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雜談:「取勝之道」、微信Shake 出iBanker老公、愛與時間
- 補習社的經營模式
- 朋友的補習社從幼兒學前班到高中DSE考試都有。我本以為學前或幼兒班的家長最願意付錢補習,卻原來是小學生的家長最樂意送孩子去補習。這類別的市場需求較大,可是並不是利潤率最高。為甚麼?因為補習教材都是franchise,需要拆賬。教材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較受歡迎的日本和韓國,而最多franchise 教材的學科,是數學。
- 我驚訝 - 以franchise 教材的數量和國際化程度,補習市場較我印象中的『老土單對單』或『明星教學班』成熟很多很多。而營運者面對的是國際市場,不是本地市場。
- 新一代
- 大學畢業生沒有common sense
- 據聞一位到外資銀行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需要貼郵票寄本地信。可是,公司沒有平郵郵票,只有空郵的。郵票面值不對,他的處理方法是:將空郵郵票撕開兩分,只貼一半在信封…
- 另一位面試市場推廣職位,回答處境題:如何推廣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手袋品牌,竟然答:和Chanel crossover…
- 辭職沒有信、沒有電話、沒有會談,只有一個whatsapp message。如果公司拖拉不簽合約,whatsapp message 通知辭職很合理。但我問得很清楚,他們早已白紙黑字簽了約。既然開工要簽字,離職需要遞信或較formal 的交代,屬合情合理吧~
- 年輕一代最輸蝕的是:
- 創意低 - 大概和熱愛玩電子遊戲有關。他們只需要跟著攻略過關,不需要動腦筋有新意
- 抗逆力較低 - 沒有會考,一條龍讀到中學最後一年才有DSE,令升不到大學屬大多數。而這個人生挫折,不是每一個都有能力面對和處理
- 我不肯定上述comment 對年青人公道,但聽完真的會笑和 O嘴
- 微信Shake 出 iBanker老公
- 女同事微信Shake (識)到iBanker,wechat 一段日子後見面拍拖,認識僅4個月便籌備結婚。閃婚不是未婚懷孕,也不是熱戀糖黐豆。而是4個月內,iBanker 在微信又再shake 其它女生,玩曖昧兼腳踏兩船。之後他發現還是愛女朋友多一點,所以求婚。
- 我比較傳統兼老土,祝福他們但不看好。4個月了解不足,wechat shake 閃婚還要加上中間那段小插曲。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既然 iBanker 怕悶又未想定下來,何必呢~
(三) 珍惜愛與時間
Whatsapp 的160億美元估值合理嗎?
今日的大新聞是Facebook 以160億美元(40億現金和價值120億的股票)收購Whatsapp。消息公佈之後,Facebook 的股價下跌。市場似乎認為whatsapp 作價太高。
真的嗎?
Mark Zuckerberg 已公開說明Facebook 收購Whatsapp,焦點不在盈利,但分析員習慣凡事先從「市徻」的角度入手,我就嘗試計計數吧~
Facebook 市值約1,700億美元,Whatsapp 的收購價大概是Facebook 的10%。那麼Whatsapp 的營業額和盈利是Facebook 的多少%?
2013年營業額:
- Facebook:78.7億美元
- Whatsapp:2000萬美元 (Facebook 的0.25%)
2013年淨利潤:
- Facebook:15億美元
- Whatsapp:?
Whatsapp 只有約50名員工,業務單一,只專注手機訊息服務,且沒有推廣銷售部,也不賣廣告。收入主要來源是用戶的subscription fee,每年每個用戶收取$1(現時好些用戶有免費使用的優惠期).
假設whatsapp 的利潤率是Facebook 的一倍(~40%),whatsapp 的淨利潤要達到Facebook 的10% (1.5億元),即每年需要達到3.75億美元營業額。
Whatsapp 現時有4.5億用戶,超越Twitter,而且每天新增約100萬用戶。若繼續以這速度增長,年尾的用戶將超過7.6億。若要達到3.75億美元營業額,即是約一半的用戶需要每年付1美元的費用。50% 付費用戶率,雖然不容易達到,但應是achievable 的目標.
