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Exit
-
iPhone X 的啟發:自由出入場是投資人的大優勢
蘋果推出10週年紀念版電話 iPhone X,最搶眼的新feature 是3D 臉部辨識開鎖和無框大屏幕。當公眾眼光聚焦iPhone8 無驚喜、iPhoneX 近萬元、十年前 iPhone 奠定新時代等… 筆者最大的感想是:世界行得很快。如果八至九年前就開始做app,食正條水商機處處。若遲至近年才搞app,要突圍而出便困難很多。幾年的差異,足以影響整個業務的發展和規模。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自由買賣的股票市場,是極大的優勢,投資人要好好運用。 Nokia 曾是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Blackberry 則曾在商界獨領風騷。十年前 iPhone 的出現,正式踏入智能電話時代。其時可以勉強對抗 iPhone 的,是Google 收購了的Android。兩者最大的分別是:蘋果一條龍由軟件到硬件都是自家出品,Google 則單單負責開發軟體,再讓各手機硬件製造商設計電話 (現在坊間的Android 手機林林總總,款式型號品牌極多)。Google 當時最主要的業務是搜尋器,從未參與過手機市場,談不上穩佔一席位。行業老大Nokia 不賣帳,聯同Microsoft 推出自家系統的智能手機。而Blackberry 標榜保安性能,主攻商業客戶,眼見iPad 越來越受歡迎,也研發自家系統的平板電腦。結果有目共睹,Nokia 和微軟強強聯手,加上大量資金,並不代表效果好。而黑莓仿效蘋果一條龍研發、設計、製造軟硬件,亦非一時三刻輕易學得來。智能電話市場只剩下 iPhone 和Android 機分庭抗禮。 當年若持有Nokia、Blackberry 和微軟股票,投資人會持續向這幾間大企業投下信心一票嗎? 企業發展需要時間,一兩年難以看到成果。若市場觸覺不敏銳致錯失先機、或經營策略失誤,與競爭對手的距離會越拉越遠。價值投資向來講求長時間參與,投資人甚至需要以營運者的立場思考企業的發展和價值。其實,股票市場最大的優點是夠流通可隨時買賣,又可以分散風險。 投資人若看不通透蘋果、Google、Nokia、Blackberry 和微軟的戰況,可以全部股票都買,反正最後總有一家跑出。又或選擇避開風險,全部都不買,等戰況明朗才押注增長快前景好的公司。 當年Nokia、Blackberry 和微軟的管理層,看到 iPhone 和Andriod,認為自身的資源、規模、經驗和團隊,沒理由趕不上這個浪潮、鬥不過兩個智能電話系統。他們選擇落重本自家研發。那份決心、魄力和能耐,讓人肅然起敬。的而且確,身處行業風眼中,見到新市場和競爭對手,必然參與而非退縮,簡單說:大企業沒有選擇沒有退路,只能選擇建立自家系統一爭長短,或直接為Android 設計手機。以此觀之,企業的靈活性非常低 - 不跟風,難。業務轉型嗎? 更難。 股票買賣則極度靈活。投資人沒有企業管理層的限制和煩惱,可以隨時隨地入場、離場再入場。大企業則完全沒有「靈活性」的優勢 - 研發方向定了,必須按計劃進行。不能上個月才決定自家研發,下個月就改為設計android 機(其實可以同時進行,但資源會被分薄,最後影響兩個方案皆達不到最佳效果)。 投資人不必如企業管理層般面對無日無之的營運挑戰,也不必長時間押注幾個大項目,卻依舊能透過買賣公司股票參與,並分享盈利成果。這是很幸福很幸運的事。而公開市場的機動性,勝過很多的投資渠道,例如風險創投基金,就必須和企業共同進退一段時日。 既然知道公開市場的靈活性優點,值得思考如何運用和發揮功效。筆者並非鼓勵投資人經常性出入場 - 不是買賣次數多回報就高,甚至可能提升出錯的機率,而是靈活性可協助投資人在賺取回報時,降低承受的風險。世界並非每一個股票市場都可隨意出入場。國內的A 股市場就不是自由買賣、新加坡股市則往往流動性不足。香港股市可以自由買賣,是投資人的優勢兼福地。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主動行之才有「靚Exit」?
