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美股

  • 幾個數字推敲資金流向看美股後市

    幾個數字推敲資金流向看美股後市

    未來數月,資金應該會持續流入美元市場(美股 & 美債)。簡單比較幾個數字: 美國 6月通脹率:2.97%,利率:5.50% 英國 6月通脹率:7.90%,利率:5.25% 歐盟 6月通脹率:5.50%,利率:4.25% 只有美元的利率高於通脹率,代表持有美元收息,不會貶值,更賺到2.53% 利息回報。但持有英鎊或歐羅,收到的利息低於通脹,實質貶值。這麼明顯的分別,任誰都能輕易比較,作出選擇。 英鎊兌美元匯率近日曾高見 1.29,今年以來最高升值6.83%,低於通脹率僅1%。這代表英鎊在國際間的實質購買力未顯著下降。而且由於匯價升值已經抵銷利率回報,英鎊匯率已靠近最高位(如果與通脹率看齊,匯率是~1.31)。若果資金流入美元市場,貨幣需求增加,估計美元會升值,英鎊兌美元匯率未來1-2個月可能下跌至1.21 (年初的水平)。 至於美股市場,去年10月入冬,明明能源價格高,烏克蘭和俄羅斯戰爭未完,但股市一直升,標普500指數距離2021年尾的高位不遠。究竟是反彈還是確認新一輪升勢? 標普500 指數自2022年初開始下跌(看綠色虛線),直至10月13日跌至最低點 (第一個粉紅色箭嘴),其後反彈的第一個低點是3764點(第二個粉紅色箭嘴),今年3月13日第二次反彈低點是3808點,沒有跌穿3764點,所以可能是轉勢,但未能確認。 資產會否升值,除了看基本因素,最重要是有否資金追逐,市場活絡熱鬧。 今年6月14日,有顯著資金流入美股指數基金。過往每逢有較大額的資金流入美股指數基金,兼且短期沒有資金流出抵銷,後市一般有升勢。而7月17日更錄得大額資金流入美股指數基金,估計會利好美股。 6月14日的資金流入,似乎是第一個確認轉勢的訊號,但當時要再觀察短期有否資金流出。7月17日的大額資金流入,應該確認了美股轉勢。 整體經濟數據,美國確實跑贏全球 - 至今失業率低,維持在3.6%,薪金升幅約4%,通脹下降至2.9%,整體消費額亦錄得增長,未見任何衰退跡象。在香港,利率升,每月的樓宇按揭還款額也會上升,因為利率是浮動的。在美國,尤其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部份的物業貸款都是定息,即是不會受市場利率升跌影每月還款額,所以大眾日常生活消費模式,沒怎麼受利率影響。 真正受聯儲局加息影響的,應該是企業 - 減少借貸,放緩擴張,致銀行利潤下降,市場游資和閒置資金大幅減少。企業只是增長放緩,依舊錄得盈利,未必會導致衰退。 週三聯儲局公佈升息0.25% 後有記者問答會。主席Jerome Powell 對未來會否繼續加息,不透露半點風聲,多次說明要看未來兩個月的經濟數據,才知道要繼續加息,或是維持利率。邊看網上直播,邊看即時美股指數反應,還蠻有趣的。平日媒體報導和分析,都指加息預期會影響股市升跌。 我想,短期而言,美國經濟保持增長,而且利率高於通脹,資金流入會對經濟有更正面的影。貨幣強勢,美元資產受歡迎,對美股是利好因素。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2022 如何趁勢?

    2022 如何趁勢?

