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投資
-
內地網遊:香港趕IPO,美國急私有化?
美國感恩節,加上期指結算,股市淡靜。今日不選股,繼續談內地的網遊市場。 最近看到高天佑在《信報》的文章,指IPO 和私有化代表不同週期。 IPO:某個行業的公司一窩蜂上市,利潤和增長多數已接近頂峰,大股東透過上市套現。散戶要小心高位接貨,投資未必有好的回報。 私有化:大股東提出私有化,多數對行業前景樂觀,認為現價『抵買』。 我想起最經典的例子:阿里巴巴。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來港上市,除了首2-3星期,股價不斷攀升至掛牌價的3倍,之後股價一直走下坡。2008年7月,股價累計下挫達78%。雖然經歷金融海嘯,無一間上市公司的股價能倖免暴跌,但2012年5-6月,人人捱過海嘯寒冬之後,馬雲以上市價私有化阿里巴巴。然後,我們不斷聽到阿里巴巴的業績增長,淘寶網在光棍節的銷售超過403億元。阿里巴巴的往績和高天佑寫的IPO &私有化週期,非常脗合。(未知阿里巴巴欲再次來港上市,又代表甚麼呢?) 高天佑同時指出觀察到的矛盾 - 來港IPO 的網遊公司一間接一間(雲遊、博雅,IGG等)。但在美國上市的內地網遊公司則積極私有化,如去年已私有化的盛大網絡,近期提出私有化的巨人網絡,以及傳聞會私有化的網易和完美世界。美國上市和香港上市的內地網遊公司,市盈率分別約16倍和30倍。價格差距大,有這種趨向IPO 和私有化的情況,很合理。盛大、巨人、網易等都是內地規模較大的幾間網遊公司。他們的私有化令我我相信網遊行業的前景樂觀。
-
短炒新嘗試:金山軟件
早前,我一直以『健康指數』發掘財務穩健兼值得長線投資的公司,如合生元(1112.HK)和四環醫藥(460.HK)。上週聽過青姐的講座後,我開始注意交易量高兼且股價上落區間較大,可以短期買賣並以10%-30%回報作目標的股票。我不擅長短炒。交易頻繁會提高出錯和虧本的機率,而且交易費用亦會增加。此外,投資的variables (可變數)有兩個:價格和時間(買入和沽出的時間)。數學堂教過,如果一條方程式只有一個未知數,我們可以計算出答案。可是,若有兩個以上的未知數便複雜多了。長線投資是將『未知數』(可變數)減至一個,提高預測的準確程度。 人生就是不斷的學習。我小試牛刀,找出財務健康,兼且過去兩個多月價格上落幅度大的股票 - 中國生物製藥(1177.HK) 和金山軟件(3888.HK),兩者的股價的最高和最低點相差40% 和37%,而且成交活躍。 早陣子炒科技股,金山軟件的股價被大幅炒起,之後回落。騰訊和金山軟件的『健康指數』同是81分,2013年上半年的營業額增長率則金山(50%)勝騰訊(38%)。騰訊是龍頭,佔盡市場優勢和規模效益,市盈率較高,現價市盈率50倍,而金山軟件則是40倍。若果以2013上半年的業績簡單估算,則騰訊和金山軟件的預測市盈率約30倍和26倍。 (圖表來源:Google Finance) 從上圖可見,過去5年騰訊的股價(藍色)持續做好,而金山軟件(紅色)則是今年才變得活躍,不斷攀升。金山軟件現價較兩個月高位$23.3 回落了20%,近20個交易日股價在$16.98 - $19.78 區間上落。金山軟件的主要業務是網絡遊戲和應用軟件,現價合理嗎?全球網絡遊戲龍頭Zynga 2013年不斷裁員,估計網絡遊戲的前景普通,不及手機遊戲的發展空間。不過,金山軟件第三季的業績顯示,每天的玩家(付費和非付費)人數未有下跌。儘管付費玩家的人數按季下跌11%,但每名付費玩家願意投入更多金錢(按季上升若12%),這顯示產品有效吸引玩家,而且玩家越加投入。內地市場的遊戲業競爭激烈,金山軟件的網絡遊戲能維持玩家數目,並且提升每名玩家的支出,顯示團隊的實力和管理能力。至於金山網絡的廣告收入,亦按季增長25%,再加上其健康財務狀況 - 現金流強勁和邊際利潤率高(~30%),我認為公司滿有潛質。 (圖表來源:analystz.hk) 26倍市盈率並不便宜,但科技公司的增長迅速。金山軟件第三季的業績令我對公司的經營能力充滿信心,再加上內地市場的潛力,即使現價是『蟹貨區』(成交量多,股價較難突破),我依然會投信心一票。我相信股價會再次攀升至兩個月高位,投資者能短期賺取20%的回報。
-
再談四環醫藥
獲贈免費門票到《華富財經鉅人匯2013》,胡孟青是壓軸嘉賓。我欣賞她。 青姐不像其它嘉賓講員,不會踩低別人抬高自己,不會『硬 sell』自家的基金,也不會寸嘴看不起獨立股民。她做足功課 - 20多分鐘內,她帶給聽眾很多有用資訊,演講內容和Powerpoint 都不欺場。青姐從宏觀的美國債息、東協國家的迴響,談到上週五三中全會,內地隔夜拆息等因素對股市的影響。總的而言,未來3個月會狂升。之後,又談到政策對板塊的影響,例如有利醫藥、生物環保、新能源、國內品牌,乳業,和不利鐵路股和煤等。 青姐點名的醫藥股有四環醫藥(460.HK)和中國生物科技(1177.HK),早前我也在文章談及四環醫藥並買入了。我對這公司很有信心,但買入之後股價沒有升,反而倒跌了一點,就是在橫行。四環醫藥無論財務狀況和行業前景都是一流,但估值較同業稍稍落後。我一直摸不著頭腦 ,終於發現了答案。 請看下圖。 (我應該早一點學會用《分析之師》的工具。) 綠色線是沽空比率。灰色線是股價走勢。10月29日四環醫藥的沽空比例達到頂峰,所以股價回落。之後,沽空比例回落,但又兩次攀升,所以股價有阻力。直至近日沽空比例再次下降。我估股價上升的阻力會大大減弱,有機會破頂啦。 以往,我多數只看基本財務因素,再來就是長中短期的股價走勢圖。曾說過我是偏向「郭靖」個性的投資者,有耐心亦願意等。不沽空不玩期權,錯過了這類對分析極有幫助的圖表。以後,真的要向安兄多多請教各種工具啦~
-
