的相關問題…  上一代普遍愛指責下一代不腳踏實地、不勤奮不肯捱,眼中只看到自身過往的成功之路,未曾見識過這種非由六合彩也非純運氣的短期致富例子,而且由於入場費和交易費低(不像港股有最少一手的要求),相信不少年青人都從投資加密貨幣獲利。實質銀碼未必大,幅度卻應該幾驚人。   所謂「並非單純靠運氣」,是指區塊鏈有實質技術和應用場景。雖然ICO 確實良莠不齊,但股市何嘗不是? 近期的謎網50 就是最佳例子。   世界的創新速度越來越快,要知道未來的高增長項目,最好放下身段謙虛地向下一代學習。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大跌市有乜好做?

    大跌市有乜好做?

    過去兩天港股尤如坐過山車。上週五美股大挫,週一港股開市恆指裂口低開接近900點,午後跌幅收窄。晚上美股於3時左右,道指最多下挫約8%,納指則最多下挫超過6%。週二港股新聞頭條是北水湧港掃貨,但港股繼續裂口低開,最多曾下挫超過1,500點,全日更以跌1652點收市,跌幅達5.1%。其實任何指數單日下挫超過3%,都屬於大幅波動。 市場是否轉勢?木宰羊。轉勢與否,往往事後回頭看才知道。報章提到這次是健康回調,而且很多企業盈利佳,經濟環境不俗等,而且市況未見瘋狂。筆者都認同,不過由於美股近日波動較大,而且道指和納指單日大挫6% – 8% 頗不尋常,加上昨日港股交投量高(早上10時多成交額已超過700億),短線投資還是先離場較穩妥。雖然賺少很多錢有點心痛,但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財富還是要逐點積少成多。至於長線投資,賬面利潤都有回調,但基礎因素佳,加上累積一定賬面利潤,暫且不理(已到價的長線持貨除外)。 以往經驗,管理投資組合時,要將不同策略股票分得清清楚楚 - 長線投資以長線眼光、策略和離場準則視之,短線投機亦需緊守交易規矩,不能混淆,例如短線買賣變長線持貨,或長線投資因短期波動被震離場,畢竟長短線策略各有用途。 早前本欄提及內房股升勢最輝煌的日子大概已成過去,尤其部份趁高位配股集資或發債的已到達短期最高位。至於未配股發債的,也需多加注意。昨日內房股似乎成為「重災區」,幾個市值大包括恒大和碧桂園約跌10%,其餘小型內房股跌幅亦介乎5% 至12% 不等。投資人若已撤離內房股最好,短期不建議撈底搏反彈,畢竟去年升幅極大,遠遠跑贏恒指。相比反彈的升幅,下行風險更大。 投資者現階段如何部署?暫時無乜好做,需要注意美股走勢。農曆新年前若港股回升,不必急於撲入場,但可以逐少建倉。尤其值得注意的股份,是過去兩天大跌市卻逆市上升,又或跌幅較小,而且交投量與平日差不多甚至較過去10日平均交投量低的個股。所謂交投量,是指交易股數,而非成交額。這類股份相對其它股份有支持,應該較穩陣。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萬達的啟示》

    《萬達的啟示》

    週二最矚目的財經新聞,是騰訊牽頭聯合蘇寧、京東和融創,合共投資人民幣340億,入股萬達商業在香港退市時的H股,佔集團約14% 股權,而收購價僅較當年退市升值約23%。而萬達商業將會改名為萬達雙管,並在未來1-2年消化房地產業務,不再當地產發展商,純粹作商業管理企業。   看到新聞的兩大感慨和一大啟示:(1) 時機確實難以捉摸 (2) 流動性極其重要 (3) 內房股高峰已過   萬達2014年底在香港上市,2016年王健林認為香港市場大大低估了萬達的價值。由於A 股的市盈率和市賬率較港股高一截,所以決定私有化退市,並尋求2018年底前在 A 股上市。哪知道過去一年多便是內房股爆發點,股價一口氣衝高翻幾翻。原以為在港上市無著數,資產價值被低估,市場卻終於注意到內房股價值,並迅速於股價反映,實屬始料不及。   時間很值錢。很多時呆等未必有著數,而成功的企業家不會守株待兔,在香港退市並回歸A 股,是極有膽識的做法,也附合邏輯。唯一的最大風險 - 時間和流通性。   A股上市程序需時多久,誰也說不準。所以,放棄一個市場的上市地位後,難以預計何時再獲得上市地位。過程中的時間差距,是一個風險因素。畢竟上市過程繁複,並非每間公司都能輕易獲得上市地位。   至於流通性是指exit。上市即是可以在公開市場隨時買賣,退市後投資人若要exit,過程繁複得多 - 首先要在茫茫人海找來潛在買家,再洽商細節條款等,不似得港交所每分每秒在交易。好處可能是價格較高,但放棄的是隨時配股集資、抵押股份借貸、發行債券等等的募資途徑。   本來萬達集團風光無限夠疊水,有否途徑集資未必不重要。無奈集團的「走出去」(投資境外) 的策略,近兩年被中央點名打壓,除了有內地金融機構查數,貸款亦受限制。於是集團不斷賣資產套現。若是當年沒有私有化,未必需要賣資產套現,因為集資途徑多的是。   以投資人角度觀之,既然時機難捉摸,有時需要耐性等待真實價值被反映。如果心急坐不定,至少別一股不留,總要有少少持貨。至於股票買賣,則只挑選具備一定交投量的股票。價格高但交投罕見的,也許直接避開更佳。萬達改名轉型,或預示內地房地產開發業務高峰已過,未來賺錢的項目並非賣房,而是管理。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內房估值近見頂 與時並進科技4.0

    內房估值近見頂 與時並進科技4.0

    本欄月初為文分析的海爾電器(1169) ,至今升了約25%,希望讀者都有斬獲。港股持續氣勢如虹,而海爾電器於短短三星期頭也不回地攀升,筆者認為現價屬合理未算貴,但或會出現獲利回吐,投資者宜設定trailing stop 的離場機制。 過去一年,內房股的倍數升幅大大拋離其它板塊。儘管內地二三線城市需要依靠房地產支撐稅收,而內地房價未見回落,估計會平穩發展,但內房股再大幅上升的潛力不及去年。本欄於2016年7月初為文分析碧桂園(2007),當日收市價僅$3.28,未知讀者能否持有至今。集團上週進行配股,並發行零利率有抵押的可換股債劵,配股價和換股價分別是$17.13 和$20.556,似乎股價短期已到頂。至於其它內房股,近日仍有炒作。對於未配股兼且升幅未達倍計的,可以多加注意,也許仍處於上升趨勢兼有短期爆發力,例如過往曾分析的中國奧園(3883),上週兩日間升幅達兩成。但若果整體內房股板塊升勢減緩,最好也預早設定離場機制。 近來股市的熱鬧程度,是城市論壇都以此作討論話題。沈大師和青姐都認為恆指創新高,港股回落的機會大,尤其下半年可能會「陰跌」。 其實投資市場最難捉摸的就是「時機」,無人知道何時見底或見頂。所以,筆者看評論或分析,焦點並非時間,倒是恆指存在回落風險是真的。近日筆者對投資組合內的股票重新估值,部份已經進入估值的90% - 120%,但既然升市莫估頂,只會處理部份股票。至於估值未到價的股份,則會安心持貨。短期而言較重要的時機,是農曆新年長假期。一般而言,短線持貨人會考慮長假期前先離場,假期後開市再逐步建倉,長線投資則不必又買又賣。 投資由三個部份組成 - 分析選股、風險管理和離場策略,港股去年大幅上揚,恆指近日又破頂,順勢投資之餘,必須先行設定離場策略,以便轉移賬面利潤入口袋。筆者認為暫時市場未算過熱,仍舊有好些股票估值便宜,股價越升越有,同時又強勁業績支持。投資人在這段等待業績公佈期的時間,可以多參考公告,發掘有盈喜或業務持續增長的公司。股價持續攀升,的確會讓人質疑其價值,但只要有高增長的營業額和利潤支撐,加上現金流穩健,股價是應該升值的。 除此之外,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市場,亦是值得花心神了解研究。近日看大前研一的《科技 4.0 網絡串聯時代的新商業模式》,對Fintech 有不少著墨。日本已將加密貨幣定性為貨幣,能以此交易,並有相關法例。大前研一認為科技顛覆了很多舊有概念,而去中央化會是未來趨勢,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有頗大的潛力(指商業發展和應用,而非炒賣的潛力)。 筆者並非盲撐加密貨幣,上週五參加了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 相關活動。令人驚訝的是新加坡和澳洲,都有提供一條龍ICO 服務的公司,才發現這類業務已經「成熟」得有專業團隊(好比有團隊專職IPO 般)。不過,據聞ICO 的項目良莠不齊,當日路演的亦太早期,未見實質開發的相關基建或產品,確實讓人心感不踏實。但情況就如股市般,市場有大藍籌也有仙股,重點是如何區分,而非完全敬而遠之。 筆者很佩服一把年紀的大前研一,與時並進緊貼市場脈搏,總是透過深度思考,對市場作全盤了解和分析,就似三國時代的孔明。讀者除了在股市尋寶,也可一讀《科技4.0》。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估值後大膽入場安心坐定

    近日港股節節上升,手上有持倉的讀者心情大好吧。價值投資者向來只long 不short,在股市暢旺的日子,其實「無事可做」。曹Sir 教落要趁勢,而且let the profit runs, 所以不必多手套現袋利潤。持股不必理,那麼可以繼續入場嗎? 移居澳洲多年的Aunt Diana 是專業人士,入息優厚生活富裕。以往不沾手股票,但過去一兩年開始注意港股,希望投資派息高的股票。筆者和aunt Diana 間中交流心得,她鍾情內銀股和電力股,主要看派息率和股價波動。筆者曾詳述內房股、內險股和綜合企業等。Aunt Diana 大多採取觀望態度,股價升了後不願意追入,錯過了回報以倍計的碧桂園(2007)、中國奧園(3883)和平保(2318),也錯過了升幅逾倍的復星(656) 和中國民航信息(696),轉而發掘升幅落後的股份。 其實尋找落後股,是非常聰明和合理的策略,尤其當恆指單靠幾隻股份帶動,升勢不全面時,當然是發掘潛力股。不過,如大市暢旺,大部份股票都升,這時買升勢大幅落後或股價微波動,甚或反其道而行的,則未必是好時機。所謂趁勢,是順勢而行。假如股價處於上升通道,升幅已達某個水平,順勢之外的另一考慮因素,是估值!若能根據財務數據估算出公司的價值,入場和持貨時,會較易下決定和坐得定。 至於估值如何做,坊間有各種財務比率,最普遍使用的是市盈率和市賬率,適用於大部份做生意的公司。市賬率則多用於地產股、內房股和內銀股,因為資產是這類型企業的核心。一個簡易的方法,是對比同一行業不同公司的市盈率和市賬率,以得知現股價是便宜或偏貴。此外,投資看將來,所以公司業務和利潤的增長也很重要。假設A公司和B公司的市盈率和市賬率相近,但B公司的增長較佳,股價自然值更高價。 股價已升了幾成甚至一倍,如何知道是否仍有升值潛力?這就真的要計算估值,而不是單單比較同一行業的財務比率,發掘落後股價。估值怎麼做,不容易講清楚。但最簡單直接的算法,是估計未來一年的營業額和淨利潤,然後再以目標市盈率和市賬率,反過來計算目標價。的確,目標只是目標,未來股價是否真的達到估值無人知。而目標價應定得高或低,確實因人而異。但如果每件產品或業務都有市場合理價,那麼可以參考其它財務狀況類近的公司,翻查歷史最高點,再打個折扣,大概可以估算出價值。 其實,估值之所以重要,是讓投資人安心入場和坐定。若認為仍然有水位,或者公司業務增長佳,現金流又穩健,即時股價升了還是可以考慮買入。過往散戶接火棒,也許是股價初升階段,投資者想等股價回調下挫再入市,不甘心高價追入。一而再錯過之後,見到市場氣勢如虹,那時入場就往往是水尾。 早兩天和aunt Diana 問及筆者的持股狀況,除了兩週前為文分析的海爾電器(1169),是長實集團(1113)和復星(656)。 本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財務穩健兼具雙位數增長的海爾電器

    2018年首個交易日港股報捷,恆指升571 點。全日最突出的是內房股,此版塊去年開始領漲,沒想到新一年第一日繼續跑贏。除了過往曾詳細分析的碧桂園(2007)和中國奧園(3883),萬科(2202)和佳兆業(1638) 也是值得注意兼具雄厚實力的大型內房股。整個板塊升了不少,是否適當買入時機未可知,但值得注意。 早前有長期讀者問及瑞聲科技(2018) 和海爾電器(1169).  瑞聲科技過去兩年的業績不俗,基礎因素佳,而且半年業績亦有顯著增長。可是近日有消息指蘋果iPhone X 的銷售量未及預期,所以減少代工廠的訂單。瑞聲科技製造智能手機的聲學組件,亦另有非聲學業務,現價市盈率約30倍,不便宜但亦不算貴。只要2017全年業績保持增長,現價屬合理。 至於海爾電器,確實值得投資者注意。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半年業績佳,銷售收入約358.5億(人民幣,下同),較2016年增長約25%,是過去5年的最佳業績。而營運利潤和淨利潤則分別達17.67億 (+25.8%) 和13.63億(20.6%),而截至9月份的首三季保持上半年的增長,估計2017年全年業績將錄得不俗業績。截至2017年6月30日集團,持有約138億現金,短期負債僅約1.8,財務穩健。而半年營運現金淨流入約18.4億,代表銷售有實質現金流入,而非賬面利潤或減價傾銷。 翻查公告,11月初集團控股股東和其全資附屬公司,發行價值80億港元的零息可換股債劵,於2022年。以可換2.42億股計算,換股價約$33,較現價有50% 溢價。債券並非由集團發行,而是變相由控股股東提前賣股 - 既然是零息,購買債券者是看中集團前景,並且對未來數年的每股估值超過$33吧!以此推算,未來兩年大概仍是海爾電器的增長黃金期。現時市盈率約17倍,雖然並非最抵買,但也絕不算貴。雖然此股沒有高新科技概念,升勢不及其它板塊,而且利潤率低(僅約4%),但難得財務穩健,業務又有雙位數增長。除了投資升勢凌厲的高增長公司,也可考慮現金流和財務穩健的海爾。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年尾市靜做乜好?

    連續數日聖誕假期,這星期只剩三個交易日,下週便踏入2018年。在此謹祝讀者2018年投資得心應手。 股市於年尾一般交投不活躍,這段日子除了過節休息聚天倫,若真要為來年做功課,也許值得翻看過去兩個月的上市公司通告,尤其是盈喜盈警和第三季業績的通告。 2017年港股於上半年慢慢升,下半年突然發力,整體市場向好,但某些強勢股明顯跑贏市場幾條街。2016和2017都有「炒股不炒市」之說,而過去數月樓市股市暢旺,令人聯想2018年能否持續升勢。猶記得2015年港股大時代爆破,不少上市公司的2015至2016年業績普普通通,甚至錄得倒退。2016下半年和2017上半年,受惠於早前的低基數,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俗,或錄得顯著改善。而2017年全年業績,尤其是第三第四季度能否保持增長和盈利,大概反映公司的實力。 筆者平日會速讀公告。印象中,過去兩個月的盈警通告,相較去年底多。而盈喜和盈警股就似壁壘分明,加上謎網50事件,細價股輕易被炒起的機率較以往低,估計來年最有潛力保持升勢的,是具實質業績支撐的公司,所以分辨優劣的能力尤其重要。簡單而言,看財報報表需主要營運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並為當年的一次性收益打折扣(因為來年未必再有該收益),其次需注意持有現金和投資的價值,相比短期和長期負債的比例。只要公司的流動比率大於1,不會資不抵債,甚至有本事隨時隨地還債,就代表公司的資產狀況相對健康。當然營運現金流亦很重要,若果營運收入和盈利上升,但現金流顯著下降,投資者就需要注意了。公司是否真正錄得收入和盈利?還是只是帳簿膨脹?即便確實生意做大,但收不到錢還賒賬過度,其實並非最理想健康的業務增長狀況。 除了翻看通告,樓股之外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投資,是加密貨幣。雖然不少人指現在已經是泡沫,但加密貨幣還未十分流通。筆者不敢碰比特幣,過往看過文章Bitcoin 只是貨幣。以太幣歷史較短,而且是代幣 - 未來以太坊若廣為使用,以太幣就會相對流通,屆時也許會有更多人承認其價值。筆者所知有限,但由於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誕生,早期並非所有人明白何謂互聯網或其潛能,也不是人人看到移動應用程式 (app) 的潛力。價格增長快,到底是泡沫還是潛力無窮?未來無人知。倒是加密貨幣來自最新科技,而科技公司在過去十多年證明了它們的能力和指數式成長的性質,那麼加密貨幣也許是值得多了解的產品。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淺談海外物業投資貼士

    上週隨友人參加海外物業的投資講座,聽見有趣實用的經驗,不瑰寶自珍,在此和讀者分享。 講座由具有二十多年歷史的英國發展商主辦,報表演示內容簡短,資訊有限。倒是與在座的投資者交流,讓人穫益良多。其中一位投資者曾買此發展商的樓花,結果延期一年仍未收樓入伙。本欄早前曾為文分析曼徹斯特的物業投資價值,簡單而言,因為有匯兌風險,加上貸款利率和物業稅,回報並非特別吸引。除非城市規劃具極大潛力,那才值得考慮投資當地物業。不過,當日遇上經驗豐富的專業海外物業投資人,其思維和經驗倒是值得借鏡參考。 E 君大約二十年前開始投資英國房地產,以往都是購買位於倫敦的物業,尤其是面積和總額較小的單位,貪其易於放租兼印花稅低。過去兩年,E 君陸續沽出倫敦物業,除了租金回報越來越低 - 由過往最高接近7厘,至現時的2-3厘,也因為維修保養費用高。由於套現後有一批英鎊,又未想調回香港,唯有繼續在英國發掘投資機會,所以對準曼城 - 租金回報高達5-9厘。E 君很坦白- 要不是手持英鎊,未必覺得曼城的房價抵買(計及滙率、利率和稅率),只是不想讓資金閒著白貶值。 E 君分享了海外物業投資的心得: 位置很重要。不必看將來潛在發展,必需選擇近地鐵站或市中心的位置。除了容易出租,租客質素也相對較高。 只會買新樓(包括樓花),完全不考慮二手市場。而且因為維修費用高,物業持有期不會超過10年。E 君的親身經驗:某間樓齡7年的物業,維修兩個洗手間的費用,竟然等同全年的租金收入!即是一次維修白白損失了一年租金! 偏好studio 或一房單位,因為銀碼相對少,轉手率較高,容易套現。(這點香港也類同) 若果購買兩房單位,必需選擇有兩個浴室的設計,否則相對較難出租。 不會選擇地面樓層,因為潛在租客會擔心治安問題。 英國之外,E 君亦投資日本物業,而且都選擇整幢售予投資者的樓盤。近年買入東京單位,多數是受2022 奧運會的概念吸引。其實,日本的海外投資者租務市場成熟,有物業管理公司幫忙收租打點,並以AirBnB 的短租形式出租。只要使用率達八成,每年回報就超過6厘。早於一兩年前,筆者就聽過這種安排,倒是不知道普及程度這麼高。至於物業貸款,由於日本當地銀行相對謹慎,私人銀行的專業投資客戶,可考慮抵押債券基金(一般可以借九成的基金值)獲取免稅貸款。扣除貸款利息和物業管理費,日本的租金回報仍達三厘!以其低息環境考量,算很不錯。 在場的投資者還分享了其它資訊如稅務安排、物業管理、選發展商等貼士,沒想到隨意跟友人走一轉,就長知識了。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長線投資據動能換馬

