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生物科技
-
想像未來關鍵20年 - 讀 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後感
你想像過未來嗎? 期待未來嗎? 以往我不知道可以那麼具體兼holistic (全方位)地思考未來 - 不論是時間軸的層層推進,或社會各面向環環相扣。 Ray Kurzweil 在新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展示系統性推敲未來世界的方法,極富啟發性!他由宇宙大爆炸開始說起,然後提到單細胞、DNA 進化,再演變成人類(的大腦)。電腦硬碟等同延伸的大腦,運算成本越來越低,速度則越來越快。所謂的倍數增長,以萬倍為單位。當大家還以為高科技是有富豪專利,事實是30年前的世界富豪,不曾亦不可能擁有現時的智能電話,當年未有互聯網,技術亦未能支援,有錢都得不到現代普羅大眾日常享受的便捷、科技和資訊。所以,重點不是錢亦不是資源,而是各種技術進步到某個點,並互相配合。 未來是關鍵二十年。2005年Ray 曾出版 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上月出版的新書強調Nearer。 Ray 對未來的推敲,不單止是預想科技,更重要是時間點推測極接近,例如智能電話面世、AI 贏人類棋手等,誤差才一年。他於1999年就預測2029年會出現媲美人類難分真假的superhuman AI。過往他被指太樂觀,很多人認為要一世紀後才出現。去年ChatGPT 平地一聲雷,見識過Generative AI,有人甚至比他更樂觀,認為2026年就會出現superhuman AI! 而2045年(即20年後), Ray認為會到達奇點Singularity – 人腦和雲端電腦融合,好比「永續存在」。結合電腦的人腦,就似是加了幾層類神經網絡,資訊量和運算速度會達到人腦難以處理的程度。由於算力的增加和成本下降並非線性,而是指數式成長,未來20年的增長速度會遠超過往,轉變都是標誌性的! 人腦的運算速度及不上電腦,尤其現代晶片的算力越來越誇張!生成式AI 的出現,將會改變多個範疇。過去幾年,我注意到生物科技的大幅進步,整個界別極具潛力,會是下一個dot com,但說不出所以然來。Ray 就清楚說明 - 例如放射科醫生(專門看醫療影片的醫生)一生看過的影像和特殊病例有限,單憑經驗判斷,未必能持續及早發現問題。AI 的出現,可以收集並分析所有的影像,經驗比獨立每一位的醫生多,可以輔助醫生診斷。例如COVID 期間的mRNA 疫苗,Moderna 在獲得病毒排序後,設計mRNA 也是運用AI。算力高,代表很短時間内可以分析比較幾千幾萬種的mRNA設計,人類則大概只能從幾十甚至上百種中選擇。另一個用途,是運用器官晶片模擬人體反應。以往要臨床觀察,時間長而且人數少,若果器官晶片運用得宜,加上AI 算力,短期內可以有多種模擬結果。當然,藥物與人體的互動,不見得全都能透過器官晶片精準模擬,但可以模擬多種配方和劑量,加速藥物開發。而人體內的蛋白質變異,也能運用AI 找出來。 以往沒有AI,單憑人手查找,不容易獲得精準答案。這世代早已基因解碼,而Generative AI 能幫助人類更細緻認識身體的奧秘。工業革命關於機械,人類了解機器運作原理、結構和零件,懂得如何維修保養,理論上機械出問題都能修補好。基因解碼加上AI 算力,讓人類對身體的理解,好比對汽車的理解,未來能有效維護修補。除了算力和人工智能,Ray 在書中提及的另一重要技術是奈米機器人。奈米機械人可放置在人體,按指令前往不同位置修補內藏。 由於電腦算力加上AI 的速度,並非線性成長,而是指數式增長。若根據經驗和知識推敲未來,大部份情況下會是線性推測,未必跟得上未來變化的速度。 看完這本書就像「開竅」-對未來的想像更廣闊兼全面,而不是受限於舊經驗和眼前文化。Ray 確實很厲害。極度推介此書! Facebook 專頁: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從台北醫學大學國際醫療高峰會說起