奇妙世事:科網上主板,餐飲業去創業板
近日科網股熱鬧非常,手機遊戲商博雅在主板上市(0434.HK),雖然首天收市沒有暗盤價升30%,但投資者依然有斬穫賺13%。現今上市的科網公司,不像10多年前,商業模式清楚,真正有營運收入和盈利支撐。 哪麼創業板留給誰去上市? 竟然是高檔飲食集團 - JC Group。 我以往很喜歡去JC Group 旗下位於IFC 的H One 和Harlan 吃Semi Buffet Lunch,G Bar 和The Box 則是Happy Hour 的好去處。Harlan 早就離開了中環,搬到尖沙咀The One。其餘3間H One, G Bar & The Box 也於今年7月結業了。除了這幾間餐廳,JC Group 旗下還有田舍家,Harlan’s Cake Shop, Pho24, Mekiki, Carousel, 位處ICC, 世貿中心,The One 和屯門等。 集團旗下的食店不超過10間… 所以需要在創業板上市? 網上看JC Group 11月8日提交的招股書草擬本,趣味十足。 你知道大眾化連鎖餐廳的門店收益嗎? 餐廳 2012每店概約收益 分店數目 Grappas $2,450萬 4 Outback Steakhouse…
-
半百億汽車網絡廣告市場 - 汽車之家 &太平洋網絡
美國Twitter IPO 令科網股全線看好,而內地的汽車網 – 汽車之家更已申請到紐交所上市,集資1.2億美元。香港的騰訊(700.HK)、網龍(777.HK)、金山軟件(3888.HK)的市盈率達40倍、44倍和28倍。 現價還有哪些具備潛質的科網股值得投資? 太平洋網絡(543.HK) 成立於1997年,於2007年上市,主要業務是旗下六大入門網站的廣告收入。相比其它科網股,其市盈率偏低,只是13倍。為甚麼「咁大隻蛤喇隨街跳」? 我隨即查閱其健康指數 – 出奇地高分:83分。再細看其財務狀況: 毛利率高達:41% 淨利潤高達:33% 現金充足兼且毫無負債 財務狀況很穩健。那,為甚麼市盈率偏低? 太平洋網絡的業務獨沽一味 – 旗下六大門戶網站(電腦、汽車、遊戲、女性、家居和親子網)的廣告收入。截至2012年末,約85%的廣告收入來自其電腦和汽車網。 中國汽車網的廣告市場有多大? 2012年汽車網絡廣告規模超過52億元人民幣,2013年第二季更錄得超過15%增長,達14.1億元。汽車之家的招股書披露,2012年全年的營運收入達7.33億元,淨利潤率約30%。而2013年首3季的營運收入更已超過8.2億元。由此可見,門戶網站廣告收入的營運模式,能帶來可觀利潤。 說回太平洋網絡,13倍市盈率有否低估了公司的價值呢? 2013年8月太平洋網絡的門戶網站的排名: 汽車網 – 中國第三汽車門戶網站,日瀏覽量超過2000萬 遊戲網 – 中國第二遊戲資訊網站,日均覆蓋人數1075萬 家居網 – 中國第二家居門戶網站,日均覆蓋人數460萬 電腦網 – 中國第二IT門戶網站,日均覆蓋人數445萬 時尚網 – 中國第三女性門戶網站,日均覆蓋人數88萬 親子網 – 未知排名 太平洋網絡旗下的網站都非排名第一,在Winner takes all 的市場,公司的發展前景少不免被打折扣。此外,這類網站廣告營運模式,屬於「舊商業模式」。新一代的網絡廣告融合在社交平台和互動式網站,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估計門戶網站的廣告收入增長率,比不上新一代科網公司的營運模式。 的確,太平洋網絡的發展潛質似乎受局限,增長率不及騰訊、網龍和百度等。可是,13倍市盈率對業務正增長,兼且財務穩健的公司而言,也未免估值偏低。在科網股全線看好的市況,估計市盈率至少應有15倍以上。若以現價計算,投資回報會超過15% 。 TGIF – Thanks God it’s Friday. 祝大家週末愉快。
-
再談科網泡沫(?)
近月騰訊(700.HK) 股價不斷創新高。繼雲遊(484.HK)於10月初上市,以『鬥地主』闖出名堂的博雅互動亦會在本月12日掛牌。全球矚目的Twitter IPO,路演後提高每股定價,顯示需求極殷。市場越來越多『科網泡沫再臨』的討論,昨天看了 Here’s The Evidence That The Tech Sector Is In A Massive Bubble 一文,指出非常有趣的觀察: 第三季的軟件收購合併項目,是第二季的3倍 科技公司的員工薪金高企: Mike Schroepfer - Facebook 副總裁 - 2011年袋$2440萬美元 Chris Fry - Twitter 高級副總裁(2012年加入)- 袋$1000萬美元。薪酬高過董事會主席和公司創辦人 IT 人極度搶手: 應徵者手持5-6份聘書 第一日開工前的15分鐘電郵通知有更好的offer & 不上班啦 科技公司的估值很高,但營業額有限,例如: Fab.com 的銷售模式不成功,辭退440人後,籌得1.65億美元 遊戲公司Supercell 第一季度營業額:1.78億美元 作價30億並籌得15億 投資者Masayaoshi Son (軟庫創辦人)說他擁有:300年的視野 Pinterest 估值-38億美元 新一輪集資2.25億美元 估計每年營業額只是900萬至4500萬元 Snapchat 零營業額 估值 - 36億美元 Yahoo 雅虎 以11億元收購Tumblr…
-
與喜愛麥記的靚女Yolenda 的一席話
