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比特幣

  • 再談加密貨幣、挖礦兼ICO

    2018年首個星期港股和美股造好,投資人新一年都有個好開始吧。股市之外,近日鬧哄哄的是加密貨幣市場。Facebook 更不時看到相關貼文 - 尤其是財演天花亂墜地唱好、前高官開腔直指是大泡沫…  到底加密貨幣是甚麼一回事?筆者才疏學淺所知有限,但即管拋磚引玉為文探討。 上週五有機會參觀一家本地挖礦公司,同行除了友人,持有長者卡的家母亦不甘後人隨行八卦。家母多年來是價值投資信徒,對於新產品新科技不甚了了,卻樂於見識學習。平日在媒體看到「挖礦很耗電」、「內地禁止挖礦免電力虛耗」,她都無法想像理解。當日看見小小一個房間,放置了約20台小型機器(每部體積約2-3支樽裝蒸餾水),具備散熱設施,溫度超過40度,才明白「耗電」的意思。據說每部機器的耗電率大概是一個普通住宅單位的八成電量,若果沒有散熱設備,房間溫度會高達80多度。筆者一直以為GPU 是最快速的挖礦晶片,卻原來不是。倒是晶片數量直接影響速度和挖礦成效。 至於挖礦的能力,並非以加密貨幣的數量估算,而是用hash rate 量度。網上有很多此類計算機,只要輸入hash rate,再選擇加密貨幣種類,就能計算每月挖礦成績,數目一清二楚。該挖礦公司的特別之處,是有演算法決定挖哪一種加密貨幣(不是比特幣或以太幣)的效益最高,實時根據貨幣價格走勢、兌換率和挖礦難度計算,每10分鐘調整資源運用。現時市面上有超過1000種加密貨幣,該公司評估潛力後選定了20多種作挖礦對象。可惜他們不願公開名單,大概是免得挖礦成本低廉時增加競爭吧。 家母看到前高官指加密貨幣是大泡沫,而且認為美國推出比特幣期貨買賣屬不負責任的報道,也命令筆者一讀。報道內容大概是各地政府未來禁止或不承認比特幣,該幣自然會損失其價值。另外,比特幣的供應並非真正有限 - 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加密貨幣取而代之。 話說在前頭,筆者未對比特幣作深入研究,而且沒持有比特幣,只持有以太幣,下述文字並非鼓勵公眾炒賣比特幣。 不論比特幣或以太幣甚至其它加密貨幣,現時都非政府認可的貨幣。用它們作交易,好比以物易物。它們的價值並非由政府賦予,即便全球政府都不承認加密貨幣為交易單位,只要市場有人接收並願意以物易物 - 情況好比信用卡積分、飛行里數、年代久遠的閃卡,這些加密貨幣就有其價值。至於「物以罕為貴」以及「有替代品等同不值錢」,世上大概有很多罕有產品卻賣不起價錢,亦有大量產品有極多替代品,卻仍然有辦法叫價高昂。最簡單易見的例子,是女士用的包包,便宜至幾百塊,貴至過百萬,而男士最愛的汽車,同樣下至十多萬,上至幾百萬都有。由此可見,沒錯供應會影響價格,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有替代品並不能說明價格必然往下走。 另一個影響加密貨幣價格的因素,是流通性。去年其中一個最熱門的字詞,是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這好比IPO,但首次公開發行的並非股票,而是新幣種。就像股票由法定貨幣作後盾,新幣種則大多以比特幣或以太幣作後盾。大部份ICO 都由非牟利機構發行,除了要規避「非法公開集資」的罪名,其實整個機制值得思考 - 因為大大打破資本主義的常規! 現今社會貧富懸殊,有錢人持有的資產(例如物業和股票),可以不斷升值,至於未有資產只持有現金的人,則面對貶值問題。這導致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而ICO 的機制,卻不需要任何股東,只要新幣越來越流通,所有參與者(即持有新幣種的人)都能享受新幣升值的利潤,根本不需要持有股份(資產)。越多人參與,社群越大,不單沒有分薄利潤,卻有機會令所有參與者獲益。這個概念夠破壞性也夠創新吧!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年尾市靜做乜好?