    兩週前本欄提到資金配置就如汽車摩打,提升效果的重點是用盡性能,而非利潤最大化或風險最小化,否則一注獨贏或低息國債便是最佳投資組合。若能預測每筆交易的時限長短,自能計算和提升資金週轉率。除此之外,另一值得思考的是資產升值(技術分析用語是「動能」 momentum) 的速度和幅度。 價值投資人向來擅長發掘價值被大幅低估的股票,並且具備十足耐性,願意撇除時間因素,等待股價逐漸顯現潛在價值。整個過程,最主要的指標是價格。的確,這是最客觀簡單兼容易量度的指標。那麼時間的價值應如何量度?  3個月升30% 和1年升30%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價值投資法卻不曾著墨。難道時間對價值投資人接近零價值?相信人人都認同時間就是金錢,所以長線投資人也需考慮資金週轉率的問題。 本欄讀者大概注意到筆者一直偏愛平保(2318),長實(1113) 和復星(656),認為三者都具潛力兼穩妥,適宜長線持有。 本欄曾於平保作價約$35、$45 和$62、長實約$58 和復星約 $12 和$13.7 左近為文分析和推介;。提及過往文章,不是要自吹自擂,畢竟恒指今年升幅不俗,牛市賺錢相對容易,而是嘗試討論資金分配。翻看舊文,有段時間平保和長實每股股價很接近,約$60上下。假如資金平均分配,過去幾個月的回報相差頗大,長實現價不過$65,平保則不斷創新高(最高是每股$87.1),回報是約10% 和 45%。儘管兩者的估值和潛在回報接近,但近來顯然是平保更受追捧。 那麼投資人應否考慮將部分投入長實的資金,轉移至平保,以便對資金作更好的運用? 投資組合需要不同類別的股份,以便分散風險。長實的投資很多外地業務,平保的業務則集中在內地。投資兩者等同看好內地金融業務和歐洲及加拿大的能源和基建發展等。為提升資金週轉率和回報,投放更多資金在有強勢動能的股票,或會帶來更佳回報,但組合過於集中,均價被拉高的風險亦相應提升。如何從中取個平衡,是值得思考的事。另一個風險是動能消失(昨天平保曾跌穿$80),後加的資金又應如何處理? 價格和估值接近的股票相對容易比較,而復星股價銀碼較小,一般估計賺取幾成升幅相對大價股容易,是否值得考慮若動能出現,又從股價不上不落的穩妥投資短期抽調資金,順勢而行?世上無人有水晶球預測市場走勢,追求更佳資金運轉和回報率的同時,必定面對額外風險。 筆者相信資深投資人都自有一套分配資金的方法,卻未必能簡單清晰地列出規矩。這確實不容易,但若能定下一套標準,將有助提升未來投資的效率 - 有數據分析不同配置的效果,然後改善資金週轉率。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投資智慧就如醫生用藥

    何謂投資智慧? 家父有腦退化症,近日的求醫經歷,讓筆者對經驗和創新有深刻體會。老人科醫生臨床經驗極多,志不在完全治療腦退化症,而是透過藥物穩定病情和減輕病徵,盡量令家父和身邊人的生活正常兼舒適。簡單而言,腦退化症病人的起居飮食都需要人照料,日常生活節奏慢幾拍,晚間睡眠質素差影響全屋人作息。幾年過去,醫生建議再找腦神經專科醫生,若能用藥鬆弛肌肉,將提升行動靈敏度,減低吞嚥肌肉失控的風險。那麼即便有腦退化症,退休長者慢動作生活,亦是一種安享晚年。腦神經科醫生是退休大學教授,專長研究以非藥物激活腦細胞的技術,並多次獲獎。兩位醫生同樣仁心仁術,但取態大異其趣。 腦神經科醫生除了運用儀器激活腦細胞,面對家屬反映睡眠質素問題,兩次的藥方都著重令病徵消失,似乎沒考慮藥物副作用的問題。這大概是科研人員的個性作風 - 針對一個問題研發新技術,務求問題 100% 消失。而老人科醫生則是根據臨床經驗,配搭不同藥物取個平衡,只求改善病徵20% 至 50%,與病共存之餘,亦有較正常的生活。沒有任何一個指標會是100% 或 0%,而是30% - 80%,盡量減低風險和副作用,易於讓人接受就當贏。 筆者認為臨床經驗較切合實際需要,而這些經驗並非創新技術可比擬。藥物處方和創新技術屬於知識,而臨床經驗和藥物組合則是智慧。 據醫生所講,調整藥物組合並不簡單,因為是一個動態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人體有不同系統(例如情緒系統和肌肉系統),一種藥物對某個系統發揮作用,同時會和其它化學物質有混合作用,影響另一個系統。由於有互動作用,所以是動態。而如何改善特定系統,又不破壞其它系統的平衡(正常狀態),就需要經驗了。每個人的體型、對藥物的反應、所謂的正常水平都不一樣,如何調整藥物組合十分關鍵。而整個過程只希望有進步,而不是特定範疇拿100分。 投資智慧就是懂得在動態市場中獲取平衡吧! 管理投資組合,與醫生用藥的智慧如出一轍。要創新找方法去除所有風險(absolute return) 嗎? 又或單單押注某個上升股票贏開巷?有些對沖方法或晒冷式投資或曾經成功,但必定有副作用或有所犧牲。過往最有名氣的個案研究肯定是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 。精算策略讓回報接近直線上升,但突如其來的破敗讓人措手不及,破產收場。投資智慧需要持續保持動態平衡,接受風險和價格波動、分散投資、以時間換價值等,任何一個範疇獲得100分(例如all in 閱文、易鑫、眾安等博短期大升),又或零風險只持有政府債券,都非長久生存之計。總要不斷試著尋找平衡點,再持續改善(提升平衡點)。 世事大多數是「講就容易做就難」,尤其是動態平衡。帶家父求診的經歷,讓筆者警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難以被科技一夕取代。筆者很敬重花時間研究創新的學者,窮畢生努力尋求突破。近來常看到人工智能未來會取代不少工作,這或許是事實,但經驗依舊有其價值和實際用途。價值投資人除了buy and hold,多思考如何從閱讀之外,由實質操作獲取更多交易經驗,會有助累積投資智慧。畢竟要持續在市場取得動態平衡,非幾個普通程式能搞定的事。 補白:兩週前本欄指未來樓價難以像過去數年般嘭嘭聲高飛,大概只會跟隨經濟和通脹增值。但週一看到匯豐銀行減按揭息率的新聞,而政府又說討論申請退還印花稅的期限由現時6個月,改為9個月至12個月。兩宗新聞顯示銀行水浸,有條件持續低息貸款,資產仍然是資金好去處。而政府放寬辣招,讓樓換樓人士較放心去馬換樓。兩單新聞都有利樓市升勢,所以即便樓價未必再大幅爬升,升幅也應該絕不止於通脹率。特此修正。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資金配置如用盡汽車摩打性能

    過去一星期最鬧哄哄的,肯定是新股上市熱潮 - 由閱文到易鑫和雷蛇。閱文上市首日,開市不足半小時即最高升超過一倍。可惜筆者少有參與抽新股,錯過 easy money 當真呻笨。身邊卻有幸運兒,透過銀行認購一手(沒錯!僅認購一手) 並獲分配一手!獲利之外,最開心莫過於身沾如同中彩票的運氣吧!近日的新股熱潮,甚至令友人認為股市是否到頂應沽空恒指 - 連《都市閒情》也講股、地鐵車廂人人開AA Stocks。不過單邊沽空是高風險高難度動作,同時買賣相互對沖才較穩妥。其實,市場暫時未見轉勢,年底收爐前宜緊貼追蹤走勢。 投資除了分析選股、風險管理和離場策略,另一值得花心神思考的題目是資金配置。價值投資者的組合,一般不超過十個股票。一來好股難求,二來數目多便難以深入分析。由於投資期相對長,兼買賣不頻密,整件事較簡單,不需要經常調整資金比例。可是對於投資期較短,又或根據策略訊號交易,如何分配資金就是一大難題,始終數量和時機都是未知之數 - 系統每天有多少個訊號、每宗交易的持有期等,都不容易估算。若能將資金配置轉換成單純的數學問題,事情應會簡單很多! 最直觀簡潔的方法,是縮小目標範圍,減少訊號的數量。例如由全港股或全美股,縮減至標普500或納斯達克100指數成份股。不過減少訊號,依舊存在資金配置問題 - 不知道未來有多少個訊號,以及現時投資組合的持有期,應預留多少資金予未來訊號交易。 價值投資者是越有信心的股票,越願意投放資金。「信心」能夠量化嗎?例如根據估值和現價的差異、同業的升幅、業務潛在風險等,再算出加權比例?每位價值投資人大概都心裏有數,才決定投放的金額。但若要白紙黑字明確列出劃一標準則有難度,因為市場是動態的,最新資訊和價格走勢及各式各樣因素,都會影響估值和決定,而這些難以有統一標準。 筆者曾看過幾本關於資金配置的書,大多從風險配置作出發點,再計算每宗交易金額。雖然這未必適合個體戶,但似乎是一個好方法。近日卻另有啟發 - 投資組合不是要回報極大化,或風險極小化,而是用盡資金的力量。這就如提升汽車效能,目標並非駛得最遠或最耐用,而是想辦法用盡摩打(很多時都只用到性能的75%)。若要盡用資金,就要考慮周轉率和槓桿,當然亦要在風險和回報之間取得平衡。 將資金配置轉化為數學問題,並用盡資金力量,必需估算回籠資金的比例和時間。套用在交易系統,演算法要有方法估算清晰的交易持有期。即便未能全部買賣都有清晰的離場時間,只要部份交易能根據訊號有明確退場日期,剩下的就是簡單的數學問題了。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茂宸集團高寶明動作多值得關注

    近來港股似乎都是上落市,早前曾說短線投資已全部撤離,之後見股價企穩,又逐步買入和增持部分股份,包括本欄曾分析的平保(02318)、長實(01113)和復星(00656)。 過去一星期,有一宗收購特別吸引筆者眼球──茂宸集團(00273)以5860萬瑞士法郎(約4.63億港元),收購瑞士的私人銀行Raiffeisen Privatbank Liechtenstein AG。 該私人銀行於2016全年錄得約147萬瑞士法郎盈利,淨資產約4091萬瑞士法郎,即收購價的市賬率約1.42倍,不是特別便宜,但亦非天價。香港上市公司收購瑞士的小型私人銀行,這公告確實讓人打個問號──到底未來有什麼計劃? 茂宸集團前稱民信金控,現價市值約51億元,每股作價0.115元,集團聯席主席和行政總裁是高寶明。上網搜尋,不難發現去年獲集團委任的高主席,是與「紅籌之父」梁伯韜同期的資深銀行家,又曾是法國巴黎百富勤高層,創立過金榜融資,並曾擔任中國民生銀行分行顧問。除了高主席響噹噹的名聲和的亮麗經驗外,在Google搜尋也發現部分討論區稱集團前身民信金控為妖股,害小股民虧大本。而集團年初曾以每股作價0.13元,讓每5股的股民供6股,現價相比供股價下挫15%。雖說股價未返家鄉,但現價低於大量供股的作價,以另一角度看,似乎又顯示現價算抵。 看集團歷史,加上股價很細(即輕微股價跳動,都會有大幅波動),難免讓人有戒心。筆者繼續翻查公告,發現集團過去有不少收購交易──包括去年11月以2.8億元收購於本地從事輔助生育技術服務公司的部分股權;去年12月收購分子診斷業務,即從事RNA和DNA分析的各種產品和服務。今年9月初則以1.16億元收購晉裕集團,該集團擁有保險銷售業務,並持有證監會發出的1、4、9號牌照,可以從事證券交易、證券顧問和資產管理服務。同月以8000萬澳元收購澳洲Blend and Pack Pty Ltd的75%股權,該公司是CNCA認證的八家嬰幼兒配方奶粉製造商之一,可以生產出口至中國市場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上述被收購的公司,在前一個財政年度全部錄得盈利。而每宗交易條款亦在公告中列出,部分更有2018年的盈利和資產淨值要求,以及收購價格調整機制。以此觀之,這些都屬於認真做生意的收購,而非「假大空」業務。 去年集團前身民信金控錄得淨虧損約4.7億元,估計2017年或可扭虧為盈(收購的公司將貢獻盈利)。另外,集團於去年10月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申港證券,並且已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業,從事證券相關事務。 現價雖然較配股價低,但一來集團歷史多少令人卻步,二來時機難以算準,又非全盤知道集團運作,加上股價細,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翻查並細閱公告,再嘗試為公司進行估值。畢竟集團過去一年動作兼搞作多,值得投資者注意。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由製造珠寶轉型生產高端「日本Tesla」

    國慶加上中秋,上星期只有3個交易日,碰上內地黃金週長假期,本以為股市冷清清,怎知道恆指兩日間飆升超過800點。本週初內地復市,恆指反而不上不落。筆者假期前已撤離短線投資,後來股價企穩才再以小資本入場。中秋升市雖未有大斬獲,但也不至於「被置身事外」。短線撤離的好處是不必面對波動風險,可安心放假。壞處則是有機會錯過潛在升幅,而且未來要逐步建倉。人生不能捕捉所有機會是常態,短線錯過便由長線補鑊。 日前如常看通告,最吸睛的是奧立仕控股(860) 的人事變動。集團請來具25年私募投資經驗、前CVC Asia Pacific Ltd 合顆人何志傑先生擔任首席執行官。此前,何生曾擔任千百度(1028) 、新鴻基(86) 和鴻興印刷(450) 的非執行董事。 奧立仕找來資深私募投資人當CEO,令人聯想未來可能會有一連串搞作。翻查過往公告,9月尾才完成收購日本電動車公司GLM Co.,作價約5.5億港元。當中3.46億元的代價,以發行新股形式支付 (每股作價$0.80)。現股價約$1.68,持股價值已升了一倍! 股價早於6月尾開始飆升,筆者卻是後知後覺。上網搜尋相關新聞,Ocean Dynasty Investments,誠哥的維港投資負責人周凱旋和TCL 都有入股,而集團融資所得用於收購GLM Co。其實誠哥並非第一次投資電動車,以往曾入股五龍電動車,後來套現大部份股票離場。 提起電動車,估計讀者最先聯想到定位大眾化的Tesla。GLM Co. 被喻為「日本的Tesla」,卻以高端市場為目標。今年4月有報道指GLM 欲銷售1000部 G4 型號電動車,每部索價4000萬日圓(~277萬港元)。該電動車由零加速至每小時100公里,只需要3.7秒,快過Tesla。 奧立仕現時市值超過92億,本業是珠寶銷售,截至去年9月底的財政年度錄得虧損,而截至今年3月底的半年盈利約3300萬,估計市盈率278倍。持有現金約1.6億,借款約4000萬。若以價值投資角度看,除了業務非高增長行業,持有資產淨值低,股價相對太貴,根本沒興趣。但加入了電動車業務(非概念階段,估計GLM 於2019年可較大規模生產),令人憧憬創新科技將為集團注入動力,令業務有高增長。 筆者認為此股現價蠻貴的,暫時會將其放入觀察名單。未來若有相關新聞,再衡量價值和業務潛力。 上週本欄談及《如何讓愛情天長地久》,友人千叮萬囑筆者在此補白:根據研究顯示,感情深厚的夫婦,最美好的愛情於50至60歲時出現。這數據可讓友人和夫人耍花槍時安撫對方 - 眼前小吵架無傷大雅,約20年後才是雋永愛情臨到之時。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也談ICO

    上星期從事手遊開發業務的KK,說現在潮興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熱熾程度媲美dot.com 年代。KK 的友人四日籌得600萬美元,亦有香港公司五日籌得1.85億美元。筆者借口問書,實質聚舊,約了KK 和LL 打冷飯局。 顧名思義,ICO 與IPO相似,都是為項目融資,交易單位是虛擬貨幣,例如比特幣、以太幣等。這些虛擬貨幣和手遊代幣最大的分別是 - 限量!全球有多少比特幣和以太幣,早已定了,不會無限量發行。根據供求理論,供應不變,但需求越來越大,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價值便會上升。若隨時隨地可以「量化寬鬆」,這些虛擬貨幣就不值錢了。而增加需求,即提高這些虛擬貨幣的流通程度 - 當越多場景接受虛擬貨幣,貨幣的價值才會繼續上升(求過於供)。 為何項目融資不直接上市?或使用已流通貨幣如美元?IPO 需要附合一堆上市條件和條例,要求較高較麻煩,兼且具有一定成本。而流動貨幣被視為「現金」,任何項目大規模公開融資(即參與人數超過500人),都需受監管。暫時虛擬貨幣並未被實質定性為通用貨幣(現時各國的貨幣大都由央行發行),以虛擬貨幣融資算是「踩過界」走法律罅。其實只要有價有市,公眾才不理會虛擬貨幣有否法定身份,情況就如炒最新的iPhone、限量的動漫產品、或古董字畫金幣等。 聽過KK 的解說,筆者還想玩票性質參與ICO 項目,投資儲蓄以太幣,沒想到人民銀行週一發通告,指「所有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即禁止ICO 活動。本以為只有美國和內地發指引規管ICO,香港往往後知後覺  (最典型例子是Uber) 大落後,怎知道昨天證監會也發聲明,指ICO 所涉及的虛擬貨幣若符合「證券定義」,並可能構成受規管活動,須獲證監會發牌或註冊。筆者認同政府應監管ICO,尤其運用虛擬貨幣公開融資,若毫無規範,很多不知就裡的投資者或會蒙受損失。當日比特幣價格應聲下挫約半成,但半成的波動並非大震動。只要虛擬貨幣越來越通用,價值應越來越高。 筆者不熟悉ICO,手上沒有虛擬貨幣,但貼近市場現象的資訊,或能協助讀者發掘股票之外的投資機會。虛擬貨幣的發展,絕對值得投資人注意。 過去一星期除了看以太幣,也見復星國際(656) 的半年業績亮麗非常,截至6月30日的淨利潤增加33.6%,持有現金較去年底上升超過50%。復星集團的業務廣泛,包括醫療、保險、金融、旅遊、資源、地產等,而且有很多海外投資。近來中央收緊內地企業的海外投資,而復星早已佈局海外,未來的全球優勢相對很多國內企業會越來越明顯。過往股價波幅有限,最近半年業績佳,股價亦只是升了約一成,是另一個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投資機會。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天鴿「劫」後餘生