近日的《一生人只為尋找一個肯挨麥記的女人》在Facebook 廣傳之外,港聞版和財經專欄都連續談了數日。Youtube 點擊率已超過95萬。 靚女Yolenda 是個『肯捱麥記的女人』,正確點說,她蠻喜歡麥記的。每次麥記有新產品,例如雞扒飯,豬扒玉子包,和近期的蝦堡,她都會主動拉我去試。這樣一個靚女,當然懂得謹慎理財。不過,冰雪聰明的Yolenda 都不是第一日便懂得投資策略的。她曾經買窩輪輸清光,一夜間銀紙變廢紙。雖然是閒錢,但一個女人仔辛苦賺來的錢,怎說都會心痛。此後,她成為了Tony 和 Issac 的粉絲。以前追看《壹仔》的《天下第一倉》,也在華富財經訂閱《東尼日誌》。東尼引退後,她繼續支持《艾薩日誌》。 Yolenda 不單有美貌,還心地好好。她那天看《艾薩日誌》,讀者問Issac 匯源果汁(1886.HK)是否值得投資,Issac 指匯源果汁利用會計賬目粉飾收入和盈利,實際業務虧損。而管理層對業務含糊其詞,沒有說明營運狀況等。Issac 詳細分析賬目和業務,Yolenda 怕其他人中招,即時著我細看。 看完之後,我檢視健康指數系統。 匯源果汁:27分 我慶幸健康指數能正確反映不該投資的公司,更慶幸的是Yolenda 會想起我。之後,我向靚女說明健康指數,她選了幾個number 測試,其中一個是偉易達(303.HK),也是Issac 推薦的。 偉易達:60分 Yolenda 頓時面色轉白,以半信半疑的語氣反問:怎可能咁低分? 我立時解釋,健康指數的好處是:很方便地篩選出健康和不健康的公司。例如健康的合生元(1112.HK)和四環醫藥(0460.HK)等,不健康的匯源果汁。位處中間的,例如偉易達,就要細看因由。 Issac 推崇偉易達,估計是因為派息率高,單是收股息有穩定收入已經值得。我細看健康指數,偉易達的營業額增長放緩,利潤率普通,但現金流強勁。所以,業務營運健康,但發展前景似乎有限制,不是最有潛質的公司。已持有的投資者,若是等收股息,不必拋售,但似乎也沒必要增持… 那天 Yolenda 和我除了股票和投資,更促膝談心。在哪裡?當然不是嘈吵的麥記啦~(笑)
-
我避免投資的行業
週末做中產 - 看戲飲咖啡。《引力邊緣》和《盜海阻擊》的票房叮噹馬頭,都是極高水準的電影。看《引力邊緣》除了欣賞外太空和無重狀態的拍攝效果,我最大的得著:遇事要沉著應對,只有冷靜才能想出辦法。《盜海阻擊》的故事令人戚戚然:索馬利亞的海域,魚都被發達國家捕清光。當地漁夫應徵當海盜的競爭激烈,拿生命作賭注只為一餐溫飽。 我忽發奇想,如果第三世界的窮苦農民和漁夫,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買賣,例如在Nasdaq 投資Starbucks 的股票(過去3年翻了兩倍),那該有多好?『發達國家的富人』藉着第三國家賺錢的同時,當地的窮苦民眾也可以 levereage 發達國家致富。 言歸正傳。近日,我收到不少對『健康指數』的查詢。這指數和價值投資的理念一致,著重分析基本因素,並以分數列出排名,務求用最簡單清楚的方法,讓投資者輕易避開劣質股,並且挑選優質股。『健康指數』就似《信報》的『信號』系統內的趨勢指數和突破指數。 除了篩選股票,『健康指數』也能對各行各業作出評估。一般而言,每個行業都有領導者和『籮底橙』,健康指數差天共地,如『個人護理及保健行業』(Health & Personal Care): 最高:90分 (四環醫藥 – 0460.HK) 最低:13分 哪個行業最平均? 竟然是:珠寶鐘錶界和銀行業。 兩星期前美國的朋友回港探親,他說在香港逛街,買金容易過買水。這說法是有點誇張,但切合媒體的報道 - 銅鑼灣沒多少食店,約滿都租給名店或金舖。當我們以為強國人不斷向珠寶鐘錶店進貢,行業前景明朗時,『健康指數』卻顯示: 珠寶和鐘錶界的上市公司 最高:65分 (民生國際 – 0938.HK) 最低:11分 相比藥業,整個珠寶鐘錶業都不夠健康,暫時不宜投資。 另一個表現平均的行業:銀行界 最高:78分 (招商銀行 -3968.HK) 最低:43分 金管局監管之下,銀行差極有個譜。可是,當中的領導者不似藥業般能大幅度拋離落其它同業。 珠寶鐘表業和銀行界都是本地興旺的行業,但沒有一間極度健康兼具升值潛質的公司。現時避之則吉,要投資嘛,選其他行業好了。
-
投資3個月賺65% ?!
7月中重新調整投資組合,並使用新方法,在千多個上市股票中篩選了22隻,最後只選了一個: 1112 - 合生元 (詳細分析可參看當日 另類揀股 一文) 截至昨天剛好3個月,季度檢閱:升了 +65% 19/7 買入價:$38.5 21/10 收市價:$63.5 此段期間(10月15日)更曾高見$67.15 3個月賺65%,很滿足了。現時我仍持有合生元,考慮接近$70 時沽出。 為甚麼短期賺20%,30%,40%,50%,甚至60%,我都信心十足,未沽出股票? 合生元的『健康指數』高達87分。公司財務健康,生意增長快,現金流充沛,又會派息給股東。7月中市盈率~25倍,我認為股價合理,投資了。親屬卻認為股價太高(相比今年1月$24.3,已升了58%),不敢『高追』,白白錯過了機會。 我一向沒有『追落後』或『高追』的概念,只相信實實在在的數據,並用以估算股價是否合理。除了和競爭對手如蒙牛、雅士利等比較市盈率,我運用『健康指數』計算市盈率的差距,結果是:價格相宜。直至接近~$70 才屬昂貴。 除了合生元,還有沒有既健康又價格合理的公司? 原來內地藥廠頗健康,『健康指數』 四環醫藥(0460.HK)- 90分 李氏大藥廠(0950.HK)- 81分 四環醫藥較李氏大藥廠優勝之處(2012全年數據): 經營利潤較高 (37% vs 25%) 派息率較高(70% vs 23%) 營業規模較大(~$28億 vs $3.5億) 2013上半年的營運狀況: 營業額較去年同期 四環醫藥:升67% 李氏大藥廠:升31% 淨利潤較去年同期 四環醫藥:升34% 李氏大藥廠:升35% 市盈率: 四環醫藥:~23倍 李氏大藥廠:~30倍 所以,我選了四環醫藥,近日投資了。親屬雖然未試過根據『健康指數』投資,但看過合生元的季度回顧,這一次會小注投資四環醫藥。
-
你是投資界韋小寶,抑或郭靖?
