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家母旅居台灣,生活漸入正軌,發掘寶島其它面貌,有「驚艷」的感覺!
全球健康照護指標(Health Care Index) 台灣排名第一,勝過南韓、 法國、日本和丹麥。全球前200大醫院,台灣佔了14間,僅次於美國和德國,是亞洲第一名。而台灣人才濟濟 - 瑞士IMD Business School 發佈的世界人才排名報告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0) ,台灣排名20,亞洲區排名第三(第一是新加坡,第二是香港),優於韓國和日本。其實,台灣擁有國際級技術人才顯而易見 - 投資人最熟悉的台積電(TSM),代工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全球50% 的半導體。而台灣的晶圓代工和封測,全球市佔率超過60%和30%,都是世界第一。
單看排名不至於讓人「驚艷」,親身接觸才會驚嘆!
台灣的醫院有不同規模,最大型是醫學中心,除了治病亦進行研究。而看病拿藥竟有醫院品牌的產品,在香港不會經歷到。
早前參加新竹科學園的生物科技講座,由現職中央研究院的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博士主講。3小時聽到的業界現況和技術知識,能抵多個小時的自行資料搜集!講座真的超高質,免費兼開放給科學園外人參加,而且外行人也大概聽得懂,很厲害吧!當日在座有投資人,問答環節的第一條問題,就是關於台灣生物科技公司的股價,「為何提及的 3間台灣生物科技公司,去年和今年都授權外國藥廠自家研究新藥(授權案金額約 2億 - 5.3億美元),但股價沒大幅飆漲,市值更遠遠不如美國公司?」
吳博士耐心解畫。台灣只有2500萬人口,市場太小。而上述三個授權案,都是新藥完成第一期,準備進入第二期研究(即是仍屬早期,未達第三期臨床試驗,效果不確定性高,價值不及外國完成三期臨床新藥)。為了完成較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兼且打入國際市場,台灣的生物科技公司在研發階段,必然會與外國藥廠合作,才有足夠資源做市場推廣界。
以此看來,台灣的生物科技公司似乎主打早期研發,而不同區域的生醫聚落亦各有特色。例如雙北(台北和新北)的重點領域是新藥和新試劑,新竹則是醫材,ICT 和醫學影像,中部特色是輔具、微創和精密機械,南部就是製藥和原料藥,以及骨科牙科醫材。驟眼看來,似乎有相對完整的生醫產業鏈。
另外,政府大力扶持發展生物科技,投入資源培養人才。除了高端技術和研究人員,為免人力不足,政府全額補助失業或待業人士,參加生物科技項目管理等各類相關課程。而生物科技園區又定期舉辦講座和課程,請來現職業界人士授課(這很重要,因為分享的資訊和技術,都會緊貼市場)。還頻密舉辦亞洲及各種生物和醫療科技展覽和高峰會(南港展覽館11月和12月都有生科展覽,查看過往活動,一年都有好幾個!),製造氛圍聚集人才。
疫情過後,預計全球投入生物科技的資源大幅增加,這領域會越來越蓬勃。參加講座除了為投資分析生物科技公司(專業技術還是要聽行內人解說),也為個人興趣。記得年多兩年前,看了兩本關於免疫系統的書,還有《蛋白質的一生》,發現人體和醫學界的研究創新絕對不輸科技界,揭發不少奧秘兼新穎有趣。我孤陋寡聞,沒想到人類的知識深度已達那種程度!既然旅居台灣有機會多聽多學,當然不會錯過。
談過台灣讓人驚艷之處,也分享部份講座內容。
I. 全球二十大藥廠(截至2020年6月30日按市值計算)
- Johnson & Johnson (美國)
- Roche (瑞士)
- Novartis (瑞士)
- Merck (美國)
- Pfizer(美國)
- AbbVie(美國)
- Eli Lilly (美國)
- Amgen (美國)
- AstraZeneca (英國-瑞典)
- Bristol-Myers Squibb (美國)
- Sanofi (法國)
- Novo Nordisk(丹麥)
- GlaxoSmithKline(英國)
- Gilead (美國)
- CSL (澳洲)
- Vertex Pharmaceuticals (美國)
- Bayer AG(德國)
-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美國)
- Dalichi Sankyo (日本)
- Takeda Pharmaceutical (日本)
美國藥廠佔了一半,而頭三位瑞士佔了兩間。瑞士是小國,人口僅857萬,40% 的出口收入來自生技/醫藥產業(~783億美元),可見研發創新能力之強,以及人才之多。瑞士多年來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按人口比例計算屬全球最高。
II. 生物科技重大進展
III. 未來10年的五大生物技術發展趨勢
- 人工智慧及數位化醫療照護
-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
- 合成生物體工程
- 無細胞生物合成工程
- 核酸疫苗、藥物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