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膠卷

  • 從日常生活探經濟熱度

    少了內地旅客,零售確實不景氣。早前在台灣閒逛,韓國品牌Teenie Winnie 在台北101 的旗艦店將關閉,全店3折,新貨4折!近日見到香港 Uniqlo 的優惠:凡使用獅子銀行信用卡結賬滿$600,即送$100現金券。使用條款是購物滿$200即可使用。秋冬天的產品提早減價,約75折至85折,加上$100 現金券,即使每$800消費扣$100,換算之後,即全單65折至75折!值得注意的是:Uniqlo 並非促銷夏天的過時服裝,而是冬天的熱賣產品如薄身羽絨外套等。此外,近月多間銀行信用卡與位處九龍的四五星酒店合作,推出餐飲優惠,低至7折甚至買一送一。 10月黃金週都可享餐飲優惠,又大減價促銷冬季新裝,零售業真的生意難做。筆者難以難以明白的是:少了內地旅客,應該只對奢侈品有較大影響?怎地大眾化商品都廣受牽連?台北店舖多人流旺,沒有香港地舖沒租客的情況。若非前往101 商廈,不容易感受到經濟不景氣。從事私人銀行的友人W,剛搬到香港一個月。W 的觀察:中環人衣著不再身光頸靚全身名牌,男士依舊穿西裝,女士卻較隨意,不再全身「閃爆」登場。午飯時間不論貴價或中檔餐廳都不需排隊,跟多年前在投行工作時不一樣。據說,現時銀行界只有財富管理仍算景氣,其它部門都沉寂了。 零售不景氣是否代表經濟不景氣呢?這或許值得深思。 已發展國家注重環保,又推廣「極簡生活」。日本的「斷捨離」文化,即減少日常雜物的風格受熱捧。以文化轉變和環保教育解釋零售業轉差,好像有點虛無飄渺。比較實際的問題是,大城市的樓價越來越貴,單位越建越小,不論自身有否置業,所有人都知道寸金尺土。居住空間細,自然少買雜物。而且新一代的炫耀性產品不是名牌服裝,而是電子產品。消費習慣不是逛商場,而是網購!零售實體店的生意受衝擊,好比傳統紙媒日益難做。但這是否代表經濟不景氣?還是大公司傳統業務的轉型步伐追不上時代? 筆者很好奇,若果生意走下坡,工業廠家和零售店主究竟會如何轉型?哪個行業才是未來產業?大家都知道創新科技公司具增長潛力,Facebook、Google、Amazon 等坐擁大量現金,而且增長率驚人,現金流強勁。可是,科技創新技術的入行門欖很高,加上winner takes all 的性質,競爭激烈令成功率低。這和過往常見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 - 行業有大量參與者,並且因為地域距離,商人可從國際貿易賺差價獲利。互聯網興起後,貿易的邊際利潤越來越低(也不說國際貿易了,單看網上買賣股票的佣金,就知道中間人越來越難做)。現今世代的行商模式,和過往所見的絕不一樣! 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難題在於需求改變了。過往或許以量換價,或者生產線多樣化,又或主攻邊際利潤高的產品。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數十年,多個已發展國家的物質生活非常豐富。新生代不追求物質,文化和消費習慣大幅轉變 (單看Mark Zuckerberg 來來去去穿同一款式的衣服就知道了),而個人化主義令結婚率和生育率降低,甚至越來越多宅男宅女…  筆者認為很多傳統行業其實未能捕捉用戶的需求。下一波的經濟發展是甚麼?創新科技產業必然值得投資,其它行業則木宰羊。本欄談到這題目,是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討論集結讀者智慧。 在此多分享一個觀察。零售企業迎戰不景氣的招式,除了減價促銷,還可以是極力推廣高利潤產品。誠品書店早前打折,又引入更多品牌售賣多元化產品。筆者憑肉眼的不科學觀察,生意未見大起色。近日看見誠品在商場設置大型檔攤,好奇10月怎地賣書(應該暑假或節日才推廣吧?) 卻原來是主打花紋膠紙。筆者估計膠紙是利潤十分高的產品,與藝術家好友C 談及,原來每卷膠紙成本低於$2 (C 曾小量訂製花紋膠紙作精品售賣),若大量生產估計成本低於$1。而每卷零售價$18 - $54 (部份較闊身的膠卷價格更超過$100),利潤數以十倍計,即便扣除租金薪酬等成本,利潤依然十分可觀!筆者不知道誠品的營商計劃,也許單次推廣膠卷能帶來即時現金流,並且培養一批愛好收集者吧!據說在日本,某些花紋膠紙屬特別限量版,每卷售價高達一萬日圓(~HKD745)!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