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微信

  • 負利率罕見 遊戲規則變

    上週提及粵海置地(124) 交投量突然變活躍,原來是有春江鴨。上週二晚集團公告深圳舊廠房更改土地用途申請已獲批,未來可作房地產發展。端午節前後,恆指連續四週造好,累升1323點。本週一卻大跌529點,單日蒸發早前的四成升幅。觀察所得,下跌的速度一般較爬升快得多。近年恒指單日升跌幾百點似乎已成為常態,投資者亦見慣不怪,倒是要學習如何應對這類大幅波動市。世界在變,再優秀的投資方法和工具,都需要進階版。所謂進階,是保留原有的基礎框架,微調可變動的細節,大多數情況已能大大提升效益,而間中亦需要檢視基本原則。 早前筆者參加科大余家林副教授的講座,探討負利率環境下的投資。余教授清楚指出:絕大部分的金融模型,都建基於一個假設:無風險收益率(risk free rate) 等同存款利率,並且大於零。只有當假設成立,而期望回報率勝過存款利率,金融模型的推論才成立,並作出較為貼近現實的預測和估值。若果無風險收益率變為負數,大部份模型的最基本假設便失效。負利率在歷史中屬非常罕見,由於相關數據有限,令人難以按經驗推斷在非一般的負利率環境下,投資人是否還能相信那些金融模型的演算。價值投資者很少使用金融模型為公司估值,而利率正或負大體不影響對個別公司或行業前景的分析。提及余教授的分享,因為他點出了一個明確事實:眼前的外在投資環境,和過去幾十年很不一樣。究竟這等罕見情況下,以往行之有效的推算方法,是否仍會切合投資人期望,是值得深思的事。 除了投資環境,科技界的破壞性創新,亦建立了全新的遊戲規矩,衝擊傳統企業。本港有很多call 車app,公眾較熟悉的包括Uber,GoGoVan 和 EasyVan,而Uber 的估值超過625億美元。以往筆者認為用戶和司機對Uber 沒有loyalty,而且市場的替代品很多,除了其它call van app,還有快的app,難以理解Uber 的極高估值。除了綁定信用卡外,看不到Uber 有任何壓倒性優勢。近日筆者有新體會 - call van apps 和call 的士 app,只是改進原有的產業的溝通模式,令司機和乘客更有效配對,減少資源浪費(如乘客等車和司機在街上兜客的時間)。只有Uber 開發了一個新市場 - 讓過往無法收費載客的私家車,成為帶來淨現金流的工具,釋放了資產價值。一下子全世界的私家車,從以往的不斷折舊,瞬間成為生財工具!這就是Uber「破壞性創新」和值錢之處,並帶來深遠影響。這種服務俗稱「白牌車」,舊印象是安全性較的士低。但Uber 要求司機為房車登記,乘客的信用卡又已綁定,加上app 能即時追蹤行車位置,融合科技的「新型白牌車」,縱使未能完全杜絕不法之徒,至少大幅提升司機和乘客的旅途安全。Uber 完全顛覆了現有的交通營運模式。 另一個例子是加拿大Walmart 週初宣佈停收Visa 卡,理由是Walmart 未能就Visa 收取的手續費達成共識。一直以來信用卡的龍頭大哥是Visa 和Master Card,亦因為廣受客戶所用,若果商店堅持只收debit card、現金和支票,大概會因為未能提供方便的支付方法而流失很多客戶。於2009年成立的美國公司Square (NYSE: SQ),為中小企提供簡便的POS (Point of Sales) 系統,包括硬件軟件,降低商戶接納信用卡付款的成本和程序。由此可見兩大信用卡公司在電子支付的壟斷地位,但這種能「壟斷」能持續嗎?據筆者所知,內地的移動支付發達非常,大部份人使用微信錢包和支付寶。簡易的程度是,光顧路邊的小型士多店,都不需要付現鈔。只要智能電話在手,掃描QR code,便能即時以微信錢包結賬。這不單止適用於士多店,就連搭的士在餐廳吃飯交水費電費保險費等等,都可以使用微信錢包。這種移動支付和電子錢包越流行,兩大信用卡公司的優勢將逐步降低,因為電子錢包除了綁定信用卡,也可以綁定銀行卡,  又或直接存入現金。移動支付改變了現有的付款習慣 - 由碌卡簽名,變成簡單地scan QR code,或者簡單按一鍵就完成交易。相比信用卡,更方便快捷,甚至可能更安全。 當遊戲規則改變,業界players 都需要調整策略適應新環境新規矩。不論交通運輸、電子支付抑或財務投資,都需要與時並進。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週末雜談:「取勝之道」、微信Shake 出iBanker老公、愛與時間