    美國股市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經歷了14年牛市。2020年3月因為COVID-19 全球疫情,股市一度大挫,但隨著聯儲局大規模量寬放水和減息,市場市場資金充盈,股市很快收復失地,更創新高。下圖是標普500指數自2008年1月至今的走勢。 投資股票有林林總總的方式,其中一種最多專業投資人推介,兼相對容易操作的策略是「趁勢」(trend following)。顧名思義,趨勢投資要先發現趨勢,然後「隨波逐流」ride the wave,隨著時間股價就會增長。趨勢很少是極短期的,一般都是中長期,所以投資人不必頻密買賣股票,也不必密切注意股價。判斷趨勢後,可以安樂放心的讓時間和市場為投資增值。 今年1月美股遭遇大跌市。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多國制裁俄羅斯,包括拒絕進口俄羅斯的能源(例如天然氣)。而烏克蘭向來有歐洲糧倉之稱,戰事令其出口量大減。全球通脹本已因為疫情大流行期間的救市政策而飆升至7.5%,俄烏戰爭更是火上加油,導致天然氣、 石油、大麥和肥料等資源價格上揚。而中國面對疫情堅持清零封城對策,工廠停工進一步打擊供應,供不應求下物價上漲。聯儲局為了壓抑通脹,已開始加息週期,並停止買債。 說了那麼多,到底未來趨勢是甚麼?現時是否轉勢,未來1年是否會持續形成下降趨勢?投資人的策略如何因應市場轉變? 全球最大型的科技技公司多數在美國,受疫情負面影響有限,反而因為疫情期間work from home 受惠,過去1年多股價都大漲。去年9月《從「稀有資源」看國力》一文,提到科技股『若單純對比業績和股價,現時估值並沒有高於以往。』過去兩年,市場接近零利率,傳統行業不濟,所以具增長潛力的科技股及疫苗股,成為大眾追逐的投資機會,所以對科技和疫苗公司的合理估值會提升。如果以往認為23倍市盈率是合理價,過去兩年會認為27倍市盈率是合理價。 談及估值,因為股市未來走勢也與此有關。 今年西方多國進入疫情後時期,美國、英國、歐洲、日本、新加坡等都「與病毒共存」。2月尾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西方多國制裁俄羅斯,嚴重影響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供應。同時,少了烏克蘭的糧食及肥料,導致全球通脹。再加上中國封城清零政策,各類供應鏈皆受影響。為遏止通脹,美國聯儲局加息收水,美元強勢。另外,美國也銷售天然氣給歐洲,紓緩因為制裁俄羅斯導致的資源供應緊張。 講了一堆,即是未來怎麼估值? 1. 美元利息高(超過3%),接近債券和物業租值回報。即是資金多了出路(選擇),未必急於投入其它市場。 2. 疫情後開放,不再只是WFH 或雲端,多間科網企業的業績增長會放緩,加上股價過去兩年大漲不少,不再像過去兩年般,是大眾追逐的稀有潛力增長股。 3. 既然市場多了投資選擇,公司增長放緩,估值會下降(如果疫情前認為市盈率23倍是合理,疫情期間合理估值是27倍,現在疫情後估值又回到23倍左右) 所以,投資人千萬不要以最高點作為「錨」,認為股價從高位下降20% - 50% 就必然超值,並急於入市。除了考量過去有否overpriced,最重要是現時估值下降 - 零風險利息回報都有3%,而高通脹率令公司營運成本上漲,利潤率下降,加上增長放緩。衡量風險和回報,美股整體估值下降,短期不會再達到過去高位了。 那麼美股是必然向下走嗎? 剛才提及美元加息兼強勢,即是會引來資金流入(其它外幣兌換為美元,獲取高息和貨幣升值回報),對美股市場是利好因素。而美國有能力出口天然氣給歐洲,代表俄烏戰爭期間,美國能開闢新的貿易往來途徑賺錢。還有,全球最大的科網企業和創新公司,多數在美國,受戰爭和實質產品供應鏈的影響相對小,所以整個美國市場體質不差。 好壞因素拉鋸,我不知道美股會走低或橫行,只知道短期不會向上了。 另一個值得看的數據,是美國、歐洲、俄羅斯、烏克蘭以及中國的貿易額。歐洲貿易較依賴中國,而俄羅斯和中國就依賴歐洲。現在歐洲制裁俄羅斯,兼且少了烏克蘭這糧倉,歐元兌美元又貶值,在俄烏戰爭去向未明、中國封城的情況下,最受負面影響的應該是歐洲。 歐洲市場體質不及美國,短期受高通脹、供應短缺、少資金流入(甚至流出至美元市場)、戰爭陰霾等影響,歐洲股市的趨勢應該是向下走。 投資人可以思考如何捕捉歐洲股市趨勢。美國有歐股指數ETF,也有相關的遠期認沽期權,而且波動小於美股恐慌指數VIX和相關產品,可能是不錯的以小博大,兼風險相對小的趁勢投資工具。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Pfizer 半年營業額增7成 蓄勢待發

    Pfizer 半年營業額增7成 蓄勢待發

    本欄自去年一直建議投資人持有Pfizer (PFE) 輝瑞,因為其藥廠業務穩健,每年增長約一成。此外,公司和BioNTech (BNTX) 合作研發和量產新技術的 mRNA COVID-19 疫苗,並且是第一家獲得FDA 批准兼且效能達95% 的COVID-19 疫苗。雖然創新 mRNA技術來自BioNTech, 但該疫苗的銷售量大(2021年銷售30億劑),兼利潤高(約25%-29%) 之餘,輝瑞亦已透過合作, 自身習得 mRNA技術,並宣佈未來自行投入開發mRNA 的流感疫苗。  輝瑞其它生物科技股,可說進可攻退可守,兼備傳統具增長性業務,和創新科技的巨大潛力,實屬穩健之選。而 COVID-19 的Delta 變種全球肆虐(實屬不幸),疫苗訂單應接不暇。未來2-3年的營業額亦獲保障了。 輝瑞昨日公佈2021年第二季業績,預期全年營運收入達780億-800億美元,每股盈利介乎$3.95-$4.05。這些預估數字,較第一季的預測升了一成。輝瑞股價這個月「只」升了一成,遠遠落後同為COVID-19 mRNA 疫苗股的BioNTech (BNTX) 和Moderna (MRNA),兩者股價於過去兩星期升了5成!而輝瑞現價市盈率僅約11倍,非常便宜! 2021年第二季度業績:營業額:189.78億美元(+92%)淨利潤:55.63億美元(+59%)每股盈利:$0.98 (+58%) 營業額明細:疫苗:92.34億美元 癌症藥物:31.45 億美元 (+19%)內科藥物:24.03 億美元 (+5%)醫院用藥:22.59 億美元 (+21%)免疫藥物:10.41 億美元 (-9%)罕見病藥:8.95 億美元 (+32%) 2021年上半年業績:營業額:335.59億美元(+68%)淨利潤:104.40億美元(+53%)每股盈利:$1.84 (+51%) 營業額明細:疫苗:141.27億美元 癌症藥物:60.07 億美元 (+18%)內科藥物:49.97 億美元 (+8%)醫院用藥:46.02 億美元 (+16%)免疫藥物:21.07 億美元 (-1%)罕見病藥:17.20 億美元 (+30%) 可見COVID-19 疫苗貢獻超過4成的營業額,而其餘營運的業務,大部份亦錄得可觀增長。上述以公司基本財務數據分析。若果以技術走勢管之,現時是否買入時機?畢竟輝瑞去年尾碰到$42…

