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挖礦

  • 談本土科創化Like 為Coin

    談本土科創化Like 為Coin

    週一港產LikeCoin Foundation公開發售加密代幣,除了直接在網站用以太幣購買,還可以到港台團隊的 Tidebit 二手交易所,以港元或比特幣購買LikeCoin,更會有12.5% bonus!   LikeCoin 過去數月在媒體的曝光率高,創辦人高重建十八年前創立拉闊遊戲,兼且入到中國落到地,獲紅杉資本和騰訊投資。這次「化Like 為Coin」旨在建立一個生態環境,讓創作人在網絡分享作品如相片、文章等,除了收到Like,還可以有實質回報。 筆者向來認為加密代幣的風險,相對比特幣和以太幣(通用的加密貨幣)高,畢竟發行代幣的公司,產品還處於早期階段,而且早前不少公司發行代幣抽水,業務並非真的需要運用區塊鏈。 LikeCoin 百分百香港製造,加上高重建的初代創業人履歷,是” juicy” 熱話。要真正了解LikeCoin 運作,還要看白皮書。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是運用區塊鏈記錄每一層的創作和分享,以便將LikeCoin 分發予不同的創作人。這應用很重要也有實際需要,尤其近日有人將北京大學女學生要求公開22年前教授性侵學生調查結果的公開信,在內地被噤聲被消失,置於區塊鏈就無法被刪改,突然大眾都懂了區塊鏈的用途。 雖說買賣加密代幣的風險較高,因為二手市場(加密貨幣交易所)的代幣價格波動大。但LikeCoin Foundation 是本地慈善機構兼有免稅地位,產品更全部開源。不論是以支持創作人、或本地科創、甚至當作邊行善邊了解加密代幣,也許都值得課金買LikeCoin。 另一鬧哄哄的本地幣圈新聞,是傳聞銷售雲挖礦合約的公司未有添置挖礦機擴張業務,而是從合約收取的現金購買以太幣再分發,被指是龐氏騙局。該公司及後發出聲明,說可以提供購買挖礦機的收據,而且算力對比已銷售合約只是相差10%… 筆者未有深入了解事件,但比喻為龐氏騙局則似乎對雲挖礦服務有所誤解。龐氏騙局是指公司未有實質投資,分發回報靠後來者投入的資金,所以是塘水滾塘魚。但雲挖礦合約註明算力 (hash rate),而挖比特幣或以太幣的算力和回報,屬公開資料,所以合約持有人知道每個月大概能挖到多少加密貨幣,並非公司隨口亂噏分派。另一角度,假如公司未有新增挖礦機,卻購買以太幣慢慢派,即是有真正存貨,並非空中樓閣,最多只能視之為巧立明目預售服務,以圈錢投資加密貨幣,性質接近無息貸款買幣投資。 全球也越來越多人參與挖礦,同樣算力能挖到的加密貨幣也越來越少…  所以雲挖礦合約持有人每月收到的加密貨幣也會越來越少。以這角度觀之,只要資金周轉得來(不會同時退還合約),而加密貨幣價格長遠向上升,公司其實立於不敗之地,並非龐氏騙局齋吹水。週一公司發表聲明,對這宗幣圈新聞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搜索相關報道。 本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互惠基金投資上市加密貨幣挖礦商獲利豐厚

    互惠基金投資上市加密貨幣挖礦商獲利豐厚

    近日有傳聞索羅斯家族趁低吸納加密貨幣,報道未獲索羅斯承認或否認,未知真假。不過,比特幣和以太幣從高位回落六、七成,投入部份資金撈底和分散投資,似乎也合理。 其實外國已有具名氣的基金和投資者,參與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投資,並且已收割。上週筆者參加Cryptomining & Money Conference, 席間請來美國上市公司US Global Investors (Nasdaq: GROW) 的主席 Frank Holmes 作嘉賓,分享他對比特幣的看法。Frank 在投資界名氣響亮,他以往專注投資天然能源,而近一年是因為旗下一個基金,投資區塊鏈技術公司,數月間錄得數倍回報,讓他更為矚目。 HIVE Blockchain Technology 去年在多倫多交易所上市,是全球首個上市的加密貨幣挖礦商,讓公眾透過資本市場(即是股市)參與加密貨幣的挖礦。它擁有兩個加密貨幣挖礦場,一個在冰島,另一個在瑞典,而且兩個礦場都錄得正現金流。US Global Investors 於去年9月宣布策略性投資HIVE,而HIVE 股價於上市後,數月間曾升超過6倍,帶挈US Global Investors 賬目變靚。 Frank 又分享當日他聽說比特幣後,上網看了數百個小時youtube 和文字,以了解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潛力。比特幣的交易不需要中間人,接近零成本即時網上交易,而且因為去中心化,不涉及信任問題。有說比特幣是數碼黃金,Frank 也真的將類似概念套入比特幣,而加密貨幣去年12月的市值更超過500億美元。 US Global Investors 的個案值得投資者關注,不單單因為短期回報高,或加密貨幣挖礦場有正現金流。而是身為美國上市公司,旗下管理多個具規模的互惠基金,不怕SFC 亦不理會市場未搞清楚加密貨幣到底算不算資產,就已真金白銀投入加密貨幣挖礦公司。這代表Frank 和整個投資團隊十分看好加密貨幣前景(否則挖到幣都無用,電費都不夠比)。以上市公司身份投入前路未清晰的業務,而HIVE 又竟然能上市.  這投資個案真的值得研究。 不少人認為過去幾個月是加密貨幣泡沫爆破。假若細看過往的價格圖,上落三成是正常波幅,而大挫五成以上的波動亦曾數次出現。筆者並非鼓勵讀者炒賣加密貨幣,畢竟價格波動大,而且香港未立法監管(新加坡和日本都有監管,相對安全),匯款到外地始終麻煩。不過,面對新技術新科技,不宜用舊眼光舊知識去理解分析。股市三成波動已很大件事,對加密貨幣而言卻是常態。至於為何 Frank Holmes 大大看好加密貨幣前景?  這也許值得投資人思考。Frank 有一個投資blog,細讀過往文章,或能更理解他的思維。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再談加密貨幣、挖礦兼ICO

