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生活

  • 側面看經濟與風控生活化

    上週初恆指大幅反彈,週三稍為回落,之後繼續保持升勢。週一匯控公佈業績,盈利不附預期,但保持派息增長,當日恆指未受影響,錄得約180點升幅,昨天則窄幅上落。從媒體資訊可見很多人開始對後市樂觀。本欄於農曆新年前建議可逐步入市,上週亦分析香港相對美國、英國和日本股市屬大落後,認為是次升勢值得關注。既然股市回升人人唱好,也不需要筆者參一腳讚好選股,畢竟大部分股份錄得升幅。 匯豐(0005)和恆生(0011)公佈業績,「兩母子」的經營狀況和盈利大異。匯豐的稅前利潤僅增加1%,恒生則增加4%(不計及出售興業銀行的非經常性利潤)。而星展香港去年的全年純利(撇除一次性項目),增加12%。匯豐相對恒生和星展的規模大很多,不適合直接對比。但從匯豐來自世界各地的稅前利潤看,北美洲、中東和北非所貢獻的稅前利潤有明顯的跌幅,影響滙豐業績致落後預期。中東和加拿大都是石油生產國,去年油價大瀉兼且供過於求,當地銀行業務受影響屬正常。匯豐的稅前利潤主要來自亞洲(83.5%),恆生和星展專注本地業務,銀行作為百業之母,它們的亮麗業績側面反映了香港經濟不太差。內地經濟放緩是事實,但香港和亞洲國家的經濟都受中國影響,早前索羅斯及媒體大力唱衰中國經濟,未必與事實相符。 昨日的《信析》專欄題為《火中取栗要做好風險管理》,指出「是次港股谷底回升,很大程度是由極度超賣引起」,又指「過去幾個月的客觀環球境況暫未有明顯改善和轉變,環球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筆者認同該文的分析,而上週本欄貼出的圖表顯示,港股過去一年的高低位差距達40%,超過其它市場。既然環球境況未有大轉變,這次的谷底回升確實需要做好風險管理。 世事大多知易行難,筆者嘗試從生活例子演繹風險管理,希望讀者會感到容易實踐。農曆新年天氣乍暖還寒,上週初筆者開始乾咳。氣質才女Nandy 建議服維他命吞喉糖飲薑蔥水,若病徵一天內減輕最好,否則即刻去看醫生,食藥3天就會好。筆者自恃有運動習慣又體質不俗,加上幾聲咳嗽毫不礙事,心想只要休息戒口就會痊癒。結果是 5-6天後越咳越厲害,還是得光顧診所。這和風險管理有甚麼關係?先設定自身感到舒服的buffer (1天),如果趨勢沒好轉便立即行動(看醫生)。人天生有惰性,事態未嚴重大多置之不理(幾聲乾咳不礙事),待情況嚴重才會有所動作。其實,風險管理的精髓在於:狀況對整體影響輕微時採取離場行動,令投資組合處於健康狀態,以便快速回復兼持續增值。從上述的生活例子可見,Nandy少受疾病之苦,3-4天即病癒。筆者卻因輕看初期病徵,前後需要8-9日才康復,時間足足是才女的2-3倍!  這顯示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吧~ 實際也不難執行,只要願意就能做到。 《網上加料版》 農曆新年找來日本作家幸田真音的財經小說《避險 - 3天賺進1600億圓的交易大戰》。幸田真音是近10多年來日本經濟小說的代表性作家,她曾在美商銀行和美商證券公司擔任外匯交易員、外國債券業務員,熟悉國際金融市場。2004年起擔任大學風險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 《避險》於1999年出版,中文翻譯本於2008年發行。雖然是舊書,但內容異常地切合現在的市場,尤其關於大型國際避險基金操作的描述,就似早前媒體報道索羅斯出口術兼早有部署沽空人民幣和亞洲股市,讓讀者對國際基金的運作多了認識。書中又提及憑一人之力研發操作的全自動化程式交易。當年的電腦速度慢,互聯網未有現時普及,大部份落盤買賣都透過電話處理,很少程式分析和程式交易。由此可見,作者的觀念和對金融市場的認知,都走在前頭。她有另一本著作《欲望上海》,圍繞中國這巨大市場,也許亦是令讀者有啟發兼值得一看的財經小說。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雜談】快樂學說 (續篇)

