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退市

  • 《萬達的啟示》

    《萬達的啟示》

    週二最矚目的財經新聞,是騰訊牽頭聯合蘇寧、京東和融創,合共投資人民幣340億,入股萬達商業在香港退市時的H股,佔集團約14% 股權,而收購價僅較當年退市升值約23%。而萬達商業將會改名為萬達雙管,並在未來1-2年消化房地產業務,不再當地產發展商,純粹作商業管理企業。   看到新聞的兩大感慨和一大啟示:(1) 時機確實難以捉摸 (2) 流動性極其重要 (3) 內房股高峰已過   萬達2014年底在香港上市,2016年王健林認為香港市場大大低估了萬達的價值。由於A 股的市盈率和市賬率較港股高一截,所以決定私有化退市,並尋求2018年底前在 A 股上市。哪知道過去一年多便是內房股爆發點,股價一口氣衝高翻幾翻。原以為在港上市無著數,資產價值被低估,市場卻終於注意到內房股價值,並迅速於股價反映,實屬始料不及。   時間很值錢。很多時呆等未必有著數,而成功的企業家不會守株待兔,在香港退市並回歸A 股,是極有膽識的做法,也附合邏輯。唯一的最大風險 - 時間和流通性。   A股上市程序需時多久,誰也說不準。所以,放棄一個市場的上市地位後,難以預計何時再獲得上市地位。過程中的時間差距,是一個風險因素。畢竟上市過程繁複,並非每間公司都能輕易獲得上市地位。   至於流通性是指exit。上市即是可以在公開市場隨時買賣,退市後投資人若要exit,過程繁複得多 - 首先要在茫茫人海找來潛在買家,再洽商細節條款等,不似得港交所每分每秒在交易。好處可能是價格較高,但放棄的是隨時配股集資、抵押股份借貸、發行債券等等的募資途徑。   本來萬達集團風光無限夠疊水,有否途徑集資未必不重要。無奈集團的「走出去」(投資境外) 的策略,近兩年被中央點名打壓,除了有內地金融機構查數,貸款亦受限制。於是集團不斷賣資產套現。若是當年沒有私有化,未必需要賣資產套現,因為集資途徑多的是。   以投資人角度觀之,既然時機難捉摸,有時需要耐性等待真實價值被反映。如果心急坐不定,至少別一股不留,總要有少少持貨。至於股票買賣,則只挑選具備一定交投量的股票。價格高但交投罕見的,也許直接避開更佳。萬達改名轉型,或預示內地房地產開發業務高峰已過,未來賺錢的項目並非賣房,而是管理。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