    過去一星期最吸睛的新聞,肯定是兩大颱風。看半年業績公佈時,其中一個最吸引筆者眼球的,就是天鴿。此天鴿非破壞力強勁的十號颱風,而是週一復牌的天鴿互動(1980)。8月中沽空機構Emerson Analytics 出報告狙擊天鴿互動,指控集團自準備2014年中IPO 至今都偽造營運數據。報告一出,天鴿應聲下跌約9%,然後停牌。週一復牌曾最多下挫約12%,收市價僅下挫約0.88%。 天鴿除了發公告否認Emerson 的指控,同時公佈截至6月30日未經審計的半年業績。營運收入增加約 43% 達4.99億元人民幣,毛利增加69%,而毛利率亦由72.2% 增加至85.6%。淨利潤增加101% 達1.5億,而淨利潤率由21.3% 增加至29.9%。集團業務主要為直播頻道,每月活躍用戶增加約43%,季度付費用戶增加約31%,主播人數增加44%。此外,亦有遊戲授權服務和電子商務交易等其它收入。集團持有約7.4億元現金,另持有超過8億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沒有銀行負債。半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約1.91億。 上述數字非常省鏡,若全是真實數據,業務屬高增長,而且集團財務穩健,現價值博率高。此外,集團亦公佈股份回購計劃:回購最多價值6億港元股份 (~8% 股份)。 再看集團對Emerson 的回應,包括Emerson 在報告中所稱的六家分銷商中,其中三家根本並非天鴿的分銷商。所以Emerson 指分銷商收入不支持天鴿財務數字,屬不合理推測。另外,Emerson 將天鴿和6.cn 作對比,但實質營運有差距,因為6.cn,9158 和新浪秀實網頁端和客戶端軟件產品,即用戶無需註冊,或需要下載和安裝軟件。這兩種模式和天鴿互動視頻的付費用戶的模式有差距,難以直接比較。另外還有幾點回應,但上述兩點也許最簡單清晰地說明指控不成立的理據。 沽空機構過往確實多次成功揭發假賬目,筆者亦難免對集團財務數據抱持懷疑態度,但集團的核數師是羅兵咸永道會計師樓,屬四大之一而且聲譽極佳,的確能提升筆者對2016年全年財務報告的信心。 再查看CCASS 記錄,超過48% 股份存放在瑞銀和摩根士丹利,約20% 存放於金唐證券、交銀國際、太平証券、核聚證券等,筆者估計大部份持有人是機構或專業投資者,散戶很少。除非當中有人大幅拋售,否則公司有回購計劃,加上業績不俗又財務穩健,股價大概有支持。 世事無絕對。即便各項資訊合起來吸睛,買賣股票始終有風險。讀者也許可以再多加搜證,嘗試使用集團的產品了解業務,再考慮是否投資。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平保業績和未來數據

    去年一月和三月,本欄曾為文分析平安保險(2318),指其規模超越中國人壽,而且業務增長佳,淨現金流入跑贏中國人壽幾條街。上週平保公佈半年業績,增長勢頭不減。雖然股價相較52週低位升了超過六者,但觀其業績增長動力,以及未來發展潛力,現價依舊抵買。 先看截至6月30日的半年未審計業績,總收入 5,031億 (+23.4%),淨利潤: 434億 (+6.5%)。若扣除2016年上半年普惠重組利潤的一次性影響,實則增長約39%。集團的個人客戶數1.43億 (+9.3%),平均每名客戶有2.28個合同,而客均利潤為人民幣242 元(+18.5%)。 當中壽險和健康險業務,上半年的新業務價值約386億(+46.2%),人均首年規模保費增長18.2%。而內含價值營運回報率(未年度化) 達21.8% (+4.2%),淨利潤約238億 (+36.3%)。至於財產保險的淨利潤則僅增長0.4%。銀行業務、信託業務和證券業務的淨利潤增長分別為 2.1%,151.9% 和 -2.6%。上述數字可見集團業務的主要動力,來自壽險和健康險業務,另外信託業務亦具備相當潛力。 整個集團的淨利潤,接近8成來自個人業務,而客均利潤有接近兩成升幅。細看個人客戶組成,最多是人壽保險約4956萬人(+7.2%),其次是銀行零售約4503萬人(+11.3%)。 若只計算半年間的新增客戶數,則分別增加471萬人(+37%) 和 497萬人(+62%),可見銀行零售業務增長迅速。 其實筆者看中平安保險,並非單看業務和利潤增長,更是因為平保是傳統金融集團其中一家最早投放資源融入互聯網的公司。現時集團的互聯網用戶約4億人(+16.4%),而APP 用戶2.88億 (+23.5%) 。平均每個互聯網用戶持有2.04項服務(+5.2%)。每月活躍用戶約6531萬(+76.1%),當中高活躍用戶佔22%,顯示用戶黏性有所提升。 據半年業績報告所指,平安自主研發建成金融行業最大規模的專有雲平台,又有「平安好醫生」健康管理平台加線下「平安萬家醫療」,全面連接醫院、診所、醫生、藥店、體檢中心等機構。集團有超過大數據科學家和超過兩萬名科研人員…  雖然這些科技成效並非報告文字可以表達,筆者亦未曾使用過集團的app,但未來肯定是科技掛帥。金融機構都需轉型融入互聯網和移動網絡,而數據很值錢 - 平保將擁有個人的財務和醫療數據,屆時平保應該會是其中一個最早跑出的傳統金融機構。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港股是時候趁勢?

    畢老林兄上週鴻文《風險歸風險 回報歸回報》,提到同樣是社交平台,Facebook 和Twitter 的股價一個天一個地。Facebook 上市後三個月股價「腰斬」,投資者若風雨同路能修成正果。Twitter 上市三年出現過13次單日下跌超過一成,於2014年初高位相比瀉近八成。畢兄舉兩個例子源於遇見同事嘆太早離場,錯失騰訊往後的升幅…  雖說no pain no gain,但是否凡有pain 就有gain?Twitter 是一例子。 別說投資買賣,人生中大部份事情要把握good timing 都極難。回頭看,往往感到要麼太早要麼太遲。既然good timing 那麼難捕捉,眼光未必聚焦投資回報高低,又或自省該承受更大風險。買賣股票較人生其它範疇簡單 - 市場極度流通,週一至週五的交易時段可任意買賣。太早離場錯過升幅的,能重新入場。遲了離場虧大本的,可立馬斬纜並物色新機會。相較不同階段遇到的事業感情移居等等的機緣,就沒那麼便捷的入場離場機制。既是如此,也許訓練決斷力 - 盡早決定(再)入場(再)離場作補救,勝過思考每宗交易屬長短線、或捕捉最大利潤的時機。 長和系公佈業績後,長實地產(1113) 創新高。超人放眼全球,不受地域所限,持續投資海外項目,尤其是歐洲。現代有互聯網,投資人是否都不必固步自封,只看香港股市?  先說結論:短期而言,港股市場比較熱鬧,值得投資者參與趁勢。 年初至今,恆指和納指跌走勢相若。直至7月初後,恆指升幅突然拋離納指,顯示過去個多月動力十足。 若比較過去12個月的各地指數,可見日經平均指數早於去年11月中開始大幅上揚,對比道指、納指、恆指12個月的回報,其實相差無幾(19%-23%)。期內雖然各國指數曾錄得輕微負回報,但恒指的負數最大,而且下行時間最長,去年12月底才從低位慢慢爬升,落後於各地指數。所以,今年4月之後,恆指顯著上揚,令市場氣氛熱熾。有說怕泡沫或牛市尾聲,但相較各地指數的一年回報,其實不相上下,未見特別熾熱跡象。圖二最落後的時富時100指數。筆者不熟悉英國的公司和經濟狀況,單以圖表而論,似乎的確是落後。超人的投資眼光獨到,未來也許值得花時間研究發掘價值被低估的英國公司。 再看過去3年的圖表,除了日經指數之外,恆指都上落幅度大。所以最近的升市讓投資者感到最近挺熱鬧。其實此段期間,美國和英國的指數都平穩增長。 ​ 再看過去5年和10年的圖表。恆指在金融海嘯後是最快回復過來,但此後錄得增長有限。現在全球都知道科技是未來,納指在過去10年一枝獨秀。港股的科技股相對少,又或業務不夠全球化。龍頭騰訊獨領風騷,越升越有,若參照納指走勢,就容易理解多了。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量化世代 傳統投資搵掟企

    上星期摩根大通量化交易頭號人物Marko Kolanovic,指出約60% 的股票資產由被動型基金和量化投資人持有,10年間數字增加一倍!而網媒估計美股交易量中,只有約10% 屬於基礎分析交易。簡而言之,市場已經變成量化世代。 瑞銀報告指出美國量化投資和基礎分析投資的資金,於5月12日錄得最大差距 - 資金當然是流入量化投資,而不是基礎分析基金。根據Hedge Fund Research 的估算,今年首季度非量化基金錄得超過10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同期約46億美元流入量化基金。 以此趨勢觀之,量化基金應該賺到盤滿缽滿。可是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Two Sigma Investment 管理450億美元的旗艦基金,截至5月底錄得負2.5%回報(2015 和2016 分別錄得15% 和10.33% 回報)。AHL Dimension 的52億美元基金,截至6月9日只是錄得2.2% 回報 (去年錄得負1.9% 回報)。Winton Group 105億美元的期貨基金,截至6月7日只是輕微上升1.4%(2015和2016分別錄得少於1% 和負3% 回報)。同期標普指數上升8.7%,可見不少名氣量化基金跑輸大市。 以往本欄曾多次提及Renaissance Technologies,作為行內佼佼者確是技勝一籌 - 截至5月錄得13.5% 回報,跑贏大市。據聞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不只運用數字數據,也投入自然語言分析技術,從多途徑了解宏觀經濟和上市公司狀況。 處於科技世代,數據量與日俱增,甚至垂手可得。誰懂得營運數據和解讀數據,就獲得優勢。被動型基金和量化基金大行其道,再加上新近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傳統基礎分析的主動型基金若再固步自封,日子大概會越來越難過。現下仍有時間追趕,據友人智兄所述,純AI技術公司走入金融市場,業績都普普通通,倒是傳統量化基金加入少量 AI 或機器學習元素後成效顯著。他認為AI 基金不能單靠高新科技,需要有具備領域知識的專才參與,兼且各方面配合,包括人脈、策略優勢 、風險管理、實際交易執行力等,才能成功。 所謂傳統量化基金的優勢,應該是較懂得市場運作原理。而基礎分析投資人,除了運用數據估值,亦從經驗中了解人性。若希望學會更有系統地運用數據,筆者推介車品覺兄的新書《覺悟。大數據》。品覺兄曾主管阿里巴巴數據部門達6年,現為紅杉資本中國專家合夥人。儘管內文的數據看似只關乎電商或企業日常營運數據,實則他對待和處理數據的心法,會啟發讀者思維。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落後的小型內房股:中國奧園

    上週談及納指單日跌幅超過1個標準差,及後連續幾日錄得升幅,且收復失地有餘。 週一恆指微升62點,美國則是假期休市,週二香港休市,輕鬆過端午節。 過去一週美股和港股的波動有限,但內房股升勢凌厲,尤以恆大(3333) 的走勢最吸睛。集團自4月中開始在市場以每股$8.00 - $9.22 回購股份,至4月底市傳集團用以回購的現金快用盡,令股價短短幾日從最高$9.31 回落至最低$7.49,足足下跌20%。之後拾級而上,週一更單日升超過22%,收市價為每股$15.2。若早前於低位入市, 短短3星期賺超過100%。其它內房股如碧桂園(2007) 自5月初至今,亦錄得可觀升幅 (約25%). 去年至今內房股普遍升幅大。除了恆大、碧桂園、雅居樂、融創、萬科等規模較的中國地產發展商,這板塊還有否財務穩健、前景具潛力而股價又落後的內房股? 中國奧園(3883)規模小,市值僅約64億。現時市盈率約6.7倍,市賬率約0.65。去年業績佳,銷售額為人民幣256億元,較2015年增加約69%,更超額完成全年目標51%。毛利增長約24%,毛利率約28%,淨利潤約10.1億元,較2015年增長11%。而今年截至4月份的累積銷售額約人民幣86億,較2016年同期增長56%。 截至去年12月底,集團的可供銷售物業價值超過434億,持有現金約105億,短期阿康負債約30億,長期貸款約38億,財務穩健。而土地儲備總建築面積約1464萬平方米,主要位於廣州、廣東省、重慶、瀋陽等地,亦在溫哥華和悉尼有土地儲備。 相比其它內地大型地產商,中國奧園的規模的確很小,但勝在財務穩健、負債率低,而且銷售業績佳,估計今年的銷售情況仍能保持強勁增長,值得投資注意。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主動行之才有「靚Exit」?

    本文見報日是公眾假期,加上週一勞動節假期,三天只有一個交易日。既然沒甚麼貼市資訊,就清談一下「哲學問題」:Exit。 很簡單的一個字,實質需要大智慧。而投資之外,”Exit” 在人生中也佔據很重要的位置。 交易買賣有進有出,決定賺錢或蝕錢是離場一刻。至於人生,如果每每等到臨死才埋單計數,應該太複雜也太遲。人世間幾十年,滿滿都是入場離場的決定,不論人際關係、學術事業、生活嗜好、財富管理等,每次要Exit 得「靚」,都不容易。傳統教育只談選擇和入場,跟著是教堅持,很少提及如何離場。筆者唯一想到與exit 有關的中文諺語只有:「急流勇退」、「伴君如伴虎 」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曾經從書中看過,人的情緒具備協助大腦做決定的積極作用。若果心如止水,面對各種選擇,大概無法下決定。而人的天性偏好安定,好端端未必想轉變。那麼 exit 都是狀況不佳、情況不穩才發生嗎?要是這樣,大部分的exit 應該很難做得「靚」 - 因為都是「無可奈何被逼離場」。據說初創企業的最佳融資時機是不等錢花的時候,也許最佳的exit 時機是可以留下的時候。重點是有選擇時主動為之,才不會心急亂做,可以理智行事。若果等到raise fund 或exit 變成唯一選擇,那麼融資條件一定辣、離場時機肯定差。 何謂 「靚 exit 」? 如果離場不會令人元氣大傷、又不會帶來深遠負面的影響、兼留有後路甚至帶來更多選擇,就算是good exit。套用在投資買賣,即是不會虧大本、又不會拖累組合長遠增長或破壞名聲、兼不阻礙未來再入場,甚至令資金流轉更快或引來更多資源,就稱作good exit。那麼如何才能做到good exit?  最大的難處又是甚麼? 若果exit 不是情非得已,而是主動為之,那麼由情緒導致未能成為good exit 的機率會減少,EQ 並非大挑戰。「時機」倒是不容易掌握 - 既然不是非exit 不可,如何衡量去或留? 常見的方式,是比較潛在回報和風險。但兩者都存在不確定性,尤其市場行為並非十足理性,行為受雜音、傳聞、期望、恐慌等影響,所以都不好算。其實估值可推算出一個範圍,但何時到價未可知。風險則可按個人最大承受能力作底線。所以簡單的離場準則,是先為最壞情況封底,總之一碰即走。至於估值到價是否離場,則難以有統一答案。大家都知道要「Let the profit runs」。而 good exit 並非以賺蝕衡量,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蝕錢但離場夠早,不深陷泥沼,肯定是good exit。情景轉換為常態,則早離場未必好。如果莊稼未成熟就收割,錯過未來大豐收,即便獲利離場,都不是good exit。所以「時機」很重要,卻難以捉摸。 人無法預知未來。所以,大概也不必期望或追求exit 都處於好時機。反而該想辦法避免和彌補「非最佳時機離場」的缺憾:損失多於預期、錯過未來利潤、未能有效運用資本、不確性持續和提升等。應對這些「缺憾」,需要風險管理,例如設定較低的離場風險百分比、減少每宗交易投入的資本,又或縮短資金鎖在市場的時間。另外,需要有再入場機制或嘗試分段離場,以免錯過後來的利潤。至於如何有效運用資本,以及面對持續提升的不確定性,也許可以使用槓桿或對沖。篇幅所限,未來有機會再細談見過的策略。 補白:上週提及美國的AI Online Conference 有多個明星級講者。勞動節長週末,凌晨時分筆者不睡覺都參與。除了技術性講題,Sam Altman (Y Combinator President) 預測人工智能和機械學習的發展,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少了員工薪酬的部份),最後剩下的主要成本是電力支出,而這會令生活指數下降(少些錢也能擁有同樣的生活質素)。據他觀察,這一代最醒目的年青人,進大學都選修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所以,他估計人工智能和機器全自動化世代,並非太遙遠的事。若AI 時代來臨,投資者也許要重新思考手上的資產會否仍像現在般保值或具備升值潛力。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從標準差看指數波動範圍

    週一晚道指升216點(~1.05%)、納指升73點(~1.24%),港股週二早市升~240點(~1%)。有報道說法國總統大選明朗化,走中間路線的39歲男神馬克龍民調領先,脫歐危機降令市場資金回流風險資產… 實情真的是這樣嗎? 股價有上落、指數會波動是常識,而交易利潤來自差價。如果價格不波動,一條直線或有特定模式可預測,大概沒人買賣股票了。要界定價格波動正常與否,可嘗試運用統計學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概念。筆者下載道指、納指和恆指的歷史數據,以過去3個月的收市點數計算,1個標準差分別約320點、90點和420點。即是道指、納指和恆指的升幅,都處於1個標準差區間,屬於正常波動,不必硬與新聞扯上關係並強作解釋。 價值投資人關注大趨勢並以年計算,未必關心短期波動,因為斷線小震動如同噪音。不過,市場充滿「短線」交易。股票到底買賣方便,兼且隨時隨地有價有市,流通程度幾乎可與現金相比。再說,強積金、互惠基金等的基金經理,需向客戶交代。推算全球各地的基金規模,大概就知道市場裏大多數是機構投資者。即使他們毋須每天頻密交易,每個季度總要埋單計數交成績表,自然就有短期獲利離場的動機。所以,如欲了解市場,也需明白短線價格波動走勢。 其實,除了長線持有價值被低估或高增長股票,投資人也可以考慮將部分資金撥作短線買賣,而買賣對象則是已持有作長期投資的股票。若能觀察熟悉的股價走勢,大概知道某些價位有支持。近日港股雖然回升,但似乎仍處於調整階段,可耐心等候價格走向負一個標準差再入市。 早前幾篇文章都談及人工智能。這週末美國西岸有一個AI Conference,不少科技背景的友人都說講者中有「明星」,極力推介。在香港飛去西岸太麻煩,直接網上購票並且網上參加就行了。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本欄的Facebook 專頁了解更詳盡資訊。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估值和注碼