    一個人生活愉快,是有原因的。 先前在《快樂學說》說到態度的重要性,並說了一對小夫妻的故事。我真的很欣賞那位新任媽媽。 懷孕期間,她辭職了。生完仔坐完月,開始找工作。過往在professional firm 工時長壓力大,想轉去commercial firm,很快就有大行的offer。由於overqualified 職位低了,待遇與professional firm 相差接近4成,但勝在夠hea 安穩福利好,而且公司名譽好。之後,另一間大行邀約面試,蠻喜歡她的。職位高,工種較有趣,待遇應該較第一間行高2-3成,但依然未及professional firm 的待遇。 她如何選擇? 她說:「我賺多賺少(professional firm vs commercial firm,即相差4成) 都是這樣生活,無影響㗎~ 賺多些便買多些嘢,賺少些咪買少D 嘢囉~ (你現在有個仔喎~)  就算我賺多些,都不會捨得比個仔上幾千元4堂的playgroup。賺多了的錢,也不會全部花在他身上。第二間行,我怕無乜自己時間。」 雖然要等第二間行的offer,未選擇到。我非常欣賞她的態度:不太著緊幾成薪金的差距、賺多賺少都照日常水平生活、不會過度溺愛兒子或為(他的)將來太擔憂。 的確,她對工作的選擇權,建基於不缺錢。但她不太著緊錢財、不奢侈兼凡事看得開(十分明白時間和薪酬的取捨,所以少4成都處之泰然)的態度,和財富多寡無關。我相信很多有錢富豪看重錢財,賺極不夠,甚至要榨盡一分一毫。 我真心欣賞 – 她的性格和態度會生活得很快樂。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週末雜談】快樂學說

    老生常談:「有錢未必開心」、「開唔開心全乎點睇」。十分老土,但放眼觀察,很真實。 快樂與否取決於做人態度。 幾個平凡小故事。不談極端富裕或貧窮,而是不愁衣食,溫飽有餘的中產。 (1) 小夫妻 我向來欣賞這對夫婦。女的性格樂天,爽直開朗。健談不囉嗦,會為人設想,對朋友兩脅插刀,不會斤斤計較。而金錢觀念是賺得來花得去。愛名牌手袋,逛Baby Kingdom & 淘寶,玩手機遊戲,但毫不港女 - 不挑剔不貪錢不難伺候,容易相處,凡事看得開,無嘢大件事。男的脾氣好,隨和不造作,會為人設想,齊整不少爺,凡事無乜所謂。兩人都是專業人士,用情專一感情好,生活美滿。 上述都是我欣賞的性格優點,當中最值得學習(我認為大部份人做不到),是「無嘢大件事」。 所謂「無嘢大件事」,是真正看得開,凡事不執著。例如:(1) 父親患癌並於確診後數月內逝世,不會天昏地暗頹廢生活。半年後一班朋友外遊,告知朋友這件傷心事,語調心情平和,了解「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2)幾年後母親患癌,等報告期間,她不慌張。聽醫生建議後,母親接受治療兼康復。整段期間,不會過分擔心。(3) 懷孕時不過分著緊。會戒口,也會偷飲凍飲,照常行出行入,生活不受影響。嬰兒出世後,不會精神緊張。她餵哺母乳,但白天外出或半夜不想起床,就少泵一次以奶粉代替。 與她相處,舒服自在,因為『無嘢大陣仗』。所謂不大件事,並非不處理。每一個問題,該做和可以做的,都做了。只是心態平和,對人對事寬容,不會太著緊擔心。 兩夫妻『對人對事寬容』,是真正寬容,給予自由度,不會強迫誰跟隨誰的標準。例如:兩位親家奶奶不咬弦,見面不瞅不睬,或者離場抗議,都不會影響兩夫婦感情。夫妻二人明白兩位師奶各有缺點和麻煩之處,不會指責對方,亦不會要求自家人改變。反正就由得兩位奶奶按自身性格脾氣待人接物,不強迫任何人,未來盡量避免兩位奶奶同場。 我萬二分欣賞他們凡事處之泰然、無嘢大件事的做人態度。我估大部份人做不到 - 很多人都會緊張執著、提前擔心、強逼改變等。 而小夫妻相處融洽,感情深厚,除了年資,是價值觀相近,同樣懂得為人設想,不小氣不記仇,金錢觀一致,不斤斤計較,凡事看得開。兩人都容易相處,生活舒服自然。 的確,收入安穩不愁衣食能免卻不少煩惱。但,到底是否關錢事?我見過同樣生活溫飽,開店當老闆的夫妻。二人同樣用情專一,一心一意為小家庭打拼。無奈二人工作繁忙影響脾氣,著眼細節致神經緊張,對人對事有要求,需要他人跟隨自身標準,著緊錢財較少享受生活。遇到問題,同樣是逐件處理解決,但抱持的態度不一樣 - 緊張、執著、擔心。未必是自尋煩惱,卻苦了自己和身邊人。而另一種苦了自己苦了別人的生活習慣,是潔癖(這個很普遍)。搬屋之後,每一件傢俱如椅子飯桌,需要先徹底抹乾凈,再用保鮮紙包好,隨後再鋪桌布坐墊。外遊時很多活動不參與,就是怕不乾淨。他們對衞生的標準高,自有其道理,不是錯。只是神經緊張,令自身太累,少了享受生命的時光。 (2) 退休夫婦 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健康不俗。兩老與仔女向來有傾有講,仔大女大事業有成,兼且可享兒孫福。兩老本來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移居外國住獨立大屋,弄孫為樂。也許照顧孫兒太累人,導致身心俱疲,加上語言不通,失去香港社交圈,又沒有機動性(被孫兒困身或去商場要駕車),不習慣外國食物,致使凡事看不順眼。每每日常生活瑣事,看在眼裡都變得負面,不再常常感恩,或欣賞世界萬物。 人生中不如意十常八九,難以事事稱心如意,本屬正常。至此,自身態度就成為快樂關鍵。要抱怨還是從容面對? 我相信各人有各自的苦衷,生命中有高有低。儘管衣食豐足,依然有大小問題。這時候,小夫妻的『凡事看得開,無嘢大件事』就大派用場(當然,他們其它的個性特質都是榜樣)。我看他們滿有福氣,生活愉快。 小夫妻的處世態度,就是快樂學說吧~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週末書介:《窮人一出世就係輸家? 從唐樓劏房走到投資銀行》