這只是單單從盈利的角度估算。Facebook 看中的,並不是盈利,而是whatsapp 綁定手機用戶的滲透渠道。
Facebook 大概有12億用戶,當中手機用戶約6.8億人(~56%)。Whatsapp 以手提電話號碼綁定用戶,而且每個戶口只能同時在一部手機操作,其手機用戶佔比是100%,估計年尾達到7.6億用戶。
兩者用戶有高度重疊嗎?
Facebook 的用戶主要來自美國,Whatsapp 的用戶則主要來自非美國國家。至於用戶的engagement rate,Facebook ~63%,Whatsapp ~70%。
這些數字顯示Whatsapp 的用戶增長率和忠誠度與Facebook 不相伯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智能手機普及化令手機成為每個人的貼身用品 ,亦是接觸每個人最直接的渠道。Facebook 要打通經脈接觸未來每一個智能手機用戶,特別是非美國的用戶,透過Whatsapp 應該最快捷簡單。
只要接觸到每一個智能手機用戶,就會有商機。
以Whatsapp 的成績,當它是一間上市公司般估值,很合理。Whatsapp 的估值約是Facebook 的10%,也很合理。
收購Whatsapp 對Facebook 應該有正面作用。我不認為Facebook 的股價應該因為這宗收購而向下走。
美國startup:Buffer 的『終極透明』
我自問是開明的人,支持高透明度,也願意接受新事物。可是,看見『終極透明』的佼佼者 -美國tech startup Buffer,真是傻了眼。
- 計算團隊薪酬的方程式
- 每位員工的名字、職位和薪酬(位處世界各地)
- 公司每月的上客量、總用戶人數、付費用戶量、Conversion Rate(由免費使用轉為付費)等
- 公司每月的營業額、不同產品&類別收入,12個月的預估營業額
- 公司每月的銀行戶口結存
- 每小時回覆用戶的電郵總數
- 對比(3) 至 (6) 各項指標與前1-2個月的業績
- 團隊電郵新措施:任何兩名或以上的團隊人員對話,都必需CC 某個團隊group (例如技術問題,需要CC engineering group email)
- 17名員工中,有14名寧選現金回報,不選公司股票。
- 要麼對公司的信心不足,要麼不考慮長期逗留… 單從『牌面』看,不似一間充滿熱誠衝勁的startup
- 單是員工薪酬,就佔全年營業額的70%
- 營業利潤率應該介乎0% - 30%
- 11月銀行戶口的現金較10月增加約US$7000,即營運收入的3%
- 估計應收款是所增加現金的 5倍,那麼淨利潤率~15%
- 總共有~119萬個人用戶,當中66,000是新用戶
- 以每個賬戶$10月費估算,付費賬戶有19,600人
- 付費用戶~1.64%
- 這個conversion rate,我不知算高或低(沒這方面的比較材料)
- 商務客戶的銷售情況 – 376個付費用戶
- 平均每個付費賬戶帶來US$60 收入 (blog post 詳細列出各種付費組合的用戶數目)
- 由免費轉付費的比例約13%
- 現時商務客戶佔總收入~11%
- 引來傳媒報道 - 即是招徠潛在投資者的眼光。
- 抬高Buffer 身價 – 投資者找上門身價才高。公開資訊,應該能引來更多不同的terms,Buffer 可細意分析篩選。而且terms 夠多,才能知道”fair valuation”。
- 連我也會嘗試計數,潛在投資者更加會細看數據
- 銀行結存不多,投資者知道Buffer需要錢
- 但每月營業額又足夠支持開支,即是Buffer 有談判的籌碼
- 公開薪酬嘛,就是(1)讓人知道員工成本(2) 估算利潤率 (3) 猜出 acquhire 的價格(?) (4) 誰有或無公司股份
- 員工之間的電郵,需要CC 其它group –> 沒人可以『出術』(?),需要確保未來與潛在投資者談條件時,不會出現誰欺負誰的情況?