那天和Alystz 喝茶,請教其網站的分析工具、投資新點子等。閒聊間,我提及近日聽聞的短炒策略,他回應我: 「投資和性格息息相關」 他說得對。每個人作(投資)決定,都受個性影響。 韋小寶個性靈活鬼馬,懂得審時度勢。郭靖為人忠厚長情,重視根基和原則。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技能,一樣可以攀上高峰,獲得豐厚回報。假如他們是股市投資者,我估韋小寶會根據收集的資訊,抽絲剝繭後短期買賣;郭靖則必先弄懂基本因素(行業和財務),再細加分析,始作出投資決定。 如果韋小寶給郭靖「內部貼士」,估計時機過了,郭大俠仍在研究中。 倒過來郭靖向韋小寶推介心水呢?韋大爺也許對其分析早失耐性,避之不及。 你是韋小寶還是郭靖? 我是兩者之間:傾向郭靖,但欣賞韋小寶的靈活性。 金庸小說的人物性格突出,郭靖和韋小寶將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他們比喻性格迴異的投資者,盡顯固中分別。現實世界中,大部份人都取得平衡,處於兩者之間,極少人的個性如韋小寶或郭靖般鮮明, 那,甚麼投資策略最合適? 投資即是錢滾錢。我自知偏向郭靖的「穩陣派」,首重保本再生利。先決條件是:有渣拿!所以,我著重公司的財務基礎分析。最近,我使用一套分析程式,計算每一間上市公司的「健康指數」。目標是篩走中高危的公司,盡最大能力減低「越練武越走火入魔」的機率。這套方法的確幫上忙。我一向以為主板公司較有實力,創業板則屬小公司,但主板上市同樣可以「嚇死人」。兩個誇張的例子(暫不開名): 一間專營手機頻道和多媒體業務的公司 2012年的營業額不足$200萬港元 利潤?沒有!當年虧損~$8,000萬港元 淨資產值~$6,500萬港元 持有現金不足$27萬美元~$240萬港元 一間投資博彩和娛樂 截至2013年3月,12個月的營業額約$550萬港元 業務虧損~$3,900萬港元 經營現金流是負$2,700萬港元 (顯然有周轉問題) 最離譜的是淨現金流出(~$2,700萬港元) 等同將年初所持的$2,800萬現金花清光,卻只帶來$550萬 原來有些主板上市的公司,淨資產值只足夠在香港買一間豪宅,或者每做$100萬生意,需要掏出$500萬元… 「健康指數」能夠篩選財務健康和周身病痛的公司。第二類,當然是避之則吉。至於財務健康兼有市場潛力的上市公司,下回再續。
-
香港電視:健指不合格,每股值多少?
你是王維基和香港電視的fans 嗎?你會否真金白銀購買1137支持王維基? 這兩天,香港市民為看不到HKTV 而打抱不平,不滿情緒從Facebook 可見一斑。股東亦一樣:星期二還興致勃勃買入(股價單日升~30%), 得知沒有牌照後,一開市即跌穿$2,跌幅達35% - 39%。短炒的fans,心情大概如股價般大上大落。 到底香港電視值多少錢? 2013半年度的財務報告顯示,每股香港電視 持有現金$1.73 淨資產值$4.16 這就如每$7.8 的港元,都有$1美金的儲備支持。 但作為投資者和fans,需要看前景。沒有免費電視牌照 = 沒有大型銷售渠道 = 難以賺取營運收入。2012年9月 - 2013年3月的財務顯示HKTV 是燒錢階段,錄得虧損。受前景所限,加上部分資產難以隨時變賣(這就如地產股價格,往往與其淨資產值有折讓),每股$2 左近是合理的價格。 媒體報導香港電視的員工一直稱之為『新世界』,昨日被辭退的員工依然力撐到底。 1137 的股東應否力撐到底? 看一看香港電視的『健康指數』(註),由年初的63分,跌至公佈半年業績後的40分 (100分為滿分),顯然是不合格啦~ 而短期似乎沒有任何改善財務健康的因素,暫時斬纜吧。市場有很多健康指數較高的股票,更值得投資。往後會多加介紹充滿活力的股票。 我曾經以為fans 應全方位支持,後來才發現身為Google Fans 的我,應該買百度、甚至莎莎而不是Google。(可參看:莎莎『勝』Google & 翻版『贏』正版) 想看香港電視,在Facebook Like 其Page 和身體力「行」吧! 註:『健康指數』是一套計分工具,透過量度上市公司的營業額增長率、利潤率、現金流、現金和負責比例等等,剔除周身病痛的股票,避免損手。 同時,從中尋找健康成長兼抵買的股票。
-
重新認識以色列 - The Startup Nation 讀後感
我孤陋寡聞,對以色列的印象停留在打仗和聖城。看過The Startup Nation: The Story of Israel’s Economic Miracle,才知道以色列出產最多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科技公司。 曾聽說以色列的軍事科技強勁、猶太人是天生的營商民族。那時,我沒認真找過資料。 The Startup Nation 的可讀性高。全書以故事形式敘述,談及以色列的歷史,文化,軍隊,稅制等,趣味央然,而且有感人至深的情節。此外,又會與其他國家如新加坡和韓國比較,說明以色列的創業精神和經濟奇蹟, 『移民不怕重新來過。從定義說來,他們是冒險家。移民組成的國家,就是創業家的國家。』 我從書中學了很多新鮮事: 以色列立國後,不斷招攬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民,讓他們從第一日就成為公民。歷史緣故(亡國),猶太人長期散居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更遭到大屠殺。由於是『難民』,基本上不受各國歡迎,長期『寄人籬下』。 以色列要成為猶太人的土地。過去數十年多次發起行動,不理會是否增加國家的負擔,將各地猶太人(不論貧富,學歷和年齡)以飛機一大批一大批的載到以色列。 俄國的猶太人只佔人口的2%,但佔了俄國醫生的30%,工程師20%。猶太人移民潮為以色列帶來了很多科研人才。 以色列周邊都是『虎視耽耽』的敵國,人民長期生活於『生死壓力中』,訓練出成熟的心理狀態。 以色列強制服軍役,而年青人覺得這是光榮。軍隊有精密的訓練,培養很多高質素的年青人。