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資金配置

  • 長線投資據動能換馬

    兩週前本欄提到資金配置就如汽車摩打,提升效果的重點是用盡性能,而非利潤最大化或風險最小化,否則一注獨贏或低息國債便是最佳投資組合。若能預測每筆交易的時限長短,自能計算和提升資金週轉率。除此之外,另一值得思考的是資產升值(技術分析用語是「動能」 momentum) 的速度和幅度。 價值投資人向來擅長發掘價值被大幅低估的股票,並且具備十足耐性,願意撇除時間因素,等待股價逐漸顯現潛在價值。整個過程,最主要的指標是價格。的確,這是最客觀簡單兼容易量度的指標。那麼時間的價值應如何量度?  3個月升30% 和1年升30%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價值投資法卻不曾著墨。難道時間對價值投資人接近零價值?相信人人都認同時間就是金錢,所以長線投資人也需考慮資金週轉率的問題。 本欄讀者大概注意到筆者一直偏愛平保(2318),長實(1113) 和復星(656),認為三者都具潛力兼穩妥,適宜長線持有。 本欄曾於平保作價約$35、$45 和$62、長實約$58 和復星約 $12 和$13.7 左近為文分析和推介;。提及過往文章,不是要自吹自擂,畢竟恒指今年升幅不俗,牛市賺錢相對容易,而是嘗試討論資金分配。翻看舊文,有段時間平保和長實每股股價很接近,約$60上下。假如資金平均分配,過去幾個月的回報相差頗大,長實現價不過$65,平保則不斷創新高(最高是每股$87.1),回報是約10% 和 45%。儘管兩者的估值和潛在回報接近,但近來顯然是平保更受追捧。 那麼投資人應否考慮將部分投入長實的資金,轉移至平保,以便對資金作更好的運用? 投資組合需要不同類別的股份,以便分散風險。長實的投資很多外地業務,平保的業務則集中在內地。投資兩者等同看好內地金融業務和歐洲及加拿大的能源和基建發展等。為提升資金週轉率和回報,投放更多資金在有強勢動能的股票,或會帶來更佳回報,但組合過於集中,均價被拉高的風險亦相應提升。如何從中取個平衡,是值得思考的事。另一個風險是動能消失(昨天平保曾跌穿$80),後加的資金又應如何處理? 價格和估值接近的股票相對容易比較,而復星股價銀碼較小,一般估計賺取幾成升幅相對大價股容易,是否值得考慮若動能出現,又從股價不上不落的穩妥投資短期抽調資金,順勢而行?世上無人有水晶球預測市場走勢,追求更佳資金運轉和回報率的同時,必定面對額外風險。 筆者相信資深投資人都自有一套分配資金的方法,卻未必能簡單清晰地列出規矩。這確實不容易,但若能定下一套標準,將有助提升未來投資的效率 - 有數據分析不同配置的效果,然後改善資金週轉率。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投資智慧就如醫生用藥

    何謂投資智慧? 家父有腦退化症,近日的求醫經歷,讓筆者對經驗和創新有深刻體會。老人科醫生臨床經驗極多,志不在完全治療腦退化症,而是透過藥物穩定病情和減輕病徵,盡量令家父和身邊人的生活正常兼舒適。簡單而言,腦退化症病人的起居飮食都需要人照料,日常生活節奏慢幾拍,晚間睡眠質素差影響全屋人作息。幾年過去,醫生建議再找腦神經專科醫生,若能用藥鬆弛肌肉,將提升行動靈敏度,減低吞嚥肌肉失控的風險。那麼即便有腦退化症,退休長者慢動作生活,亦是一種安享晚年。腦神經科醫生是退休大學教授,專長研究以非藥物激活腦細胞的技術,並多次獲獎。兩位醫生同樣仁心仁術,但取態大異其趣。 腦神經科醫生除了運用儀器激活腦細胞,面對家屬反映睡眠質素問題,兩次的藥方都著重令病徵消失,似乎沒考慮藥物副作用的問題。這大概是科研人員的個性作風 - 針對一個問題研發新技術,務求問題 100% 消失。而老人科醫生則是根據臨床經驗,配搭不同藥物取個平衡,只求改善病徵20% 至 50%,與病共存之餘,亦有較正常的生活。沒有任何一個指標會是100% 或 0%,而是30% - 80%,盡量減低風險和副作用,易於讓人接受就當贏。 筆者認為臨床經驗較切合實際需要,而這些經驗並非創新技術可比擬。藥物處方和創新技術屬於知識,而臨床經驗和藥物組合則是智慧。 據醫生所講,調整藥物組合並不簡單,因為是一個動態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人體有不同系統(例如情緒系統和肌肉系統),一種藥物對某個系統發揮作用,同時會和其它化學物質有混合作用,影響另一個系統。由於有互動作用,所以是動態。而如何改善特定系統,又不破壞其它系統的平衡(正常狀態),就需要經驗了。每個人的體型、對藥物的反應、所謂的正常水平都不一樣,如何調整藥物組合十分關鍵。而整個過程只希望有進步,而不是特定範疇拿100分。 投資智慧就是懂得在動態市場中獲取平衡吧! 管理投資組合,與醫生用藥的智慧如出一轍。要創新找方法去除所有風險(absolute return) 嗎? 又或單單押注某個上升股票贏開巷?有些對沖方法或晒冷式投資或曾經成功,但必定有副作用或有所犧牲。過往最有名氣的個案研究肯定是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 。精算策略讓回報接近直線上升,但突如其來的破敗讓人措手不及,破產收場。投資智慧需要持續保持動態平衡,接受風險和價格波動、分散投資、以時間換價值等,任何一個範疇獲得100分(例如all in 閱文、易鑫、眾安等博短期大升),又或零風險只持有政府債券,都非長久生存之計。總要不斷試著尋找平衡點,再持續改善(提升平衡點)。 世事大多數是「講就容易做就難」,尤其是動態平衡。帶家父求診的經歷,讓筆者警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難以被科技一夕取代。筆者很敬重花時間研究創新的學者,窮畢生努力尋求突破。近來常看到人工智能未來會取代不少工作,這或許是事實,但經驗依舊有其價值和實際用途。價值投資人除了buy and hold,多思考如何從閱讀之外,由實質操作獲取更多交易經驗,會有助累積投資智慧。畢竟要持續在市場取得動態平衡,非幾個普通程式能搞定的事。 補白:兩週前本欄指未來樓價難以像過去數年般嘭嘭聲高飛,大概只會跟隨經濟和通脹增值。但週一看到匯豐銀行減按揭息率的新聞,而政府又說討論申請退還印花稅的期限由現時6個月,改為9個月至12個月。兩宗新聞顯示銀行水浸,有條件持續低息貸款,資產仍然是資金好去處。而政府放寬辣招,讓樓換樓人士較放心去馬換樓。兩單新聞都有利樓市升勢,所以即便樓價未必再大幅爬升,升幅也應該絕不止於通脹率。特此修正。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資金配置如用盡汽車摩打性能