- 每位員工知道:
- 公司的財務狀況
- 各個職位的performance (近一個月有微跌)
- 即是加添無形的壓力和動力,製造『競爭環境』(員工自然會比較&自我鞭策),從而提升performance
太平洋網絡的免費移動策略:百度SiteApp
近日股市熾熱,股評人、基金經理、投資銀行等紛紛公開預測恆指升穿24000點,明年第一季更達31000點。雖然『預測』沒人說得準,更何況股市分分秒秒在變動,我都期望牛市蒞臨。
信報『創業救港』論壇點滴:中國的手遊市場
科網熱吹了好一陣子。除了新股上市,大小併購,越來越多人對科網創業感興趣,就連走政經路線的《信報》,也在周三晚舉辦了《創業救港》的論壇,請了6位嘉賓,包括科網創業家,天使投資者和推動本地startup 的中介人。對談環節的內容很實在,尤其是創業人誠實地分享自身經驗,讓觀眾更了解科網公司的營運模式及挑戰。
團購轉型談 – 從薄利多銷到名牌專頁&大眾買手
年底購物節日一個接一個。內地的光棍節後,輪到美國的感恩節,之後踏入12月的聖誕節和除夕夜。明年1月則是農曆新年。週末將至,不談股票談購物。
早陣子和朋友用團購券吃拉麵和印度餐… 記得三年前團購剛興起,我每天都會看電郵推介。後來產品的名單越來越長,我不再細看電郵了 - 我沒有每天一清早就購物的需要。現在,每個月只看一兩次團購電郵或網站。也許少光顧,我觀察到團購網的明顯轉變,感到香港人做生意當真靈活~!
團購屬於『薄利多銷』,加上限時機制,產品需要有新鮮感。我曾聽聞團購網為爭取更多商戶和產品而疲於奔命。2011年8月內地有超過5000家團購網,但同期約1400家倒閉,另有約1000家不再更新網站,可見行業競爭之激烈,汰弱留強速度之快。過往我知道較具規模的本地團購網:Groupon HK,BeeCrazy,夠買GoBuya 和 Yahoo! 團購。它們至今依然存在。
- Groupon HK 前身ubuyibuy 是首個來港的團購網,至今仍然是龍頭,團購產品的種類多,應有盡有。現在,還長期推出旅遊優惠。
- BeeCrazy 則變身名牌銷售網:Hermes,Fendi,Valentino,Gucci,Prada 等產品都有專頁。網站上各類別的團購產品,包括飲食、美容、名牌、科技、旅遊、家居等,以名牌的產品數目最多。
- 夠買GoBuya 走大眾化買家路線:售賣各式日常生活配件,家具產品等。用戶可於兩三星期後前往銷售中心取貨。
- Yahoo! 團購:過往只賣自家deals,現在則包含BeeCrazy,GoBuya,享樂FunShare等其它團購網的優惠。
BeeCrazy 成功將『名牌 x 團購』crossover 並站穩陣腳,其業務發展能力不容置疑。我估,售賣名牌的利潤較高,而這一批「會購買名牌的客戶」是重要資產。此外,主力銷售名牌產品,大大減低了市場推廣和品質檢控的費用吧。
夠買GoBuya 的『買手形式』 - 選定產品進行團購,然後大量購入,讓客戶到銷售服務中心提取。這方式避免了客戶投訴商戶服務或產品貨不對辦,需要專人處理的麻煩。而且,這是「有保障的貿易生意」- 客戶都是先付費的,再加上GoBuya自行採購並控制品質,減低了質素參差的風險。
Yahoo! 團購搜羅城中的大小團購優惠,不必凡事自己落手落腳或組織一大隊sales team,反而提供現成的抽佣或廣告制度,絕對是雙贏的手法。
Groupon 是美國上市的團購始祖,在香港的市場份額跑贏競爭對手。但BeeCrazy,GoBuya 甚至後來加入的Yahoo!團購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這種靈活的生意頭腦和業務發展,的確值得學習。
再談科網泡沫(?)