    踏入4月,過了業績公佈期,加上本週復活節長週末,市場交投淡靜。近來火辣辣的不是港股或美股,而是樓市,不論新盤或二手樓造價都不斷破頂。在低息環境買樓收租,其實是不錯的投資選擇。只是樓價越升越有,新樓一房都過千萬,風險高低確實要計算清楚。 筆者不熟悉新盤和樓花操作,倒是知道某些交投不太活躍的九龍市區屋苑二手樓,樓齡不太舊兼且實用面積高。可是住戶多數自用少放盤,交投不活躍以致呎價長期跑輸大市。而物業附近的未來規劃藍圖,顯示該區物業極具潛力,值得投資者注意。 談到比較呎價,其實樓市之外,投資股市的道理相通。 近日看Edward Thorp 的新書《A Man for All Markets》,作者本是數學教授,論文研究賭場的二十一點賭局,可以憑計算勝率調整注碼獲得優勢。往後實地在賭場測試,贏走不少錢更成為不受賭場歡迎人物。後來Edward 離開學術界,踏入全世界最大的『賭場』- 金融市場。這次他比較股票和選擇權的價格,找出被高估和低估的產品,然後進行長短倉對沖,成績斐然。截至1998年的28年時光,他的投資平均年回報率約20%。 筆者看書的最大感想,是發掘投資機會時,需要一個「參考價格」,以決定現價是否合理。價值投資旨在發掘股價被低估的公司,參考價格來自「演繹」財務報表和未來業務發展。由於「演繹」方式各有不同,所以股價反映真實價值的時間較難捉摸。不過,若是對比行業競爭對手又或相關選擇權,則差價比較快達到合理價格。 另外,Edward 提到勝出賭局的重點並非精確的預測術,而是注碼控制。一般而言,大部分時間會遇上勝率低賭局,玩家需要有耐性地接受銀碼小但次數多的虧損,沉著氣等到勝率高的情況押大注碼。 其實注碼控制和價格估算,都是股票投資時經常運用的技巧。具挑戰性的部份,是找出計算合理價格和勝率的方程式。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高增長兼強現金流的電子支付商

    業績公告期看盈喜盈警和成績表是樂趣,而且會發掘到吸睛的公司。 上週三高陽科技(818.HK) 公佈2016全年業績。 收入:     19.21億 (2015:13.77億,+40%) 毛利:       5.93億 (2015:  4.78億,+24%) 淨利潤:    3.12億 (2015:  1.92億,+62%) 集團的主營業務是支付交易處理方案,佔總收入一半,而這一塊的營業額增長105%。其它業務包括金融解決方案(-9%)、電能計量產品(+50%),分別佔總收入約兩成。持有現金超過27億港元,沒有銀行負債,而且現金流強勁(經營現金錄得超過9億淨流入),財務穩健。 現價市值僅約35億,而每股資產淨值約$1.29,估計每股含現金(扣除應付賬)約$0.53。公司資產中除了現金,另一筆最大的資產是持有32.9%百富環球(327)的股票。 百富環球的主營業務是開發和銷售電子支付銷售終端解決方案(POS),自稱集團是唯一一家可與主要國際同行競爭的主流POS 供應商。筆者不熟悉相關市場,據聞未有龍頭大哥,市場分裂。根據業績公告,集團的銷售收入主要來自中國市場(~43%),其次是拉丁美洲和獨聯體(~24%)和歐洲、非洲和中東(~19%)。 該集團於同日公布2016年業績,營運收入和淨利潤分別輕微增加1.5% 和下跌3.2%。截至去年底,應收款約13.5億,而應付款約8.8億。持有超過22億現金,沒有負債,財務穩健。 雖然電子支付行業競爭激烈,而且小型供應商在內地難以和騰訊或阿里巴巴競爭,但高陽科技的業績實在,現金流穩健,而其持有的百富環球未見業績大倒退或高負債,卻同樣財務穩健。 記得過往遇見財務穩健兼現金充裕的內地公司,後來有的業績波動無以為繼,有的則被沽空機構狙擊,所以集團的核數師和市場亦值得注意。兩間公司的核數師都是羅兵咸,至於銷售市場,百富環球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而高陽科技則暫只針對內地市場,是顧慮之一。 高陽科技現價似乎被低估了,但未必是最佳入市時機。因為公佈業績後,即便財務數據亮麗,但股價往下走。有云「寧買當頭起」,筆者會將此股先加入觀察名單。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股神畢菲德是主動型投資者,卻多次讚賞被動型指數基金的回報佳。近日看書提及第一個被動型指數基金的典故,不知孰真孰假 - 一位著名的基金經理太太,多年來自行選股,而且回報勝過專業基金經理。她的策略是:買所有名字有”America” 和 “General” 的公司股票。聽落無稽攪笑,但細想卻是真正的分散投資,不傾斜任何界別的組合。當年股票買賣佣金高,這種被動型選股兼少買賣的策略,慳番很多交易費用,加上沒有基金管理費,長年以來跑贏偏重某個行業或有具體目標的主動型基金。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有趣兼值得深思的問題:很多人花盡時間力氣賺錢投資累積財富,卻鮮有人願意耗上同樣的時間心思,為已累積的財富迴避風險。 分散投資是最廣為人知的避險方法,可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投資人發現即便沒有將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依然全部出事!筆者從小就知道價值投資法,明白時間和複利的力量,而風險管理(明確離場準則) 的知識有限,書中一問其實正中要害! 投資買賣的兩個主要變數(variables) 是價格和時間。價值投資法致力找出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對於另一個變數 - 時間,就似視而不見(強調耐心,沒有明確的離場策略),看作constant。數十年前資訊不流通,參與市場的人數和資金較少,波動相對細。現代卻是資訊發達,加上林林總總的退休基金和槓桿產品,市場波動大 (反應的速度和強度都加速和放大),如何控制風險和迴避風險,是一門學問。 畢菲特和一般香港投資人的分別,除了他是股神之外,是他投資美國市場,而本地投資者則買賣港股。只要對比過去7年的道指納指和恆指,已經可以看出同樣的方法套用在不同市場的差別。另外,美股市場不論深度和闊度,都勝過港股,所以較少「人為現象」,加上有矽谷不斷創新,對比香港是兩種不同的經濟體。 股神的投資眼光和回報固然是非常了不起,若仰慕畢菲特並希望學會一招兩式,也許直接買巴郡股票,或者跟著巴郡的持股建立自己的組合,也許更簡單。如果有心學習投資累積財富,付出時間精神多看其它門派,了解對沖和風險管理,以及新科技在市場的應用,大概免不了吧。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看Twitter 預測股市上落?

    美股日日創新高,看著道瓊斯指數,超越恆指似乎真的指日可待。本港股市升勢不及美股,但樓價節節上升,中原CCL 指數續創新高,估計不再是M 型而是真突破…  每天關於經濟股市樓價的資訊何其多,到底該如何過濾和分析資訊?木宰羊。湊熱鬧加把口,很多人告誡要提防美股超買兼泡沫,特朗普演說後或出現拋售,公眾不必盲目跟風。當市場仍有這類言論,代表大眾未瘋狂。 至於本地樓市,似乎有「不敗之身」,無人看跌兼且趕入場,就真的要小心。筆者並非看淡樓市,在低利率時代,買樓自住或投資收租,真的較租樓或手持現金保值划算。除了加入搶高價格的戰團,可嘗試細心物色市場上的筍盤,即位置佳(有未來配套發展計劃) 但交投未必活躍 (價格上落相對慢兼波動較細) ,呎價相比市價有折讓的樓盤。 近日《慧眼先機》專欄嘗試以數據分析特首選戰,當中包括計算特首參選人於選戰相關報道的人氣等。其實,大量採集媒體資訊,並加以分析的做法,早已應用在投資圈,外國有專門分析社交平台的金融訊息,再發掘投資機會或估算股價升跌的公司,學術圈亦有專門研究。 理工大學的陳振沖教授於3月中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研討會,會分享如何分析Twitter 內容並預測股價上落。翻看議程,同場還有來自意大利、荷蘭和美國的學者,專注其它社交平台、新聞公告和文字分析,再對金融市場作預測。互聯網令收集市場資訊變得簡單快捷,似乎只要數據夠多,就能了解市場反應和去向。筆者不知道實質操作和應用的成功率,但程式交易之外,在大數據時代確實值得了解相關做法。因為只要有人根據這類分析作出交易,就代表市場走勢多少會受大數據分析的影響。另外,研討會還邀請了美國聯儲局高級經濟師 Nitish Sinha,講述透過宏觀經濟數據為藍籌股估值。美股越升越有,宏觀經濟指標真的可以說明現況?  (讀者如對研討會有興趣,可參閱本欄Facebook 專頁。) 兩星期前本欄分析過發盈喜的珩灣科技(1523.HK),截至週一收市升幅超過一成。有讀者問及目標價,其實股價細,容易炒起和炒落,波動幅度會較大,不容易說出一個目標價。雖然選擇財務狀況較穩健的細價股,是不想鼓勵短炒, 但細價股有其週期性和特性。現時走勢看來平穩,未來的離場準則可考慮使用trailing stop。 [讀者優惠] 研討會八折門票 (discount code: trendalysis)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情緒分析的金融應用研討會詳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電郵主辦方aqeela[at]unicom.co.uk,並註明discout code,即可享門票八折。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系統化助投資組合只留下winners?

    週一畢老林兄《見過鬼怕黑》的鴻文,提到「牛市操作的困難來自部分持股落後大市,甚至逆市下跌…誰不想組合中只有winners 沒有losers?只要閣下自行揀股,倉內總有一些股份表現失色甚至極差…」,又指「若公司出了問題,逆市下跌並非一時運濟,當機立斷自為上策。…今天跑輸的板塊或個股,不知何時卻會從遙遙墮後變成節節領先…因一時火起把『輸家』掃出門外,到頭來可能後悔莫及。」 筆者深有同感,這確是牛市操作的困難,亦顯出timing 的重要性,太早太遲都不及剛好ride the wave。而最佳時機與公司的財務狀況未必有直接關連。觀察所得,單靠人腦作投資決定,組合很難只有winners 沒有losers。即使願意手起刀落止蝕,未來卻又會有「心理陰影」- 股價就算跌至低位並且轉勢,也可能因為曾經在某個股票損手,而未能理性地「吃回頭草」。 若使用系統化交易,便能針對上述弱點改善組合回報。例如早就設定好止蝕位以及再入場條件,便不怕離場太遲虧損太多,或事後錯過再入場機會。早前筆者嘗試在美股市場運用系統化訊號(非自動交易,而是根據系統訊號人手落單交易),組合在大部份日子都只得winners。這並非因為系統揀股厲害,而是losers 都會被剔出場。當然近來美股大升,組合中較多winners 似乎是市場力量,但回頭看losers,絕大多數離場都是「對」的選擇 - 離場後跌幅更大,即使近日稍見回升,回報仍遠不及組合內的winners。此外,系統亦出現過losers 再入場的訊號。翻看先前的止蝕價和後來的入場訊號,雖然差距不大,但大都是更低價入場。對比未套用系統訊號的港股組合,霎時高下立見,真正體會風險管理的力量。 另一個值得研究探討的範疇是資金配置。近日從書中看見將投資利潤全部重投市場,和利潤不再投放的例子。價值投資人聽慣了複利滾存的力量,大多樂意將股息和買賣股票的利潤全部再投入市場,以雪球效應累積財富。真實世界卻是買賣有賺有賠,不可能每個交易都賺錢,所以若將全部利潤重投市場,很容易「嘔突」。可是沒有複利威力,組合價值難以快速增長。一般而言,最佳盈利重投比例並非1或0,而是兩者之間。要計算optimal,可以上網查找數學公式。問題是投資人心雄和心淡時,是否能夠緊守規矩,不論晴天陰天雨天都步操二十里,不增加也不減少。 單靠人腦分析並作投資決定,除了難以同時處理大量資訊(或速度較慢),操作時會經常遇到「心理障礙」。系統化交易則盡量減少障礙,令執行策略時較順利。有實戰經驗的投資者總有個人心得和方法,其實可以嘗試歸納法則,再系統化地處理資訊,然後根據信號操作,比較人腦和系統化後的投資效果。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美股或港股? 經年累月與差天共地的回報

    人民幣持續貶值,過去幾個月更出現走資潮,包括來港買物業買保險。新聞報道內地實施新的購匯限制審查,需要購匯者聲明購匯用途並非到海外置業或投資。昨日高天佑君《港股通有運行》一文,詳細說明內地人民面對人幣貶值的心理、以及港股通的「資金閉環」設計,加上外匯限制等多種因素,令港股通成為「『唯一合法』、符合各方利益(包括中央及百姓)的渠道」,值得讀者細閱。的確,人們即使面對重重關卡,都不會眼白白看著財富不斷蒸發而無所動作,資金總得有去處以保值,若未能購買外滙並調出外地,實行聯繫匯率的港元,確實是不俗的美元替代品。前年「大時代」後,港股通一直冷冷清清,但估計今年將有北水透過港股通流入港股市場,對整體大市屬利好因素。有媒體指1月份的市場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尤其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在即,未知對全球股市的震盪有多大。聖誕節至農曆新年期間,市場一般都較淡靜。投資者或可趁這段日子多留意盈喜盈警通告,並分析會受惠於人民幣貶值的行業和公司。 上週五與《全民大數據》的欄主車品覺兄飯聚閒聊,據聞新書將於第一季出版,並會探討在人工智能和經驗貶值的世代,擁有甚麼技能才能生存。品覺兄指「系統化思維」很重要,因為這並不能輕易程式化,所以機械難以快速學習,人腦有其優勢。他更推介了兩本書:《MIT 本質思考》和《Thinking in System》。週末筆者忙於送舊迎新大掃除,未看完好書,但看了一些關於人工智能的文章和影片。人工智能將成為另一次的「工業革命」,而且影響範圍極廣,甚至令大部分的中產階級失業 (工作都被機械取代),社會將會更分化…  這些轉變,令筆者聯想到程式交易在金融市場的位置,以及隨時間累積的效果如何差天共地。 金融海嘯後,美股至今已經歷了7年牛市,港股則一直上落市。若與2009年的最低點比較,道指升了2倍,納指升了1.5倍,恆指僅升了1倍。單看數字,也許認為相差不大。若看圖表,會見到美股市場的向上大趨勢,港股則不斷上上落落。筆者早前嘗試為幾個策略進行回測,分別套用在美股標普500、納斯達克和港股主板上市的公司,回測年期分別是逐年測試、每5年和每10年,橫跨2005 至2016年,結果令人驚訝! 三個策略都是美股跑贏港股,而這是預期之內(因為道指和納指跌趨勢顯然向上)。但預期之外的是,不論以最大回檔或總回報率觀之,美股都大幅跑贏港股。另外,是三個策略的高低輕易而見。相比策略A、B和C,只有策略C 接近年年賺錢 - 除了2008年錄得約4.5%虧損,其餘每年都錄得不俗盈利。而最驚人是累積11年的回報,策略A和B 與策略C 的差距,分別是8倍和20倍!當然,除了看回報,更重要是看過程中遇見的最大風險。策略B 最穩定,但具潛力的交易機會太少,影響長遠回報。策略C 的曾出現的最大虧損約為組合的10%。若以系統化交易的眼光觀之,未是最理想,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相比(增長型)價值投資,面對的風險細得多,但回報相約,系統化顯然更優勝。 當然,回測結果並不能照單全收,需要打折扣,始終未來是無法預知的。筆者看完回測結果獲得的最大啟發:一開始要選對市場和方法。短期一年兩年也許看不出分別和差距,但經年累月後的成果會差天共地。 祝讀者2017年身體健康 事事順心 投資獲利 恩典滿滿。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淺談深港通

    深港通下週通車。港人經歷過滬港通和大時代,這次似乎比較謹慎 - 至少媒體和股評人未有熱熾追捧,兼不認為深港通會帶來大量資金。週一恆指升107點,成交額超過700億 (港股已有好一段日子沒有700億成交額)。要了解市場對深港通反應,不應單靠閱報或聽取專家意見(畢竟沒有股市先知),而是看數字 - 恆指、交投量和個別股價。週一部份科技電子股被炒起,例如金蝶國際(268.HK)和通達集團(698.HK),股價單日升幅分別是8.7% 和 9.3%,而成交量較前5個交易日的平均數多了6.4倍和2.4倍。昨日媒體報導了,而相關股份似乎仍有支持(交投量高兼且股價微升),今日是否仍值得高追,木宰羊。筆者只是嘗試舉例,並以其它視角發掘於深港通前被吸納的對象。 投資者看港股走勢,很多時會參考美國市場而不是內地股市。這很合理 - 美國總統大選日,恆指在點票期間曾大幅下挫800點,顯然受美國影響。特朗普勝出後,道指回勇,傳統行業相對科技股反而更受追捧,香港的科技股亦走勢平平…  未知讀者有否看過深港通的股票名單?筆者嘗試作了一個簡單統計: 從上表可見,於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普遍錄得較高估值 - 約四成半的深股通公司的市盈率介乎30倍至80倍,另外更有四分一的深股通公司的市盈率超過80倍。反觀港股通,約70% 公司的市盈率介乎0倍至30倍,佔了絕大多數,而市盈率大於80倍的港股通公司僅有14間,只佔3.5%。 過去幾年在港上市的科技公司很多都錄得高增長率,例如騰訊(700)、科通芯城(400)、擎天軟件(1297) 和金蝶國際(268) 等,而它們的市盈率分別約53倍、39倍、24倍和74倍。憑此可見本地的科技股,相較在深交所上市的科技公司,往往數十倍甚至過百倍的市盈率,絕對不算貴,甚至還可能被指價值被低估。 過去數星期科技股因為特朗普成為下任總統而大幅下挫,但現時卻是率先炒起迎接深港通的板塊,值得投資者注意。至於其它行業,筆者則會注意交投量突然活躍,近月不斷回購自家股份的公司。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價值選股和回測分析