台北醫學大學是是位於信義區的私立大學,在校園內抬頭就看到台北101,僅10分鐘步行距離。校園佔地小,但有草地足球場,又有楓林大道。大半年前首次踏足校園,參加商業機構的生物醫療器材推廣講座,今日則為了第九屆國際醫療高峰會。不論講者、內容和學校,都非常 impressive!學校一年辦兩次高峰會,由只專注研究到成立加速器,建立創新文化和支持生醫初創,過去幾年又國際排名大幅躍進,而最新的全方位癌症中心會明年啟用,並設有全球最先進的精緻型質子機。 高峰會內容涵蓋領域廣,從講題可見一斑。 先說印象最深刻和令人驚嘆的: 1. 杜元坤是義大院長,他的「杜氏刀法」聞名全球。這次高峰會則是分享細胞療法在軟骨重建(尤其膝蓋)和神經再生的應用。脊柱受傷後最怕二度傷害,而脊椎組織有如豆腐,如何避免破壞,同時用細胞療法接駁周邊神經使其再生,杜教授都有說明。因為神經受損導致的癱瘓不再是不治之症,杜教授說其治療的成效是100%,並播放病人手術後的步行狀況。極力建議讀者網上搜尋杜元坤醫師的事蹟,非常厲害! 2. 賴鴻政是雙和醫院副院長,亦是酷氏基因共同創辦人,國家新創獎得主。現代不孕夫婦比例大幅增加,而人工受孕成功率約70%。所謂70%,是將體外受精的胚胎放入母體做次,就能成功懷孕。現時失敗的個案並非胚胎不健康,而是未能成功在子宮著床。賴教授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分析婦女的分泌物,結果是有三類型的人 - 100% 受孕成功,70% 受孕成功,100% 受孕失敗。隨後嘗試獲取放入胚胎前一星期的數據,成功分為四類。這項技術辨別婦女是否處於胚胎容易著床的週期,能大幅提升單次受孕成功率達80%,預計明年上半年能完成並正式推出。 3. 李友專教授獲選為新一任的國際醫療資訊協會主席,也是國家新創獎得主。他20多年前就對人工智能有興趣,但當年機器學習在校園內是大部份人瞧不起的題目。他分享了人工智能在醫療各方面的應用,何謂Earlier Medicine 早覺醫療。另外,他亦分享了運用機器學習,辨別皮膚痣演變為腫瘤的風險高低。該技術曾成功辨識一粒痣為高風險,割除手術完成後驗出是某種瘤的stage 0! 上述的醫療創新技術都非常非常厲害吧!高峰會還有幾它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包括智慧數位醫療生態、新一代抗癌藥物開發、台灣本土疫苗研發過程和生醫重新生態圈等。 台上都是資深醫師,他們滿腔熱情地分享研究題目和成果,而且擁抱和鼓勵初創startup,那份熱誠和魄力,很動人呢~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前沿科技的兩端:生物科技與區塊鏈
今年最熱門的前沿科技話題,非 mRNA 疫苗和比特幣莫屬。兩者各自代表生物科技和區塊鏈對現今世代舉足輕重。 全球COVID-19 疫情,阻隔傳染病大流行最直接的方式,是盡量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世界各地經歷「鎖國lock down」,終於等到史上研發期最短兼95% 有效疫苗,才得以控制疫情和死亡率,生活逐漸回復正軌。人們察覺生物科技的重要性,這兩年都是市場焦點,資金湧入各階段的生物科技企業,IPO 數目亦大幅增長 - 2018至2021 在美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數目分別是 42, 39, 71, 77,而且集資額大的公司數目倍數增長。 美國聯儲局2008年金融海嘯推出量寬政策救經濟後,俄羅斯盧布在2009-2010年期間,3個月內貶值24%!隨後2014-2016年間不足18個月內貶值50%。2019年尾-2020年,阿根廷披索在1年間又貶值50%。