    我一口氣看完。心想:那些希望幫助基層子女脫貧的善長仁翁和慈善機構,應大量買入此書送贈給基層子女。這也許是最簡單直接,並能帶來即時改變和長遠效果的方法。 這本書好好睇。即使我幸運地在小康家庭成長,對書中不少內容也感同身受,尤其作者提到視野和思維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眼界被局限才是貧窮『遺傳』的原因…  在窮人家庭長大,基層子女耳濡目染,很容易會『遺傳』父母的價值觀和思維。我記得中學臨畢業前,跟一個坐在旁邊的中產同學談起,畢業後想做什麼工作,他說他的目標是要進入投資銀行,賺大錢。而我那個時候,根本連投資銀行是甚麼都不知道。」 中六之前,我不認識外國名校,只知道本地大學。回頭看,如果我早知道世界有這些一流學府等著我報名,中學時會努力些讀書。又或我早知道李寶椿書院,也會申請入讀預科。中學高峯期我曾同時參加7項課外活動。會考期間,溫書之外還會去卡拉OK和逛街。父母從不期望我考第一,只要成績優異就好。升學計劃是在香港完成學士,再到外國唸1年碩士,以慳錢慳力的方式獲得亮麗學歷。所以,中學時代我並不注重英文-中六之前沒完整看過一本英文書。閱讀報告都是看頭幾頁,中間翻幾頁,再直接跳到最後看結局,然後隨便寫個讀後感搪塞過去。 當作者寫道如何努力練習英文口語,融入『世界公民』的圈子,聽不懂澳洲英國的十多個口音,再每天聆聽英文財經台苦練,我真的感同身受。 原本碩士才到外國進修的計劃,因為親戚勸說父母,若負擔得起,應早點送我出國讀書。所以,中六我才開始認真看英文書和英語劇集。初到外國升學,頭兩星期真的聽不懂各式各樣的口音,明明懂得英語,就是溝通不到。我較作者幸運一點,大學就有機會在『世界公民』的環境生活,他則是大學第二年 summer intern 面試之後,才發現社交英語能力的重要性,並要入職投行後才感受到那種環境。 「在溫室長大的人,永遠不會明白,點解有人會為節省幾塊錢不去搭車,而要花大半個小時走路到目的地。…  為了很少數目的錢,去浪費寶貴的時間或錯過些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同樣是一天假期的時間,窮人的孩子往往不捨得用錢,或付不起錢,而把時間花在沒什麼效益的事情上。小康家庭的子女可能會花一天去旅行見識,又或看書充實自己,但窮人家庭的子女可能會花一天去幫家人撿紙皮、汽水罐。」 我確實幸運。父親是生意人,母親是訂閱《信報》的師奶。他們深信知識能創造財富,所以從小培養我看書的愛好。我的知識大部分都不是來自教科書,而是課外書和校外體驗。他們的時間觀念重,讓我明白要珍惜和善用時間。至於理財,則是應花得花。購買名牌產品嗎?實用和質素重要,但如果是為了虛榮就不必。有料之人,本身就是名牌,不需要名牌產品裝身。再說,要是和別人比較,我們不可能像很富有的人般,從裡到外連內衣褲都是名牌。一山還有一山高,我們眼中的名牌,在有錢人眼裡普通不過。要不落人後,是時間和知識的運用,它們的價值都大過金錢。 「傳統名校除了入大學率高外,他們教育出來的學生還較有自信,領導才能,團隊精神,而且校友網絡也很廣。精英學生之間的競爭,也帶來進步。這些優勢是普通中學未必能提供的。」 我認同。由於父母不追求名牌,我就讀區內中學。那不是傳統名校,但校風純樸兼入大學率高。學校只要求學生參加1-2項課外活動,很少同學像我般貪玩,參加多項課外活動。後來,我才發現傳統名校的學生,個個都玩音樂體育,兼且學業成績 & 英語能力一流 。