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司長最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港元,社會服務開支大幅提升3成多(主要是特惠生果金)。Facebook 友人問:政府應該再分配財富,協助「有需要的基層」嗎? 這不應是慈善機構的工作嗎?
先不論本地慈善機構的規模和效益,我感興趣的是:
基層的收入在過去10多20年,有否緊貼經濟的發展趨勢?
金融界、專業人士和一般工種的收入升幅如何?
翻查政府統計處的數據,1995年至2012年的薪酬升幅:
建築師: +34% ($45,070至$60,400)
機構銀行經理: +53% ($38,950至$59,600)
辦公室主任 / 行政主任: +39% ($14,630至$20,373)
司機: +36% ($10,052至$13,669)
普通文員: +37% ($8,384至$11,453)
侍應生: +24% ($8,336至$10,323)
保安員: +48% ($6,145至$9,117)
洗碗工: +43% ($6,245至$8,948)
薪酬升幅界乎30% – 58%,同期CPI 指數升了22%,而樓價(中原領先指數)升了71%。
驟眼看,薪酬升幅雖然遠遠墯後樓價,但似乎追得上通賬。基層若是租住政府屋,「避過」租金和樓價的升勢,應該可以安居樂業。
可是,基層如洗碗工、司機等這類少有升職的行業,儘管17年來薪酬升了約40%,購買力卻大大降低了 —
巨無霸的價格於同期升了74%,媲美樓價。
基層人士工作17年後,每月的薪金只足夠他們買550 – 830個巨無霸,竟然比17年前少了約100個巨無霸…
怎麼教人不心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