    恆指近來都是上落市,單日升跌幅往往幾百點,這段日子大概比較適合「炒股不炒市」。臨近年尾,也是時候開始部署來年投資。本欄於8月底曾分析中國通號(3969),指其業務屬高增長,兼具獨家優勢。以當日收市價計算,至今最低位約 -4.6%,最高位回報則達11.4%。現價稍為回落,大約是+5.5% 水平。如欲看較詳盡的基礎分析,讀者可參看舊文(在此不贅,免得被指呃篇幅)。即便以技術分析看,此股處於上升通道,筆者認為現價仍值得吸納。 另一間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奧園(3883)。截至今年6月的中期業績,物業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上升了73.5%,達105億,而銷售面積上升了56.5%。集團持有現金約100億,而短期和長期的銀行貸款分別為41.1億和42.7億元。計及流動負債的其它應付款,現金水平並非十分充裕,但若細看今年7至10月較去年同期的物業銷售情況 - 7月:+20%, 8月:+2.2%,9月:+218.2%,10月:+65.7%,合共約88億,估計全年業績不俗,而且財務健康。現時每股價格僅約$1.77,相對資產淨值折讓接近50%,市盈率僅約5倍,筆者認為抵買。唯投資者需注意人民幣貶值的風險,這會影響資產價格和股價的相對折讓。且內地走資情況嚴重。過往樓市是A 股大時代終結的資金出路,現時物業價格可能已達泡沫狀態,加上走資潮 憑基礎分析選股之外,筆者過去大半年亦嘗試系統化分析和回測以技術指標為主的交易策略。投資有各種門派,學習新知識總是於己有益。回測的觀察所得,是止損幅度要細。據聞台灣的交易高手,每筆交易的止損都控制在2% 之內。乍聽之下,2% 似乎太少,尤其上落市況時,不少股價單日波動就超過3%!可是回測的結果顯示,對於較為頻密的交易策略(每個交易持有3日至60日計算),改動止損的百分比,確實大大提高效果,尤其最大回檔(max drawdown) 大幅下降至頗為穩健的水平。而調整策略的其它參數,反而效果普通。成績雖然有改善,但不似調節止損般有驚喜效果。 其實,上述的『止損控制』,比較適合均值回歸型的策略,價值投資則向來屬於『趁勢』(Trend Following)。而運用趁勢策略的投資人,應該致力提高回報高的股票數目。(就是找到千里馬帶來的回報,遠勝於十分謹慎的風險管理)。面書友早前為文寫出實驗結果,透過倍加或摒除最佳和最差回報的交易,比較到底投資人應該專注管理虧損交易,或是利潤大的交易。內容頗長,有興趣看文章的讀者可到這裡。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從收租股公告看本港和內地實體零售市道

    美國總統的選舉結果令人大跌眼鏡,點票期間恆指更呈現deep V 形態,嚇倒不少投資者。特朗普的狂人態度竟然獲大批選民支持,反映貧富懸殊和社會分裂的情況嚴重。大局已定後,美國好友告知很多人為希拉里未能選上而大哭,尤其少數族裔 - 穆斯林護士聲淚俱下致電白人同性戀胸肺科醫生…   好友屬黃皮膚,太太雖是白人,但自特朗普參選以來,體會當地人因其膚色,態度不再如過往般友善,令其擔心自身安危,更認真考慮搬去加拿大,並已計劃感恩節週末前往視察。 特朗普沒有從政經驗,而且往往語出驚人,實在很難預期上任後的情況。既然看不懂美國形勢,只好回頭微觀本土市場。平日看公告,筆者最喜歡看中國地產發展商的每月營運數據,因為夠貼市(最近一個月),能明確反應內地物業的銷售情況和最新價格。香港的地產發展商雖沒那麼頻密更新數據,但太古地產(1972)剛公佈的第三季營運數據,側面反映經濟狀況,其中更有值得思考細味之處。 太古廣場,太古坊,港島東和太古城中心的辦公室出租率接近100%。而今年新租約的租金升幅介乎9% 至29%,以港島東(據知Facebook 的香港辦公室就在港島東) 升幅最大,其次是太古坊和太古廣場,分別升15% 和 14%,太古城中心則升幅輕微僅9%。商場銷售額則背道而馳:太古廣場的商店錄得 15.3% 跌幅,東涌名店倉則下跌 11.2%,這大概是因為少了內地旅客吧。太古城中心位處住宅區,商場銷售額跌幅輕微,僅下降4.2%。有趣的是,太古廣場和太古城中心的辦公室租金升幅,與商場銷售額似乎呈現負相關系數,這似乎不合邏輯,亦難以理解。單看數字,零售不景氣是一回事,黃金地段的辦公室租值堅挺,不單止未有回落,還保持升勢。 內地的營運數據也吸引筆者眼球。除了三里屯太古里,其餘的北京頤堤港、廣州太古匯和成都遠洋太古里,幾個購物商場的租用率皆錄得升幅。至於零售銷售額,所有商場都錄得5% 至11.3% 增長,成都太古里則錄得100% 增長!以此觀之,即使面對網購衝擊,內地的實體零售額仍錄得增長,側面反映內地消費力强。這些數字與媒體報道內地的零售市況,似乎有出入。 媒體報導未必能全面反映實況也許已成常態。不論早前英國脫歐或近日美國總統大選,民調和媒體報道都未能反映大眾意願,結局被指為黑天鵝。其實,筆者知道好些人循其它渠道收集原始數據,例如追蹤社交平台的討論熱度等,其分析結果顯示脫歐和特朗普的勝算並不如媒體報道般低,反而存在優勢。套用在投資策略的選擇,是衡量運用基礎分析或技術指標、長線投資或短線買賣時,投資者也可以考慮做較大型的數據統計。筆者近日的回測心得,是短線買賣的回報率,的確未必及得上長線投資(尤其股市中長年錄得大升幅的股票屬少數),但大前提必需是(1) 長線投資者研究功夫到家兼且眼光極其獨到 (2) 時間成本相對其他人低 (3) 風險承受力較高。若時間成本高昂,兼且可承受的風險較低,運用技術指標配合不同的中短線策略,似乎是合理選擇。篇幅所限,未來有機會再詳談回測結果和啟發。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樓市辣招不敵人幣貶值

    上週五政府突然推出樓市辣招,非首次置業的本地居民買物業需付15% 印花稅,而非本地居民仍舊需要付額外的15%,即合共30%。究竟能否湊巧?筆者曾向地產經紀了解市況,辣招後翌日,不少業主提價,而二手物業的成交額和量似乎未受影響。前日高天佑兄《從汽車稅到樓市加辣》,細說本地汽車稅率屬全球最高水平之一(40% - 115%),而去年首次登記私家車數量較汽車稅「加辣」前大增22%。房車屬奢侈品,一落地即折舊,有錢人尚且無懼高稅率。物業屬資產,可以收租又具升值潛力,投資者資金無出路,辣招未必就湊效。 筆者認為樓市辣招會令住宅物業的成交量下降,但價格未必會大幅下調。這好比股評文章常看到的「貨源歸邊」,供應少自然較容易提價。可是,任何投資(不論股票或物業),流動性低代表風險高,因為投資者並非隨時都能套現,而時間是很大的成本。無奈金融海嘯後美國實行量寬,而利率長期接近零,持有現金只會不斷貶值。買外匯嗎?歐洲債務危機未過兼且同樣量寬,英國則因為要脫歐致英鎊大跌。費煞思量,香港的地理位置優勢,令很多人選擇兌換人民幣坐收高息。筆者認識向來不參與投資的慈善機構營運者、和保守不投機的教徒,過去幾年都選擇這種最平實穩健的保值投資法。可是,人民幣今年持續貶值,內地人紛紛走資,令最保守不貪心只追求穩健的投資族也慘受牽連。 樓價不斷升,確實受市場投資者的行為影響。但追根究底,是資金無出路。持有現金會貶值,股市則橫行了一段時間。相比之下,購買物業每月有租收,全年回報約2.8% - 3.5%)。雖說樓價可升可跌,但全球量寬,資產自然會升值。而人民幣貶值,更促使內地人調走資金。要是落戶香港,除了購買萬用壽險這類具現金價值的保單,或大額債券收利息,其它的投資品大概就是物業和股市。 此次的樓市辣招,確實大大增加了投資者購置物業的成本,但相對現金無利息,人民幣甚至貶值,辣招只是令每年租金回報下降,即買樓投資的回報仍是正數,遠勝過資金存銀行的零利率,甚至持續貶值的人民幣。相較幾種投資選擇,結果顯而易見吧? 雖然筆者不認為樓價會大挫,但買賣住宅物業的成本大幅上升,始終不利交投。流動性大降是投資者需要正視的風險。此外,早前的雙倍印花税,是買賣細價樓的稅率較大價樓低一截,估計市場有一批以高按揭成數或二按買多層物業的投資者。若果未來加息,供樓負擔增加,該類投資者或會降價求售,令細價樓的樓價下跌(或至少較為波動)。至於大價樓,由於要求較多首期,估計投資者多數較具實力,受加息影響低,未來即使加息也未必會降價求售。因為賣物業套現,資金沒去處,畢竟難找到具升值潛力又有穩定回報的投資品。 未來投資細價樓的風險較高,而且升值潛力不及以往 (市場陸續推出細單位,令供應大幅增加),而大價樓的防禦性較高,但流動性差,只適合願意長線持有的投資者。而現時辣招只針對住宅物業,估計其它非住宅物業很快會受短期投資者追捧。不論車位、工廈、或商舖,不同性質的資產都有其獨特面,投資者如欲參與,最好先了解清楚各種風險(例如防火設備、維修保養和保險費用等)。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趁勢要用技術指標?

    內地為免走資加劇,上週五突然全面暫停國民以銀聯繳交香港壽險保費。據知內地人有一種萬用壽險具現金價值,持有人可將保單抵押銀行獲得貸款(一般貸款額為保額7成),然後購買債券收息,變相將人民幣調出境外兌換外幣套現投資,聽聞只要持有保單4年或以上就不會虧本。 週日見到從事保險業的友人,在面書貼出悠閒歎下午茶的照片。問及是否趕及簽大張保單,以及新政策會否嚴重影響未來生意。友人指銀聯之外,還有Visa 和Master 卡可以碌,不過手續費較昂貴。現時「走資」渠道越收越緊,若預期人民幣持續貶值,內地豪客未必就計較手續費。碌卡之外,另一途徑是與營運跨國業務的企業找換,匯率較貴但操作簡單,而且靈活快捷(即日交收)。這途徑並非地下錢莊,但任何非正式的官方渠道都有風險,可靠度絕不是100%…  現世代生活在貨幣不能自由兌換的地方,確實諸多不便。 早前畢老林兄和高天佑兄分別為文,提及強如神級價值投資人畢菲特都有失手之時,例如錯買得州電力公司Energy Future Holdings 的債券、油企康菲(Conoco Phillips) 和富國銀行(Well Forgo) 的股票。一般投資者如欲學習並模仿畢菲特的價值投資法,除非100% 跟足,否則很難不出錯並堅持至獲得可觀利潤。 筆者認同他們的觀點(詳細內容讀者可參看《T 君愛東尼 畢翁咪亂學》 和 《股神都看錯人》)。其實,價值投資另一個「弱點」是買賣不頻密,加上持股時間長,投資人沒有足夠的數據或者方法,於買入初期辨別分析結果的對錯。大部份人投資著眼回報,關注風險的屬少數,而會專注想方設法盡早棄掉錯誤投資的大概更少吧。 曹Sir 教落要「趁勢」,就是看中長線的走勢,這和價值投資有部份重疊 - 具潛力的公司股價,中長線會慢慢向上升。既然是看中長線,短期(幾日或一星期) 很難知道投資決定的對錯。若能加入技術指標,根據訊號找出入場時機,如數天內沒有出現預期的走勢或升幅,根本不需要等stop loss 或trailing stop 便即離場。筆者近來嘗試回測,發現這能篩走約七成的錯誤訊號。雖然未能事前得知仍是失了先機,但世人畢竟無法預知未來。如果有方法可以盡早知道投資決定是對或錯,長遠將大大提高提升投資成功和回報率。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微軟專注雲服務 首季業績勝預期

    每當提及科網股,大部份人都會聯想到Facebook,Google,Amazon,Netflix,Tesla,Salesforce,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除此之外,投資者的眼光亦投向未上市的大型創新科技公司,例如AirBnB 和Uber。至於微軟、IBM、Cisco 等,已被視為上一代的科網巨企,部份坐擁大量現金無處可花,會向股東派高息甚至回購股份。 週末世叔伯傳來以內地相冊軟件製作的視頻,電子檔案格式是exe file,不適用於蘋果Mac 機,找來PC 電腦卻同樣開不了!為了打開檔案,筆者上網搜尋,根據微軟指引更改設定,卻一度令所有程式檔(exe file) 包括瀏覽器等無法正常運用。折騰了數個小時,PC 的程式檔終回復正常運作,但該視頻檔案卻仍未能開啟。整個過程令筆者恨得牙癢癢 -甚麼年代了?所有人都用雲端服務,何來上載下載安裝程式等麻煩事?歷史最悠久的內地相冊軟件太不user friendly,微軟亦真的該沒落…  友人卻傳來微軟股價創新高的新聞 - 上週五股價裂口高開,週一股價繼續上升,錄得2.25% 升幅。筆者看過財務數據和技術指標後,睡前曾落限價盤買入。 微軟7-9月的營業額超過223億美元,超出華爾街分析員預期12%。行政總裁 Satya Nadella 指PC 業務停滯不前,但公司已將焦點轉移至雲端和移動服務,而雲服務的營業額(撇除外匯因素後)錄得約10% 增長。若細看數據,微軟的每股盈利已連續兩季遠超華爾街分析員預期(4-6月的每股盈利較預期高約19%)。再追溯多兩個季度,年初1-3月的每股盈利較預期落後1.6%,而去年10-12月的每股盈利同樣遠超預期約13%。即過去四個季度,有三個季度的業績都遠勝過華爾街分析員預測,只有一個季度稍微落後。微軟轉型主攻商業機構Microsoft Office 和雲服務,似乎成效顯著。 微軟的PC 市場確實沒增長動力,轉而專注B2B 雲端服務卻非獨立投資者能輕易觀察到。科網世代不少傳統行業都尋求轉型。香港讀者也許留意到內地人來港簽保單走資的新聞,其實除了本地保單,內地保險業增長可觀。2015年的數據顯示,內地原保險保費收入達2.4萬億元,同比增長20%,而最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保險,佔行業總保費6.4%。佔比看似很低,但同比增長315%,成為新崛起力量。相關機構更預測,5年後互聯網渠道的保險銷售有望佔總體50%! 另一個受科網衝擊的傳統行業,是內地的娛樂事業。週一高天佑兄的《投資要識看戲》一文,指阿里巴巴、騰訊和復星,日內都有押重注的首部處女電影上畫。其實除了銀幕大製作和傳統電視劇,近年內地網劇憑低廉的成本和豐富題材,成為各大視頻網站和影視娛樂公司的新寵。而截至今年5月底,內地的網絡直播平台已達250多家,其中超過100家專注移動直播平台。數目之多,似乎預視此為兵家必爭之地。 投資者發掘潛力科網股時,除了打正旗號的創新科技企業,也許可嘗試在傳統行業裏尋找積極轉型的巨企。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價值投資人如何解讀程式交易?

    黃金週假期完結。週一高天佑君的《新聞短評》提到「山中七日,世上千年」,內地房策由鼓勵去庫存至黃金週出辣招遏抑炒風,當中以深圳的招數最嚴厲:首期比率提升至三成、第二層樓的首期須付七成、非當地戶籍需連續交稅和繳付公積金5年才可置業等…  早前媒體報道,內地資金由去年大時代專注股市至近來轉投樓市,部分城市甚至出現「離婚潮」以便多買一套房。現在辣招一出,加上11月有望正式開通深港通,短期或許會有熱錢流入香港並有小炒作。 早前本欄曾提及復星國際(656),值得讀者考慮和放入觀察名單。另一個曾推薦的碧桂園(2007),全年至今銷售業績超標,兼有大量現金回籠,但股價已錄得超過三成升幅,加上內地房策「神轉身」的辣招,投資者也許要有離場策略。其它的內房股亦需多加注意,畢竟內地房價已有小泡沫。 重陽節看到名blogger 市場先生的文章 - 靠「程式交易」每年獲利30%,你覺得有可能嗎?   內容簡單清晰,值得一讀。「程式交易」總是給人一種神秘感。市場上很多「黑盒系統」- 即只提供訊號,但不明說背後理論和參數的收費服務,讓投資者不知葫蘆裏賣甚麼藥,只能簡單選擇相信與否。市場先生顯淺說明:「程式交易,就是你把自己想的交易方法叫電腦去做。 你想的事情會賺錢,電腦就幫你賺;你想的市場會賠錢,電腦就幫你賠,而且還是穩定的賠。」 人性弱點是飄忽不定,執行上缺乏紀律,以致影響投資的長期效益。若能改以電腦執行,便可大幅改善這缺點。至於回測,是為了驗證某個想法在過去是否成功。雖然過去能賺錢不代表未來也能賺錢,但過去不成功的策略,若套用在未來,成功的機率就更低了。 價值投資者並不屬於頻密買賣的一群,到底是否需要運用程式交易? 其實程式是一種工具 - 可以快速處理大量資訊和數據,並提高統計和分析精準度的工具。現代人找資料由過往看實體報紙、雜誌和郵寄的年報,到現在只要在網上按幾個鍵就能快速獲得資訊;而統計和分析數字,不可能人手處理,甚至計數機都嫌太慢,而是用電腦和Excel;搜尋各種資訊不是去圖書館,而是上網去Google…  科技令辦事過程更有效率。 價值投資人若能善用科技,在研究分析方面應該可以更得心應手。 筆者最初的做法是總結選股條件和分析方法,再套用在所有港股和美股。這不屬於程式交易,只是程式選股。好處是可以納入大量股票並快速進行篩選。後來,則嘗試將某些想法做回測。這也不為發掘交易策略,而是觀察和驗證想法。人始終有盲點,記憶亦有偏頗(往往只記得想記住的),所以若有實質數字統計,會更有說服力。 當數據越來越垂手可得,現代人應該培養的是處理數據的能力。而要短時間内處理大量數據,離不開運用電腦軟件或程式。筆者其實也不太懂得寫程式,而這又當不是一時三刻學得來,一個暫時性的替代工具是Excel。投資人若能善用excel,大概也能大大提升統計和分析的效率。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預測法和機械操盤法