  • 港美沒有泡沫的跌市

    港美沒有泡沫的跌市

    7月1日道指納指收市微升,週二港股開市就似吃了瀉藥,恆指低開300多點,之後迅速下挫,最多跌超過900點,很誇張。近期港股的波動性,分分鐘勝過加密貨幣! 面對跌市,早前已將短線持有的股票套現或轉倉,而長期投資的股票則波動較小就當贏。港股乏力,美股走勢相對佳。若果持有的港股讓人安心,又不會沽空港股或恒指,可以考慮研究美股市場。畢竟深度和廣度遠遠超越港股。 上星期為Micron Technology 作個股分析。這星期見咁多跌市,嘗試從宏觀角度猜測市場去向,或至少是否穩健或處於泡沫。 圖表來源:分析之師Analystz 上圖顯示,年初恒指接近33000點高位,市盈率約17.65倍,之後輾轉下跌。翻看歷史,2011年恒指約24420點,市盈率超過18倍時有調整。隨後2012-2017年間,恆指市盈率多數介乎10-12倍。上週五恒指28960點,市盈率約12.21倍,相較去年初恆指約24100點,而市盈率約11.9倍,可見恆指成份股的盈利能力有明顯增長。買股看前景,怪不得過去一年港股節節上升。現價市盈率和週息率(3.5厘,美元債券利率和租金回報高不了多少) 屬合理水平,未見有泡沫。股市會否繼續跌?不知道,畢竟經常出現超買或超賣。上述觀察,只是嘗試說明恆指成份股底氣夠,短期不必太擔心基礎因素,長線投資者相對放心。 再看美國的經濟狀況。標普500的市盈率約25倍,不算低但遠遠不如2008的泡沫。翻看圖表,市場數次於標普500 市盈率達25倍時有調整,所以早前美股回落,屬正常狀況。至於納指,市盈率僅21倍,而過去的平均值約32倍,所以美股亦未見泡沫。尤其巨無霸科技公司,收入和利潤皆有增長,業務似乎處於平穩發展期。 圖表來源:http://www.multpl.com 2008年後美國實行量寬政策,港元與美元掛鈎,跟隨低息。同期人民幣升值而且利率遠遠拋離,逼得本地資產(例如房價)價格大幅攀升。反觀美國境內的房價升幅溫和,大部分是每年3%-9%,只是較通脹率稍高一點。暫時看不出美國經濟有何危機。 港股之外,放眼美股市場,或許能發掘更多具潛力的投資機會。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美光科技極抵買

    美光科技極抵買

    週日傳來內地降準的新聞,以為是利好消息,怎知道週一週二恆指續跌,昨日午後才收復失地。上週與友人飯聚,美女人妻近期買賣澳洲股票大有斬獲,基金才俊則借貸買內房美金債券,15個月穩袋十釐回報。 上週提及美國較多基礎因素佳的股票,美光科技 Micron Technology (Nasdaq: MU) 就是一例,VIS 達73分。主營業務是生產半導體器件,現時是全球最大的內存存儲和形象感測器生產商之一,又和英特爾 Intel (Nasdaq: INTL) 合資成立公司製造快閃記憶體。截至2018年5月31日的季度業績,營運收入增長40% 至78億美元,淨利潤超過38億美元(+106%),淨利潤率達49%!營運現金流達42.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7%。持有現金和短期投資超過70億美元,而短期負債少於15億,財務穩健。過去兩個交易日,股價下挫10.5%,現價較全年最高位低18%。雖然有指中美貿易戰(向所有made in China 的產品徵稅) 可能影響公司業績,但業務增長強勁,利潤率高(接近50%),現價市盈率僅5.2倍,屬非常抵買。 很多人以為做生意和投資的目標都是賺錢,其實兩者的性質有根本分別。生意是透過銷售服務或產品,為客戶創造價值,以此換取回報。營運業務有基本支出,燈油火蠟員工薪酬推銷研發等,公司單單錄得盈利並不足夠,需要持續穩定的現金流。 投資最基本是保值,除了用貨幣(例如港元或美元)作單位計算,保值的另一個意思是購買力。過往的負利率,是存款利息小於通脹率,如果不投資增值,同等銀碼的現金,購買力會下降。投資不似做生意,沒有固定開銷,不必亦不應該期望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入,著眼點是資金購買力。好些人賺錢離場後,等到股市大跌再入場,同等銀碼的現金,購買力未有減低反而提升了。投資人若著眼資金購買力,而不是分秒讓資金額增長,就未必需要頻繁買賣,且不論升跌市或換貨或離場,也相對容易理性作決定。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股市橫行期有乜好做?

    股市橫行期有乜好做?

    觀看恆指走勢圖,二月中至今都是上落市,沒有明確方向。在股市橫行的日子,每天看財經新聞並關注股價波動,並試圖捕捉短小波幅,屬於高難度動作。未必賺不到錢,但操作多交易頻密,而價格方向不清晰,有可能提高出錯機率。其實,隨著一大段升幅獲利離場後,能夠忍手兼耐心等待明確方向再出現,也是一種投資智慧。 投資是讓時間為資本賺錢,由於等待可長可短,最理想是看到明確趨勢才入場,那就慳番少少時間成本,而風險又相對低少少。凡事皆有週期,去年升市加上今年一月恆指大幅爬升超過一成,衝刺後透透氣,橫行幾個月屬合情合理。 休養生息期間,除了發掘個股,持續看數據,並且了解其它市場(例如美股和加密幣),或能發掘潛在投資機會,畢竟不同市場的升跌週期不一樣。港股下挫或橫行期,可能是其它市場的增長期。 查看美股,過去三個月同樣是「上落市」,但上落位置清晰,而非恆指般多次又上又落。納指於3月尾4月初跌至低位,然後逐步爬升,近日創新高。觀乎個人的美股組合,過往幾個月的回報遠遠拋離港股。因為港美時差,為免麻煩,組合內的美股都設了停損。雖然有小部分損手離場,但留下的都是強勢股,反而更穩妥能慢慢累積回報。 至於加密貨幣,本欄過往曾多次提及。過去半年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價格從高位回落超過一半,近兩個月稍為回升。價格的波幅相對股票大,但短期的波動方向較清晰。筆者並非鼓勵讀者投入炒賣加密幣,畢竟波幅較大,幣價要用log scale 看,風險相對高。但區塊鏈技術是Fintech 重要一環,又被喻為互聯網4.0,拿有限錢參與其中(穩妥起見,只限最大市值的幾個「藍籌加密貨幣」),學習了解幣價和股價走勢的異同,值得一做。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大跌市有乜好做?

