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GoGoVan
-
負利率罕見 遊戲規則變
上週提及粵海置地(124) 交投量突然變活躍,原來是有春江鴨。上週二晚集團公告深圳舊廠房更改土地用途申請已獲批,未來可作房地產發展。端午節前後,恆指連續四週造好,累升1323點。本週一卻大跌529點,單日蒸發早前的四成升幅。觀察所得,下跌的速度一般較爬升快得多。近年恒指單日升跌幾百點似乎已成為常態,投資者亦見慣不怪,倒是要學習如何應對這類大幅波動市。世界在變,再優秀的投資方法和工具,都需要進階版。所謂進階,是保留原有的基礎框架,微調可變動的細節,大多數情況已能大大提升效益,而間中亦需要檢視基本原則。 早前筆者參加科大余家林副教授的講座,探討負利率環境下的投資。余教授清楚指出:絕大部分的金融模型,都建基於一個假設:無風險收益率(risk free rate) 等同存款利率,並且大於零。只有當假設成立,而期望回報率勝過存款利率,金融模型的推論才成立,並作出較為貼近現實的預測和估值。若果無風險收益率變為負數,大部份模型的最基本假設便失效。負利率在歷史中屬非常罕見,由於相關數據有限,令人難以按經驗推斷在非一般的負利率環境下,投資人是否還能相信那些金融模型的演算。價值投資者很少使用金融模型為公司估值,而利率正或負大體不影響對個別公司或行業前景的分析。提及余教授的分享,因為他點出了一個明確事實:眼前的外在投資環境,和過去幾十年很不一樣。究竟這等罕見情況下,以往行之有效的推算方法,是否仍會切合投資人期望,是值得深思的事。 除了投資環境,科技界的破壞性創新,亦建立了全新的遊戲規矩,衝擊傳統企業。本港有很多call 車app,公眾較熟悉的包括Uber,GoGoVan 和 EasyVan,而Uber 的估值超過625億美元。以往筆者認為用戶和司機對Uber 沒有loyalty,而且市場的替代品很多,除了其它call van app,還有快的app,難以理解Uber 的極高估值。除了綁定信用卡外,看不到Uber 有任何壓倒性優勢。近日筆者有新體會 - call van apps 和call 的士 app,只是改進原有的產業的溝通模式,令司機和乘客更有效配對,減少資源浪費(如乘客等車和司機在街上兜客的時間)。只有Uber 開發了一個新市場 - 讓過往無法收費載客的私家車,成為帶來淨現金流的工具,釋放了資產價值。一下子全世界的私家車,從以往的不斷折舊,瞬間成為生財工具!這就是Uber「破壞性創新」和值錢之處,並帶來深遠影響。這種服務俗稱「白牌車」,舊印象是安全性較的士低。但Uber 要求司機為房車登記,乘客的信用卡又已綁定,加上app 能即時追蹤行車位置,融合科技的「新型白牌車」,縱使未能完全杜絕不法之徒,至少大幅提升司機和乘客的旅途安全。Uber 完全顛覆了現有的交通營運模式。 另一個例子是加拿大Walmart 週初宣佈停收Visa 卡,理由是Walmart 未能就Visa 收取的手續費達成共識。一直以來信用卡的龍頭大哥是Visa 和Master Card,亦因為廣受客戶所用,若果商店堅持只收debit card、現金和支票,大概會因為未能提供方便的支付方法而流失很多客戶。於2009年成立的美國公司Square (NYSE: SQ),為中小企提供簡便的POS (Point of Sales) 系統,包括硬件軟件,降低商戶接納信用卡付款的成本和程序。由此可見兩大信用卡公司在電子支付的壟斷地位,但這種能「壟斷」能持續嗎?據筆者所知,內地的移動支付發達非常,大部份人使用微信錢包和支付寶。簡易的程度是,光顧路邊的小型士多店,都不需要付現鈔。只要智能電話在手,掃描QR code,便能即時以微信錢包結賬。這不單止適用於士多店,就連搭的士在餐廳吃飯交水費電費保險費等等,都可以使用微信錢包。這種移動支付和電子錢包越流行,兩大信用卡公司的優勢將逐步降低,因為電子錢包除了綁定信用卡,也可以綁定銀行卡, 又或直接存入現金。移動支付改變了現有的付款習慣 - 由碌卡簽名,變成簡單地scan QR code,或者簡單按一鍵就完成交易。相比信用卡,更方便快捷,甚至可能更安全。 當遊戲規則改變,業界players 都需要調整策略適應新環境新規矩。不論交通運輸、電子支付抑或財務投資,都需要與時並進。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新一代司機寧選call 台不要apps