同時兼顧讀書玩樂,在傳統名校是常態。我相信在那種環境,每個學生都會越來越進步。傳統名校的確有其獨特優勢。 「我從此明白到一個簡單的道理- 做人應該選擇自己感到最舒服,最有絕對優勢的戰場。不把米高佐敦放在籃球場上,而把他放到足球場上,結果會如何?」 作者大學畢業後,全職工作兼「全職」讀碩士(只修晚上的課)。由於碩士課程是他熟悉的學科,較學士同時修讀非本科課程,更感輕鬆。自此他明白個人優勢和選擇戰場的重要性。這道理簡單易懂,但年輕人總愛嘗試新事物,而steep learning curve 是很吸引的事,未必將「選擇有優勢的戰場」這道理時刻記在心。 我是工作數年後才真切明瞭的。 「我也想邊工作邊找工作。但現今世代,稍為好的工作都要面試或者考核四、五次,那時在『全職工作』同時以『全職』模式讀碩士的我,真的分身不暇。」 作者為了準備報入投行,儲了半年使費,便辭去穩定收入的工作。對於需要錢的他而言,真的有勇有謀。我都試過「裸辭」,而父母是支持的。尤其是剛畢業那段日子,他們知道申請好的工作,準備和參加面試都需要時間。若有全職工作困身,難以專注,也可能會影響入職機會。 「返工來回車程兩個半小時…  我的生命比他們(住市區的人)每天少了兩個多小時。難道我天生就要比他們短命?…我開始計算,不論環境如何惡劣,也要搬到市區中心。…  他們(父母)認為每月交$2000 租金也很昂貴,責備我『唔捱得』,還說很多人上班也經常要每天花三小時去搭車,但我一於好少理。我不想學他們般,幾十年來,願意每天浪費大量時間在無謂事情上,但『忙』得連時事新聞也很少看,與世界脫節…小時候的我,寧願花半小時走路,也不願花幾塊錢去搭車。你可以說節儉是美德,如果真的窮得很,幾塊錢當然也很重要。但現在看來,這其實是窮人思維、窮人心態,是不理性的,以節儉為名,去掩飾自己懶惰不作分析和思考,為省下幾塊錢而感到自我良好。」 很真。我不夠膽評論基層子女小時候應否節省交通費。但工作之後搬往市區,減省交通時間,我認為是明智的。時間很寶貴。大前研一曾說過,選擇居住地點,甚至購買房子,別因為價格便宜或面積較大而選擇住在偏遠地區,寧願選擇細小的市區戶,節省每天上下班的時間,週末才到郊外渡假放鬆身心。 「基層家庭上一代的朋友,親戚圈子也很可能都是基層,在見識較狹窄的情況下,他們眼中的選擇就少得多了…  社會之所以進步,是因為下一代沒有遵從上一代的步伐。」 作者很真實細緻地分享了自身經歷和學習進程,包括遇到的難處和思考盲點,發現筍工和準備面試,兼計算機會率等的過程,還有那些在中產和富有家庭眼中理所當然,但基層子女從不知道的事。 作者認為基層家庭除了硬件不足(沒寧靜環境讀書、沒有錢去上補習班、畢業後要還貸款等的弱勢), 『遺傳』父母的價值觀、思維和視野,更影響下一代的成長。 既然起跑線不一樣,更突顯時間的重要性 – 越早擴闊視野,基層子女便能早一點拉近起跑線之間的距離。 作者亦在書中詳述他的思維方式、衡量重要性的方法、以及工作和行事態度。此外,更介紹了投行front end technology 和trading floor 的不同產品和交易模式,有部分我都是第一次聽。這書內容踏實,真的幫讀者增廣見聞。 真心相信送贈此書給基層子女,可能是脫貧的第一步。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書介】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