    大跌市有乜好做?

    過去兩天港股尤如坐過山車。上週五美股大挫,週一港股開市恆指裂口低開接近900點,午後跌幅收窄。晚上美股於3時左右,道指最多下挫約8%,納指則最多下挫超過6%。週二港股新聞頭條是北水湧港掃貨,但港股繼續裂口低開,最多曾下挫超過1,500點,全日更以跌1652點收市,跌幅達5.1%。其實任何指數單日下挫超過3%,都屬於大幅波動。 市場是否轉勢?木宰羊。轉勢與否,往往事後回頭看才知道。報章提到這次是健康回調,而且很多企業盈利佳,經濟環境不俗等,而且市況未見瘋狂。筆者都認同,不過由於美股近日波動較大,而且道指和納指單日大挫6% – 8% 頗不尋常,加上昨日港股交投量高(早上10時多成交額已超過700億),短線投資還是先離場較穩妥。雖然賺少很多錢有點心痛,但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財富還是要逐點積少成多。至於長線投資,賬面利潤都有回調,但基礎因素佳,加上累積一定賬面利潤,暫且不理(已到價的長線持貨除外)。 以往經驗,管理投資組合時,要將不同策略股票分得清清楚楚 - 長線投資以長線眼光、策略和離場準則視之,短線投機亦需緊守交易規矩,不能混淆,例如短線買賣變長線持貨,或長線投資因短期波動被震離場,畢竟長短線策略各有用途。 早前本欄提及內房股升勢最輝煌的日子大概已成過去,尤其部份趁高位配股集資或發債的已到達短期最高位。至於未配股發債的,也需多加注意。昨日內房股似乎成為「重災區」,幾個市值大包括恒大和碧桂園約跌10%,其餘小型內房股跌幅亦介乎5% 至12% 不等。投資人若已撤離內房股最好,短期不建議撈底搏反彈,畢竟去年升幅極大,遠遠跑贏恒指。相比反彈的升幅,下行風險更大。 投資者現階段如何部署?暫時無乜好做,需要注意美股走勢。農曆新年前若港股回升,不必急於撲入場,但可以逐少建倉。尤其值得注意的股份,是過去兩天大跌市卻逆市上升,又或跌幅較小,而且交投量與平日差不多甚至較過去10日平均交投量低的個股。所謂交投量,是指交易股數,而非成交額。這類股份相對其它股份有支持,應該較穩陣。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納指到頂未?

    上週三晚美股因特朗普面對被彈劾風險而大跌。過往本欄曾提及波動合理與否可運用統計學概念,若波動小於1個標準差便屬正常波動。當晚納指跌約2.5%,而道指和標普跌約1.6%。以3個月的標準差計算,道指和標普500都跌穿2.3個標準差,而納指僅跌穿1.3個標準差。 納指下跌的百分比較大,但波動比率(標準差)反而較低。筆者查看指數過去數月的走勢,發現納指升幅較大,所以即使其下跌百分比較道指和標普多,標準差卻較小。如果投資美股市場,尤其是只long 不short 的投資人,過去數月買納指(科網股)的回報勝過道指和標普。美股三指數齊跌前的10多天,指數每日波幅少於0.5%,所以當晚跌幅超過1.5% 甚至達 2.5%,都幾震撼。 到底美股到頂未? 這問題太難答。投資者都知道美股屢創新高,現價並不便宜,特別是科網公司,因為增長高而且現金流強勁,估值頗高。再加上近來的人工智能熱潮,令人更憧憬科技的未來發展。 如果不想放棄手上的優質科技股,投資者可以考慮沽售少量QQQ (納指ETF) 作對沖。對沖是有成本的 - 如果納指像過去數日般慢慢回升,沽售QQQ 會錄得虧損,但正股(尤其是強勢優質股)的獲利,應足夠蓋過虧損有餘。沽售指數ETF 只是為防美股半夜突然大挫,走避不及蒙受多於預期的損失。由於每個投資組合都不一樣,投資人需自行計算組合升跌與市場走勢的關連性,再決定沽售比例。 其實價值投資者向來只買單邊 - 看好公司前景和股價具升值潛力才會買入,而最簡單直接的風險管理方法是:看不通後市就離場。沽售ETF 對沖令事情複雜了,未必是最理想的策略。不過美股交易時間是香港的沉睡時間,加上某些優質科技股確實穩健兼具潛力,沒理由因為市場噪音引致的波動而輕易放手。為規避市場突發波動的風險,沽售少量指數ETF 也許是值得考慮的方法。 『股神』畢菲德早前盛讚 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又說錯過了購買Google 的最佳時機。筆者確實敬佩美國科網創業者的視野。以Elon Musk 為例,他認為人工智能(AI)將會是未來最具力量的工具,如果只讓少部分人擁有運用AI 的知識和能力,AI可能會被利用做「壞事」。為了全人類的福祉,他支持非牟利機構Open AI,務求讓大部份人都有渠道有能力輕易使用AI。這與東方文化有天壤之別 - 中國企業大概是有機會壟斷市場賺取利潤最好,才不考慮支援開源。(內地科網巨企多少受惠於中國的封閉政策,並獲得壟斷性優勢吧?)而Elon Musk 面對成功率極低的高端科技 - Tesla 電動車、Space X 民用火箭,Solar City 等,並不害怕退縮,卻樂意投放資源研發。他抱持「即使在生之年不成功,已做的研發都會為後來者帶來益處,科技創新多行一小步聊勝於無」的想法,這種視野和胸襟實屬少見兼難能可貴。Elon Musk 之外,美國的不少科網巨企掌舵人擁有遠大目光,配合超班的執行力和大量資金,美國科網公司實在值得投資者關注和押注。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股神畢菲德是主動型投資者,卻多次讚賞被動型指數基金的回報佳。近日看書提及第一個被動型指數基金的典故,不知孰真孰假 - 一位著名的基金經理太太,多年來自行選股,而且回報勝過專業基金經理。她的策略是:買所有名字有”America” 和 “General” 的公司股票。聽落無稽攪笑,但細想卻是真正的分散投資,不傾斜任何界別的組合。當年股票買賣佣金高,這種被動型選股兼少買賣的策略,慳番很多交易費用,加上沒有基金管理費,長年以來跑贏偏重某個行業或有具體目標的主動型基金。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有趣兼值得深思的問題:很多人花盡時間力氣賺錢投資累積財富,卻鮮有人願意耗上同樣的時間心思,為已累積的財富迴避風險。 分散投資是最廣為人知的避險方法,可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投資人發現即便沒有將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依然全部出事!筆者從小就知道價值投資法,明白時間和複利的力量,而風險管理(明確離場準則) 的知識有限,書中一問其實正中要害! 投資買賣的兩個主要變數(variables) 是價格和時間。價值投資法致力找出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對於另一個變數 - 時間,就似視而不見(強調耐心,沒有明確的離場策略),看作constant。數十年前資訊不流通,參與市場的人數和資金較少,波動相對細。現代卻是資訊發達,加上林林總總的退休基金和槓桿產品,市場波動大 (反應的速度和強度都加速和放大),如何控制風險和迴避風險,是一門學問。 畢菲特和一般香港投資人的分別,除了他是股神之外,是他投資美國市場,而本地投資者則買賣港股。只要對比過去7年的道指納指和恆指,已經可以看出同樣的方法套用在不同市場的差別。另外,美股市場不論深度和闊度,都勝過港股,所以較少「人為現象」,加上有矽谷不斷創新,對比香港是兩種不同的經濟體。 股神的投資眼光和回報固然是非常了不起,若仰慕畢菲特並希望學會一招兩式,也許直接買巴郡股票,或者跟著巴郡的持股建立自己的組合,也許更簡單。如果有心學習投資累積財富,付出時間精神多看其它門派,了解對沖和風險管理,以及新科技在市場的應用,大概免不了吧。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系統化助投資組合只留下winners?