中央政府限制民眾購買美元,沒渠道換匯的人只能眼白白看著每天勤奮賺取的薪資和存放銀行的披索貶值。2020年美國再次大幅度量寬,環球疫情,男女老幼留守家中 work from home,比特幣一年多內升值超過10倍,成為儲存價值(保值) 的數碼資產,多種加密貨幣價格亦大幅上揚。加密貨幣不屬於任何政府旗下,但具備流通性和透明度的二手買賣市場,而且交投活躍。 投資人要如何看待生物科技和區塊鏈?哪個更有前景呢? 其實,生物科技和區塊鏈雖然都是前沿技術,但發展的策略、要解決的問題、遇到的挑戰都很不一樣,好比科研與人文,難以直接用同一標準比較。 1. 從上而下 vs 從下而上(又或扁平) 生物科技由少數精英帶領研究,他們來自醫學、化學、生物、物理、工程、數學等範疇,當中有研究生、博士、院士、教授、資深研究員,聚集社會頂層的少數高學歷人士。每位都具備優秀頭腦和學識,但不是每位的研究都會成功。成功與否和付出的心力、團隊質素未必有正相關。根據統計,通過第一期至臨床試驗的新藥,成功率僅約13% - 38%。整個從無到有的研發過程漫長,大約15年,而新藥獲20年專利權。一般而言,第一個推出的創新藥物,市場佔有率會高達70%-80%,剩下的兩三成市場則由繼後推出的同類藥物瓜分。由此可見,整個產業不論人才和產品,都是漏斗型篩選。 區塊鏈的特質是去中心化兼全透明,不依賴個別單位或精英,沒有中央監管、沒有權力核心、沒有專利保護,屬開源產品。比特幣的分散式帳簿容許任何人參與「挖礦」,以太坊讓任何開發者輕易建構智能合約。區塊鏈上建立應用程式,又或跨鏈銜接應用,好比砌樂高lego 積木,不需要從零開始,而是可以不斷銜接,每人做一小塊,又或現成的零件,可以套用在另一條鏈。這種特質降低了技術門欖,提升了開發速度,相對容易聚集人才參與其中。砌積木除了從下而上,也能多方向拼湊(扁平)。 2. 科學的突破 vs 制度的突破 生物科技的研發需要經年累月,多次嘗試失敗調整再嘗試又失敗,並且越益追求精準,而實驗結果必需達到統計學的顯著性差異(statistic significance)。各種物質的組成或分割、某個細胞或病毒對藥物的反應、劑量和傳輸藥物的計算等,都是科學。科學的原則:可以被驗證,有機會錯。對錯有明確界線和定義。 不論西方或東方社會,都歷經帝國王朝。中央集權體制歷史悠久,反而民主在人類歷史上佔比太短。現時的民主國家還是有很大程度的集中管理體制,日常生活的各種服務,例如銀行和地產經紀,都扮演中間人角色,協助兩方達成協議完成交易。去中心化是去除中央集權,也去除中間人,改為以程式碼設定和完成。區塊鏈的應用模式和場景,不似生物科技的新藥,沒有對錯或成功失敗之分,突破的不是科學知識,而是運行已久的制度。 生物科技嘗試解決科學疑難、區塊鏈嘗試解決社會問題。兩者都透過科技解難,所以技術只是解難的手段。 3. 千錘百煉 vs 快速普及 剛才就說過生物科技屬於精英沙漏篩選模式,創新和新藥的研發期長,而且大部分實驗會失敗。匯集頂尖人才,投入大量資源(人力財力物力時間),為了千錘百煉的成品。突破科學的難度之高,眾所周知。 區塊鏈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被巿場接受。推廣至普及應用,讓加密貨幣落在更多的用戶手中,轉化更多人成為區塊鏈用戶,才是最大的難題!別說推廣一種『新貨幣』(只有越普及才會越流通,然後又吸引越多人使用,是一個正面循環),日常單是推廣一件新產品一項新服務,已經極不容易。 如何得知何謂最大的難題?其實,只要觀察頂尖人士投放努力和熱誠之處,就能大概估到挑戰性和重要性的高低。Sam Altman (美國企業家,現職OpenAI 行政總裁,曾是Y combinator 前總裁)最近推展WorldCoin 項目,目標是將加密貨幣送給地球每一個人。計劃以人工智能掃描視網膜,以辨識是否人類以及曾否獲派worldcoin (避免重複派送)。視網膜資料不會被儲存,只是轉化成一堆codes, 生成加密貨幣錢包鎖匙。 World…
-
令人驚艷的生物科技講座!