    本週是國慶黃金週長假期,內地資金暫停流入港股市場,除非德銀或深陷危機傳聞屬實,否則港股大概是上落市格局。筆者趁假期短遊台灣,一半為工作,一半為老友聚舊。旅途的其中一個得著,是讀了王力群的《機械操盤法》。尤記得去年在敦化南路的誠品書店遇上大學生力薦多本投資好書,其後在Facebook 保持聯繫。今次再遊台灣,晚飯聊天後大學生又帶筆者到書店選書,並介紹了王力群 - 有往績支持的台灣成功交易人。網上搜尋,王力群唸土木工程,於母親過世後,有感要追求夢想,辭職當純文學作家。可是「寫了幾部文學作品都不賣座,在同學眼中看起來就是個『窮作家』」,後來轉作全職投資人並自修技術分析,由「五十萬起家,至賺到數千萬元身家」。 王力群的經歷確是引人入勝,但吸引筆者的並非其戲劇人生。《機械操盤法》言之有物,而且很有條理地說明預測法和機械法的分別和優缺點,各式離場策略等,值得細讀。其中一段「…預測法的缺點是很難學!…請注意:我說的難學,是『判斷它會漲到3萬點』 的這個判斷方法很難學,而不是說『已經知道會漲到3萬點,所以我使人滾雪球操作法買進』這個投資法難學…  預測法的境界很高,不適合一般群眾。而且,預測法的基礎,是建立在機械法之上…」,他對於「預測法」的描述,值得價值投資人看後深思。 假期不偷懶,繼續每天看上市公司通告,印象最深刻的是:百奧家庭互動(2100.HK) 的CEO,CFO 兼公司秘書辭職!最高管理層同時離職,應該是一大警號吧!過往筆者曾細看此公司,它是中國最大的兒童(6-14歲)網頁遊戲開發商。2012 至 2014年的營運收入都錄得顯著增長,但未能錄得盈利 (很多科技公司在發展階段都有類似情況),2015年營運收入下降約兩成,但全年扭虧為盈,持有現金超過人民幣16億,短期負債僅22萬,而當年的營運現金淨流入大幅下降73%。 過往研究內地科技股,未有投資在百奧,而是選了本欄曾提及的金山軟件(3888.HK) 和科通芯城(0400.HK),並先後離場。百奧的財務數據顯示業務發展不穩定,而且上市歷史短(2014年4月上市),並不似是最具實力增長的公司,但筆者對其針對中國兒童學習的電子遊戲和網上娛樂業務印象深刻,因為聽來似是極待開發並具潛力行業。 讀者若找來公司的歷史股價圖,會發現上市後股價一直往下走。2015年曾有一段大升幅 - 由年初每股$0.63 先至最高的$1.31,即股價翻倍。隨後卻是大幅下滑,現時每股$0.39,市值僅11.3億港元。提及公司的財務、業務和股價圖,因為這公司的走勢,似乎明確顯示沒有風險管理和離場策略的「價值投資型buy and hold」的缺點。雖然要求高的價值投資人,應該都不曾押注(畢竟上市歷史短,營運收入增長率和營運現金流不穩定),但其資產值和身處行業,也許會給部份投資人帶來「具投資價值機會」的錯覺。股價確實是低,但問題在於半年業績公告、CEO 和CFO辭職的新聞,都在價格大幅下挫後再相繼出籠。如果2015年未獲利離場,又或見到股價大挫後入場,等到發現公司的基本因素明顯轉變 - 業務不及預期,CEO 和CFO 「跳船」後才計劃離場,確實是太遲了。 所謂預測法的基礎建立在機械法之上,其中一個要旨:是有明確的入場和離場法則。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短期趁勢選復星國際

    過去一星期,恆指依舊上落,不論港股或滬市成交額都萎縮。中秋過後,暫時未見內地資金湧來香港。有指內地股民見樓市熾熱,都轉移湧向樓市。而下週是十一國慶黃金週,估計部份投資者長假前離場。 不論市場是否活躍,投資者都會努力發掘機會,而近日吸引筆者眼球的是復星國際(656.HK)。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半年業績(以下為人民幣): 收入:325.05億 (2015H1: 297.39億,+9.3%) 利潤:  43.91億 (2015H1: 36.17億,+21.2%) 淨利潤率:13.5% (2015H1: 12.1%,+1.4%) 復星國際是大型的綜合企業,業務橫跨金融(保險、投資、財富管理)、房地產開發和銷售、醫藥、養老社區、酒店和度假村等。身為大型綜合企業,於上半年錄得接近雙位數增長,而淨利潤更錄得超過兩成增長,淨利潤率亦有輕微改善,達13.5%,數字顯示復星國際是有增長動力的企業。 若細看收入的組成,保險業的佔比最大,達總收入的40%。其次是醫藥,佔總收入27%。而兩者的增長率分別達145% 和 19.6%。至於利潤組成,則主要來自投資,佔總利潤52.6%,其次是保險和醫藥,分別佔23.0% 和16.6%。而投資利潤增長,主要得益於處置聯營公司權益,以及可供出售的投資利息、分紅等。所以,投資利潤的大幅增長,並非每年穩定的經營利潤。 至於資產狀況,截至2016年6月30日,集團持有超過400億現金,而待售和開發中物業合共價值343億人民幣。而集團的短期銀行借款達396億,長期銀行借款約791億。 真的而言,集團的業務增長不俗,尤其是保險和醫藥。至於淨利潤增長,若扣除非經常性的投資利潤,增長幅度與收入增長率很接近。但集團的財政狀況,尤其是負債率明顯偏高,未能算得上穩妥安心。 雖然復星集團的資產狀況,尤其現金和負債並非最穩健,未能給予投資者最大信心,但業務發展具潛力,另外吸引筆者目光的,是集團於9月份不斷於每股$11-$12 之間回購股票。復星的品牌在內地街知巷聞,又是大型綜合企業。早前內地放寬基金於港股通的限制,若真有北水流入,相信復星這類大型內地藍籌股會受惠。現價每股約$12(去年大時代最高位約每股$22),市盈率約9.4倍,筆者認為抵買,亦是短期趁勢較穩陣的選擇。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 從飛行訓練看歷史數據和回測的力量

    港股通於上週二開始暫停,本週重開。週一恆指升約215點,但上週曾單日跌800點,而美股一日升一日跌,即便媒體指美國錄得資金流出,且調到亞洲市場避險,過去兩天市場似乎未見明顯方向。 中秋佳節長週末,筆者看了電影《Sully》(中譯:薩利機長:迫降奇跡)。未知讀者是否記得金融海嘯後,2009年1月15日US Airway 1549航班,起飛沒多久遇上鳥群,雙引擎失去動力,危急關頭降落在紐約對出的 Hudson River,全機155人奇蹟生還。當年是頭條大新聞 - 過往不曾有飛機雙引擎失效迫降水面,還可以全機人獲救! 電影中意外調查員曾質疑Sully 的判斷 - 全機人生還並不代表迫降水面是最佳選擇,反而可能令乘客面對不必要的風險。根據電腦數據的模擬結果,飛機成功折返機場跑道並安全著陸的機率很高。另外,數據亦顯示左邊的引擎並非動力全失。Sully 也許沒按程序作最佳判斷,甚至危及乘客安全… 數據和電腦模擬結果是否可靠?Sully 認為模擬結果難以置信,與他在駕駛艙的感受 – 雙引擎失效、飛機急速下降的情況不符。看到這裡,筆者想到現代培訓機師,很多時都在模擬駕駛艙,學習不同天氣、風速、環境和特殊情況下要如何應變,並會帶來甚麼結果。 天氣和市場同樣難以預測,模擬飛行和投資策略回測亦是異曲同工! 如果駕駛飛機這種高難度活動可以透過模擬情景學懂,那麼投資的系統化回測肯定具積極意義和實用之處。駕駛飛機涉及人命,機師必須較投資人更懂得駕馭風險,到底錢財身外物,人命卻是無價。 電影給予筆者的啟發是:回測的用處在於模擬各種情景,讓機師(投資者)對可能出現的狀況心裡有數。日後遇上類似的情形,便可迅速作決定。另外,亦可以透過回測認識可能發生的問題,再思考應對方法。 看完電影意猶未盡,筆者找來 Sully 的著作 Highest Duty 細讀。Sully 熱愛飛行,亦曾參與多宗飛行事故調查。他每次都會想像自己若處相同情況,會如何應對提高生存機率。他的航空知識和經驗隨時間累積,真正透徹瞭解飛機性能和操作,尤其每次都會盡力最優化(optimize)旅程 - 思考飛行路線如何配合天氣風速等,避開氣流讓乘客有最穩妥舒適的飛行體驗,這關乎如何控制機翼平衡,飛行速度和高度、機鼻爬升斜度等等。日子有功,2009年1月碰到關鍵時刻,知識和經驗都能運用自如,克服危機拯救全機乘客。 套用在投資,日常練習是執行預訂計劃和風險管理規矩。電影中提到電腦模擬的結果,完全剔除了人為因素 - 遇上突發的災難情形,模擬駕駛員的情緒沒半分波動,立時就決定回航,連緊急事故的checklist 都沒翻過。事實卻是任何人遇上突發情況,即使有最佳的心理質素,都會多少反應遲緩(反應慢過電腦),影響最終結果。計及人手操作的時間延誤,迫降Hudson River 才是最佳和最安全的選擇。 很多人指程式交易可避免人為錯誤。對於不相信模擬投資的讀者,面對隨手可得的大量歷史數據,重點未必是建立自動化的程式交易,而是透過回測了解各種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2009年之前,從未發生像1549 航班般的雙引擎失效,這好比2008年前沒有投資者能想像金融海嘯的出現。當日1549 航班從引擎失效到逼降水面只有208秒的時間,而歷史數據和累積的知識讓Sully 成功降落Hudson,而且全機人生還獲救。Sully 的技術和經驗,以及全體機組人員的專業操守都功不可沒。當中,歷史數據和知識亦發揮作用!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系統分析棄千里馬換普遍性 價值投資捨通用化當伯樂

    上週本欄的標題有誤,系統化分析並不是為了挑選千里馬(價值投資才需要相中千里馬),恰恰相反,系統化分析適用於大量股票。由於目標回報只是單位數,而且持有股票的時間較短,交易較頻密,所以投資人不必是伯樂,而是靠「密食當三番」累積投資回報。 投資時間短加上期望回報低,即預期波幅有限,能減低投資市場回報的不可測性。這與價值投資是兩種完全迴異的風格! 世上並非人人畢菲特,有能耐總是找出價值被低估,或增長率高企的公司。有時並非投資人的眼光不佳,而是即便眼光一流,也敵不過市場的週期波動性質。股價有上有落是正常不過的事,讀者看股價長線上升的圖表,也許認為升幅隨時間擴大,投資人只要夠耐心,就可輕而易舉蹺起雙手等升值。其實,只要細心zoom in,就會發現短期的波動性頗大(往往超過25%)。當這情況出現,投資人就容易懷疑自身的估價方法和結論是對或錯。而這未必關乎眼光,可能只是時機問題,也可能是政策或公司有突如其來的轉變。 至於系統化分析,則具有普遍性。即同一套技巧、邏輯和心法,一般都能應用在大多數股票。投資人犧牲高回報率,藉以換取可測性(certainty)和資金周轉率。為甚麼要犧牲回報?因為普遍性和可測性容許交易重覆操作,即是能夠程式化,進而scale up 擴大規模,甚至套用在其它產品和市場。 價值投資人的預期回報率至少雙位數(很多時甚至以倍或幾十倍計算)、加上持股年期長,是透過犧牲資金週轉率和時間值換取高回報。可是該套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要求 - 耐心等待股價上升至反映真實價值,並非普遍適用於大部份股票。市場很多公司的股價隨時間往下走,又或一沉之後難以翻身。若都耐心等待,覆沒的機率也許較大。 兩種作風的另一相異之處,是投放時間研究的範疇不一樣。價值投資人刨財務報表、行業發展、前景分析、管理層背景作風等,並且與其它競爭對手互為比較。市場上千里馬的數目有限,所以真正能夠帶來數倍以至數十倍回報的公司,寥寥可數。其餘的可能回報不高、甚至部份虧損,但只要當中有千里馬,就能彌補虧損有餘且錄得正回報。系統化分析則是放棄千里馬,每個交易的回報率差不多,不期望有outliner。投資人的時間投放在研究新策略、風險管理、資金配置、時間控制等,藉此彌補沒有高回報率的弱點。 凡事有取捨。系統化分析的下一步是程式自動交易,所以投資邏輯必須具備普遍性,而且要相對簡單(難以應對多種複雜情況),犧牲的的眼前手動化的較高回報,以圖換取未來較大規模地應用。價值投資人則是深入分析和專注投資幾個具潛力的公司或行業,資金週轉率低,且需要承受較大的股價波動,捨棄普遍性以求覓得千里馬。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中國通號:高增長兼具獨家優勢的

    深港通和騰訊的亮麗半年業績,令恆指在上週尾段保持升勢,但本週初市場未見新動力。近日是半年業績公佈高峰期,亦是勤力看通告發掘具潛力公司的時機。其中一間吸引筆者眼球的是:中國鐵路通信信號。中國通號(3969),是中國最大軌道交通控制系統供應商,去年8月才上市,招股價$6.3。大概是遇上大時代後的跌市,上市兩個月後價格最高只見$6.77,之後股價一直往下走,今年2月最低位達$3.4。 先看2016上半年業績(人民幣): 收入:143.5億元 (2015H1: 117.6億元,+22%) 毛利:    37.6億元 (2015H1: 29.9億元,+26%) 淨利潤:16.0億元 (2015H1: 11.3.億元,+41%) 毛利率:    26.2% (2015H1: 25.4%,+0.8%) 淨利潤率: 11.2% (2015H1: 9.6%,+1.6%) 集團的收入、毛利和淨利潤都錄得超過20%升幅,淨利潤更增加超過4成,增長動力強勁。而毛利率和淨利潤率都錄得雙位數,利潤空間不俗。截至6月30日,集團的短期貸款約4.6億,長期貸款約2.2億,應付款項超過220億,並持有現金超過140億元人民幣,及應收款項約180億。期內的經營現金淨流入約10億元,財務穩健。 集團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設備製造、設計集成和系統交付服務,各佔總收入約30%、28% 和28%,而工程總承包佔收入約14%。業務分佈平均,而且全部錄得高增長 - 設備製造 +23%、設計集成 +15%、系統交付服務 +17%,工程總承包 +51%。 中國通號是唯一獲國家鐵路局授權的鐵路控制系統和通信信號產品的標準化技術審核單位,並曾承擔多個重大科研項目包括高速鐵路、高原鐵路、高寒鐵路等,估計有獨家優勢。至於未來數年的業務前景,與內地大型鐵路建設和城鎮化路軌交通規劃息息相關。現時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未來幾年的業務和合約進度或有待觀察,但管理層預計下半年業務將繼續保持增長,並達到全年目標。 現價市盈率約15倍,筆者認為是合理價。可是過去短短3個交易日,股價升了超過13%,除了可能出現獲利回吐,股價接近去年招股價。而股價潛水一年後似乎將升回水面,大概會有沽售壓力,現在未必是否最佳買入時機。或先放入觀察名單,等待投資機會。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經濟冷股市熱 趁勢交易時機?

    美國三大指數破頂,加上深港通於今年內開通傳聞,恆指持續造好。早前本欄曾提及不少內房股錄得不錯的半年業績,值得投資者注意。過去一個多星期,內房、證券和銀行股錄得較大升幅,但市場鬧哄哄的日子,未必適宜談價值投資,尤其實體經濟未見復甦,內地官媒《人民日報》估計「經濟增速很大可能在今後一兩年成功觸底」- 即內地經濟在未來12-24個月仍舊放緩。而前聯儲局主席貝南奇上週撰文,指數據顯示經濟不確定性高,美國今年加息的機會微。當經濟前景未明朗樂觀,但市場滿佈造好聲音,樓市又大幅反彈,要發掘真正具備投資價值的股票實不容易。 週六方立祺兄《我還是已經心滿意足》一文,說到「active trader 炒一年隨時比得上低頻交易者的10年…每一次交易都牽涉到特定的過程…積累到經驗有其價值…不講得笑。」,又說「低頻交易是王道,但無經過相對高頻的交易洗禮,部分交易員需要的killer instinct 不容易訓練出來。」 筆者認同低頻交易是王道,而價值投資者向來都願意持有股票較長時間。但當經濟未見景氣,股市卻興旺之際,也許是曹Sir 教落的趁勢好時機。投資組合要分散風險,除了買入不同股票和產品如債券、物業等,也可以結合不同策略(如長短線投資)。筆者並不鼓勵盲目炒賣,對短線的頻密交易,風險管理必需做好。另外每次交易 - 由篩選股票、定入場價、資金配置、離場策略,需要一套規矩(特定過程)。 筆者多年來都不喜歡短線炒賣,除了認為好比賭博,也因為短炒的兩大成本:高交易費用和高出錯機率,埋單計數未必值得花費精力心神。隨著網絡興起,交易費用越來越低(早前甚至出現終身零佣證券買賣戶口),電腦運算能力日見強大兼價格廉宜,令系統化分析平民化。若果兩大成本因為科技進步而大幅下降,短線交易就值得重新評估,甚至投入資源。筆者看過系統化篩選配合風險管理的回測和實際應用效果,似乎真的能降低出錯機率,當中有技術要求並非賭博。 投資者若不懂寫程式,可嘗試使用Excel 或者Google Spreadsheet,兩者都有自動更新股價功能,亦有自動獲取歷史價格功能,是方便簡易的統計和分析工具。另外坊間亦有不少免費篩選器,投資者可自行設定篩選條件。當然,不是所有篩選後的股票都值得投資,但若能以同一標準審視市場所有股票,再加以觀察,大概能發掘出錯機率較低的趁勢交易點子。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點評盈喜股