    我和小學同學飯聚,天南地北閒聊間,我發現同學的父母雖是教師,思想卻十分開明,沒有將「世俗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給予很大的自由度,只求他們生活愉快。一家人樂也融融。 飯聚之後,我想起早陣子看過的《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那時,我暗自下決定:如果未來有孩子,一定會讓孩子看這本書。(這似乎是奇怪的讀後感…)(笑) 為甚麼?作者金蘭都就似是幫父母教導子女。 他沒有論斷人,也不會將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人。 這本書不像坊間的只專注一件事。金蘭都談及的範圍很廣,包括求職辭職、工作態度、戀愛婚姻、兩性相處、待人處世、人生哲學等,像朋友般和讀者聊天。他沒有既定立場,亦不會論斷(judge) 人,只是分享聽過的故事,提供多個思考角度和處事方法。當中沒有對錯,只有提點,讓讀者衡量輕重。 去年,我看過他另一本紅遍亞洲,銷量超過400萬冊的著作 -《疼痛,才叫青春》。這是寫給大學生的。儘管我是超齡讀者,我還是享受閱讀的時光。印象最深刻是書中的『人生時鐘』比喻。如果自己有80歲命,對應一天的24小時,以分鐘為單位,那麼每年長一歲就是18分鐘。21歲大學畢業是清晨6時20分,30歲有少許經驗亦不過是早上9時,40歲則是正午12時。現在,想想自己站在幾點鐘?人生仍然是充滿朝氣的上午呢~  甚至60歲也不過是下午6時,還未入夜。 我喜歡金蘭都的文字。雖然沒有強烈的共鳴感,但我感受到他的誠懇 – 真的試著了解年青人,明白他們對未來的疑惑,並且珍視他們的經歷。我見過很多大人輕視年青人碰到的難題和挫折,甚至我有時也會犯這種『錯誤』。金教授卻是先理解,再從不同角度分析,然後加上溫馨提示。 說回《唯有歷經千次動盪,才能成為大人》,金教授是寫給『為求生存而吶喊的大人們』。這個形容詞或許誇張了,書中的內容倒是實在。有適合踏足職場不久的大人,也有適合需要兼顧家庭、事業和自我的中年人。 原本我想節錄部分內容,卻發現精彩語句太多,整本書都值得推介。所以,我選了部分喜歡的: 「真正讓你覺得幸福與滿足的東西並非金錢,也不是升職或得到主管的認可,而是自身的成長。」 「生命的留白也有其價值,讓自己放鬆一點也無妨」 「不要像直線一樣前行,美麗的路上沒有直線,無論是對風,還是對河流來說,直線都是一種災害」 「說到貫穿兩點的最短距離,也就是說貫穿兩點的直線只有一條,這是幾何學的常識,想一想就覺得很淒涼,在直線的一生裏,要達到某個點,就只有一條路可走,而且是一條絲毫不能有差錯的、距離最短的路。」 這些顯淺道理,小時候就聽過了,沒甚麼新意。這就是為甚麼我推介整本書(而不是某個章節) – 有上文下理,以及多個真實例子,思緒才能無拘束地延伸。而且,一氣呵成地看書,就似和教授面對面談天一樣,身心舒暢。