由於資源有限,他們不單要獨當一面,更需要是『通才』。這些訓練非常適合從事科技創業。 以色列的軍隊文化,不是階層命令制。由於經常有戰爭,高階軍官需要下放權力給前線軍人,讓他們靈活做決定。所以,低階軍人都勇於挑戰現狀,不服從命令,提出創新方法面對環境。這種文化,造就了科技創業人。 新加坡同是小國,但未打過仗,兼且是『家長命令式』文化。所以,即便向以色列取經建立軍隊,並未培養出科技創新的人才。 政府鼓勵科技創業,免稅兼大力扶持。可是,以色列過往沒有金融業 - 基金經理收取performance carry 是違法的。 Intel 在以色列設立研究中心和廠房後,研發了突破性微型晶片。後來,在大規模生產386 晶片給全球的IBM 電腦期間,遇上戰爭。政府宣布停止所有商業運作。可是,猶太裔管理人員擔心停工影響生產進度,更甚是向外資發出『戰爭不利投資』的訊息,所以不理會政府的規定,繼續營運。在自願制度下,即使有兩枚炮彈在頭頂飛過,仍有8成員工繼續工作。他們更在廠房設立了臨時幼稚園(由於學校停課,有些員工需要帶著孩子工作)。 炮彈在頭頂飛過,依舊如期生產;警報響起戴上防毒面具後,仍能處之泰然地和美國開會。 以色列讓海外投資者對他們充滿信心~! 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軍備和武器的走私,第一間以色列航空公司… 我重新認識以色列。基督教會常指聖經教導『順服』,偏偏上帝的選民敢於不服從。而且正正是這種文化,培育了多間成功的科技公司,創造奇蹟。 忽發奇想:猶太人身為上帝的選民,幾千年來遷徙,復興,衰落,亡國,流亡,復國… 見證的未必是 神對人的耐性(憤怒-寬恕-拯救-憤怒-寬恕-拯救…),而是 神賜予人的生命力和盼望的力量。
-
1年間升價10倍的尊貴會所
甚麼屋苑的會所能數月間升價10倍? 港島東區的康怡花園。 康怡花園俱樂部將會於2013年3月,和康蘭居(服務式公寓)的會所合併管理,統一為格蘭會。此後,康怡花園的住戶每年要多付10倍會費,才能繼續使用會所設施。傳媒報道指現時康怡花園俱樂部的使用率只有3成,格蘭會為了收街外客犧牲現有住戶。 計一計數,合併後的10年會籍費約$39,000,再加月費$750。由於會籍可以轉讓,若以10年攤分,即每月約$1,100。現時格蘭會月費$1250… 除非會員數目大增,否則未必能賺多很多。而且,會籍可以轉讓,暗示了數目有限。 恆隆地產真的為了那雞毛蒜皮的錢,甘願被大罵特罵?康怡俱樂部使用率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為什麼選這個時間合併?東區向來是中產住宅區,並非豪宅。如何收街外客呢? 為甚麼要行有機會限制數目的轉讓會籍制? 我認為這些表面誘因不足以讓格蘭會統一管理康怡俱樂部,應該有其它理由。 向來可以轉讓的會籍是為了聚集一班人,突顯高貴身價。可是,去年國際學校在柏架山建新校舍的提議,已經被否決了。東區有名校網嗎?或是新建成的甲級商廈吸納公司客戶? 終於,我找到了。 西灣臺 - 這是由警察宿舍重建的單幢住宅項目,位於康怡和逸意居旁邊,共93伙。單位面積1500至2200 呎,另有兩伙3400 和4300呎的特色戶,實用率達8成,並有69個車位。今年4月獲批預售單位。雖然未正式開售,但以逸意居$14,000/呎,和早前太古推售的何文田Dunbar Place 單幢樓$20,000/呎,我估西灣臺也起碼$20,000/呎。西灣臺的舊地契有高度限制120米,總可建樓面面積約15.2萬方呎。以此推斷,西灣臺沒有任何會所設施。 新樓盤一般都有優質會所吸引買家。何文田Dunbar Place 都有個19米的小泳池,裝身為豪宅。港島東少有新樓盤,西灣臺屬難得的新盤。若果太古以東區新豪宅的形象推售,當然要有配套設施。但設施哪裡來? 附近唯一對外公開的會所 – 格蘭會。 為了彰顯尊貴地位,格蘭會要合併康怡俱樂部,兼且抬高身價,『杜絕』非專貴會員。西灣臺有了這格蘭會,樓價自能升值。 我想配合西灣臺開售,是格蘭會合併康怡俱樂部兼改變會藉制較合理的原因。 只是格蘭會屬於恒隆地產集團旗下。同行如敵國,為甚麼要協助太古抬高西灣臺的身價?他們有甚麼關聯? 再仔細看,原來太古地產並非100%擁有西灣臺,恆基兆業和獨立投資者各持10%。那個獨立投資者是誰呢?太古和恒隆有其它關係嗎? 在Google 輸入”太古” 和 “恒隆”後,最明顯的關聯竟然是陳南祿。他曾在太古集團工作33年,並出任太古地產董事。2010年離開太古,之後出任恒隆集團董事總經理。 奇怪的是,Wikipedia 說有傳陳南祿是不滿太古架空其權力而離開。那又為甚麼格蘭會要配合西灣臺推售呢? 或者權力架空是假的吧~?疑團滿腹。
-
從高達到阿信屋
日本國寶進駐了銅鑼灣 - 巨型高達和渣古在時代廣場對峙。這是日本以外最大型的高達基地。 兩星期前看見新聞,我心感奇怪:印象中,時代廣場從未試過邀響噹噹兼家傳戶曉的國際品牌。今次怎麼落重本佈置商場呢? 之後也沒多想了。 昨天親身到現場,見到巨型高達和渣古外,又在另一角落有多個不同姿態的綠色渣古供排隊拍照;二樓更吊了戰艦,並有太空佈景的紅綠色渣古。工作人員更作基地人員的制服裝扮。 如此一絲不苟的佈置,令人讚嘆,但問號又跑出來:為甚麼找來高達作大型的商場佈置? 我行經希慎廣場時,霎時懂了。(確是太遲鈍!)。希慎去年開幕,早陣子又有Iron Man 展覽,人流旺盛。時代廣場要與之抗衡才『揼本』佈置的。而日本人製作認真,所以模型之外,更有制服人員。 果然有競爭才有進步。 百佳要找買家,是因為被步步進逼,利潤又低,所以無心戀戰嗎? 我今早去阿信屋購買綠茶牛奶和咖啡沖劑。早陣子大減價才 $10 一盒,每盒4-5包,差不多每款味道都買齊了。今天正價 $22 一盒,相差一倍有多。 短時間內價格差那麼遠,到底如何做生意?打甚麼算盤? 原來,會員於週末購買正價貨品7折,街坊價貨品8折(以往都是8折和9折)。我一直以為阿信屋售賣零食,專攻白領一族,所以週末以減價作招徠。 為甚麼折扣越來越大?正價,公價和會員價之外,街坊價又是甚麼? 