    週一畢老林兄《見過鬼怕黑》的鴻文,提到「牛市操作的困難來自部分持股落後大市,甚至逆市下跌…誰不想組合中只有winners 沒有losers?只要閣下自行揀股,倉內總有一些股份表現失色甚至極差…」,又指「若公司出了問題,逆市下跌並非一時運濟,當機立斷自為上策。…今天跑輸的板塊或個股,不知何時卻會從遙遙墮後變成節節領先…因一時火起把『輸家』掃出門外,到頭來可能後悔莫及。」 筆者深有同感,這確是牛市操作的困難,亦顯出timing 的重要性,太早太遲都不及剛好ride the wave。而最佳時機與公司的財務狀況未必有直接關連。觀察所得,單靠人腦作投資決定,組合很難只有winners 沒有losers。即使願意手起刀落止蝕,未來卻又會有「心理陰影」- 股價就算跌至低位並且轉勢,也可能因為曾經在某個股票損手,而未能理性地「吃回頭草」。 若使用系統化交易,便能針對上述弱點改善組合回報。例如早就設定好止蝕位以及再入場條件,便不怕離場太遲虧損太多,或事後錯過再入場機會。早前筆者嘗試在美股市場運用系統化訊號(非自動交易,而是根據系統訊號人手落單交易),組合在大部份日子都只得winners。這並非因為系統揀股厲害,而是losers 都會被剔出場。當然近來美股大升,組合中較多winners 似乎是市場力量,但回頭看losers,絕大多數離場都是「對」的選擇 - 離場後跌幅更大,即使近日稍見回升,回報仍遠不及組合內的winners。此外,系統亦出現過losers 再入場的訊號。翻看先前的止蝕價和後來的入場訊號,雖然差距不大,但大都是更低價入場。對比未套用系統訊號的港股組合,霎時高下立見,真正體會風險管理的力量。 另一個值得研究探討的範疇是資金配置。近日從書中看見將投資利潤全部重投市場,和利潤不再投放的例子。價值投資人聽慣了複利滾存的力量,大多樂意將股息和買賣股票的利潤全部再投入市場,以雪球效應累積財富。真實世界卻是買賣有賺有賠,不可能每個交易都賺錢,所以若將全部利潤重投市場,很容易「嘔突」。可是沒有複利威力,組合價值難以快速增長。一般而言,最佳盈利重投比例並非1或0,而是兩者之間。要計算optimal,可以上網查找數學公式。問題是投資人心雄和心淡時,是否能夠緊守規矩,不論晴天陰天雨天都步操二十里,不增加也不減少。 單靠人腦分析並作投資決定,除了難以同時處理大量資訊(或速度較慢),操作時會經常遇到「心理障礙」。系統化交易則盡量減少障礙,令執行策略時較順利。有實戰經驗的投資者總有個人心得和方法,其實可以嘗試歸納法則,再系統化地處理資訊,然後根據信號操作,比較人腦和系統化後的投資效果。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選基金如同揀伴侶?又談風險管理與資金配置