近月騰訊(700.HK) 股價不斷創新高。繼雲遊(484.HK)於10月初上市,以『鬥地主』闖出名堂的博雅互動亦會在本月12日掛牌。全球矚目的Twitter IPO,路演後提高每股定價,顯示需求極殷。市場越來越多『科網泡沫再臨』的討論,昨天看了 Here’s The Evidence That The Tech Sector Is In A Massive Bubble 一文,指出非常有趣的觀察:
- 第三季的軟件收購合併項目,是第二季的3倍
- 科技公司的員工薪金高企:
- Mike Schroepfer - Facebook 副總裁 - 2011年袋$2440萬美元
- Chris Fry - Twitter 高級副總裁(2012年加入)- 袋$1000萬美元。薪酬高過董事會主席和公司創辦人
- IT 人極度搶手:
- 應徵者手持5-6份聘書
- 第一日開工前的15分鐘電郵通知有更好的offer & 不上班啦
- 科技公司的估值很高,但營業額有限,例如:
- Fab.com 的銷售模式不成功,辭退440人後,籌得1.65億美元
- 遊戲公司Supercell
- 第一季度營業額:1.78億美元
- 作價30億並籌得15億
- 投資者Masayaoshi Son (軟庫創辦人)說他擁有:300年的視野
- 估值-38億美元
- 新一輪集資2.25億美元
- 估計每年營業額只是900萬至4500萬元
- Snapchat
- 零營業額
- 估值 - 36億美元
- Yahoo 雅虎
- 以11億元收購Tumblr 後,財務報告不曾提及Tumblr 的『建樹』,因其營業額細得不值一提
- Yahoo 高價收購營業額低的科網公司前科
- 就在1999年科網泡沫爆破前,以59億和35.7億元收購Broadcast.com 和GeoCities
- Timothy Draper 資深創投人指,每次私募基金的低潮,會有一批人失業然後自己創業,跟著就會有一股創投基金追捧startup 的熱潮。當私募基金再次冒起,就是創投界失落之時。他認為,現在是創投界的高位(未來會很快回落)。
1999-2000年間,藍色的納斯達克指數遠遠拋離紅色的道瓊斯指數,泡沫在2001年爆破,之後兩個指數同上同落,直至最近(右邊)納斯達克和道瓊斯指數都攀至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新高,而且納斯達克指數的升幅較道瓊斯指數大。可是,兩個指數的差距,遠遠不及當年的科網泡沫。以圖表看,只說明科技股較受追捧。
我倒是認同Tim Draper 的觀察。而更令我擔心的,是數據指新一代都不再用Facebook (不想和父母用同一個社交平台),而改用Twitter,Instagram,Tumblr 等。Facebook 和 Yahoo 天價收購Instagram 和 Tumblr ,顯示科技巨人深知產品週期越來越短,難以跨越數代人。他們寧願高價收購,打進新生代群。
社交平台越來越多,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Tumblr,Twitter,Pinterest,Snapchat… 差不多每個題目都有一個社交平台。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平台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數個甚至數十個戶口,而且都是免費的。平台要做大做強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整件事就似『國際化的薄利多銷』。
為什麼『薄利多銷』模式的公司估值可以是天價?
用戶人數多真的就可以贏開巷?
當產品難以跨代,各式社交平台越來越普及,『用戶人數』的價值會越來越低。這些平台能為科技巨人『吸納用戶群,保持業務發展勢頭』,所以價值極高。科技巨人的現金充裕,願意高價收購。但對一般投資者而言,少了『策略性功用』。
我估只要科技巨人保持增長勢頭和賺錢能力,一切還好。
起碼短期不見得會泡沫爆破。
『網上交友記』
低level的高檔貨…?
- 走珠不是一次一步,而是可以連著不斷走,更好玩。(又一個只改動細節就滿足用戶需求的例子)
- 走珠需要很多技巧,Candy Crush 太簡單
- Puzzle & Dragon 不像 Candy Crush 般必須過關才能繼續。玩家可按自己的程度選擇,不必被困
- 遊戲會不斷推出新版本,又會cross over,例如新世紀機動戰士Eva。想儲『寵物』如初號機,就要回來繼續玩呀~
- 搭車排隊就玩
- 同事工作時會走入洗手間繼續
- 其它玩家會看到自己是甚麼level
- 儲多些寵物,或者升呢,有型些(可以炫耀)
三談阿信屋:製造裂口打進超市領域
中秋之後的長週末,天兔來勢洶洶。颱風前夕的炎熱晴朗天,貪心的我想逛公園又想購物、並去阿信屋和超市入貨,為此規劃了『完美路線』,路經港島東.18 新開張的阿信屋。這間新店佔地6000呎,注入微型超市的概念,除了零食,更售賣冷凍食物、紅酒、調味料和生活用品等。
- 為甚麼進入超市領域的裂口由零食打開?
