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傲視全球的科網巨企來自美國,並非偶然。近年港府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又扶持初創企業,除了數碼港和科學園,更有不少私人企業營運的孵化器和共享工作空間,科創氣氛濃,可惜其它配套跟不上。
淺談深港通
從上表可見,於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普遍錄得較高估值 - 約四成半的深股通公司的市盈率介乎30倍至80倍,另外更有四分一的深股通公司的市盈率超過80倍。反觀港股通,約70% 公司的市盈率介乎0倍至30倍,佔了絕大多數,而市盈率大於80倍的港股通公司僅有14間,只佔3.5%。
平保績優跑贏國壽
接近3月尾,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派了成績表。上週最矚目是長和及騰訊的業績發佈。李超人看淡經濟前景,又指香港是黃台之瓜,值得讀者深思。騰訊規模巨大,收入仍保持高增長(+30%),成為年收入超過千億元的企業,而經營利潤和淨利潤分別錄得33% 和 22% 增長。高增長企業確實該有較高估值,市盈率長期高企是常態,除了增長率跑贏其它行業,財務穩健兼且規模越大越有壟斷優勢(Winner takes all)。國泰航空的業績亦令人眼前一亮,管理層對冲石油的策略以及節流措施,效果明顯地反映在賬目上。
業績Review:科通芯城、騰訊、香港小輪、首都創投
騰訊 - 消失增長動力嗎?
從健指看恆指
近兩星期股市無方向,少買賣的日子,我運用過去4年的財務數據,計算恆生指數成分股歷年的健康指數。 我向來側重現況和未來,分析和投資決定建基於最新的健康指數和半年業績勢頭。近日的數據回溯,給予我新體會。
公佈業績之後:金山軟件Review
金山軟件(3888)和騰訊(0700)分別於週二和週三公佈業績。之後,金山軟件的股價創52週新高,騰訊的股價則稍微回落。按最新的2013年業績計算,騰訊的健康指數與去年一樣是81分,而金山軟件則由81分升至87分。過去數月科技公司備受追捧,這兩間更是有業績有盈利的高增長科網公司。媒體報道指騰訊業績遜於預期,而金山軟件則優於預期。先看一看兩間公司的財務數據。
- 騰訊 :~604億 (+38%)
- 金山軟件: ~21.7億 (+54%)
- 騰訊 :~192億 (+24%)
- 金山軟件: ~6.81億 (+65%)
- 騰訊 :~155億 (+22%)
- 金山軟件: ~7.54億 (+62%)
短炒新嘗試:金山軟件
人生就是不斷的學習。我小試牛刀,找出財務健康,兼且過去兩個多月價格上落幅度大的股票 - 中國生物製藥(1177.HK) 和金山軟件(3888.HK),兩者的股價的最高和最低點相差40% 和37%,而且成交活躍。
早陣子炒科技股,金山軟件的股價被大幅炒起,之後回落。騰訊和金山軟件的『健康指數』同是81分,2013年上半年的營業額增長率則金山(50%)勝騰訊(38%)。騰訊是龍頭,佔盡市場優勢和規模效益,市盈率較高,現價市盈率50倍,而金山軟件則是40倍。若果以2013上半年的業績簡單估算,則騰訊和金山軟件的預測市盈率約30倍和26倍。
(圖表來源:Google Finance)
從上圖可見,過去5年騰訊的股價(藍色)持續做好,而金山軟件(紅色)則是今年才變得活躍,不斷攀升。金山軟件現價較兩個月高位$23.3 回落了20%,近20個交易日股價在$16.98 - $19.78 區間上落。金山軟件的主要業務是網絡遊戲和應用軟件,現價合理嗎?
全球網絡遊戲龍頭Zynga 2013年不斷裁員,估計網絡遊戲的前景普通,不及手機遊戲的發展空間。不過,金山軟件第三季的業績顯示,每天的玩家(付費和非付費)人數未有下跌。儘管付費玩家的人數按季下跌11%,但每名付費玩家願意投入更多金錢(按季上升若12%),這顯示產品有效吸引玩家,而且玩家越加投入。內地市場的遊戲業競爭激烈,金山軟件的網絡遊戲能維持玩家數目,並且提升每名玩家的支出,顯示團隊的實力和管理能力。至於金山網絡的廣告收入,亦按季增長25%,再加上其健康財務狀況 - 現金流強勁和邊際利潤率高(~30%),我認為公司滿有潛質。
(圖表來源:analystz.hk)
26倍市盈率並不便宜,但科技公司的增長迅速。金山軟件第三季的業績令我對公司的經營能力充滿信心,再加上內地市場的潛力,即使現價是『蟹貨區』(成交量多,股價較難突破),我依然會投信心一票。我相信股價會再次攀升至兩個月高位,投資者能短期賺取20%的回報。
再談科網泡沫(?)
