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貶值
-
讀《以太奇襲》後感
《以太奇襲》(The Infinite Machine) 一書詳細記錄了以太幣和以太坊的歷史。作者由Vitalik 創辦以太坊前的區塊鏈經驗說起,再談到初始核心開發員在網上討論區認識,為了去中心化和智能合約遠景聚集,並全程投入開發,中途遇到瓶頸不咬弦,後來又有其它以太坊項目例如the DAO 的程式漏洞,以太坊遇上危機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分叉,2016-2017的ICO 熱潮,集資速度和規模遠勝傳統創投,而加密貨幣一夕創造了很多富翁,之後遇上 2018年市場崩塌,以太坊撐過低谷繼續發展。 來到2021年,加密貨幣市場再次火紅,DeFi (decentralize finance) 應用以太坊智能合約越見興旺。普羅大眾更認識並接受加密貨幣,傳統銀行又視之為另類資產。這星期美國首個Bitcoin ETF (BITO)上市。 看過書就了解,為何亞洲區域,尤其華語國家人民,不是最早最熱衷參與的群體 - 2008年金融海嘯後,相對美國和歐洲,甚至其它發展中國家,亞洲的影響相對細。當歐洲很多國家卻深陷衰退,香港因為聯繫匯率被逼跟隨美國低息政策,令經濟繁榮了10年,香港人真的未能體會阿根廷多次貨幣貶值的苦況。當人民為抵抗貨幣貶值,大排長龍將披索換美元,當地政府多次宣佈披索貶值後,某天強行定奪官方匯率,然後不諮詢就強行將所有人民的美元存款兌換為披索。所以,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別人難以搶奪控制),兼且發行數量有上限的特質,就成了阿根廷和所有貨幣貶值國的人民救星。既然兌換美元後存入銀行都高風險,人民寧願持有bitcoin。畢竟自己資產自己管,就不怕披索每天貶值,也不怕被強行兌換。 美元是世界通行的貨幣,而港幣多年來與美元掛鈎,2008年金融海嘯後,本土經濟基本上沒受很大波及,經濟依然繁榮。所以,香港人未必能深刻體會比特幣相對法幣的好處。另外,香港人多年來生活在中央化制度下,習慣了中央集權的方便和管理模式。霎時間,每個人要肩負責任,保管好自己的加密貨幣錢包鎖匙,弄丟了無人能助,確實需要時間適應。 香港算是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有各式各樣的金融產品,換匯以及資金流進出沒限制,再加上匯率穩定,港人也許不知道世界很多地方的金融體制落後,例如無法開銀行戶口,又或難以借貸,更有些長年受貨幣貶值之苦。那種苦,是窮一生努力賺取回報後,價值瞬間蒸發大半,憑空消失兼無法追討,只能逆來順受。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出現,為那些國度的人民帶來希望! 看完書,對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有更多認識,也許亦會有更多問題,這是一個學習過程。 看書之外,更直接認識加密貨幣的做法,是實際參與 - 可以由開設加密貨幣錢包,甚至打賞LikeCoin 給這文章開始。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經驗會貶值
過去兩日為聖誕假期,股市休假。這兩個月假期多(聖誕、新年和農曆新年), 一般交投淡靜。這次不談股市,而是另類投資 - 時間的投資。 上週與手遊公司老闆飯敍,正值壯年四十有二,明年初卻會退下火線,放手不再當管理層,由合作十多年的夥伴當CEO。其實友人早有計劃交棒,自身希望專注慈善幫助長者,或做對社會有益的事。另外,亦會專注發展新產品,暫時未有持續商業模式,或以不牟利形式運作。這些想法和行徑,都令人敬佩。整個對話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友人自認技術不足(已落後),而自身的管理經驗和技能,不見得對公司發展極具價值。既然個人貢獻有限,便有愧袋袋平安的每月薪酬(相比很多同事,自覺薪酬太高),所以選擇退下來。同時,去年亦已嘗試在公司實行「不論資排輩,與能力掛鈎」的制度。 友人當年畢業不久,曾做過多份工作,習慣實幹才有存在感。不用寫code 開發產品,單純處理管理工作,感覺太「虛」。科技日新月異,性質和運動員相似,需要不停操練,不斷學習新事物。近年初創企業很熱門,據聞不少具有多年銀行和保險公司經驗的IT 人都考慮轉行應徵startup,他們都具備項目管理經驗,但跟不上最新技術,行事思維亦非startup 作風,很難融入初創企業文化。 筆者認為上述趨勢背後的真正理念:「經驗」在這世代的價值越來越低。 以往高等教育未普及化,從工業社會轉型為知識型經濟時,具備經驗的管理層和專業人士極具價值。靈活管理人事並不容易,這種能力可以為整間公司節省成本和提升效率。而專業人士當年屬少數,越做得多不同案件,越知道漏洞,所以經驗的附加值很高 。可是教育普及化和互聯網的出現,令知識便宜了,每個人輕易就獲得資訊。在科技為王的世代,經驗不再像從前般重要,有時甚至可能是負累。開發產品走捷徑需要創新方法,又或使用最新的工具或程式語言,才可以配合最新的科技產品(例如新版iPhone)。