- 同樣以零食起家,為甚麼零食物語、食神傳說做不到阿信屋的規模?
我估:
- 零食的入行門欖最低(否則坊間不會有大大小小的零食店),利潤率較高,亦容易從世界各地搜羅便宜貨。
- 零食的市場較大路,小孩,學生,OL和大人都喜歡,沒有『每天只能吃1次』的概念,食用頻率高。
- 零食是乾貨,保鮮期長,包裝輕便,容易處理,運費也較低廉。
- 阿信屋不可能以蔬菜水果(容易變壞),米飯油鹽(購買頻率低),或冷凍食物(分店的凍櫃投資高,運送期間的保鮮亦麻煩)打入市場。
- 同樣賣日本進口零食,但走中高端路線
- 店舖面積小,多設於地鐵或沿線商場,人流勝於一切。
- 同樣以『抵食』作招徠,但少賣日本貨
- 店舖裝潢和形象似是雜貨舖
- 不斷推出超值的Signature 貨品
- $2 一罐的可口可樂(由於『被逼提價』,得傳媒廣泛報道,收宣傳之效)
- $26 一樽UCC 即沖咖啡粉(用戶將百佳賣~$70 的照片貼上Facebook 廣傳)
- 攻入OL 市場
- 與Bread & Butter 合作,推出cross over 會員卡
- 部分分店購物滿$50,送即磨咖啡一杯
- 週末會員折扣優惠
- 培養客戶逢週末逛阿信屋(而不是商場或超市)的習慣
我期待看到更多的阿信屋微型超市銷售策略。
重新認識以色列 - The Startup Nation 讀後感
我孤陋寡聞,對以色列的印象停留在打仗和聖城。看過The Startup Nation: The Story of Israel’s Economic Miracle,才知道以色列出產最多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科技公司。
- 以色列立國後,不斷招攬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民,讓他們從第一日就成為公民。歷史緣故(亡國),猶太人長期散居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更遭到大屠殺。由於是『難民』,基本上不受各國歡迎,長期『寄人籬下』。
- 以色列要成為猶太人的土地。過去數十年多次發起行動,不理會是否增加國家的負擔,將各地猶太人(不論貧富,學歷和年齡)以飛機一大批一大批的載到以色列。
- 俄國的猶太人只佔人口的2%,但佔了俄國醫生的30%,工程師20%。猶太人移民潮為以色列帶來了很多科研人才。
- 以色列周邊都是『虎視耽耽』的敵國,人民長期生活於『生死壓力中』,訓練出成熟的心理狀態。
- 以色列強制服軍役,而年青人覺得這是光榮。軍隊有精密的訓練,培養很多高質素的年青人。由於資源有限,他們不單要獨當一面,更需要是『通才』。這些訓練非常適合從事科技創業。
- 以色列的軍隊文化,不是階層命令制。由於經常有戰爭,高階軍官需要下放權力給前線軍人,讓他們靈活做決定。所以,低階軍人都勇於挑戰現狀,不服從命令,提出創新方法面對環境。這種文化,造就了科技創業人。
- 新加坡同是小國,但未打過仗,兼且是『家長命令式』文化。所以,即便向以色列取經建立軍隊,並未培養出科技創新的人才。
- 政府鼓勵科技創業,免稅兼大力扶持。可是,以色列過往沒有金融業 - 基金經理收取performance carry 是違法的。
- Intel 在以色列設立研究中心和廠房後,研發了突破性微型晶片。後來,在大規模生產386 晶片給全球的IBM 電腦期間,遇上戰爭。政府宣布停止所有商業運作。可是,猶太裔管理人員擔心停工影響生產進度,更甚是向外資發出『戰爭不利投資』的訊息,所以不理會政府的規定,繼續營運。在自願制度下,即使有兩枚炮彈在頭頂飛過,仍有8成員工繼續工作。他們更在廠房設立了臨時幼稚園(由於學校停課,有些員工需要帶著孩子工作)。
- 炮彈在頭頂飛過,依舊如期生產;警報響起戴上防毒面具後,仍能處之泰然地和美國開會。 以色列讓海外投資者對他們充滿信心~!
