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創業

  • 學習於娛樂 推介好書和數學遊戲apps

    學習於娛樂 推介好書和數學遊戲apps

    今日書展開鑼,友人新書《中產必須死》(高天佑著) 和《初創起義》(尹思哲著) 終於出爐,引頸以待多月啦。雖然早前有 VIP 預覽部份內容, 始終不及兩本實體書在手。一本談如何在新世代自處,尤其是中產須「置諸死地而後生」,可謂「生存指引手冊」;一本訪談本地科技初創公司創辦人,人物個性和成長故事引人入勝,書展必買。 至於海外作者,6月新書有大前研一的《世界經濟的新解答》和吳軍的《見識》。日前買回家未及看完,但兩者均是質素保證。大前研一指全球經濟再沒有龍頭,而且受政策左右,投資思維要從過往的追溯本源了解成長潛力,擴闊至解讀政策訊息和影響。至於吳軍的新書,不再集中講大數據或人工智能,涉獵範疇廣,談商業和人生智慧。 近日收到信用卡推廣電郵 - 去書店購物過千元,可以免息分期付款…  在互聯網盛行,知識免費傳播當道的世代,書本竟然成為「奢侈品」需要容許分期付款,以鼓勵消費。時值暑假,估計相關推廣主要針對教科書吧! 其實實體書之外,Google Play Store 和 Apple Apps Store 都有很多教育應用程式,好玩有趣,讓孩子寓學習於娛樂,可能是書本外的另一選擇。 上週在RISE Conference 訪問了香港人投資兼參與,總部位於馬來西亞的Zap Zap Math.  顧名思義,是數學教學程式,最特別之處是以透過遊戲,教導和灌輸數學理念和邏輯,目標用戶是5歲至12歲的小孩。公司去年9月募資約千萬港元,至今超過300萬下載,目前美國是最大市場,其次是中國。 Zap Zap Math 近月改變銷售定位,由B2B 轉為B2C,除了數學遊戲程式更個人化更貼心,亦有助父母和老師認清孩子的學習進度。而孩童由過往缺乏耐心,只花3-5分鐘,提升至每次花約20分鐘,部份學校更以Zap Zap Math 作為補充練習。向來學習效果和動機掛鈎,若是自發兼感興趣,就事半功倍。據知公司現正募資,以盡快佔據美國和中國市場。 早前股市大挫後逐步企穩,本欄曾詳細分析的IGG (0799) 和茂宸集團(0273),這兩週強勢回勇。基礎分析的好處,是投資者為公司摸底後較易坐得穩,希望讀者有所斬獲。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週末雜談:「取勝之道」、微信Shake 出iBanker老公、愛與時間

    先前的週末書介Facebook Like 數倍於股票分析文章,今次再接再勵,週末雜談三則。(一) 從打波的取勝之道到創業投資 以往和契姨甥仔打波都是隨意玩樂,今日計分比賽,沒有玩發球權,而是直接得分制。我們主要的得分(失分)位,多數是落網、出界和發球失誤等等,很少是技術取分。原來『取勝之道』不需要卓越球技,而是要致力減少失誤。這道理顯淺易懂,似是老生常談。友人說世間每一件事本是如此。我不認同 -「取勝之道全憑減少失誤」只適用於有清晰規矩的項目,例如比賽和考試。若套用在投資領域,只是部分適用。如果是科技創業,則根本不合用。 先說科技創業,這領域沒有既定的『成功方程式』,所以減少失誤等同要減少嘗試。Startup 為找出成功的道路,需要”fail fast” -越多失誤等同越多學習機會(lesson learnt),有助找出正確道路。我想它們需要的不是減少失誤,而是加快失誤的速度和減低失誤的規模(magnitude)。若果能快速兼小規模地犯錯,並學到教訓,應是較理想。 至於投資領域,則未必需要像科技創業般不斷地小規模犯錯。因為投資的成功方程式很簡單:低買高賣(較複雜的衍生工具和期權等,暫不在討論之列)。可是選股和買賣需要捕捉時機,而這部分不容易有清晰的規則。所以,很多投資者訂立交易守則,例如止蝕位等於整個投資組合的2%、連續3個交易蝕本就離場休息等,就是為了減少失誤或減輕失誤的程度,保存實力。從這角度看,較易了解交易守則的重要性吧。 (二) 補習國際化、年青人的常識、WeChat Shake 出 iBanker老公 早前朋友聚舊,席間有電視台編劇、digital & social strategist 、公司秘書和兩位老闆 - 專責舊樓收購&重建酒店,以及跨區補習社。整晚飯局的話題新奇有趣。除了電視台的明爭暗鬥、港視的拐角手法、和名牌配對公司的營商手段,印象最深刻是 補習社的經營模式  朋友的補習社從幼兒學前班到高中DSE考試都有。我本以為學前或幼兒班的家長最願意付錢補習,卻原來是小學生的家長最樂意送孩子去補習。這類別的市場需求較大,可是並不是利潤率最高。為甚麼?因為補習教材都是franchise,需要拆賬。教材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較受歡迎的日本和韓國,而最多franchise 教材的學科,是數學。 我驚訝 - 以franchise 教材的數量和國際化程度,補習市場較我印象中的『老土單對單』或『明星教學班』成熟很多很多。而營運者面對的是國際市場,不是本地市場。 新一代 大學畢業生沒有common sense 據聞一位到外資銀行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需要貼郵票寄本地信。可是,公司沒有平郵郵票,只有空郵的。郵票面值不對,他的處理方法是:將空郵郵票撕開兩分,只貼一半在信封…   另一位面試市場推廣職位,回答處境題:如何推廣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手袋品牌,竟然答:和Chanel crossover…   辭職沒有信、沒有電話、沒有會談,只有一個whatsapp message。如果公司拖拉不簽合約,whatsapp message 通知辭職很合理。但我問得很清楚,他們早已白紙黑字簽了約。既然開工要簽字,離職需要遞信或較formal 的交代,屬合情合理吧~ 年輕一代最輸蝕的是: 創意低 - 大概和熱愛玩電子遊戲有關。他們只需要跟著攻略過關,不需要動腦筋有新意 抗逆力較低 - 沒有會考,一條龍讀到中學最後一年才有DSE,令升不到大學屬大多數。而這個人生挫折,不是每一個都有能力面對和處理 我不肯定上述comment 對年青人公道,但聽完真的會笑和 O嘴 微信Shake 出 iBanker老公 女同事微信Shake (識)到iBanker,wechat 一段日子後見面拍拖,認識僅4個月便籌備結婚。閃婚不是未婚懷孕,也不是熱戀糖黐豆。而是4個月內,iBanker 在微信又再shake…