  • 剪髮記:那又紅又腫的雙手

    日前約了靚女高Ling 飲嘢,她換了個新髮型。以往是斯文長直髮的清純形象,那天卻是清爽活潑的短髮,依然好看。原來她是到附近商場新進駐的大型連鎖髮型屋。儘管靚女高Ling 的頭和我不一樣,我還是走進髮型屋,期待那位髮型師『施展魔法』。然後,我發現髮型師沒有魔法,高Ling 是天生麗質。但,那間髮型屋的junior,卻給我不一樣的剪髮體驗。 看到Junior K 的雙手,我呆了 -兩截顏色,前半端又紅又腫,明顯是洗頭洗傷的。(圖片未能很清楚顯示,真實的雙手頗嚇人。)  Salon 有7位髮型師,但暫時只得他一個 junior 幫客人洗頭(另一位junior 離開了),工作量可想而知。冬天乾燥 + 熱水 + 洗頭水的chemicals,雙手自然受不了,流血兼『爆擦』。原本,我說不必洗了,他卻堅持,說頂多隨意洗洗。閒聊間,他說自小的理想就是當髮型師。雖然當了junior 3年都未開始學師,但他無後悔,也不覺浪費時間。他的實戰經驗有不少,知道遇到不同chemcials 出問題的情況怎麽處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年紀輕輕的他,竟然對我說要stand out,除了勤力和把事情做好,就是要有原則(不讓髮型師洗頭) &『抵得諗』(例如行一個地鐵站的距離,幫髮型師買飯盒)。 他說辛苦少少不緊要,幫stylist 做私人嘢也無所謂,最緊要能夠從中觀察學到嘢。 K 只是19歲~!  年青人抱這種態度,很難得。 雖然我覺得髮型屋這種『師徒制度』很可惡,洗頭水咁多化學物都不換,雙手洗到爛晒都無醫療保險,而且junior 的月薪低(~$7,800/ 月,真的戴手套當洗碗工都多一倍),但K 真心熱愛剪髮。他說髮型是藝術,又說甚麼靈魂之類的(我第一次從學徒口中聽到)。 問及他未來是否想當明星的髮型師,或是專職舞台髮型,他說想入電影界。而他爸爸就是在電影界當道具製作…   他很年輕,帶著熱誠兼目標清晰,我相信他會成功的。 之後和髮型師閒聊,他當了6年學徒才成為stylist。這一行的『淘汰率』很高,大部分捱不過6年。他說同期的junior 約30-40人,到現時仍然留在這界別的,大概只有3-4人。大型連鎖髮型屋較易打開客路,而且有制度(經常要考試,而且很嚴謹),但拆賬率很低,每個客拆不到30%。而stylist 的級別高低,與年資無關,以客量和收入衡量。 我對髮型的要求不高,不明白深奧之處。但每次都從髮型師身上了解多一點點,他們說學問很多 -手踭和手指的角度、剪刀又林林總總(有些數千元一把)…  另一個學問,則是與客溝通。髮型師指不少名人是『羅泥客』,他見過的藝人,田啟文和王祖藍,以及利孝和家族都平易近人,沒半點架子。 今次剪髮花了1小時50分鐘 (!),倒是不錯的經驗。