個人化全贏的世代
IT Startup 的潮流,從矽谷捲至世界各地,成為VC 追逐的對象。
Startup 追求極速的成長率,其定義因公司而異。成長率可以指用戶人數、下載次數、服務頻率、營運收入等。綜觀過去成功的startup,大多以用戶量取勝,例如Facebook, LinkedIn, Instagram, Draw Something, AirBnB, 淘寶、點評等。
為甚麼追求個人用戶數量,而不是商戶數目或營運收入?
傳統的行業,真金白銀的交易最為實際,亦是公司健康度的指標。
互聯網和手機對世界最大的衝擊: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接觸每個人變得輕易而舉。
過往因為地域的限制,市場是零碎的,但互聯網和手機令全球的個人用戶聚集到同一個市場。市場規模是以往的數十倍、數百倍、甚至數萬倍。而「以個人為服務對象」的IT startup, 透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作銷售渠道 (姑勿論銷售免費或收費服務),上客程序簡單又迅速。至於以「公司為服務對象」的IT startup,公司客戶的煩瑣架構和商業決定程序,並未因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出現而消失,上客的barriers 較個人用戶市場多。Sign up 公司用戶的難度高且速度慢,但多數能換來即時的金錢回報。
兩相比較,個人用戶的數量增長率,應該遠遠超過商業用戶。
速度快兼barrier 低的tradeoff:個人用戶較不願意付款,而且「忠誠度」低,未必能長期使用服務。 若要提高忠誠度(more engaging) ,需要讓他們持續親身參與 (empower individuals to do something)。這是是釋放個人用戶潛力的IT startup如eBay, YouTube, Facebook、淘寶) 能快速成長的其中一個因素吧。
既然startup 追求growth rate,重點是增長率夠高夠爆。這個增長率可以是營運收入、用戶人數、服務次數、使用頻率… 而任何可能拖慢增長率的障礙,即使影響短期的營運收入,也許都應盡量避開。
「加速死亡」是Startup Incubators 的目標之一?
近年世界各地越來越多Startup Incubators. 香港除了政府資助的科學園和數碼港,大學也紛紛開班鼓勵創業,兼舉辦比賽。而私人機構也開辦startup co-work space 或 incubators, 例如Boot HK, Boham Strand, CoCoon, Good Lab, The HIVE, HK Accelerator, YES Network 等等。
以數量計算,中小企向來是大多數,大規模企業屬少數。創業的成功率從來都低,能生存超過5年的少於一半 (約43%)。
為甚麼要鼓勵人從事成功率低的高風險創業? (IT)Startup 和中小企的分別是甚麼?
見過Yahoo、eBay、Hotmail、Google、Facebook、Linkedin、Zynga、Instagram、AirBnB、Whatsapp、淘寶、點評等的IT startup,市場驚覺互聯網大大縮短了 startup 的成長週期,growth rate 和 scale 都能夠極速成長。由中小企變成大規模企業,只不過數年時間。這種增長率是傳統的中小企,尤其是受地域限制的中小企,望塵莫及的 。
Startup Incubators 一般是建立創業的環境,甚至整理一套方法,提升創業的成功率,目標是培育更多高速成長的startup。我難以相信世界有一套成功方程式,而眼見的成功例子也沒多少是由incubators 有系統地培育成功。然而,當中最重要的因素的人:創業人、天使投資者、創投基金、有經驗的創業家等。這些人在香港都是極小數。Startup Incubator 在香港擴張並培育成功,難~!