    先前的週末書介Facebook Like 數倍於股票分析文章,今次再接再勵,週末雜談三則。(一) 從打波的取勝之道到創業投資 以往和契姨甥仔打波都是隨意玩樂,今日計分比賽,沒有玩發球權,而是直接得分制。我們主要的得分(失分)位,多數是落網、出界和發球失誤等等,很少是技術取分。原來『取勝之道』不需要卓越球技,而是要致力減少失誤。這道理顯淺易懂,似是老生常談。友人說世間每一件事本是如此。我不認同 -「取勝之道全憑減少失誤」只適用於有清晰規矩的項目,例如比賽和考試。若套用在投資領域,只是部分適用。如果是科技創業,則根本不合用。 先說科技創業,這領域沒有既定的『成功方程式』,所以減少失誤等同要減少嘗試。Startup 為找出成功的道路,需要”fail fast” -越多失誤等同越多學習機會(lesson learnt),有助找出正確道路。我想它們需要的不是減少失誤,而是加快失誤的速度和減低失誤的規模(magnitude)。若果能快速兼小規模地犯錯,並學到教訓,應是較理想。 至於投資領域,則未必需要像科技創業般不斷地小規模犯錯。因為投資的成功方程式很簡單:低買高賣(較複雜的衍生工具和期權等,暫不在討論之列)。可是選股和買賣需要捕捉時機,而這部分不容易有清晰的規則。所以,很多投資者訂立交易守則,例如止蝕位等於整個投資組合的2%、連續3個交易蝕本就離場休息等,就是為了減少失誤或減輕失誤的程度,保存實力。從這角度看,較易了解交易守則的重要性吧。 (二) 補習國際化、年青人的常識、WeChat Shake 出 iBanker老公 早前朋友聚舊,席間有電視台編劇、digital & social strategist 、公司秘書和兩位老闆 - 專責舊樓收購&重建酒店,以及跨區補習社。整晚飯局的話題新奇有趣。除了電視台的明爭暗鬥、港視的拐角手法、和名牌配對公司的營商手段,印象最深刻是 補習社的經營模式  朋友的補習社從幼兒學前班到高中DSE考試都有。我本以為學前或幼兒班的家長最願意付錢補習,卻原來是小學生的家長最樂意送孩子去補習。這類別的市場需求較大,可是並不是利潤率最高。為甚麼?因為補習教材都是franchise,需要拆賬。教材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較受歡迎的日本和韓國,而最多franchise 教材的學科,是數學。 我驚訝 - 以franchise 教材的數量和國際化程度,補習市場較我印象中的『老土單對單』或『明星教學班』成熟很多很多。而營運者面對的是國際市場,不是本地市場。 新一代 大學畢業生沒有common sense 據聞一位到外資銀行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需要貼郵票寄本地信。可是,公司沒有平郵郵票,只有空郵的。郵票面值不對,他的處理方法是:將空郵郵票撕開兩分,只貼一半在信封…   另一位面試市場推廣職位,回答處境題:如何推廣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手袋品牌,竟然答:和Chanel crossover…   辭職沒有信、沒有電話、沒有會談,只有一個whatsapp message。如果公司拖拉不簽合約,whatsapp message 通知辭職很合理。但我問得很清楚,他們早已白紙黑字簽了約。既然開工要簽字,離職需要遞信或較formal 的交代,屬合情合理吧~ 年輕一代最輸蝕的是: 創意低 - 大概和熱愛玩電子遊戲有關。他們只需要跟著攻略過關,不需要動腦筋有新意 抗逆力較低 - 沒有會考,一條龍讀到中學最後一年才有DSE,令升不到大學屬大多數。而這個人生挫折,不是每一個都有能力面對和處理 我不肯定上述comment 對年青人公道,但聽完真的會笑和 O嘴 微信Shake 出 iBanker老公 女同事微信Shake (識)到iBanker,wechat 一段日子後見面拍拖,認識僅4個月便籌備結婚。閃婚不是未婚懷孕,也不是熱戀糖黐豆。而是4個月內,iBanker 在微信又再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