  • 『網上交友記』

    把酒閒聊『天馬行空生意經』, 友人展示交友app Skout,老土如我就似大鄉里出城,大開眼界。 Skout 長期高踞App Store 的排行榜,以身處位置(手機定位)讓陌生人認識彼此。每個用戶都會上載照片,當中很多靚女照。難得友人讓我隨意按鍵,一位靚女身處0.18km 的範圍內,profile 顯示樂意與(陌生人) 飲酒聊天,我們差點就約她出來了。(笑) 友人指Dating App 『大行其道』是因為附合人性,男性喜歡撩靚女,女性寂寞需要關心。Dating App 製造了一個簡單渠道,讓宅男宅女不必現身也能識朋友。數據顯示,用戶佔比出乎意料地男女各佔50%。 雖然老土的我不是Skout 的目標用戶,但這是有趣的題目。 上網搜尋 Skout。老實講,若果單看網站,我會下載的 - 形象活潑,讓人交朋結友,感覺像Facebook & Linkedin,沒有dating 的味道。不同的是:Skout 以手機定位方式,讓用戶認識朋友,增加會面機率。這就是dating app 了。  記得兩三年前,我曾見過location based 的新意念 - 向鄰近的人借工具。同是認識陌生人,也有會面元素,但不像Skout 般開宗明義。 我繼續wiki Skout,它在2012年集資了$2,200萬美元,每月處理3億個訊息。用戶每天平均看8-9次,共花約45分鐘和其他人聊天,交換禮物等。至今1年間用戶量升了3倍,有超過1,000萬用戶。 這個量相比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看似太細,可是其增長速度高。 然而,Skout 的故事最引人入勝的,未必是其高增長和location based dating。我最感興趣的,倒是其『起死回生』的能力。每次提及定位應用程式,一般只會想到Foursquare (定位社交網絡龍頭),2009 年至今共募得超過$1.1億美元。2007年成立的Skout 與Foursquare 相似,讓朋友得知對方的位置和活動,可惜用戶增長有限。後來,公司快將用盡早前集資的$460萬美元,而Foursquare 則越做越大…   創辦人發現用戶多以Skout 認識陌生人和搭訕,決定專注年青人市場,成為dating app,並轉化成功。 透過手機結識新朋友應該是未來的趨勢吧~  我不知道『食色性也』在Skout 成長中所佔的比重,但年青人將所有事情搬上網,需要flirting 的社交app,倒是合情合理。 我老了,覺得Skout 未必適合亞洲文化,未敢下載。怎知道,文章指 Skout 在香港的用戶,是全球最活躍的。怪不得Google Skout…

  • 真的『輸在起跑線』

    『不要輸在起跑線』- 數年前,我經常聽到這句話。向來不以為然,也不認同,直到今天。 安,17歲的年輕女孩,健談活潑。考完DSE 公開試,正值暑假,積極尋找暑期工,希望累積經驗。她自知成績普普通通,估計未能升讀大學,需考慮選擇修讀哪門學科的高級文憑。 自兩歲起,她便在保良局的宿舍生活。凡事有規有矩,出入要定時定候。 朋友非本地人,介紹安和我認識,希望我能給予升學就業的資訊和意見。閒聊間得悉宿舍的電腦,每人每天只能用30分鐘,而且是非常舊的型號。所以,安根本不太懂電腦操作。 我驚訝。我以為電腦是這年代的必需品。 孩子需要建立的是自學能力,而電腦是學習的工具。沒有互聯網,他們要如何學習?如何和世界接軌?如何培養國際視野?如何看TED Talk?  玩App Inventor? 第一次,我真正了解何謂『輸在起跑線』。 我心疼。 我真心希望,安能擴闊眼界,知道世界有林林總總的行業,除了酒店業、市場學、商科等,還有很多很多的選擇。她可以試、可以盡情發揮。

  • 基層的難處:巨無霸的價格升幅媲美樓價

    曾司長最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港元,社會服務開支大幅提升3成多(主要是特惠生果金)。Facebook 友人問:政府應該再分配財富,協助「有需要的基層」嗎?  這不應是慈善機構的工作嗎? 先不論本地慈善機構的規模和效益,我感興趣的是: 基層的收入在過去10多20年,有否緊貼經濟的發展趨勢?金融界、專業人士和一般工種的收入升幅如何? 翻查政府統計處的數據,1995年至2012年的薪酬升幅: 建築師:                          +34% ($45,070至$60,400)機構銀行經理:                 +53% ($38,950至$59,600) 貸款經理:                       +49% ($33,290至$49,600) 電子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