我估是這樣的: 公價- 吸引大眾的產品,即無論你是否會員,都能夠享受優惠 會員價- 專屬會員的優惠,無論是否週末都享受到 正價- 只有會員和週末有優惠 街坊價 -正價的一種,但讓非會員感到親切實惠。 市場推廣的策略: 以公價貨品吸引客戶入店內。再以會員價吸引客戶成為會員,擴大會員數目 週末的正價和街坊價折扣,則是為了培養會員週末到阿信屋消費的習慣 為甚麼專攻週末的消費市場? 星期一至五是工作天,港人經常OT,很少下班後大量購物 平日飲食要麼是(外傭)到街市買新鮮食物,要麼到街外的餐廳解決,再不然買熟食或叮叮食品回家 所以,週末才是真正的購物日!是兵家必爭之地。 阿信屋與百貨公司及超市不同,它並不是每年只擇幾個良辰吉日推出優惠,而是長期推出週末折扣優惠。這推廣手法令會員知道,逢週末去阿信屋,都特別著數。久而久之,會員習慣了逢週末前往阿信屋,而不是商場超市。 至此,阿信屋便成功從超市的大眾市場搶灘了。 阿信屋的分店網絡擴充很快,差不多『梗有一間在左近』,但它的定位和便利店有分別。阿信屋由零食作切入點,配合價格策略,進而越賣越多日常生活食品。其市場推廣策略算蠻成功的! 雖然利潤低,要薄利多銷,但短期就轉虧為盈,其發展策略值得學習。
-
真有科網泡沫嗎?
市傳阿里巴巴要來港再上市,科網股給馬雲炒得鬧哄哄的。摩根的研究報告,更指為騰訊能見$390,上市至今升逾百倍。 騰訊QQ 又,美國的科技界不斷有大型科網股上市,矚目的大額startup 收購如Summly 和Tumblr 等,傳媒大肆報道。 『科網泡沫』一詞最近經常出現。 真的,又來了嗎? 從過去10多年的圖表所看,股市仍健康,納斯達克與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軌跡相近。香港過去10年的升軌跑贏美國。 藍色 - 恆生指數紅色 - 道瓊斯工業指數黃色 - 納斯達克指數 恆指 vs 道指 vs 納指 1998-2000年, 納斯達克指數遠遠拋離道瓊斯工業指數(即使在同一市場-美國)。這『非常態現象』難以長久持續,是合理的吧~ 2001年後,納斯達克和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軌跡貼近,直至如今。 香港呢? 我們身在福地,恆生指數從2001年至2007年不斷上升。2008年的金融海嘯的跌幅毋疑是嚇怕人,但跌幅大,攀升也快。捱得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這半年時間,就有生機。 一山還有一山高。同期的另一個令人羨慕的高山(綠色線)是… 另一高山 - 韓國 韓國! 亞洲區的升勢能持續多久?單以線條看,仍然是上升軌跡。
-
投資者在哪個高增長行業最能賺大錢?
選擇題:過去5年的全球股市,哪個行業最多 (1) 高增長公司:營業額&淨利潤的年增長>30% &(2) 股價持續穩步上揚,沒有大上大落 選擇: A-科技和電子B-消費品C-製造業D-製藥&健康產品E-農業F-金融G-能源 選定了嗎? 製造業 下表顯示製造業有最多的高增長公司,其次是金融,排第3位的是消費品和科技&電子。能源及製藥緊隨其後。至於新上市的高增長公司,股價有表現的,多是科技公司,且多在日本。 過去5年股價平穩上揚 過去股價上揚 (但上市不足5年) 製造業 18 0 金融業(銀行&非銀行) 16 4 消費品 14 6 科技&電子(硬件,軟件,雲端,IT 服務) 14 10 藥業 & 健康產品 10 1 能源 10 4 農業 2 0 新能源 1 0 建造業 1 1 那麼,大多數的高增長兼股價穩步上揚的上市公司在哪裡? 印度,韓國,美國和香港都是合適的市場。 CAGR in Revenue & Net profit in past 5 years) >30%…
-
莎莎『勝』Google & 翻版『贏』正版。
我是Google 粉絲。儘管我用iMac,Macbook Air & iPod Touch,但不曾用iPhone,第一部就選了Google Nexus Android 電話。超級喜歡。Larry 未做CEO 前,我定時定候check out Google Lab,使用新產品。(可惜,現在沒了Google Lab…)就差在未買Google 的股票。當年Google在美國上市,香港買不到,只得作罷。看著它不斷升,只有望『芒』輕嘆! 回頭看,未能由粉絲升呢做小股東,也不必太可惜。 Google 的搜尋和廣告服務面向全世界,2004年9月上市至今,升了900%~!驚人。2008年金融海嘯,由高峰$714跌至$262,跌幅64%。若然當年趕得及入市,至今5年間升了3.5倍。 怎麼看都算是不俗的投資吧~! 轉看內地翻版 – 百度(Baidu),雖然它只是面對單一的中國市場,但2005年8月在美國上市,至今升了1500%~!! 2008年金融海嘯,由高峰$40.9跌至$10.9,跌幅74%。可是從2008年至今5年,曾升至最高位$157,即1400%~!! 翻版勝正版,是炒作嗎? 細看百度的財務數據,2008年至2012年,營業額和淨利潤都每年增長超過50%。而邊際利潤率更逐步上揚,接近50%,顯然是高增長期。 Google 呢?都是高增長股,2008年至2012年,營業額和淨利潤都每年增長超過30%,可是邊際利潤率遠遠不如百度,維持在22%-28%之間。 當然,百度的size 較Google 細很多,增長率較高屬正常。從投資角度看,百度較Google 優勝。可惜,百度同樣是美國上市,始終輪不到我投資。 金融海嘯後,各國都將眼光放在中國。雖然我不是莎莎的粉絲,但觀察到分店越開越多,又擴展內地網絡,眼見消費品需求大增,而且不少女性朋友都是莎莎客戶,我開始注意,並在2010年買入莎莎。 莎莎的營業額和淨利潤的年增長率達30%,加上現金流充沛,派息率高,確是優質高增長股。若果從2008年最低位$0.8,至今5年曾升至5月高位$8.68,升幅超過1200%。 儘管我是Google粉絲,但卻原來不應買Google。 即使我不會去莎莎買化妝品,卻應該買莎莎。 當粉絲是一件事,投資則是另一回事了。
-
你估哪個市場最多高增長股?