    週一馬丁路德金紀念日,美國休市。而農曆新年前,港股淡靜。市場不活躍期間,是部署未來和嘗試新方法的好時機。 本欄早前曾指相同的投資策略,套用在港股和美股,過去十年的回測結果差天共地 - 美股回報遠勝港股。這顯示選擇市場的重要性,好比「女生最怕嫁錯郎、男生最怕入錯行」。若細看各指數的走勢,道指和納指明顯是逐漸向上升,恆指則上上落落。不知讀者是否像筆者般,曾思考畢菲德的價值投資法或許較適合美國市場,而不是亞洲或香港市場?所以若信奉價值投資或者認同畢菲德的理念,也許應該跟他投資美股。 看過回測結果,筆者嘗試應用策略投資美股。所謂策略,即是有清晰的入場和離場機制,並因應可承受風險計算持股數目,避免任何一個股票的波動大幅影響整體組合的回報。以往價值投資的策略都是長線持有,買賣決定則對比股價和內在價值,分析後發現有股價大折讓,就會投入資金。若公司基本因素無改變,甚至可能越跌越買,因為短期的波動影響有限,並深信股價最終會反映內在價值,所以可能經歷某一個股票的跌幅和虧損,多於其它股票的情況,年整個組合的波動「不平衡」- 受制於某個股票,或利潤來自某間公司。 由於美股的數目較多(約8000+公司),而且投資的股票亦較多,有機制計算持股數量,的確能更有效控制風險。筆者經驗是每天根據策略投入更多資金,但整體組合的波動未見大幅提高,仍是維持在某個範疇內。這與過往買賣港股的經驗不一樣。當然波動與股價和市值有關,尤其是個股價格較低者,跳動十多個價位,也許就已經是較大波動,而港股的價格很多都較美股低(但不代表質素不佳,例如新意網(8008.HK) 屬於增長型兼穩健的公司,但每股股價細,只是$3.6左右)。若沒有資金配置策略,投資組合的成敗也許就繫於某幾個股票。 至於資金配置,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其中一項是:計算每個交易的最大虧損佔整個組合的百分比,很多書建議是2% 之內,有些具經驗的交易員則認為要維持在1% 之內。其次是買多少股?這就關乎每個人對股票的價格預期,以及風險承受能力,兩者都可以按買入價的百分比計算。另一種做法,是以每股可能出現最大虧損作單位(稱作R),就是股價跌至『買入價減R』便即止蝕離場。同時估算每股應有價值等同多少個R。一般而言,預期回報應該高於1R 才算合理可取。以R 計算,可以輕易比較不同投資的值博率和潛在回報,以及潛在風險是否平衡合理。 投資買賣股票,選股眼光似乎很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風險管理和資金配置。早前居於美國的親戚提及想買可以持有幾十年的基金投資增值…其實,希望選一次基金,之後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需要理,是不切實際的事。別說用有限的資訊選擇基金,就連拍拖多年甚至經常日對夜對選老公揀老婆,都不是決定結婚後就一勞永逸。婚後仍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甚至很多人決心離婚再婚始尋得幸福。試問,哪又如何期望選基金可以一次了事呢?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美股或港股? 經年累月與差天共地的回報

    人民幣持續貶值,過去幾個月更出現走資潮,包括來港買物業買保險。新聞報道內地實施新的購匯限制審查,需要購匯者聲明購匯用途並非到海外置業或投資。昨日高天佑君《港股通有運行》一文,詳細說明內地人民面對人幣貶值的心理、以及港股通的「資金閉環」設計,加上外匯限制等多種因素,令港股通成為「『唯一合法』、符合各方利益(包括中央及百姓)的渠道」,值得讀者細閱。的確,人們即使面對重重關卡,都不會眼白白看著財富不斷蒸發而無所動作,資金總得有去處以保值,若未能購買外滙並調出外地,實行聯繫匯率的港元,確實是不俗的美元替代品。前年「大時代」後,港股通一直冷冷清清,但估計今年將有北水透過港股通流入港股市場,對整體大市屬利好因素。有媒體指1月份的市場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尤其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在即,未知對全球股市的震盪有多大。聖誕節至農曆新年期間,市場一般都較淡靜。投資者或可趁這段日子多留意盈喜盈警通告,並分析會受惠於人民幣貶值的行業和公司。 上週五與《全民大數據》的欄主車品覺兄飯聚閒聊,據聞新書將於第一季出版,並會探討在人工智能和經驗貶值的世代,擁有甚麼技能才能生存。品覺兄指「系統化思維」很重要,因為這並不能輕易程式化,所以機械難以快速學習,人腦有其優勢。他更推介了兩本書:《MIT 本質思考》和《Thinking in System》。週末筆者忙於送舊迎新大掃除,未看完好書,但看了一些關於人工智能的文章和影片。人工智能將成為另一次的「工業革命」,而且影響範圍極廣,甚至令大部分的中產階級失業 (工作都被機械取代),社會將會更分化…  這些轉變,令筆者聯想到程式交易在金融市場的位置,以及隨時間累積的效果如何差天共地。 金融海嘯後,美股至今已經歷了7年牛市,港股則一直上落市。若與2009年的最低點比較,道指升了2倍,納指升了1.5倍,恆指僅升了1倍。單看數字,也許認為相差不大。若看圖表,會見到美股市場的向上大趨勢,港股則不斷上上落落。筆者早前嘗試為幾個策略進行回測,分別套用在美股標普500、納斯達克和港股主板上市的公司,回測年期分別是逐年測試、每5年和每10年,橫跨2005 至2016年,結果令人驚訝! 三個策略都是美股跑贏港股,而這是預期之內(因為道指和納指跌趨勢顯然向上)。但預期之外的是,不論以最大回檔或總回報率觀之,美股都大幅跑贏港股。另外,是三個策略的高低輕易而見。相比策略A、B和C,只有策略C 接近年年賺錢 - 除了2008年錄得約4.5%虧損,其餘每年都錄得不俗盈利。而最驚人是累積11年的回報,策略A和B 與策略C 的差距,分別是8倍和20倍!當然,除了看回報,更重要是看過程中遇見的最大風險。策略B 最穩定,但具潛力的交易機會太少,影響長遠回報。策略C 的曾出現的最大虧損約為組合的10%。若以系統化交易的眼光觀之,未是最理想,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相比(增長型)價值投資,面對的風險細得多,但回報相約,系統化顯然更優勝。 當然,回測結果並不能照單全收,需要打折扣,始終未來是無法預知的。筆者看完回測結果獲得的最大啟發:一開始要選對市場和方法。短期一年兩年也許看不出分別和差距,但經年累月後的成果會差天共地。 祝讀者2017年身體健康 事事順心 投資獲利 恩典滿滿。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人幣貶值買乜好?