陪伴家母旅居台灣,生活漸入正軌,發掘寶島其它面貌,有「驚艷」的感覺! 全球健康照護指標(Health Care Index) 台灣排名第一,勝過南韓、 法國、日本和丹麥。全球前200大醫院,台灣佔了14間,僅次於美國和德國,是亞洲第一名。而台灣人才濟濟 - 瑞士IMD Business School 發佈的世界人才排名報告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0) ,台灣排名20,亞洲區排名第三(第一是新加坡,第二是香港),優於韓國和日本。其實,台灣擁有國際級技術人才顯而易見 - 投資人最熟悉的台積電(TSM),代工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全球50% 的半導體。而台灣的晶圓代工和封測,全球市佔率超過60%和30%,都是世界第一。 單看排名不至於讓人「驚艷」,親身接觸才會驚嘆! 台灣的醫院有不同規模,最大型是醫學中心,除了治病亦進行研究。而看病拿藥竟有醫院品牌的產品,在香港不會經歷到。 早前參加新竹科學園的生物科技講座,由現職中央研究院的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博士主講。3小時聽到的業界現況和技術知識,能抵多個小時的自行資料搜集!講座真的超高質,免費兼開放給科學園外人參加,而且外行人也大概聽得懂,很厲害吧!當日在座有投資人,問答環節的第一條問題,就是關於台灣生物科技公司的股價,「為何提及的 3間台灣生物科技公司,去年和今年都授權外國藥廠自家研究新藥(授權案金額約 2億 - 5.3億美元),但股價沒大幅飆漲,市值更遠遠不如美國公司?」 吳博士耐心解畫。台灣只有2500萬人口,市場太小。而上述三個授權案,都是新藥完成第一期,準備進入第二期研究(即是仍屬早期,未達第三期臨床試驗,效果不確定性高,價值不及外國完成三期臨床新藥)。為了完成較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兼且打入國際市場,台灣的生物科技公司在研發階段,必然會與外國藥廠合作,才有足夠資源做市場推廣界。 以此看來,台灣的生物科技公司似乎主打早期研發,而不同區域的生醫聚落亦各有特色。例如雙北(台北和新北)的重點領域是新藥和新試劑,新竹則是醫材,ICT 和醫學影像,中部特色是輔具、微創和精密機械,南部就是製藥和原料藥,以及骨科牙科醫材。驟眼看來,似乎有相對完整的生醫產業鏈。 另外,政府大力扶持發展生物科技,投入資源培養人才。除了高端技術和研究人員,為免人力不足,政府全額補助失業或待業人士,參加生物科技項目管理等各類相關課程。而生物科技園區又定期舉辦講座和課程,請來現職業界人士授課(這很重要,因為分享的資訊和技術,都會緊貼市場)。還頻密舉辦亞洲及各種生物和醫療科技展覽和高峰會(南港展覽館11月和12月都有生科展覽,查看過往活動,一年都有好幾個!),製造氛圍聚集人才。 疫情過後,預計全球投入生物科技的資源大幅增加,這領域會越來越蓬勃。參加講座除了為投資分析生物科技公司(專業技術還是要聽行內人解說),也為個人興趣。記得年多兩年前,看了兩本關於免疫系統的書,還有《蛋白質的一生》,發現人體和醫學界的研究創新絕對不輸科技界,揭發不少奧秘兼新穎有趣。我孤陋寡聞,沒想到人類的知識深度已達那種程度!既然旅居台灣有機會多聽多學,當然不會錯過。 談過台灣讓人驚艷之處,也分享部份講座內容。 I. 全球二十大藥廠(截至2020年6月30日按市值計算) 美國藥廠佔了一半,而頭三位瑞士佔了兩間。瑞士是小國,人口僅857萬,40% 的出口收入來自生技/醫藥產業(~783億美元),可見研發創新能力之強,以及人才之多。瑞士多年來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按人口比例計算屬全球最高。 II. 生物科技重大進展 III. 未來10年的五大生物技術發展趨勢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Moderna 疫苗銷售地圖反映國力