既然startup 追求高增長率,而「時間」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盡量「縮短時間」應是startup incubators 的目標之一。
與其提高成功率,startup incubators 若能令盡快startup validate ideas、加快SME 整個「生死存亡」的週期 (即越快失敗越好),令創業人的珍貴時間不會白白流失,就真能貢獻整個界別。
搬上網即變生意
這年代,將任何實體活動搬上網,都可以是一盤生意。
Storenvy 是美國的網上格仔舖。雖然因創辦團隊分手而被知名的startup incubator – Y Combinator 踢出培育計劃,之後卻籌得500萬美元。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是一本暢銷書,教商務人員如何訂制更好的Business Model,有一套物資供使用。現在,推出雲端的網站、iPad 和手機版,讓公司支付月費租用平台,跨國兼同步brainstorm business model。
我第一次看到這兩間公司,簡直是傻了眼。
Storenvy –
- 香港有格仔鋪是因為租金貴,是形勢所迫下的產物。
- 為甚麼網上沒有鋪租貴這回事,卻有「格仔鋪」的生存空間?
- 為甚麼Storenvy 認為能在Amazone、Ebay、Pinterest、淘寶等購物網站中衝出血路。
我估,「隨意閒逛」是生活習慣。這好比行花市、看格仔鋪、逛中小型的boutique 商場。客人未必有特定想買的東西,也不知道每間小店的主打。一邊閒逛、一邊有意外驚喜。Storenvy 和大站的排列方式完全不同,沒有一開始就分門別類。這就是驚喜所在吧。
賺不賺錢? 未知。但先看看其營運模式。
- 定位:招覽世界各地的個體小商戶
- 開店
- 完全免費
- 更提供自家工具讓商戶自建獨立網上商店、Facebook Page etc.
- 同時feature 各家店的商品在storenvy market place
- 收費模式
- 商戶若能帶到客人到其獨立頁面購物,即收100%。Storenvy 不會抽佣
- 客人若是在Storenvy 的marketplace 購物,Storenvy 則會與商戶有profit sharing
這是傳統兼行之有效的business model。Storenvy 不是做格仔鋪,而是自建平台做distributor. 這是很富挑戰性的方向,要做大不容易。 開始階段最重要是多店鋪,所以提供各種免費工具,鼓勵人人以最小的effort 成立自己的格仔箱。
整件事有點似Pinterest,但Storenvy 開宗明義做生意,兼且提供各式各樣的工具予店主。
我期待看到Storenvy 未來的發展。至於另一間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 我估不到單是加入雲端元素,網上傾 business model 都可以是一門生意和服務。
- 但整件事又很make sense — 為甚麼開會傾business model 一定要面對面呢?
- 想像未來每一個人「足不出戶」,或在電腦和手機完成每一個日常生活的動作
- 然後發掘平日的活動,將整件事完完整整搬上網,就有可能成為一門生意
- 如果那些日常活動不收費 (未有business model),那便加入雲端服務
- 同步 &
- 縮短距離 (不必實體進行)
被「天使」嚇倒
那天, 我遇到一名私募基金投資者,他在創業講座發掘投資目標。原本,我慶幸香港越來越多早期VC,再談下去,我被嚇倒了。(在此先賣個關子)
投資始創實業(startup) 從不是受歡迎的熱門事,要知道初創企業失敗率高,一直只有小眾關心。
香港地向來以快取勝,很多’投資活動’被稱為炒樓, 炒股, 炒金, 炒窩輪, 炒IPO… 不是沒有長線投資者, 而是短期就能安穩賺快錢的途逕很多。私募基金的財鴻勢大,投資內地項目,湊大等上市,然後賺大錢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
投資始創實業何時變得受歡迎了?
閒談間,我嚇了一跳。原來基金的錢未到位,基金或他本人亦沒有任何投資始創實業的往績。雖說聯同歐洲的天使投資人網絡、日本政府等籌集資金投資有潛質的startup,但細談下去,他根本道不出任何相關的投資、看法、經驗等,對startup界別的了解極有限。到最後, 我才發現他只是抽佣的中間人!!!
我驚訝。投資始創實業何時成熟得需要專門的中間人找deal? 怎地資金追逐到始創實業了? 市場沒有更好的投資了嗎?
到底這種現象代表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