昨日是長假期後第一天復市,恆指窄幅上落,市場交投不活躍,截至午市成交約350億。近日未見奪目或極具話題性的公司業績,既然長假嘆慢板,筆者姑且分享對共享經濟平台 AirBnB, Uber 和 GoGoVan 的觀察。上週初有事與家人到柏斯,順道旅遊。自從有 AirBnB,出遊都會租住apartment。除了空間較酒店寬倘,有露台廚房洗衣房,也因為選擇多、地點方便兼價格相宜。AirBnB 團隊的創業故事,在此不贅。單從巴郡開股東會,畢菲特都建議參與者透過AirBnB 訂房,可見其普及程度 - 不單止年輕一代選用,而是涵蓋老中青市場。 Uber 初出台時被形容為「房車界的AirBnB」口號,理念一聽就懂了。去年12月,紐約時報按集資額估算Uber 市值625億美元,確實是水漲船高,但Uber 至今未賺錢。本來初創企業為搶市場而燒錢是常見的事 - 新世代的科技業務大多有贏家通吃 (winner takes all) 的特質,但筆者至今看不清Uber 的優勢。它不同於AirBnB 能開拓新市場 - 土地是有限資源,物業無法移動。過往外遊時若指定某一區,酒店的選擇有限。現在多了人願意出租物業,供應和選擇都增加了。另外,本來只作長期租約的物業,多了一個渠道短期出租。例如這趟柏斯之旅,幾間心儀的apartment 都沒檔期,最後由物業經紀(這次的AirBnB 戶口管理人並非業主) 代為挑選建議。AirBnB 平台上,每間屋的佈置和賣點都各具特色,沒有統一標準。相較之下,Uber 的載客服務水平傾向統一。此外,AirBnB 平台的屋主或租客,比較在乎對方曾獲得的評價,例如租客是否手腳乾淨齊整不會半夜開派對,屋主會否放飛機待客有禮不冒犯等,社交平台為雙方提供了具價值的資訊。至於call 車服務,由於服務時間短,社交平台評價的作用相對小。此外,Uber 有很多競爭對手 - 除了的士和公共交通工具,還有其它類似的apps,入場門欖低。Uber 與替代品的差別(不論是價錢或服務水平) 確實有限,不見得越發成長能提升規模效益,筆者不明白Uber 如何擁有贏家通吃的特質。 提及Uber,今次出行的行李較多,所以選用「間接競爭對手」GoGoVan。筆者沿途向司機搭訕,了解最新市場狀況。司機很年輕,入行只4年。原以為對他而言,越多apps 等同越多order 越方便,怎知道他根本不用EasyVan (與GoGoVan 極其類似的app)。聽他娓娓道來,是EasyVan 搶單有時間限制 - 見到order 需要等幾秒至十秒,不能即時搶,屬極不方便的機制。而他又發現部份與EasyVan 相熟的司機不受限,隨時隨地都可以搶到單。無癮之極,也就不用了。 撇開不同品牌的call 車app,由於需要駕車時金睛火眼看著電話搶單,司機認為會危及交通安全。即便車停下來或休息時才搶單,也因為要眼明手快按鍵,致精神緊張卻零娛樂性,等同無法放鬆,套用司機的說法:慘過打遊戲機。更要命的是,他竟然認為傳統call 台有其優勝之處。因為按地區分配order,不需要搶單,感覺較舒適公平。唯一的考慮是入會要先付$3,000 (已包括一個月會費),其後每個月又要付$1,400,相對零會費的call 車 apps,選用 call 台的成本較高,而農曆新年後一般較少order,所以司機待4月才會考慮付費上call 台。 之後聊到整個行業生態。司機認為app 只是方便用戶(需求面),對他們(供應面)的幫助不大,不覺得收入因此多了,反而認為整個餅給分薄了。因為入行門欖低,多了新手司機,包括家庭主婦都參與其中。而新手由於經驗少又沒有熟客,會降價「頂爛市」。此外,過去幾個月生意差亦與整體經濟有關 -少了內地旅客和水貨客,等同購物的需求低了,於是少了店主call 貨車運貨。由於短期看不到經濟會明顯改善,他思考轉型或開拓新客源 - 例如包車拍婚紗照。 貨車司機的一席話,側面反映了call 車行業的生態和挑戰。筆者認為call 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