    連續數日聖誕假期,這星期只剩三個交易日,下週便踏入2018年。在此謹祝讀者2018年投資得心應手。 股市於年尾一般交投不活躍,這段日子除了過節休息聚天倫,若真要為來年做功課,也許值得翻看過去兩個月的上市公司通告,尤其是盈喜盈警和第三季業績的通告。 2017年港股於上半年慢慢升,下半年突然發力,整體市場向好,但某些強勢股明顯跑贏市場幾條街。2016和2017都有「炒股不炒市」之說,而過去數月樓市股市暢旺,令人聯想2018年能否持續升勢。猶記得2015年港股大時代爆破,不少上市公司的2015至2016年業績普普通通,甚至錄得倒退。2016下半年和2017上半年,受惠於早前的低基數,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俗,或錄得顯著改善。而2017年全年業績,尤其是第三第四季度能否保持增長和盈利,大概反映公司的實力。 筆者平日會速讀公告。印象中,過去兩個月的盈警通告,相較去年底多。而盈喜和盈警股就似壁壘分明,加上謎網50事件,細價股輕易被炒起的機率較以往低,估計來年最有潛力保持升勢的,是具實質業績支撐的公司,所以分辨優劣的能力尤其重要。簡單而言,看財報報表需主要營運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並為當年的一次性收益打折扣(因為來年未必再有該收益),其次需注意持有現金和投資的價值,相比短期和長期負債的比例。只要公司的流動比率大於1,不會資不抵債,甚至有本事隨時隨地還債,就代表公司的資產狀況相對健康。當然營運現金流亦很重要,若果營運收入和盈利上升,但現金流顯著下降,投資者就需要注意了。公司是否真正錄得收入和盈利?還是只是帳簿膨脹?即便確實生意做大,但收不到錢還賒賬過度,其實並非最理想健康的業務增長狀況。 除了翻看通告,樓股之外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投資,是加密貨幣。雖然不少人指現在已經是泡沫,但加密貨幣還未十分流通。筆者不敢碰比特幣,過往看過文章Bitcoin 只是貨幣。以太幣歷史較短,而且是代幣 - 未來以太坊若廣為使用,以太幣就會相對流通,屆時也許會有更多人承認其價值。筆者所知有限,但由於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誕生,早期並非所有人明白何謂互聯網或其潛能,也不是人人看到移動應用程式 (app) 的潛力。價格增長快,到底是泡沫還是潛力無窮?未來無人知。倒是加密貨幣來自最新科技,而科技公司在過去十多年證明了它們的能力和指數式成長的性質,那麼加密貨幣也許是值得多了解的產品。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加密貨幣勝過博彩?

    近日最熱的新聞,除了迷網50,應該是比特幣吧!就連David Webb 也湊熱鬧,來一個諷刺式玩笑,撰文發行 Webbcoin. (一笑)   筆者對加密貨幣的認識有限,但為支持好友的Pre-ICO,11月初買入少量以太幣。沒想到不足兩個月升值超過160%,確實是意料之外。筆者向來不支持跟風炒作,而且市面上的加密貨幣據說超過200款,不熟悉的投資人確實容易押錯兼損手。以往聽好友解讀,區塊鏈的好處是每一筆交易、每一個動作,都會被仔細紀錄,不得造假而且無法刪除。 至於相關應用,好友的項目是創作平台 - 不論是原創、二創甚至幾十創,又或一段短片的製作團隊(包含劇本、配樂和插圖等創作人),以往在社交平台瘋傳作品,最多只是呃過百萬Like,沒有兌現回報的方式。而經過二三四五創之後,廣告收入都由最後一層獲得,無人知道誰是原創者,整個過程都極不公平。如果可以置於區塊鏈,就能逐層追溯至原創者,甚至每個細微部分的製作人,再制定機制,將Like 變Coin,真金白銀支持創作,分配給每位創作人。 選擇加密貨幣原因,除了區塊鏈技術,是交易可以「微單位」。法定貨幣如港元、美元等,最小的單位是一仙,但電子交易有成本,信用卡公司往往抽取交易額2%-3% ,甚至少於某個銀碼,則收取特定金額作手續費。加密貨幣的交易單位卻非常靈活 - 可以是0.0000xx 比特幣或以太幣,而且手續費極低,有助普及小額支付的應用(畢竟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中國以外未通行)。 到底近來加密貨幣價格大幅上揚,是否泡沫呢? 筆者是不敢碰比特幣了!當媒體大肆報導,公眾不了解相關應用也加入炒賣時,大概並非最佳參與時機。以太幣相對比特幣「低調」(未夠通行),而且價格較低-11月初每枚以太幣作價約USD298,昨日每枚以太幣作價超過USD800,而比特幣則是每枚USD18,907。而且以太幣背後的技術,特別適合smart contract - 只要合約一經成立,往後都能自動執行並更新記錄。 早前天窗出版社舉辦講座,請來專注區塊鏈項目的風險投資人- 百樂。筆者除學會不少新知識,也聽說內地已開始將醫療數據和法律程序置於區塊鏈。即是未來若要追尋如SARS 的傳染病源,就能瞬間找到。至於法律文件和程序則難以被刪改,即任何人若想偷工減料或貪污賄賂,都較現時困難很多 - 每筆交易和資訊都是公開帳簿,而且記錄不能被清除。在未做足研究的情況下,筆者估計未來以太幣的應用會持續增加。 買賣加密貨幣的風險,除了價格大幅波動之外,大概是保存方式吧。據說不少加密貨幣交易所關門大吉,而且從某個交易所轉賬至另一交易所,總是容易被攔途截劫損失貨幣。由於加密貨幣只是一串數字(key),並非登記在某人名下,所以亦難以追尋或追究。好友搜尋良久後,告知日本有相關規管,所以當地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較為可靠,本地的交易所則千萬別碰。保存方式嘛,網上的加密貨幣錢包,再穩妥還是怕被hack,實體錢包則必須妥善保管,不能遺失。倒是如果買賣不頻密兼且量不多,好些網上錢包是不俗選擇。 其實面對加密貨幣,若是以少量的錢(有限風險)博取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回報,當作參與最潮盛事(就像當年大家未知道互聯網是乜東東),也未嘗不可。只要不是頻密炒賣,不必每天面對大幅波動,押注新技術新應用,應該勝過參與馬會的各式博彩吧。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