投資希望有回報,而且越高越好。如果能與高增長的公司一同成長和收成,當然最好。如果想投資高增長的公司,應到哪裡買股票?選擇題:你估過去5年,哪個交易所有最多高增長的上市公司? NYSE - 紐約證券交易所 NASDAQ- 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 LSE-倫頓證券交易所 SSE-上海證券交易所 HKEX- 香港交易所 TSE- 東京證券交易所 KRX- 韓國證券交易所 BSE- 孟買證券交易所 FRA- 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 TSX-多倫多證券交易所 SGX-新加坡証券交易所 你選了美國的科技股,韓國的工業股、還是印度新興市場? 答案: CAGR in revenue & net profit in past 5 years) 30% 40% 50% No. of Company 國家 BSE 54 25 15 2,910 印度 HKEX 50 25 14 1,064 香港 NASDAQ 32 16 9 1,502 美國 SSE…
-
兩間令人看得傻了眼的上市公司
令我看得傻了眼的原因: 5年間股價升幅超過15倍和72倍 不是收購合併的瞬間瘋狂炒作 股價一直平穩上揚(投資者不會心驚膽顫,不會食不安睡不著) 財務數據健康 - 營業額和淨利潤都有顯著平穩的增長 現金流和負債情況健康 原來金融海嘯後會有這種『健康高增長』的公司,而且不是近日常說的科技股~! 到底是哪兩間? 登登登登… (1) 同仁堂科技:從事中藥研究和生產。過去5年 股價升幅超過15倍 由最低$1.59 升至近日$26.5 股價平穩上揚,沒有大上大落 營運收入由13億元升至24億元 淨利潤由1.7億元升至3.3億元 邊際利潤維持在13% 很厲害~! 同仁堂科技最大的資產是存貨(14.5 億元),現金約8億元。沒有長期負債,短期債項只是1.28億元 (去年是1.25億元),現金流健康。市盈率36倍。 值不值得買?我不知道。 重點是:到底存貨(中藥產品)值多少錢?品牌效應成份佔多少?公司的訂單狀況?我或許會再細閱公司的狀況。 *** (2)銀河娛樂:在澳門經營賭場和酒店。過去5年 股價由過去的$0.56升至$40.65 股價升幅超過72倍 營業額由122億元升至567億元 淨利潤則由11億元升至57億元 邊際利潤約11% 持有現金超過160億元 短期債項49億元 長期負債60億元 現金流狀況健康 市盈率23倍,屬合理水平。 值不值得買?賭場生意與內地出入境政策息息相關,不容易預測未來的增長。也許需要和競爭對手比較,才能真正了解整個行業的趨勢。
-
另類揀股
近來,我積極考慮調整投資組合,物色千里馬。 以往選股票,一定先選行業。如果一流的管理層和團隊處身夕陽行業,就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受制於大環境,公司的發展空間始終有限。 我看好物流和科技業。可是,這兩個界別相較其它行業,似乎未有明顯的優勢。為免錯過潛在的千里馬,這次,我運用新方法揀股,從1000多間上市公司中,找出過去5年,營運收入和利潤都有50% 年均增長率的公司。條件很『辣』,但數據不騙人,真的找到高速成長的公司。 篩選之後,只有22間公司符合資格。當中超過4間營運天然氣,包括近期報導涉嫌行賄兼造賬的華潤系的華潤燃氣。另外,亦有有數間高增長的小型內地物業發展商。科技股則只有騰訊上榜。而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合生元和中國燃氣。(利益申報:我今天買入了合生元。) 合生元的上市年資短,2010年12月17日在港掛牌上市。我向來極少參與新股買賣 - 每間公司上市前,必定執得盤數靚靚仔仔,需要經歷時間和風浪,才真正彰顯實力。 先看數據, 由2009年末至2012年末 營運收入由RMB5.5億元,增至RMB33.8億元 (6倍) 淨利潤由RMB1億元,增至RMB7.4億元 (7倍) 經營利潤率由21% 增至30% 稅後利潤率則維持在19%至21% 短期債項雖從RMB50萬元增至RMB2.7億元,但相比其~RMB17億元的現金,絕對是健康水平 沒有長期負債 經營活動現金流由~RMB1億元增至~RMB9.4億元 經營現金流強勁,負債率低,營收高增長,利潤率高…到底甚麼行業咁『筍』? 中國的嬰兒奶粉業! 中國的嬰兒奶粉市場已經超越美國,2012年的銷售額達363億元。三聚氰胺事件後,外國品牌的奶粉在中國的市佔率迅速冒升。當中四大國際品牌:雅培(10%),惠氏(15%),多美滋(15%)和美贊臣(16%)就合共佔了約56%。 合生元呢? 它雖然是中國品牌,卻打著『法國合生元』的名號。每罐奶粉都印有『原裝法國入口』的字句。2012年的市佔率和雅培差不多:8%。合生元3、4年間由銷售RMB5.5億元,增至RMB33.8億元,搶得市場一席位,已顯示其執行實力。 合生元的產品主打高端市場。近日有事往深圳,羅湖口岸鋪天蓋地都是雅培的奶粉廣告。這不多不少說明了市場的重要性吧!?之後,我特地去一趟超市。嬰兒奶粉自成一角,兼且有數名銷售員在旁,顯然是高端貨品了。 我向銷售員詢問哪個品牌最暢銷,或她會推介哪一個產品。銷售員指外國入口的奶粉最多人買,牌子嘛,銷售情況差不多,最主要看BB 的習慣。 