近月騰訊(700.HK) 股價不斷創新高。繼雲遊(484.HK)於10月初上市,以『鬥地主』闖出名堂的博雅互動亦會在本月12日掛牌。全球矚目的Twitter IPO,路演後提高每股定價,顯示需求極殷。市場越來越多『科網泡沫再臨』的討論,昨天看了 Here’s The Evidence That The Tech Sector Is In A Massive Bubble 一文,指出非常有趣的觀察:
- 第三季的軟件收購合併項目,是第二季的3倍
- 科技公司的員工薪金高企:
- Mike Schroepfer - Facebook 副總裁 - 2011年袋$2440萬美元
- Chris Fry - Twitter 高級副總裁(2012年加入)- 袋$1000萬美元。薪酬高過董事會主席和公司創辦人
- IT 人極度搶手:
- 應徵者手持5-6份聘書
- 第一日開工前的15分鐘電郵通知有更好的offer & 不上班啦
- 科技公司的估值很高,但營業額有限,例如:
- Fab.com 的銷售模式不成功,辭退440人後,籌得1.65億美元
- 遊戲公司Supercell
- 第一季度營業額:1.78億美元
- 作價30億並籌得15億
- 投資者Masayaoshi Son (軟庫創辦人)說他擁有:300年的視野
- 估值-38億美元
- 新一輪集資2.25億美元
- 估計每年營業額只是900萬至4500萬元
- Snapchat
- 零營業額
- 估值 - 36億美元
- Yahoo 雅虎
- 以11億元收購Tumblr 後,財務報告不曾提及Tumblr 的『建樹』,因其營業額細得不值一提
- Yahoo 高價收購營業額低的科網公司前科
- 就在1999年科網泡沫爆破前,以59億和35.7億元收購Broadcast.com 和GeoCities
- Timothy Draper 資深創投人指,每次私募基金的低潮,會有一批人失業然後自己創業,跟著就會有一股創投基金追捧startup 的熱潮。當私募基金再次冒起,就是創投界失落之時。他認為,現在是創投界的高位(未來會很快回落)。
1999-2000年間,藍色的納斯達克指數遠遠拋離紅色的道瓊斯指數,泡沫在2001年爆破,之後兩個指數同上同落,直至最近(右邊)納斯達克和道瓊斯指數都攀至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新高,而且納斯達克指數的升幅較道瓊斯指數大。可是,兩個指數的差距,遠遠不及當年的科網泡沫。以圖表看,只說明科技股較受追捧。
我倒是認同Tim Draper 的觀察。而更令我擔心的,是數據指新一代都不再用Facebook (不想和父母用同一個社交平台),而改用Twitter,Instagram,Tumblr 等。Facebook 和 Yahoo 天價收購Instagram 和 Tumblr ,顯示科技巨人深知產品週期越來越短,難以跨越數代人。他們寧願高價收購,打進新生代群。
社交平台越來越多,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Tumblr,Twitter,Pinterest,Snapchat… 差不多每個題目都有一個社交平台。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平台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數個甚至數十個戶口,而且都是免費的。平台要做大做強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整件事就似『國際化的薄利多銷』。
為什麼『薄利多銷』模式的公司估值可以是天價?
用戶人數多真的就可以贏開巷?
當產品難以跨代,各式社交平台越來越普及,『用戶人數』的價值會越來越低。這些平台能為科技巨人『吸納用戶群,保持業務發展勢頭』,所以價值極高。科技巨人的現金充裕,願意高價收購。但對一般投資者而言,少了『策略性功用』。
我估只要科技巨人保持增長勢頭和賺錢能力,一切還好。
起碼短期不見得會泡沫爆破。
真有科網泡沫嗎?
市傳阿里巴巴要來港再上市,科網股給馬雲炒得鬧哄哄的。摩根的研究報告,更指為騰訊能見$390,上市至今升逾百倍。
![]() |
騰訊QQ |
又,美國的科技界不斷有大型科網股上市,矚目的大額startup 收購如Summly 和Tumblr 等,傳媒大肆報道。 『科網泡沫』一詞最近經常出現。
真的,又來了嗎?
從過去10多年的圖表所看,股市仍健康,納斯達克與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軌跡相近。香港過去10年的升軌跑贏美國。
藍色 - 恆生指數
紅色 - 道瓊斯工業指數
黃色 - 納斯達克指數
![]() |
恆指 vs 道指 vs 納指 |
1998-2000年, 納斯達克指數遠遠拋離道瓊斯工業指數(即使在同一市場-美國)。這『非常態現象』難以長久持續,是合理的吧~ 2001年後,納斯達克和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軌跡貼近,直至如今。
香港呢? 我們身在福地,恆生指數從2001年至2007年不斷上升。2008年的金融海嘯的跌幅毋疑是嚇怕人,但跌幅大,攀升也快。捱得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這半年時間,就有生機。
一山還有一山高。同期的另一個令人羨慕的高山(綠色線)是…
![]() |
另一高山 - 韓國 |
韓國!
亞洲區的升勢能持續多久?單以線條看,仍然是上升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