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香港

  • 【雜談】如果人生只剩兩星期…

    佔領運動持續超過20天。我去過金鐘,銅鑼灣和旺角的佔領區,看到毫不一樣的香港。『遍地開花』和『長期佔領』不是任何人當初能預計的。有誰估到向來政治冷感的香港人,會瞓街超過20天?而股市經濟交通等,基本上正常運作,不受影響。看著香港的轉變,投資交易之外,會思考人生。 Steve Jobs 曾在Stanford 的畢業禮演說, 談及人生的 3個小故事.  這篇演說令人印象深刻, 我曾看過很多遍.  除了”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他提及的一個生活『小錦囊』,我也會間中拿出來用。 Steve Jobs 會對著鏡子,問自己若這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他是否仍會做當下的事。如果持續一段日子的答案是”No”,他就知道要作出改變。畢竟,人生短暫,要花時間在自己有熱誠的事上。 對這個的小錦囊,我會改動方式&內容: 不會對著鏡子問(這太令人分心,難以專注思考)  改變時長 - 3個月,1個月或2星期。(3個月給人的感覺是還有不少時間完成很多事,可以計劃。1個月或2星期屬「合理短暫」的時間,逼著自己focus 最重要的人事物)  除了『是否做當下的事』,加多一條問題:時間會怎樣花? 我慶幸 – 我會繼續做當下的事,而時間的分配,也許和現實中相差不遠,倒是要多花一點時間聯絡好朋友。如果想像只剩2星期的時間,篩選之後想見的人,除了家人親戚,就是曾經誠懇交心的朋友。他們在人生中不同階段出現,中學、大學和工作後認識的人。有些仍保持緊密聯繫,有些則因為居於外地而較少聊天,有些則是工作忙或業務少交雜而疏於碰面。有趣的觀察 - 名單上的人,與時空和領域(何時或甚麼情況認識)無關,而是感情是否深厚(即便現下淡了) 以及共同經歷有關。 這個練習找出的,未必是最喜歡或最常接觸的人事物,而是重要的人事物 - 當時間有限,願意分配多少時間就體現了重要性,而重要性與接觸的頻密度,未必有很強的correlation。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本土遊記】移民的後代 -香港歷史博物館

    美國友人回港探親,不必到旅遊景點、不熱衷戶外活動(太熱)、不需要整天逛商場。聚會時除了吃喝,其它節目確實花心神。幸好友人提出museum,我們選了香港歷史博物館。 此館介紹獨有的本土文化,例如門神,廟會,茶樓,嫁娶等,亦模擬長洲搶包山、客家人的住屋、粵劇舞台和後台化妝等。複製的裝飾十分精緻,外觀、衣服、雜物佈置、破爛牆壁等,真有當年的文化味道。這是很有趣兼值得一看的展覽。 看過本土的鄉村和藝術文化之後,博物館介紹香港的歷史,從漁港到鴉片買賣,再到殖民地,然後是三年零八個月,還有制水及天災(山泥傾瀉),到最後是回歸祖國。館內將50至80年代的小巷藥店,米舖茶樓,涼茶鋪和車衣房,還有富家豪宅等呈現眼前,就似真的走過香港數十年。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讓予英國治理。館中的短片指,英國人其實頗為不滿 - 香港是荒蕪之地,不像廣州和上海般是繁華城市,難以有貿易。香港島對英國而言,只是接近中國的一個入口,但荒涼程度則似是得物無所用。香港的原住民人口極少,大多是移民。南京條約之後,香港經歷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當時上學的人數由十多萬急跌至4000多人。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數年間的上學人數急增至40多萬人,隨後工業興起,香港的工業欣欣向榮。 誰又會想到香港一個小小城市,後來在國際間闖出名堂,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呢? 我記起早前看過The Startup Nation 的讀後感 - 重新認識以色列,說移民的國家就是創業家的國家。以色列之外,香港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經濟奇蹟。 若果香港人多是移民的後代,我估的確沒有甚麼『紮根』的觀念。移民的特質是願意冒險,敢於重新來過,而且靈活變通。 突然間,我明白香港人為何多年來都給人『政治冷感』和『執輸慘過敗家』的形象, 而且被指為文化沙漠。本來,香港就是沒甚麼歷史的地方。而走難到香港的移民,在掙扎中求存,當然『怕執輸』。難道移民會有時間和心情附庸風雅一番? 香港歷史博物館是假日好去處,現時更有九巴和清朝皇族的服飾展覽。環境寧靜又能與友人消磨數句鐘。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