至於管理技巧,並非不再重要,而是很多事情可以 (1)外判 (2)自動化 (3)用其它技術工具處理,即是相對過往有更多工具幫助管理層。所以,不論是管理層或專業人士,累積的經驗都不再像過往般值錢。 科技公司能否成功,「經驗」並不是關鍵因素(critical factor)。這大概解釋了友人視「論資排輩按經驗定薪酬」為不合理的想法。筆者認為這轉變很可能是未來趨勢。 老一輩的優勢,不再是經驗或知識,而是已經擁有和累積多年的資源(例如存款和資產)。當然,有法例保護的行業,轉型比較慢。又,並非所有的「論資排輩」都不值錢,否則Google 和 Facebook 的資深員工都幹不下去了。有價值的經驗和技能,應該很獨特,不容易獲得,甚至有「越累積越有智慧」的特質,例如人工智能(AI) 、Deep Mind 或其它技術含量高的未來產業研究和開發技術。 這轉變就似將”winner takes all“ 和 “network effect” 個人化。Google 的搜尋器,越多人用越多click 越能提升精準度,並且帶來廣告收入;Facebook 社交平台隨時間累積用戶,越多人用便令用戶更engaging,因而越有價值;至於近年經常聽到的大數據分析,是研究的數據越多,預測力越強,因此花時間累積的數據和分析經驗,亦會越來越值錢。 科技進步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不論是人與人的溝通、國際貿易差價、專業知識的獲取渠道等,都被大大拉近了。過往因為資訊不對稱而出現的交易成本,以及其衍生的賺錢機會,都因為科技而大幅下降甚至消失。最先受衝擊的是傳統行業,現在影響逐漸推至個人層面。科技將所有事物的單位越縮越小,方便外判和處理。這使具備全面經驗的價值大幅下跌… 這年代花時間學習和累積經驗,需要精挑細選。就像現金會貶值,過往能夠換取生計的技能和經驗,同樣會隨時間貶值,甚至被淘汰。 新一年似乎要思考應該花時間累積甚麼。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人幣貶值買乜好?
週末再有報道指內地人來港購保險,以Visa 或Master 刷卡付保費,每次上限5,000美元,而且只可碌一次,不能重複刷卡。雖然消息未得到全面證實,但至此人民幣走資渠道已大部份被堵塞。內地人每年都有匯出5萬美元的限額,由當年1月1日生效計算。由於人民幣的貶值速度快,估計明年1月初會有小型走資潮經這正檔渠道發生。而國內未外流的資金會追逐甚麼資產和產品? 臨近聖誕和除夕,一般都會作全年回顧和明年展望。筆者關心內地人民幣的流向,因為資金所到之處就是機會所在。 內地實行封閉型貨幣政策 - 面對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民眾苦無出路保值 - 調不出內地又換不了美元。改為買賣房地產嗎?樓市被中央打壓。投資內地A 股市場?政府認為股市要有秩序地循序漸進。剩餘的選項,大概是貸款予人、購買高息企業債劵、經過滬深港通流入香港換成港幣計價的股票吧? 近兩年不少內地大型企業,回購美元結算的債券,並重新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友人笑指中央政府很厲害 - 看通美元強勢,早已部署大型國企和民企回購美債發人債,現在無後顧之憂,可以讓人民幣大幅貶值重拾競爭力。雖然短期大幅貶值之說有點誇張,卻有其道理。而從中受惠的顯然包括已發行利率偏低的人民幣債劵的上市公司,當中有不少是內地房地產商。筆者認為值得投資注意,甚至做功課了解每間地產商的人幣債券額並相互比較。貶值除了有利貸款人,亦有利資產持有人。所以,房地產業務該是人民幣貶值的得益者。 此外,若以資產保值,除了物業,也可以是古董和藝術品。據筆者所知,在內地營運古玩買賣的上市公司並不多。業務雖然較新,而且未知營運模式是否真能賺取利潤,但古董拍賣業務,值得投資者留意。 而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外銷生意,即營運收入屬美元或其它外幣,而成本以人民幣支付的業務。這類業務覆蓋範圍廣,例如玻璃、玩具、手機週邊產品等,營運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有福耀玻璃(3606)、彩星玩具(0869)和瑞聲科技(2018) 之類。上述幾家公司只是舉例,筆者未分析每間公司的財務狀況、以及現價是否投資好時機。讀者請自行搜尋更多這類別的公司。 港股市場之外,投資者也可放眼美國股市。沒錯道指今年已屢創新高,而且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牛市至今已持續7年,而經濟週期一般是3年、7年或10年,所以有機會很快見頂爆煲。但相對全球各國,美國的經濟已算是較佳,而且其貨幣強勢。如果對比過去幾年的投資回報,美股顯然極大幅度拋離港股。即便同樣奉行價值投資法,估計美股市場的回報遠遠拋離港股市場。在網絡發達的世代,買賣外地股票與港股無異,除了時差和熟悉度的差別,似乎沒理由完全不考慮投資美股。 年尾市場較淡靜,在普天同慶的日子,僅祝各位聖誕快樂。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