合生元的奶粉,雖有不同標價迎合市場需要,但最貴的賣RMB480,較美素佳兒的RMB270高出70%! 為甚麼合生元的奶粉貴70% 但沒有明顯地少人買? 網上報道合生元的零售銷售利潤較別的品牌高數倍,直接提高了零售商的銷售意欲,幫助提升整體營業額。這就是它的優勢吧。 上星期中國政府調查奶粉商壟斷,要求生產商降低價格,令合生元股價大跌。可是,細看資料後,合生元巧妙地以增加積分回贈對應,而公司今年亦沒有漲價的計劃。我估計4-12%價格調整,對整體影響有限。畢竟,嬰兒奶粉市場和公司的市佔率仍在發展中。 此外,國家要整頓中國乳業,希望『兩年內培育10家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若不論國際品牌,合生元絕對會是未來的龍頭之一。 合生元PE 25倍抵買嗎? 不是最抵,但以其4高: 高增長率,高利潤率,高現金流和高派息率,現價屬合理。蒙牛今年買了雅士利國際(2012年嬰兒奶粉市佔率6%),蒙牛和雅士利現時的PE 是31倍和21倍。蒙牛是龍頭,難免有premium。但若以5年的股價顯示,無論是蒙牛或雅士利,都遠遠不及合生元。我相信即使增長放緩,也未至平台期。倒是蒙牛屬巨型企業,收購雅士利未必帶來高速的增長,那只是嬰兒奶粉的入門窗口。
-
759阿信屋的銷售智慧
天時暑熱食甜品,又想冰涼又要健康,蒟蒻是好選擇。日本超市賣$26,價真棧才賣$18。 靚女OL Ling 提到759 阿信屋也有蒟蒻,美味兼抵食。 而太古坊附近的分店,更是每購物滿$50,即送咖啡一杯。Ling 很多時為了杯咖啡,才多放幾包零食入籃。 759 阿信屋是近兩三年冒起的零食雜貨店。 我曾經很疑惑為何是『759』? 原來是香港主板上市公司CEC國際的股票代號。主業本是設計和銷售電子元件,但金融海嘯後,工業和出口都極速走下坡,也許因而轉型。 香港的零食銷售點,除了兩大超市,還有其它競爭對手如零食物語、一生良品和地區小店。759 為何選擇這市場,我丈八摸不著頭腦。阿信屋兩年間就轉虧為盈,雖然利潤極低,僅1-2% (零售業中算是偏低),但店舖網絡不斷擴張。除了兩大龍頭超市,它已遠遠拋離其餘對手。 阿信屋的後勤營運,我半點不曉。我也不知電子元件和零食店舖的關聯,更不懂兩者的技術如何相互通用,或許在船運和貨櫃安排上有優勢,可以從日本和韓國等地直接低價入貨。然而,其零售和推廣手法,絕對有值得學習之處。 Office OL 吃過午飯,除了逛boutique,很多時會搜購零食。太古坊附近的分店,看中OL 市場,買$50送一杯即磨咖啡。一般咖啡零售價是10多20元,買$50零食送咖啡,真的很抵。然而,重點是店舖看中客戶的需要 - 飯氣攻心,OL 的確需要香滑的咖啡午後提神。一杯成本低廉的即磨咖啡,遠遠勝過便利店的印花換公仔。 除此之外,阿信屋更與專攻中高價女性的連鎖品牌Bread & Butter crossover,所有Bread & Butter 的會員,都免費獲得阿信屋會員卡,兼享專有優惠。 759阿信屋的目標市場清晰,更透過擁有共同目標客戶的連鎖品牌推廣,慳水慳力效率高。其零售和推廣的手法,值得學習。 我佩服工業兼電子起家的老闆 - 除了有勇氣轉型,他挑了競爭大、利潤低、兼毫無經驗的零售市場,然後快速擴張,轉虧為盈。確是有一手。
-
MPF 半自由行彰顯市場效率~!
打開信封一看,匯豐將3個強積金的管理費大幅下調35% – 53%,這是給現有客戶的preferential rates. 發生甚麼事? 竟然可以大幅調低到這地步? 我即時上網查一查強積金半自由行的資訊。又看一看全行的基金管理費,由0.7% 至 2%+ 不等。有興趣可參閱消費者委員會2012年10月的報告。) 匯豐先前的收費接近最高比例,新調整收費介乎0.91% 至1.1%。 香港的強積金市場有幾大? 令匯豐會大幅調低收費留客和吸客? 截至2012年6-9月,所有強積金的資產值約4,203億港元。 很明顯:只要開放市場,讓客戶有選擇,服務商就可以調低收費。 我驚嘆自由市場的效率~!!!
-
被「天使」嚇倒
那天, 我遇到一名私募基金投資者,他在創業講座發掘投資目標。原本,我慶幸香港越來越多早期VC,再談下去,我被嚇倒了。(在此先賣個關子) 投資始創實業(startup) 從不是受歡迎的熱門事,要知道初創企業失敗率高,一直只有小眾關心。 香港地向來以快取勝,很多’投資活動’被稱為炒樓, 炒股, 炒金, 炒窩輪, 炒IPO… 不是沒有長線投資者, 而是短期就能安穩賺快錢的途逕很多。私募基金的財鴻勢大,投資內地項目,湊大等上市,然後賺大錢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 投資始創實業何時變得受歡迎了? 閒談間,我嚇了一跳。原來基金的錢未到位,基金或他本人亦沒有任何投資始創實業的往績。雖說聯同歐洲的天使投資人網絡、日本政府等籌集資金投資有潛質的startup,但細談下去,他根本道不出任何相關的投資、看法、經驗等,對startup界別的了解極有限。到最後, 我才發現他只是抽佣的中間人!!! 我驚訝。投資始創實業何時成熟得需要專門的中間人找deal? 怎地資金追逐到始創實業了? 市場沒有更好的投資了嗎? 到底這種現象代表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