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call 台
-
新一代司機寧選call 台不要apps
昨日是長假期後第一天復市,恆指窄幅上落,市場交投不活躍,截至午市成交約350億。近日未見奪目或極具話題性的公司業績,既然長假嘆慢板,筆者姑且分享對共享經濟平台 AirBnB, Uber 和 GoGoVan 的觀察。上週初有事與家人到柏斯,順道旅遊。自從有 AirBnB,出遊都會租住apartment。除了空間較酒店寬倘,有露台廚房洗衣房,也因為選擇多、地點方便兼價格相宜。AirBnB 團隊的創業故事,在此不贅。單從巴郡開股東會,畢菲特都建議參與者透過AirBnB 訂房,可見其普及程度 - 不單止年輕一代選用,而是涵蓋老中青市場。 Uber 初出台時被形容為「房車界的AirBnB」口號,理念一聽就懂了。去年12月,紐約時報按集資額估算Uber 市值625億美元,確實是水漲船高,但Uber 至今未賺錢。本來初創企業為搶市場而燒錢是常見的事 - 新世代的科技業務大多有贏家通吃 (winner takes all) 的特質,但筆者至今看不清Uber 的優勢。它不同於AirBnB 能開拓新市場 - 土地是有限資源,物業無法移動。過往外遊時若指定某一區,酒店的選擇有限。現在多了人願意出租物業,供應和選擇都增加了。另外,本來只作長期租約的物業,多了一個渠道短期出租。例如這趟柏斯之旅,幾間心儀的apartment 都沒檔期,最後由物業經紀(這次的AirBnB 戶口管理人並非業主) 代為挑選建議。AirBnB 平台上,每間屋的佈置和賣點都各具特色,沒有統一標準。相較之下,Uber 的載客服務水平傾向統一。此外,AirBnB 平台的屋主或租客,比較在乎對方曾獲得的評價,例如租客是否手腳乾淨齊整不會半夜開派對,屋主會否放飛機待客有禮不冒犯等,社交平台為雙方提供了具價值的資訊。至於call 車服務,由於服務時間短,社交平台評價的作用相對小。此外,Uber 有很多競爭對手 - 除了的士和公共交通工具,還有其它類似的apps,入場門欖低。Uber 與替代品的差別(不論是價錢或服務水平) 確實有限,不見得越發成長能提升規模效益,筆者不明白Uber 如何擁有贏家通吃的特質。 提及Uber,今次出行的行李較多,所以選用「間接競爭對手」GoGoVan。筆者沿途向司機搭訕,了解最新市場狀況。司機很年輕,入行只4年。原以為對他而言,越多apps 等同越多order 越方便,怎知道他根本不用EasyVan (與GoGoVan 極其類似的app)。聽他娓娓道來,是EasyVan 搶單有時間限制 - 見到order 需要等幾秒至十秒,不能即時搶,屬極不方便的機制。而他又發現部份與EasyVan 相熟的司機不受限,隨時隨地都可以搶到單。無癮之極,也就不用了。 撇開不同品牌的call 車app,由於需要駕車時金睛火眼看著電話搶單,司機認為會危及交通安全。即便車停下來或休息時才搶單,也因為要眼明手快按鍵,致精神緊張卻零娛樂性,等同無法放鬆,套用司機的說法:慘過打遊戲機。更要命的是,他竟然認為傳統call 台有其優勝之處。因為按地區分配order,不需要搶單,感覺較舒適公平。唯一的考慮是入會要先付$3,000 (已包括一個月會費),其後每個月又要付$1,400,相對零會費的call 車 apps,選用 call 台的成本較高,而農曆新年後一般較少order,所以司機待4月才會考慮付費上call 台。 之後聊到整個行業生態。司機認為app 只是方便用戶(需求面),對他們(供應面)的幫助不大,不覺得收入因此多了,反而認為整個餅給分薄了。因為入行門欖低,多了新手司機,包括家庭主婦都參與其中。而新手由於經驗少又沒有熟客,會降價「頂爛市」。此外,過去幾個月生意差亦與整體經濟有關 -少了內地旅客和水貨客,等同購物的需求低了,於是少了店主call 貨車運貨。由於短期看不到經濟會明顯改善,他思考轉型或開拓新客源 - 例如包車拍婚紗照。 貨車司機的一席話,側面反映了call 車行業的生態和挑戰。筆者認為call 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