    過去一星期最鬧哄哄的,肯定是新股上市熱潮 - 由閱文到易鑫和雷蛇。閱文上市首日,開市不足半小時即最高升超過一倍。可惜筆者少有參與抽新股,錯過 easy money 當真呻笨。身邊卻有幸運兒,透過銀行認購一手(沒錯!僅認購一手) 並獲分配一手!獲利之外,最開心莫過於身沾如同中彩票的運氣吧!近日的新股熱潮,甚至令友人認為股市是否到頂應沽空恒指 - 連《都市閒情》也講股、地鐵車廂人人開AA Stocks。不過單邊沽空是高風險高難度動作,同時買賣相互對沖才較穩妥。其實,市場暫時未見轉勢,年底收爐前宜緊貼追蹤走勢。 投資除了分析選股、風險管理和離場策略,另一值得花心神思考的題目是資金配置。價值投資者的組合,一般不超過十個股票。一來好股難求,二來數目多便難以深入分析。由於投資期相對長,兼買賣不頻密,整件事較簡單,不需要經常調整資金比例。可是對於投資期較短,又或根據策略訊號交易,如何分配資金就是一大難題,始終數量和時機都是未知之數 - 系統每天有多少個訊號、每宗交易的持有期等,都不容易估算。若能將資金配置轉換成單純的數學問題,事情應會簡單很多! 最直觀簡潔的方法,是縮小目標範圍,減少訊號的數量。例如由全港股或全美股,縮減至標普500或納斯達克100指數成份股。不過減少訊號,依舊存在資金配置問題 - 不知道未來有多少個訊號,以及現時投資組合的持有期,應預留多少資金予未來訊號交易。 價值投資者是越有信心的股票,越願意投放資金。「信心」能夠量化嗎?例如根據估值和現價的差異、同業的升幅、業務潛在風險等,再算出加權比例?每位價值投資人大概都心裏有數,才決定投放的金額。但若要白紙黑字明確列出劃一標準則有難度,因為市場是動態的,最新資訊和價格走勢及各式各樣因素,都會影響估值和決定,而這些難以有統一標準。 筆者曾看過幾本關於資金配置的書,大多從風險配置作出發點,再計算每宗交易金額。雖然這未必適合個體戶,但似乎是一個好方法。近日卻另有啟發 - 投資組合不是要回報極大化,或風險極小化,而是用盡資金的力量。這就如提升汽車效能,目標並非駛得最遠或最耐用,而是想辦法用盡摩打(很多時都只用到性能的75%)。若要盡用資金,就要考慮周轉率和槓桿,當然亦要在風險和回報之間取得平衡。 將資金配置轉化為數學問題,並用盡資金力量,必需估算回籠資金的比例和時間。套用在交易系統,演算法要有方法估算清晰的交易持有期。即便未能全部買賣都有清晰的離場時間,只要部份交易能根據訊號有明確退場日期,剩下的就是簡單的數學問題了。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