Moderna (MRNA) 莫特納的股價持續創新高,由7月的$223,一個多月衝到$416,升了超過80%。其實,這個月疫苗股都不停飆,BioNTech(BNTX) 也從$224 升到$404。兩者的市盈率分別是16.3x 和11.5x! Moderna 這星期公佈2021第二季業績。營運收入達44億美元(當中42億來自銷售COVID-19 疫苗),淨收入28億美元,每股盈利$6.46。持有現金約122億元,當中約40億是第二季度的營運現金流入。 至於2021的半年業績,營運收入63億,較去年增長8288%!淨收入約40億元,增長1760%!每股盈利約$9.3。 展望 2021年全年已簽的合約銷售約200億,2022 已簽約的疫苗銷售額達120億,並可選擇加購80億元的疫苗,另有正在洽談中的合約。下圖可見2021年全年已簽合約的銷售劑量。 2021年全年疫苗供應量大概是8億-10億劑,而2022年會翻幾倍至20億至30億劑。以下是 2022-2023年的已簽約銷售狀況 由上述數字可見,Moderna 這兩年將維持高增長! 這兩個銷售地圖,除了表示Moderna 的國際銷售網絡,其實也側面反映了「國力」。畢竟Moderna 疫苗應該是現時有效率超過90%兼價格較高的疫苗(較BioNTech 和Pfizer 的mRNA 疫苗貴),能夠簽約大量購買的國家,應該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美國是最大的買家,2022-2023年則歐盟和COVAX 都大量購買,瑞士都是。至於中東,沙地阿拉伯和以色列也買很多(以色列甚至可以有權買1700萬劑!)。亞洲則以日本為首,其次是南韓,但2022-2023年僅次於日本的買家竟然是台灣! Moderna 在一年間,由每年虧蝕持續研發生物科技的公司,變成大規模生產商業產品(疫苗)的公司,並且未來2年的訂單亦已簽好,現金流充足的公司,所以股價節節攀升。現時公司有23個發展中項目,並會投入更多資源研發。 Moderna 現價不便宜,但不算貴,畢竟財務穩健,而且未來1-2年的業績可觀。2020 COVID-19 全球疫情後,疫苗股之外,其它的生物科技股都值得多加注意。好比過往的互聯網界別,生物科技證明了其大規模應用的場景,吸引了極多資金和人才。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Pfizer 半年營業額增7成 蓄勢待發
本欄自去年一直建議投資人持有Pfizer (PFE) 輝瑞,因為其藥廠業務穩健,每年增長約一成。此外,公司和BioNTech (BNTX) 合作研發和量產新技術的 mRNA COVID-19 疫苗,並且是第一家獲得FDA 批准兼且效能達95% 的COVID-19 疫苗。雖然創新 mRNA技術來自BioNTech, 但該疫苗的銷售量大(2021年銷售30億劑),兼利潤高(約25%-29%) 之餘,輝瑞亦已透過合作, 自身習得 mRNA技術,並宣佈未來自行投入開發mRNA 的流感疫苗。 輝瑞其它生物科技股,可說進可攻退可守,兼備傳統具增長性業務,和創新科技的巨大潛力,實屬穩健之選。而 COVID-19 的Delta 變種全球肆虐(實屬不幸),疫苗訂單應接不暇。未來2-3年的營業額亦獲保障了。 輝瑞昨日公佈2021年第二季業績,預期全年營運收入達780億-800億美元,每股盈利介乎$3.95-$4.05。這些預估數字,較第一季的預測升了一成。輝瑞股價這個月「只」升了一成,遠遠落後同為COVID-19 mRNA 疫苗股的BioNTech (BNTX) 和Moderna (MRNA),兩者股價於過去兩星期升了5成!而輝瑞現價市盈率僅約11倍,非常便宜! 2021年第二季度業績:營業額:189.78億美元(+92%)淨利潤:55.63億美元(+59%)每股盈利:$0.98 (+58%) 營業額明細:疫苗:92.34億美元 癌症藥物:31.45 億美元 (+19%)內科藥物:24.03 億美元 (+5%)醫院用藥:22.59 億美元 (+21%)免疫藥物:10.41 億美元 (-9%)罕見病藥:8.95 億美元 (+32%) 2021年上半年業績:營業額:335.59億美元(+68%)淨利潤:104.40億美元(+53%)每股盈利:$1.84 (+51%) 營業額明細:疫苗:141.27億美元 癌症藥物:60.07 億美元 (+18%)內科藥物:49.97 億美元 (+8%)醫院用藥:46.02 億美元 (+16%)免疫藥物:21.07 億美元 (-1%)罕見病藥:17.20 億美元 (+30%) 可見COVID-19 疫苗貢獻超過4成的營業額,而其餘營運的業務,大部份亦錄得可觀增長。上述以公司基本財務數據分析。若果以技術走勢管之,現時是否買入時機?畢竟輝瑞去年尾碰到$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