    近日股市走勢佳,媒體出現很多看好後市的聲音。筆者不懂猜測恆指上落,主要看個股。除了財務狀況,亦學習進場時設定離場規矩(包括止損和收割),這未必附合長線價值投資者作風,卻可以提高自治權 - 個人對風險和回報預期的控制。長線投資(即投資期以年計算)主要應用基礎分析,而組合的中短線交易,除了基礎因素,亦會考慮其它技術指標。曹Sir 教落要有趁勢的智慧,既然並非與股票談戀愛,若能ride the wave 當然是好事,但要捕捉合適時機確實不容易。上週本欄提及筆者一直嘗試將分析方法系統化,希望電腦強大的運算能力有助統計,並提供回測結果供參考。 記得數星期前,部份公佈半年盈喜的公司,尤其是由主營業務帶動,有實際收益、盈利和現金流的公司,隔日股價錄得大升幅。週二早晨颱風妮坦襲港,全日無市。在此分享近日看到的盈喜通告,於本欄見報日,也許讀者還有足夠時間部署。免責聲明:筆者近來投放較多時間於系統化分析,未及仔細研究亦沒持有下述股票,讀者宜自行深入研究。 截至6月30日的半年業績: (1) 新城發展(1030):合約銷售約人民幣280.5億(+144%),銷售建築面積269萬平方米(+112%),而物業銷售均價約人民幣10,366/每平米(+15.5%),淨利潤增加41%,而核心盈利增加121%。持有現金112億元,短期借款約40億元,長期借款約185億,而完工待售或在建銷售物業約384億。財務算穩健。 筆者過去兩年不碰內房股,主要擔心負債率高,而且房價飛升也許已成為泡沫。但去年底至今,房價逐步回升,而且不少地產商售出存貨有現金回籠,財務狀況稍為改善。筆者不熟悉新城發展,印象中其它內房股(包括早前分析過的碧桂園(2007))的半年業績亦大多不俗,讀者或可逐一比較,尋找價值被低估的。唯內地房價高企,需提防樓市泡沫,所以內房股未必適宜長線投資。 (2) 利民實業(229):溢利大幅增加約港幣965萬(+104%),主要原因是推出一系列利潤率較高的新產品,以及停止生產負利潤的舊產品。 集團主要生產家用電器,最大海外收益來自美國,其次是日本。現時市值僅約4.56億元,規模極小,但財務穩健 - 截至去年12月31日,持有現金約2.44億,沒有短期或長期負債。可是買賣不活躍,投資人需注意交投流動性的風險。 (3) 巨星集團(2393):集團綜合純利和母公司應佔綜合純利分別增長超過80%和55%。純利大增主要受惠於毛利率的體外診斷產品,以及收購上海安百達集團後將該公司業績計入綜合財務報表。 若細看2015年的全年業績,集團的營運收入和盈利皆錄得60% 和50% 增長,截至去年底持有約5億元現金,短期貸款2.5億元,長期貸款約1.7億元。主要業務是銷售體外診斷產品和醫學影像產品,包括醫用乾式、濕式膠片、齒科膠片、工業無損檢測X 射線膠片等。集團是富士膠片彩色相紙及工業影像產品在中國的唯一加工商及獨家經銷商。若以2016半年業績盈喜觀之,集團的主營業務持續增長,但現價市盈率超過35倍,並不便宜。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淺談投資分析系統

    早前看過《操作的藝術》,書中訪問了13位成功投資人,其中一位是來自香港並在台灣起家的王章佑。2008年金融海嘯,他以年績效63%拿到Asian Investor Magazine 的「最佳亞洲避險基金」獎。他有經濟學和資訊科技的背景,雖然最初不太了解股票和期貨,但會寫程式研究和測試,後來由散戶投資人轉型為自設基金,其管理的基金更是亞洲少數專注系統交易策略的避險基金,而且績效奇佳。本欄雖然開宗明義談價值投資,但筆者向來相信市場容許投資人各施各法,而很多其它派別的技術和心法,都值得參考學習。 數星期前,畢老林兄的《智能投資「打真軍」一樣勁?》一文,提及本地證券商推出自行研發的智能投資系統。畢兄認為投資不同於圍棋,沒有清晰的規矩,變數不斷湧現,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具備學習能力和大數據分析力的程式「難保不會『思覺失調』,電腦變『豬腦』」。筆者尚未有幸接觸過人工智能的投資系統,早前向專職程式交易的友人提及,他指暫時應該未有本地券商真正運用人工智能交易,估計是以AI 包裝的程式交易系統。 一般而言,除非投資人確切了解投資系統設計的來龍去脈,否則絕大部份都會虧本離場 - 不知道策略的優缺點和限制,便無法從頭到尾一致地跟從(不一致性是人腦分析的變數和弱點之一),半途轉換甚至放棄策略,都會影響實質回報。雖然筆者不贊成盲目跟從任何證券行的智能投資系統,但鼓勵將分析方法理出個所以然,以便衡量效果和進行統計。 近年筆者嘗試將分析思路系統化,然後使用電腦運算,個人認為這能提供較全面的統計結果。人腦畢竟有其限制,除了未能短時間處理所有數據,亦容易出現偏頗的記憶和判斷,難以看到客觀完整的分析結果。此外,人腦似乎較擅長作出深度分析,同時間只可專注某一兩個或最多三個因素,再多已經不勝負荷。系統化的優勢,是可以同時處理大量資訊,並提供相對準確的關連系數。而將數據視覺化呈現於一個畫面,能讓投資人更了解資訊的互動,驗證假設和分析,甚至發掘新角度。 至於模擬戰績,也許很多人認為不可靠,紙上談兵根本未考慮投資人的心理狀態和市場的變化多端。回測結果的確並非十足可靠,但可用作參考。假如回測結果都是虧本,整個策略即不被考慮,或者應嘗試相反操作。若回測績效佳,也要對真實效果打折扣,因為實戰總會遇上時間差、滑價(未能在指定價位交易)等難以避免或控制,甚至是突發的情況。其實除了預期績效,系統化地回測讓投資人對策略的限制(limit)有較深的認識,可以預期波幅和盈利百分比,有助設定風險管理機制,或事先制定應對方法。 世間大概沒有系統可以百分百預測未來,所有的方向分析都是「一味靠估」,但完整的數據統計結果,讓投資人更全面地考量不同因素的互動,並且作出較符合現實的風險評估和回報預期,大概亦有其存在價值。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碧桂園半年銷售遠超目標 頻密回購具潛力

    近日股市大上大落。英國公投脫歐後恆指大跌,兩天後市場消化了消息,恆指就連升幾個交易日收復失地。週一恆指曾升超過360點,昨日則不論恆指和成交額都稍為回落。股市之外,媒體集中報道商品如金、白銀、原油等的走勢,因為若銀紙貶值(英鎊和人民幣的匯率齊降),商品相對保值…  筆者不熟悉商品期貨交易,也不追逐短期升跌(否則指數大上大落無覺好瞓也~)。上週文章說暫時場外觀望,是自認波動市中技不如人,唯有待市況較清晰再考慮入場。 週日碧桂園(2007) 公告截至6月底的半年未經審核營運數據,集團連同其合營和聯營公司的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的同比增長超過161% 和106%,達1,250.7億元(人民幣,下同),和1,564萬平方米。 當中集團權益所有人應佔的銷售金額和銷售建築面積約972.3億元和1,270萬平方米。而年初至今銷售樓款現金回籠超過1,051億元。同日,集團公佈提升全年國內的銷售目標:由1,680億元上調至2,200億元。 由2011至2015年,集團的合同銷售金額複合增長率為每年33%。現在集團的半年銷售金額達到原定目標的75%,而銷售收入和面積的同比增長皆超過100%,應該是遠勝預期!而另一亮點是有大量的現金回籠(超過1,051億元)。查看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財務報表,短期和長期銀行貸款分別約228億和308億,合共約536億元。沒有優先票據於1年內到期,長期的非流動負債和應付債券合共約360億。上週集團的兩間附屬公司發行購房尾款資產支持證券合共約62億元。以此觀之,集團的現金流狀況健康,沒有短期的現金流壓力。 集團的在建物業合共價值約1,878億。而國內的土地儲備可建建築面積9,448萬平方米,有34% 位於廣東,12% 在江蘇,即接近一半的土儲位於樓價較高的省份。年報詳列了每個項目的預計竣工和取得預售證日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細閱。另外,集團有5個海外項目位於馬來西亞和澳洲。 其實吸引筆者眼球的,除了上半年的銷售金額和面積遠超原定目標,兼有大量現金回籠,以及財務穩健外,是集團和大股東自年初不斷於$3邊緣回購股票。現時大股東持有超過54% 股權,平安保險亦持有超過10%股權。現價市帳率約0.95,接近零折讓,而同業恒大地產的市帳率約1.1。儘管地產公司的市帳率一般存在折讓,但集團的半年業績遠勝去年,又手持大量現金,筆者認為現價合理,值得投資者注意。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打機要遊戲攻略,投資須資金控管

    過去一星期,恆指由最高21,061點,下跌至昨天最低19,962點,相差1099點。筆者不知道早前升浪是否稱作反彈完成,但大市一星期跌幅5%,幅度不算小。本欄向來少談大市,尤其是短線大市,因為不懂得如何運用媒體資訊作出複雜分析估算升跌,倒是某些個股在此段期間的上落值得注意。 本欄曾多次分析合生元(1112)的財務狀況和市場前景,以及大股東拿捏時機的準繩度。股價由最高約$75 下跌至最低約$12,期間股票流通量大增,而且業績未有保持高增長。幸好大股東在股價高位時發行2019年2月到期的零利率可換股債劵,集資31億港元,致財力雄厚可以收購在澳洲和紐西蘭經營成人營養品公司Swisse Wellness Group。 內地的嬰兒奶粉市場競爭激烈,合生元去年的嬰兒奶粉銷售收入下跌16%,但加上新收購的Swisse Wellness Group 貢獻的收入,令2015全年的營運收入錄得1.8% 增長,但年內溢利 倒退~64%。週一集團公佈第一季營運數據,嬰幼兒營養品銷售收入,相比去年第一季錄得13% 跌幅,但成人營養品成為新的增長動力,產品銷售收入增長48.8%,致整體銷售收入增加約5%。公告又指Swisse 在澳洲的VHMS市場 (VHMS 為 “vitamins, minerals, and nutritional and herbal supplements” 的簡稱)屬第一品牌,市佔率在過去一年上升4.7%。而其成人保健品在天貓和淘寶銷售亦維持在首位。 上述的最新資訊,顯示集團找到新的業務增長動力。除此之外,另一吸引筆者眼球之處,是年初大市從約21,970點下跌至最低約18,660點期間,合生元的股價由每股約$15 升至4月初最高約$31,足足一倍。然後大幅回落至$20邊緣,近兩日市況不佳時,股價又出現上升動力。早前股價升勢未有實質數據支持,現在看到新的增長動力,加上股價僅是債券換股價26%(現時股價約$23.5,債券每股換股價$90.84),值得投資者留意。不過由於股價波幅大,投資者也需注意市場出現獲利回吐的情況。 選股之外,本欄不時提及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風險管理幫助投資者保留資本實力和鎖定利潤,提升在市場的壽命和戰鬥力。講到似打機過關升level,但連遊戲都需要攻略,更何況投資。策略不單止包括選股和離場時機、以及風險管理,坊間很少提及的是資金控管。大部份人也許認為勝率(win rate)最重要,其實投資回報的期望值,除了勝率,亦要考慮預期回報。這好比風險創投和基石投資者。風險創投主力投資高增長的初創公司,每每投資10個項目,只有1-2個項目賺錢。勝率只有10%-20%,但一兩個成功項目的回報,足夠彌補虧蝕的8-9個項目。至於基石投資者,一般都是上市前入股,不確定性較低,唯一疑問是上市後的股價升跌。不管如何計算,回報率不及成功的風險創投項目(回報以倍甚至數十數百倍計算),但勝率較高(一般超過50%)。要比較兩者的投資風格和回報,絕不能單以勝率為準則。套用在長線投資,時間長自然期望較高回報。但勝率不可能是100%,所以可向風險創投學習,除了分散投資,是優質的股票(或已經獲利) 可以加碼,失敗的項目就放棄。 資金控管是值得花時間了解的範疇。 《網上加料版》 關於資金控管,Van Tharp 的書都極具參考價值。若然時間不足想偷懶,或者想簡易明瞭資金控管的重要性 (其重要性遠遠高於押對股票),可參看牧清華的文章: 最簡單的資金管理秘笈:為何你該 “賭小一點”!? 破解過度交易的迷思:給當沖交易者的勇氣跟技術拍拍手!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最強的關連系數會隨時代改變

    昨日畢老林兄的《投資者日記》提及麥肯錫的關於投資回報遞減的報告,指今天年約三十的青年人若要享受跟嬰兒潮世代看齊的積蓄,估計需要多工作七年或增加供款一倍。過去三十年歐美債券的年均回報約5%-6%,但估計未來二十年的回報介乎0 - 2%。 週六畢菲德在巴郡的年度股東大會,首次透過Yahoo 現場直播。當日股神指再保險行業的前景不及過往,低利率政策致定率投資回報低,而賺0.25%和虧損0.25% 的分別不大,甚至同樣痛苦。以此觀之,未來的投資回報遞減確是事實。 然而畢老林兄在文中提到不能只著眼於年均回報,而不注意回報序列。文中更舉了兩個供款和年均回報相同的例子說明 - 首二十年回報大幅上落,最後十年才有穩定年回報率,拉勻年均回報6.5%,但最終所得卻較每年穩定回報6.5% 高三成。 同日友報的財經新聞頭條是一通證券早前推出完全免佣,8 Securities 近日更推出永久零佣! 讀者看了上述資訊,看見新時代和過往的不同之處嗎?現代的資訊即時傳遞(網上直播) ,零交易成本(免佣),定息債券回報低(只有0-2%),和幾十年前的資訊不流通兼高息高佣金的日子完全不同。筆者推理:由於機會成本低 – 債券利率低、交易零佣金,變相鼓勵投資人頻密交易。以往投資人礙於已付成本較高,在股市追求較高回報才「有肉食」離場,現下只要比0-2%的債券利率高,又能夠抵消交易費用,投資人便會考慮離場。即是不追求大升幅,而是「密食當三番」。 筆者絕對不是鼓勵短炒,而是投資需要了解市場行為的變化,以及變化如何影響未來走向。過往對估值和投資回報最關鍵的因素 - 時間和耐性,套用在今日的市場,是否仍是最強的關連系數? 舉個簡單例子,若要估計單身男女會否在未來1-3年結婚,讀者會注意甚麼因素?幾十年前,大概是年齡和有否談戀愛。只要女性介乎24-26歲,男性介乎28-30,二人單身並且拍拖一年以上,他們在未來1-3年內結婚的機率很高。現在呢?最關鍵的因素大概是有否共同儲到首期或已有物業,以及女方有否未婚懷孕。過往推算會否結婚的「年齡」和「拍拖年期」,雖然與結婚仍有一定的關連性,但未必再是最關鍵因素。即使懂得調節,將年齡範圍推遲,拍拖年期拉長等,能準確推算結婚與否的機率還是無可避免降低。此外,以往某些不利現象,例如未婚媽媽多數年輕且讀書不多,會被拋棄受歧視,人生較悲慘,在現代卻可能是利好因素 - 未婚媽媽較成熟兼學歷高,懷孕後更受寵愛而男方樂於盡快結婚。 現世代是Winner takes all 的市場環境,筆者估計千里馬的比例較以往少,但規模大得多(不單止是千里,可能是萬里馬)。而由於越來越多人懂得上市程序,估計位處中游的公司較多,或者質素參差。投資人要從中挑選千里馬的難度更高,但選中的話回報將更勝過往的千里馬。而投資買賣的週期循環越行越快,資訊極度流動,加上電腦的高速運算能力,投資後到低是每十年、三年、半年、或一個月定期檢視,值得價值投資者商榷。分散投資除了買賣不同股票、投資不同行業、或將資金分配於各類產品(物業、股票、外幣等),另一種方法是運用不同的投資策略。這些都值得價值投資人思考。 至於未來幾年至幾十年的科技趨勢,可以參考未來學家的預測。 《網上加料版》 科技帶來的破壞性創新必然是未來趨勢。近年很多人談及經濟共享(如AirBnB 和Uber)、新能源(如太陽能發電、Tesla 電動車)、 網上購物(Amazon、淘寶)、Fintech (Blockchains、移動支付、P2P 借貸、程式交易)、大數據分析、Virtual Reality 等。人的腦袋習慣線性思考(linear),但科技創新的速度卻是幾何級數(exponential)增長。 若果想知道科技的未來走向(這和長期投資有直接關連),可參考Ray Kurzweil 的網站或書籍,又或簡單地在Wikipedia 搜尋他曾作出的預測。Ray Kurzweil 現任Google 工程總監,本身是發明家、思想家和創業家,亦是著名的未來學家。他擁有多達20個榮譽博士學位,並獲得來自美國總統的最高獎章。過去30年,他對未來預測的準確度超過86%。而他的預測涵蓋醫療、生物、科技等範疇,談及Virtual Reality、無人自動駕駛、3D 打印等等,即便不為投資看遠景,亦是有趣的讀物。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長線投資遇上price shocks 的機率?