    週末再有報道指內地人來港購保險,以Visa 或Master 刷卡付保費,每次上限5,000美元,而且只可碌一次,不能重複刷卡。雖然消息未得到全面證實,但至此人民幣走資渠道已大部份被堵塞。內地人每年都有匯出5萬美元的限額,由當年1月1日生效計算。由於人民幣的貶值速度快,估計明年1月初會有小型走資潮經這正檔渠道發生。而國內未外流的資金會追逐甚麼資產和產品? 臨近聖誕和除夕,一般都會作全年回顧和明年展望。筆者關心內地人民幣的流向,因為資金所到之處就是機會所在。 內地實行封閉型貨幣政策 - 面對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民眾苦無出路保值 - 調不出內地又換不了美元。改為買賣房地產嗎?樓市被中央打壓。投資內地A 股市場?政府認為股市要有秩序地循序漸進。剩餘的選項,大概是貸款予人、購買高息企業債劵、經過滬深港通流入香港換成港幣計價的股票吧? 近兩年不少內地大型企業,回購美元結算的債券,並重新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友人笑指中央政府很厲害 - 看通美元強勢,早已部署大型國企和民企回購美債發人債,現在無後顧之憂,可以讓人民幣大幅貶值重拾競爭力。雖然短期大幅貶值之說有點誇張,卻有其道理。而從中受惠的顯然包括已發行利率偏低的人民幣債劵的上市公司,當中有不少是內地房地產商。筆者認為值得投資注意,甚至做功課了解每間地產商的人幣債券額並相互比較。貶值除了有利貸款人,亦有利資產持有人。所以,房地產業務該是人民幣貶值的得益者。 此外,若以資產保值,除了物業,也可以是古董和藝術品。據筆者所知,在內地營運古玩買賣的上市公司並不多。業務雖然較新,而且未知營運模式是否真能賺取利潤,但古董拍賣業務,值得投資者留意。 而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外銷生意,即營運收入屬美元或其它外幣,而成本以人民幣支付的業務。這類業務覆蓋範圍廣,例如玻璃、玩具、手機週邊產品等,營運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有福耀玻璃(3606)、彩星玩具(0869)和瑞聲科技(2018) 之類。上述幾家公司只是舉例,筆者未分析每間公司的財務狀況、以及現價是否投資好時機。讀者請自行搜尋更多這類別的公司。 港股市場之外,投資者也可放眼美國股市。沒錯道指今年已屢創新高,而且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牛市至今已持續7年,而經濟週期一般是3年、7年或10年,所以有機會很快見頂爆煲。但相對全球各國,美國的經濟已算是較佳,而且其貨幣強勢。如果對比過去幾年的投資回報,美股顯然極大幅度拋離港股。即便同樣奉行價值投資法,估計美股市場的回報遠遠拋離港股市場。在網絡發達的世代,買賣外地股票與港股無異,除了時差和熟悉度的差別,似乎沒理由完全不考慮投資美股。 年尾市場較淡靜,在普天同慶的日子,僅祝各位聖誕快樂。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跟著矛盾看通告

    週二港股全日成交僅400多億,悶市一般並非尋寶的最佳時機。既然暫時不選股,分享近日吸引筆者注意的兩則公告。 第一則公告:太古地產(1972)公佈第一季營運數據,本港辦公室租金全線錄得雙位數升幅。辦公室: 太古廣場的出租率由100% 下降至98%,但租金調升13% 太古坊出的出租率是99%,租金調升17% 太古城中心的出租率達100%,而租金只是調升10% 港島東中心的租用率同樣達100%,但租金調升32% 過去大半年,媒體一直指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而且樓價大幅下降。當看到太古旗下的商業辦公室出租率接近100%,並且有能力大幅調升租金(全部雙位數,港島東的加幅更達32%!),確實令筆者驚訝,心想數據側面反映經濟前景並非如想像般惡劣。否則租金難以大幅度提升。 至於購物商場,租用率全部達100%,但零售銷售額卻全部錄得倒退。 太古廣場購物商場:-15.4% 太古城中心:-3.9% 東薈城名店倉:-14.0% 太古廣場和東薈城名店倉都主打奢侈品,銷售對象多是遊客,尤其是中國遊客。少了自由行,的確直接影響零售商的生意(銷售跌幅達雙位數)。太古城中心位處住宅區,定位相對大眾化,生意受遊客影響較微。猶記得去年太古城中心一枝獨秀,零售銷售額錄得個位數增長,沒想到今年同樣錄得倒退。未知是真正的零售寒冬,還是商場過去幾個月部份店舖關門翻新有關。 辦公室租金和商場銷售額瞧相反方向走,而且幅度不小(都超過10%),這矛盾現象值得細味研究。 第二則公告是Niraku (1245.HK) 收購芽莊66.7% 股權,作價1億港元,即估值1.5億。上週Niraku 公佈截至3月31日的全年業績,總括而言四個字:慘不忍睹!收益只是減少5.8%,但因為遊戲館經營開支上升超過一成,全年股東應佔溢利減少94%! Niraku 在日本經營56間彈珠遊戲館,突然宣佈收購本地飲食集團芽莊,筆者確實不明所以。遊戲館和本地食肆有甚麼synergy,暫時看不到。即便撇開synergy 不談,芽莊集團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全年營業額約1.47億港元,稅後純利850萬港元。即Niraku 的收購價超過市盈率17.6倍!昨日大家樂 (341.HK)、大快活(52.HK)、翠華(1314.HK)的市盈率分別是21.2倍,23.2倍和12.8倍。 芽莊品牌的越式餐廳在本港有4間分店,集團另有一間中式食店,資產淨值約391萬港元。以這種規模,未上市的收購價竟然達市盈率17.6倍!而買家是業績大跌的彈珠遊戲館Niraku…  確實令人想不透,未知內裡乾坤。 近日港股交投淡靜。除了看通告,惡補新知識(如上週談及的程式交易),也將眼光投放其它市場。早前郝承林兄的《美股投資懶人包》一文,指美股更具投資價值,筆者十分認同。美股市場較深較廣,不容易受一兩個大戶影響或被有心人上下其手,亦不會因為一兩個中央政策消息而過度反應,且過去幾年美股保持較好的升勢。當舊經濟疲乏難興,新經濟動力將來自產品創新,而全球最新的科技大多來自美國。此外,若醉心股神畢菲德的教導,學習投資方法和心法之餘,最理想是可以在相同的環境實踐。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從價值投資回報線形態看港股A股美股