本文見報日是公眾假期,加上週一勞動節假期,三天只有一個交易日。既然沒甚麼貼市資訊,就清談一下「哲學問題」:Exit。 很簡單的一個字,實質需要大智慧。而投資之外,”Exit” 在人生中也佔據很重要的位置。 交易買賣有進有出,決定賺錢或蝕錢是離場一刻。至於人生,如果每每等到臨死才埋單計數,應該太複雜也太遲。人世間幾十年,滿滿都是入場離場的決定,不論人際關係、學術事業、生活嗜好、財富管理等,每次要Exit 得「靚」,都不容易。傳統教育只談選擇和入場,跟著是教堅持,很少提及如何離場。筆者唯一想到與exit 有關的中文諺語只有:「急流勇退」、「伴君如伴虎 」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曾經從書中看過,人的情緒具備協助大腦做決定的積極作用。若果心如止水,面對各種選擇,大概無法下決定。而人的天性偏好安定,好端端未必想轉變。那麼 exit 都是狀況不佳、情況不穩才發生嗎?要是這樣,大部分的exit 應該很難做得「靚」 - 因為都是「無可奈何被逼離場」。據說初創企業的最佳融資時機是不等錢花的時候,也許最佳的exit 時機是可以留下的時候。重點是有選擇時主動為之,才不會心急亂做,可以理智行事。若果等到raise fund 或exit 變成唯一選擇,那麼融資條件一定辣、離場時機肯定差。 何謂 「靚 exit 」? 如果離場不會令人元氣大傷、又不會帶來深遠負面的影響、兼留有後路甚至帶來更多選擇,就算是good exit。套用在投資買賣,即是不會虧大本、又不會拖累組合長遠增長或破壞名聲、兼不阻礙未來再入場,甚至令資金流轉更快或引來更多資源,就稱作good exit。那麼如何才能做到good exit? 最大的難處又是甚麼? 若果exit 不是情非得已,而是主動為之,那麼由情緒導致未能成為good exit 的機率會減少,EQ 並非大挑戰。「時機」倒是不容易掌握 - 既然不是非exit 不可,如何衡量去或留? 常見的方式,是比較潛在回報和風險。但兩者都存在不確定性,尤其市場行為並非十足理性,行為受雜音、傳聞、期望、恐慌等影響,所以都不好算。其實估值可推算出一個範圍,但何時到價未可知。風險則可按個人最大承受能力作底線。所以簡單的離場準則,是先為最壞情況封底,總之一碰即走。至於估值到價是否離場,則難以有統一答案。大家都知道要「Let the profit runs」。而 good exit 並非以賺蝕衡量,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蝕錢但離場夠早,不深陷泥沼,肯定是good exit。情景轉換為常態,則早離場未必好。如果莊稼未成熟就收割,錯過未來大豐收,即便獲利離場,都不是good exit。所以「時機」很重要,卻難以捉摸。 人無法預知未來。所以,大概也不必期望或追求exit 都處於好時機。反而該想辦法避免和彌補「非最佳時機離場」的缺憾:損失多於預期、錯過未來利潤、未能有效運用資本、不確性持續和提升等。應對這些「缺憾」,需要風險管理,例如設定較低的離場風險百分比、減少每宗交易投入的資本,又或縮短資金鎖在市場的時間。另外,需要有再入場機制或嘗試分段離場,以免錯過後來的利潤。至於如何有效運用資本,以及面對持續提升的不確定性,也許可以使用槓桿或對沖。篇幅所限,未來有機會再細談見過的策略。 補白:上週提及美國的AI Online Conference 有多個明星級講者。勞動節長週末,凌晨時分筆者不睡覺都參與。除了技術性講題,Sam Altman (Y Combinator President) 預測人工智能和機械學習的發展,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少了員工薪酬的部份),最後剩下的主要成本是電力支出,而這會令生活指數下降(少些錢也能擁有同樣的生活質素)。據他觀察,這一代最醒目的年青人,進大學都選修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所以,他估計人工智能和機器全自動化世代,並非太遙遠的事。若AI 時代來臨,投資者也許要重新思考手上的資產會否仍像現在般保值或具備升值潛力。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