  • 信報『創業救港』論壇點滴:中國的手遊市場

    科網熱吹了好一陣子。除了新股上市,大小併購,越來越多人對科網創業感興趣,就連走政經路線的《信報》,也在周三晚舉辦了《創業救港》的論壇,請了6位嘉賓,包括科網創業家,天使投資者和推動本地startup 的中介人。對談環節的內容很實在,尤其是創業人誠實地分享自身經驗,讓觀眾更了解科網公司的營運模式及挑戰。 分享所見所聞之前,請問你玩過甚麼手機遊戲? 我估有來自芬蘭的Angry Birds, 美國的Draw Something 和英國的Candy Crush。至於本地薑,即使沒玩過都一定在新聞看過極受爭議的《神魔之塔》。 那晚,《信報》沒有找《神魔之塔》的創辦人,而是請來1999年創辦拉闊遊戲的高重建。在Nokia 手機熒幕仍只有黑白色的年代,拉闊主攻內地手機遊戲,我能夠想像高重建多麼具有前瞻性。拉闊的旗艦產品是《帝國Online》,是中國移動指定10大遊戲開發商之一,曾穩佔遊戲界第一第二席位。 主持人問:是否香港市場太細,所以打內地市場?高重建直率回答:因為洗濕了個頭。 這種率直的態度,讓觀眾了解市場現實。媒體報道,截至2012年底,中國的手機遊戲市場用戶已達2.86億,較2011年上升62.5%。至於市場規模,更達到58.7億元,較2011年增長80%。這是高速增長的龐大市場! 席間有人問:遊戲都是免費下載,到底怎麼賺錢? 高重建指免費下載的遊戲,都有可以付費購買的寶物。在中國,如果玩家花數萬元就能買光遊戲內的所有寶物,這個遊戲設計會被認定有問題。現在的遊戲,玩家需要花費數十萬元才能買盡寶物(全場嘩然…) 而遊戲開發商都朝這個『坑』的深度開發,讓極少數的付費玩家『養起』整個遊戲。我搜索中國手遊玩家的背景,約93%玩家的每月收入少於3000,5% 玩家的收入介乎5000-8000,只有約2%的玩家月收入高於8000。 後來,高重建談到《神魔之塔》。他指這是劃時代事件 - 香港開發商將ego 放得很低很低。在中國,遊戲開發商開宗明義走不同路線:漁翁撒網式的多產小製作、荷里活式的慢板大製作、專門抄襲的快速製作等。香港嘛,比較保守兼忠於原創。他提到拉闊團隊不愛抄襲,即使只是內部移植-將《帝國Online》從舊式手機版本升級至智能手機版,本以為畫風、遊戲、玩法都基本相同,怎知道移植之後,整個遊戲就似改頭換面…  他形容自家團隊那種『不抄襲』的觀念,是『非常離譜』的程度。 我相信他的話。這並非不支持原創,正如另一位嘉賓Ray (9Gag 共同創辦人) 所講,撇除道德觀念,應該思考的是『為甚麼別人的遊戲/ 產品』會成功,多加學習然後加進自家的產品。而Keith (Coachbase 創辦人) 則說開發app 的成本越來越低,App store 越來越多應用程式,重點是市場推廣…  我想起投資者喜愛的騰訊 - WeChat 抄襲Whatsapp 和Talkbox,主要在市場推廣下功夫。 遊戲之外,高重建提及『內地的人才薪金低』是不合時宜的想法。人才也許起薪點低,但往後的加薪幅度極快追上,絕對不便宜,所以別為了『薪金支出低』而遷往內地。真正想打中國市場的創業人,要麼All-in,要麽不去。若果只有一個co-founder 長駐內地,是極難成功的。 雖然我不知道這些活生生的科網創業人體會如何幫助投資者,但投資不只看數據,用WeChat 和玩鬥地主之外,聽資深科網創業人的經歷,絕對有助了解行業的發展和生態。《信報》舉辦專門探討科網創業的座談會,有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