    昨早亞洲股神東尼在睡夢中安祥離世,終年82歲。多年前筆者初出茅廬,面對事業選擇,曾冒昧電郵東尼請教,並邀約飯聚。前輩當真撥冗相見,言談間沒半點架子,真誠分享想法指導黃毛Y 頭,至今感激難忘。前輩的專欄不曾亂講跣讀者,真材實料讓人獲益良多。如今仙遊,令人婉惜。希望其家人節哀順變。 《網上加料版》 上週本欄論及風險管理,以圖表顯示虧損和賺回的幾何級數遞增關係。傳統的價值投資注重buy and hold,讓時間為投資帶來高回報。股神畢菲德向來投資期長並很少退出 (好的公司當然值得長期持有),甚至越跌越買。談及風險管理和離場策略,似乎偏離傳統的價值投資策略。說實話,股神的投資風格並非人人學到實踐到。除了資金規模差距大,一般投資者沒有機會與管理層會面深入了解營運,亦難以在董事局佔一席位,獲得及時的資訊甚至影響業務發展。此外,股神的個股分析和捕捉時機能力,亦是大部份人望塵莫及的。若果眼光未及股神獨到,卻要求投資者經年累月都滿有信心越跌越買,大概沒多少人能做到。即使心理狀態做到,也要長期沒有緊急動用資金的需要…  就連股神都建議普羅大眾買ETF。 風險管理的優勢,是不讓錯誤分析或交易對整體組合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價值投資每年的回報率相對低(難以媲美細價股殼股),但連年保持穩定增長,日子有功回報驚人。若果以圖表顯示,會發現回報線隨年月穩定向上增長,當中波動細。若要令組合回報線有類似形態,除了buy & hold 以時間換取回報,良好的風險管理機制能避免回報線大幅度下調,並保持穩定增長形態。 *** 週一A股大跌,港股跟隨。週二恆指反彈,上午曾升超過500點。在無特別新聞或不明朗因素下,股市大幅波動,投資者真的寧願抖暑。近日看公告感到內地經濟麻麻地,不少公司發盈警。資源行業如電力和產煤公司,上半年的收入和盈利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只有個別電力公司的第二季用電量輕微回升;零售業亦似進入冷凍期,例如百麗(1880)今年首季的業績倒退,零售網點數目淨減少167間,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7.8%;聯華超市(0980) 上半年的盈利,較去年同期下降70%-90%,因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傳統零售業受市場環境影響、銷售下降及人工成本增長」。近年內地興起網購柴米油鹽都直送家門,所以超市實體店的銷售受影響屬預期之內,但盈利較去年同期下降70%-90% 則很誇張,應該不單因為網購搶生意,而是實在反映內地經濟不好,零售業不景氣。 既然股市悶局,內地經濟疲弱,暫時不選股。若果投資者手頭充裕,除了保留現金等市況轉勢入市,亦可考慮將部分資金投入大昌集團(88)。早前的文章曾詳細分析,在此不鰲。相比內地的大型企業,大昌是小型地產商,勝在未來一年的營運收入和盈利清晰可期,又有資產大折讓,屬於穩健選擇。 事後孔明,早前的A股和港股大跌市,有否訊號讓投資者及時離場? 筆者在Google Finance 對比香港、美國和英國指數過去1年和5年的回報。過去1年恆指和納指的最高和最低點回報相差25% 和23%,但納指增長相對穩定,沒有短期的大上大落,而恒指卻是4月一口氣追回所有落後價差。這情況絕對值得投資者注意並考慮部份套現離場。若果加入上證指數,則香港和美國都比下去了。上證指數只一年就升了超過137%!而納斯達克指數花了5年時間,最多才有129%回報。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不及美國過去幾年逐漸回氣,但股市一年間飆升137%,足足是美股5年的回報!價值投資者若察覺港股和A 股短時間大幅追貼美國1年和5年的回報,大概會考慮急速升勢後的回落風險,套現部分利潤離場。畢竟,以回報線觀之,這並非合理的價值投資回報線形態 。(價值投資每年的回報率相對低(難以媲美細價股殼股),但連年保持穩定增長,日子有功,回報驚人。回報線的形態是隨年月穩定向上增長,當中波動細,好比過去5年的納指形態。)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