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hash rate

  • 再談加密貨幣、挖礦兼ICO

    2018年首個星期港股和美股造好,投資人新一年都有個好開始吧。股市之外,近日鬧哄哄的是加密貨幣市場。Facebook 更不時看到相關貼文 - 尤其是財演天花亂墜地唱好、前高官開腔直指是大泡沫…  到底加密貨幣是甚麼一回事?筆者才疏學淺所知有限,但即管拋磚引玉為文探討。 上週五有機會參觀一家本地挖礦公司,同行除了友人,持有長者卡的家母亦不甘後人隨行八卦。家母多年來是價值投資信徒,對於新產品新科技不甚了了,卻樂於見識學習。平日在媒體看到「挖礦很耗電」、「內地禁止挖礦免電力虛耗」,她都無法想像理解。當日看見小小一個房間,放置了約20台小型機器(每部體積約2-3支樽裝蒸餾水),具備散熱設施,溫度超過40度,才明白「耗電」的意思。據說每部機器的耗電率大概是一個普通住宅單位的八成電量,若果沒有散熱設備,房間溫度會高達80多度。筆者一直以為GPU 是最快速的挖礦晶片,卻原來不是。倒是晶片數量直接影響速度和挖礦成效。 至於挖礦的能力,並非以加密貨幣的數量估算,而是用hash rate 量度。網上有很多此類計算機,只要輸入hash rate,再選擇加密貨幣種類,就能計算每月挖礦成績,數目一清二楚。該挖礦公司的特別之處,是有演算法決定挖哪一種加密貨幣(不是比特幣或以太幣)的效益最高,實時根據貨幣價格走勢、兌換率和挖礦難度計算,每10分鐘調整資源運用。現時市面上有超過1000種加密貨幣,該公司評估潛力後選定了20多種作挖礦對象。可惜他們不願公開名單,大概是免得挖礦成本低廉時增加競爭吧。 家母看到前高官指加密貨幣是大泡沫,而且認為美國推出比特幣期貨買賣屬不負責任的報道,也命令筆者一讀。報道內容大概是各地政府未來禁止或不承認比特幣,該幣自然會損失其價值。另外,比特幣的供應並非真正有限 - 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加密貨幣取而代之。 話說在前頭,筆者未對比特幣作深入研究,而且沒持有比特幣,只持有以太幣,下述文字並非鼓勵公眾炒賣比特幣。 不論比特幣或以太幣甚至其它加密貨幣,現時都非政府認可的貨幣。用它們作交易,好比以物易物。它們的價值並非由政府賦予,即便全球政府都不承認加密貨幣為交易單位,只要市場有人接收並願意以物易物 - 情況好比信用卡積分、飛行里數、年代久遠的閃卡,這些加密貨幣就有其價值。至於「物以罕為貴」以及「有替代品等同不值錢」,世上大概有很多罕有產品卻賣不起價錢,亦有大量產品有極多替代品,卻仍然有辦法叫價高昂。最簡單易見的例子,是女士用的包包,便宜至幾百塊,貴至過百萬,而男士最愛的汽車,同樣下至十多萬,上至幾百萬都有。由此可見,沒錯供應會影響價格,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有替代品並不能說明價格必然往下走。 另一個影響加密貨幣價格的因素,是流通性。去年其中一個最熱門的字詞,是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這好比IPO,但首次公開發行的並非股票,而是新幣種。就像股票由法定貨幣作後盾,新幣種則大多以比特幣或以太幣作後盾。大部份ICO 都由非牟利機構發行,除了要規避「非法公開集資」的罪名,其實整個機制值得思考 - 因為大大打破資本主義的常規! 現今社會貧富懸殊,有錢人持有的資產(例如物業和股票),可以不斷升值,至於未有資產只持有現金的人,則面對貶值問題。這導致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而ICO 的機制,卻不需要任何股東,只要新幣越來越流通,所有參與者(即持有新幣種的人)都能享受新幣升值的利潤,根本不需要持有股份(資產)。越多人參與,社群越大,不單沒有分薄利潤,卻有機會令所有參與者獲益。這個概念夠破壞性也夠創新吧!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