    週日瑞年國際(2010) 公告已和沽空機構Glaucus 達成和解協議 - 包括 Glaucus 不會收回早前的研究報告,而是將和解協議並列,未來不能直接或間接促使第三方詆毀瑞年和其董事及員工。瑞年則有權聲明所有財務報表「為經審核、真實及正確,而其財務及業務活動乃以誠實適當方法進行」,並就相反指控作回應。筆者估計美國的法律控訴費用非常昂貴,和解協議對雙方都有利 - 至少不需撥備一大筆律師費。Glaucus 向來透過出研究報告唱衰上市公司並同時沽空股票賺錢,瑞年被唱後叫停供股計劃亦即時停牌,去年聖誕前前復牌,但股價陰乾式下跌。和解協議公告令不明朗因素暫時消失,股價單日升超過5成。筆者提及瑞年的公告,除了以往曾為文分析需作跟進,亦想說明單靠分析財務報表和市場前景,難以避免突發事件。 恆指慢慢回升,但實體經濟未見好轉,暫且不選股。早前分析的粵海置地(0124.HK) 和中國民航訊息(0696.HK) 股價持續造好,也算是對讀者有交代,今次分享近日學習所得。 傳統價值投資法是buy & hold,未知讀者有否細心思考過背後原理?Buy & hold 甚至願意持股一世,代表對未來樂觀,預期價格於幾十年間反覆向上走,所以不會因為股價「短期回落」離場。這種長期投資,算是趨勢投資法的一種。「趨勢」是會改變的,例如牛市大部份股價回升,熊市則大部份股價回落。即便內在價值高兼且財務穩健的公司,股價也會跟隨市場走低,難以倖免。捱過熊市總有一天牛市會再臨,只是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對股價上落幾成(可以超過5成)視而不見,真正只看幾十年長期趨勢。而願意持股幾十年,不運用風險管理的唯一理性解讀:不會為了短期效益放棄長遠更大的利潤。 筆者估計讀者對長期投資的定義,未必是持股幾十年間無動作吧。如果有此打算,大概不會 每天閱讀《信報》,因為新聞對市場的影響是短暫性的。長期而言,股價會自行調節並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 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 - 市場總會有突如其來的price shocks。Buy & hold 代表 100% 時間在市場,即是必定會遇上無法預測的price shocks (不論升跌)。對比短線買賣或只有15% 時間在市場的投資者,他們遇上price shocks 的機率低長期投資者85%!這個機率差異值得長線投資者深思吧?千里馬令人嚮往,但同時必須承受無可避免的風險。要舉例嗎?也不談2008年的金融海嘯,只說財務穩健的個股。單是過去2年,就有基金愛股四環醫藥(0460)突然停牌、中國安芯(1149) 資產被挪移要清盤、中國生物製藥(1177)公告溢價入股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投資公司,令股價單日大跌超過25%、博耳電力(1685)業績遜預期至股價單日大挫18%,而三個月間的高低位相差70%…!  名單未完,要數是可以繼續數下去。上述例子只是說明price shocks 並非罕見,隨口也能數出不少例子。 另外,筆者嘗試印證「股價長遠會升」是否事實。測試方法是選取2003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期間,所有港股的每日收市價(已調整價格),然後統計2016年3月31日收市價的「位置」。處於13年間最高位70%或以上的港股有553間,而股價只及最高位30%或以下的公司有670間,佔港股的比例分別約32% 和 38%。這個統計未有分辨公司的財務穩健度,所以未能精確說明基礎因素好的公司,是否長遠而言股價一定升。但上述的統計結果顯示,股價長遠而言不見得總是處於高位,而是有週期性兼大幅上落吧。 筆者分享上述所想,並非要否定長線投資。而是每種策略總有優缺點,不時challenge 既有運作模式,應該會有得著。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從Uniqlo 的大跌眼鏡談到position sizing

    近日港聞大字標題Uniqlo (6288.HK)全球大減價,翌日品牌負責人指不會打價格戰,只是簡化價格架構,由5種價位改為4種,而未來會提高品質並以大眾化價格銷售。其實早前信用卡優惠 - 凡購物滿某個額即送現金優惠券下次使用,已察覺出端倪。Uniqlo 以往從沒使用這類銷售手法,是次的信用卡優惠顯然是促銷,而且希望客戶購物後盡快回頭以大量出貨。 筆者看過創辦人柳井正的《一勝九敗》、《永遠懷抱希望》,以及和大前研一合著的《放膽去闖》,向來欣賞企業的管理團隊、發展策略、創新產品等。雖然過去一兩年觀察到銷售價格上漲,但週末閒逛總會見到店內有長長的人龍等著付費,加上產品實用品質高,一直不察覺銷售額受影響。 早前集團公佈截至2月底的半年業績,營運收入增長6.5%,但經營溢利下降33.8%,稅後利潤更下降53.7%。計一計數,經營溢利率由去年的15.8% 下降至今年的9.8%,而淨利潤率更由11.7% 下降至5.1%,兩者跌幅都超過6%,而且由雙位數變成單位數。即是日常生活的觀察對了 - 銷售沒有減退甚至錄得6.5% 增長,但成本控制不佳。細看數字,直接銷售成本上升了13.7%,行政費用又多10.2%,而去年錄得匯兌收益,今年卻錄得匯兌損失,一來一回再加上融資成本大幅提高,以致稅後利潤大跌超過5成。 筆者談及Uniqlo 並非因為已投資,亦不是建議讀者趁低吸納。零售市道差這事實,不必看報紙,只要在街上走走便能感受到。價值投資向來強調財務健康,並分析行業前景、又注重管理團隊。此外,亦有一派鼓勵投資者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投資靈感,由小事了解企業營運狀況。但將這作風套入Uniqlo ,不見得管用。Uniqlo 的業務簡單,企業的管理哲學和架構亦清晰,日常觀察是產品受歡迎銷售額不俗(事實亦錄得增長),可是內部的銷售和行政成本、融資費用、匯兌收益或虧損等,都難以正確估算。所以分析企業財務,觀察業務銷售,了解管理層作風等,即便所有功課都做齊,都不代表完整了解企業,一定會投資得利。Uniqlo 的半年業績令很多分析師大跌眼鏡。 既然做足功課都不代表能全盤了解企業的營運狀況,投資時有風險管理策略就很重要了。以往本欄曾多次提及設定止蝕和profit protection 的規矩,除了買賣前設定離場規矩,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position sizing。究竟整個組合的資金如何分配?其實著眼點不是分配資金,而是分配風險。每個股票的波動性都不同,若只是簡單地平均分配,即使佔組合的比重一樣,組合還是會傾向受某幾個波動性高的股票影響。過往很多人提及分散投資便能分散風險,所以組合至少有10-15個股票(若果數目再多,除了管理難度高,亦會影響回報率)。 《網上加料版》 雖然「講就容易,實踐很難」,但知識值得分享,而且嘗試實踐勝過毫不理會。 組合由5種股票擴至15種股票,股票數目增加2倍,會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但若果由10種股票,擴至30種股票,分散風險的效果未必明顯。畢竟很多股票的相關系數高。 在市場常態下,個別股票可以獨立發展,但當市場處於亢奮或熊市的狀態,大部份的股票會同上同落,很少可以免疫。由於股票的關連系數很高,大幅度「分散投資」不代表真正的「分散風險」。 投資組合需要注意的是position sizing,即每項投資的注碼,但焦點不是資金配置,而是風險分配。就是計算每項投資額時,不是由銀碼大小出發,而是以該項投資的風險對組合的影響力計算,所以需要定期review 和 rebalance,令組合的風險盡量保持在最初的理想狀態,不會傾向受某幾個股票的大幅波動影響。 這種管理方法,未必可以捕捉到10倍甚至百倍股(畢竟這類企業屬少數,而且成長過程都會經歷高低,不是每個投資者都能撐得過去。過往的文章曾提及,在此不贅),卻可以控制組合的風險波動性。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業績Review:中國民航信息

    踏入4月,不必再日夜「追看」業績公佈,暫時鬆了一口氣。對於沒有投資又不在觀察名單的公司,筆者習慣速讀業績,旨在有個大概印象和記下某些重點,以便未來回頭細看。根據閱讀印象的非正式統計,大部份上市公司去年都錄得虧損,只有極少數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皆錄得增長。別說雙位數增長,就是單位數增長已屬難得。這印象與高天佑《誠哥耶倫警覺「新常態」》一文,詳盡解釋誠哥和耶倫看淡經濟前景,實指「眼下各行各業都一片暗淡,找不到任何亮點」不謀而合,現在要選行業揀股投資確實不容易。 過往曾分析推介中國民航信息(0696.HK)。早前有讀者問及中國開放機票GDS (全球分銷系統),會否影響其獨家地位和業務前景。今次藉回顧業績一併分析。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全年業績: 營運收入:54.7億 (2014:53.4億,+2.5%) 營業利潤:17.5億 (2014:12.6億,+39.2%) 淨利潤:   19.8億 (2014:16.9億,+ 17.2%) 營業利潤率:31.9% (2014:23.5%,+8.4%) 淨利潤率:    36.1% (2014:31.7%,+4.4%) 經營活動錄得淨現金流入23.8億元。持有現金超過40億元( 包括受限制的銀行存款約3億元),沒有短期或長期銀行貸款,財務穩健。 雖然營運收入僅增加2.5%,若細看服務收入組成: 航空信息技術服務:31.3億 (2014:28.5億,+ 10%) 結算及清算服務:      4.9億 (2014:4.3億,+14%) 系統集成服務:         6.4億 (2014:10.4億,-38%) 數據網絡及其它:    12.0億 (2014:10.0億,+19%) 上述可見主要收入來源都錄得雙位數增長,可是系統集成服務收入下跌38%,大幅拉低總收入增長率。 何謂系統集成服務收入? 這與GDS 有關嗎? GDS 全球分銷系統是民用航空運輸及旅遊業的大型信息服務系統。中國民航信息的擁有國內獨家GDS,提供中國境内所有航班時間、座位和票價等訊息。即使2012年後中國逐步開放國外GDS,讓旅行社透過國外GDS (已進入中國的兩家為Amadeus 和Abacus) 購買外國航空公司的機票,中航信依然有壓倒性優勢。旅行社使用中航信系統需要付費 – 基本月費外還需要按搜索量收費, 但礙於 Amadeus 和Abacus 只能訂購國際航班,而且需要用戶在海外訂票,即匯錢至境外完成交易,很多旅遊中介都未能完全轉用國外的GDS。 細看業績公佈內容,中航信2014年和2015年向旅行社代理提供的分銷信息技術服務處理交易量, 分別是3.35億宗和3.73億宗,上升了11%,而交易額則分別為3,508億元和4,028 元,增加了20%。由數字可見,開放國外GDS 暫未影響中航信的分銷信息業務,此項業務仍保持增長勢頭。 2015年的系統集成服務收入大幅下跌,主要來自國內酒店間夜銷售量。全年銷售約 583,800 間夜,下跌了44.9%。 筆者認為酒店的替代品多,而且多數是入住後才付費,甚至可以取消預訂,加上途家網(就如中國的AirBnB)的興起 ,…

  • 平保績優跑贏國壽

    接近3月尾,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派了成績表。上週最矚目是長和及騰訊的業績發佈。李超人看淡經濟前景,又指香港是黃台之瓜,值得讀者深思。騰訊規模巨大,收入仍保持高增長(+30%),成為年收入超過千億元的企業,而經營利潤和淨利潤分別錄得33% 和 22% 增長。高增長企業確實該有較高估值,市盈率長期高企是常態,除了增長率跑贏其它行業,財務穩健兼且規模越大越有壟斷優勢(Winner takes all)。國泰航空的業績亦令人眼前一亮,管理層對冲石油的策略以及節流措施,效果明顯地反映在賬目上。 早前曾為文分析中國平安保險(2318),上週亦公佈了亮麗業績。 保險業務收入:3,860億 (2014:3,264億,+18%) 總營運收入:    6,932億 (2014:5,300億,+31%) 淨利潤:         ~652億(2014:479億,+36%) 利潤中佔比最高是銀行業務(~33%),其次是人壽保險業務(29%)和財產保險業務(19%)。 年收入數千億規模的企業,礙於基數大,要保持雙位數增長並不容易。保費收入作為核心業務錄得18%增長,而總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率均超過三成,這顯示機構仍處於增長期,未來的業務趨勢線會往上升。沒有比較,也許不懂這些數字的意義。 中國人壽保險(2628)向來是中國最大的保險集團,雖然未公佈2015年度的業績,但早前的盈喜通告表示,2015年淨利潤錄得5% – 10%增長。若回看其2014年的保費收入(3,310億,2013年:3,262億),增長率僅1%。即使計及其它收益,2014年的總收入只增長約 5.5%。以增長速度看,就似業務已飽和。再對比中國平保的保費收入錄得18%增長,以及總收入和淨利潤達31%和36%增長,就知道同是保險行業,未來發展卻高下立見。高增長率之外,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平保的保費收入首次超越中國最大的中國人壽。 看過保費收入規模和增長率,再看淨現金流:去年中人壽和平保分別錄得約782億和1,857億淨現金流,雖然平保今年錄得的淨現金流較去年低(約1,590億),但相比中人壽仍跑贏幾條街。 除此之外,平保的淨投資收益率亦有顯著升幅-由數年前的4.5% 升至5.7%,而償付能力充足率超過200%。這些數字代表企業有效運用資金,而且財務穩健。平保不單止增長率遠遠跑贏同業龍頭,就連業務規模亦超越,而且內部的資源運用以及現金流的控制等,都顯示企業穩健具潛力。現價約$37.5,市盈率僅10.5x,值得投資者考慮是否買入並長期持有(所謂長期是以年計算,但也需要定期review 並設定風險管理機制)。 補白:早前和本報《全民大數據》作者 -算者閒聊,其看待、處理和應用大數據的方式令筆者深受啟發,且獲得人生智慧 - 累積的效果。算者熟悉紫微斗數 ,但應用大數據後,越發認為術數只代表人生的小部分數據,未能反映整幅圖畫,很難作出準確預測。除了受年代和統計量所限,最主要的原因是:財富、朋友(人脈)、知識&經驗都是累積而來。星盤中的「星」只反映當刻,無法顯示上一個運帶來的影響,亦沒有任何星代表人生中累積的成果。筆者是基督徒,不相信術數,卻認為這種演繹極具人生智慧,值得深思緊記。凡事並非一時三刻看到效果,但時間久了就會看到分別。 《網上加料版》 除了中國平安保險,筆者早前也為文分析粵海置地(124),因為收購了廣州的如英居地產項目,預計2015年業績大好。上週公佈截至2015年12月31日: 收入:    8.57億 (2014年:342萬,+24971%) 淨利潤:1.72億 (2014年:8177萬, +111%) 持有現金36.8億,沒有任何銀行貸款,另有以竣工待售物業價值12.9億。 雖然集團的股票交投量偏低,市值小(僅約35億元),但市值100% 有現金支持,而且很快會將竣工待售物業出售套現。筆者認為現時的股價被低估了。 投資向來都是向前看,集團位於深圳的布心項目,其城市更新單元規劃方案於去年11月獲得審批,開發建設用地面積約67,903平方米,容積率6.4倍,建築面積約436,100平方米。而補地價的細節和金額,仍在和政府有關部門磋商中。雖然未知確實時間,但值得投資者留意。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一週熱爆新聞論投資理財

    過去一星期最「爆」的三宗新聞:(1) 財委會陳鑑林1分鐘內「憑感覺」-不記名不點算贊成和否決票數,直接通過高鐵超支追加的196億港元撥款 (2)AlaphaGo 人工智能與南韓九段棋手李世乭對弈,連勝三局,最終四勝一負; (3) 歐央行多招齊發 - 減息、擴買債、貼錢貸款,實行寬鬆措施。恆指於上週五和本週一兩個交易日累計升了450點,成交額亦由上週四約543億升至週一約726億,而昨早恆指則稍為回落不足150點。驟眼看上述三宗哄動新聞,似乎只有歐央行的「放水行動」直接影響環球經濟,令投資人和投機者修訂對市場的預期,繼而有短期大波動,例如上週三歐羅單日波動逾 3%,歐美股市則先急升後大跌。其實第一和第二宗新聞,都對投資者有莫大啟示。 (1) 財委會討論應否通過高鐵超支的追加撥款,屬於理財範疇; (2) AlaphaGo 了解旗手作風、計算每步棋的勝率,就是系統化分析押注。 理財的第一件事,是要有財可理。如果無儲蓄兼入不敷支甚至負債纍纍,便談不上理財。香港底子厚,去年12月17日的政府新聞公告 指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儲備約有15,730億,當中包括用途受限制的外匯基金儲備(~6,270億),而實質可供政府動用的現金資源儲備,只有約8,285億。高鐵總造價844億,佔可動用財政儲備10.2%! 究竟提取整副身家一成,是否輕易簡單的決定? 所謂理財,代表要有規劃。政府的其它工程還有機場第三跑道(1,415億),港珠澳大橋(698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1,200億),啟德發展計劃(1,000億),西九文化區(446億)等,合共4,759億,大致是新聞公告所指「政府有 4,566億港元承擔餘額(主要涉及基本工程),以及其對各類計劃所作的1,279億港元保證。」合共5,845億,佔可動用儲備70%。好吧~ 也不去計這些工程計劃了,回報以及逼切性並非短短幾句可以概括。 當大部分(~70%)可動用儲備用於基本工程,又碰上整體經濟走下坡,高鐵較648億的預算造價超支30%,要求追加196億撥款,並非小事。以理財角度看,任何budget 超支都需要檢討,更何況高達30%!!!  加上其它工程計劃,更需深思熟慮衡量超支完成值得與否,還是資源有更好的運用方法。 面對超支30% 兼且佔用10% 身家的項目,「憑感覺」總結通過撥款,怎麼看都並非審慎負責任的理財態度。投資者買賣股票損手,大多是因為不按計劃行事,單看股價波動「憑感覺」作決定,那就容易敗掉家財。輕率的理財態度,猶如倒錢入鹹水海,值得讀者引以為鑑。 第二宗熱爆新聞是AlphaGo 戰勝李世乭。到底人工智能是否「戰勝」人類呢? AlphaGo 由人類開發。圍棋的各種可能性棋盤和走法,都已經輸入電腦,並可以不斷演算學習,優勢明顯是其高速和大量運算的能力,因而可使用計算結果,作出細緻的分析和勝率比較。 系統化分析押注(選擇高勝率項目) 與日常投資有關聯嗎? 投資者都有個人獨特的分析選股風格和投資買賣策略。試回想,你是否總會傾向某一類別的資訊和股票? 而無論投資獲利或損失,都有大概三數個類似的模式,並會重複發生。 人類任何的決策模式,只要遵循某種思路,都能夠被清晰說明,然後將之系統化。這有助處理大量資料,並作出大規模運算。由於決策條款清楚,去除了情緒和其它人性弱點。 以圍棋為例,人類的經驗是選擇最優(食子最多)的步法,但人工智能AlphaGo 的目標是贏得棋賽,所以過程中某一步棋能否食子最多並不重要,程式計算是一步棋對整局勝率的影響。 套入股票買賣,代表投資時不會單單著眼於每宗交易能否最高位離場,或止蝕是否最優處理方法,而是集中思考如何提升對整個組合的長期回報。若果只著眼於一步棋或單筆交易,容易見樹不見林。 若能嘗試將自身投資決策的過程系統化 (只要寫出原則就行,不需要要建立程式),並將之重新套入過往的交易,得出模擬結果對比實際情況,大概可以發現個人風格的優缺點,並找到改進的方法。 <網上加料版> 今年的業績公佈高峯期,有亮麗業績的公司屬少數,市場亦懂得品評致股價不便宜。而近日股市造好,很多公司股價往上走,未知是反彈或轉勢,但農曆新年前有逐步部署入市,現在應該見到效果。 早陣子少了點評個股(總不成每星期都有合適穩健的選擇)。以往曾分析中國賽特(0153.HK),公司的股價細,交投不活躍,但週一的交投量突然大升。筆者觀察這股,也不單看股價和成交量等動能和技術指標。公司業務穩健,預計2015年的全年業績勝過2014年,而現價市盈率僅2.81倍。 截至2015/6/30,公司持有現金9.47億人民幣(~11.27億港元),沒有長期或短期銀行貸款。而現價市值約13.65億港元,即~83% 的市值有現金支持。即使計及2月公告向江蘇省力環保科技注資~RMB1.22億元,72% 現價市值仍有現金back up。按此推算,每股含現金$0.48。而業務方面,去年7月與中國中材訂立戰略性合作框架協議,包括國內外項目,涉及32,000套房屋,鋼結構項目則涉及建造橋樑,體育館,高速公路照明系統,和太陽能項目等。而去年11月更發通告澄清傳聞,管理層有信心下半年的毛利較上半年高,並取得較2014年價位高的合約。 以此估計,2015年業績不俗。現價距離52週最低位不遠,加上穩健財務,又預視到2015年業績,值得投資關注。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