    2018年首個星期港股和美股造好,投資人新一年都有個好開始吧。股市之外,近日鬧哄哄的是加密貨幣市場。Facebook 更不時看到相關貼文 - 尤其是財演天花亂墜地唱好、前高官開腔直指是大泡沫…  到底加密貨幣是甚麼一回事?筆者才疏學淺所知有限,但即管拋磚引玉為文探討。 上週五有機會參觀一家本地挖礦公司,同行除了友人,持有長者卡的家母亦不甘後人隨行八卦。家母多年來是價值投資信徒,對於新產品新科技不甚了了,卻樂於見識學習。平日在媒體看到「挖礦很耗電」、「內地禁止挖礦免電力虛耗」,她都無法想像理解。當日看見小小一個房間,放置了約20台小型機器(每部體積約2-3支樽裝蒸餾水),具備散熱設施,溫度超過40度,才明白「耗電」的意思。據說每部機器的耗電率大概是一個普通住宅單位的八成電量,若果沒有散熱設備,房間溫度會高達80多度。筆者一直以為GPU 是最快速的挖礦晶片,卻原來不是。倒是晶片數量直接影響速度和挖礦成效。 至於挖礦的能力,並非以加密貨幣的數量估算,而是用hash rate 量度。網上有很多此類計算機,只要輸入hash rate,再選擇加密貨幣種類,就能計算每月挖礦成績,數目一清二楚。該挖礦公司的特別之處,是有演算法決定挖哪一種加密貨幣(不是比特幣或以太幣)的效益最高,實時根據貨幣價格走勢、兌換率和挖礦難度計算,每10分鐘調整資源運用。現時市面上有超過1000種加密貨幣,該公司評估潛力後選定了20多種作挖礦對象。可惜他們不願公開名單,大概是免得挖礦成本低廉時增加競爭吧。 家母看到前高官指加密貨幣是大泡沫,而且認為美國推出比特幣期貨買賣屬不負責任的報道,也命令筆者一讀。報道內容大概是各地政府未來禁止或不承認比特幣,該幣自然會損失其價值。另外,比特幣的供應並非真正有限 - 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加密貨幣取而代之。 話說在前頭,筆者未對比特幣作深入研究,而且沒持有比特幣,只持有以太幣,下述文字並非鼓勵公眾炒賣比特幣。 不論比特幣或以太幣甚至其它加密貨幣,現時都非政府認可的貨幣。用它們作交易,好比以物易物。它們的價值並非由政府賦予,即便全球政府都不承認加密貨幣為交易單位,只要市場有人接收並願意以物易物 - 情況好比信用卡積分、飛行里數、年代久遠的閃卡,這些加密貨幣就有其價值。至於「物以罕為貴」以及「有替代品等同不值錢」,世上大概有很多罕有產品卻賣不起價錢,亦有大量產品有極多替代品,卻仍然有辦法叫價高昂。最簡單易見的例子,是女士用的包包,便宜至幾百塊,貴至過百萬,而男士最愛的汽車,同樣下至十多萬,上至幾百萬都有。由此可見,沒錯供應會影響價格,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有替代品並不能說明價格必然往下走。 另一個影響加密貨幣價格的因素,是流通性。去年其中一個最熱門的字詞,是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這好比IPO,但首次公開發行的並非股票,而是新幣種。就像股票由法定貨幣作後盾,新幣種則大多以比特幣或以太幣作後盾。大部份ICO 都由非牟利機構發行,除了要規避「非法公開集資」的罪名,其實整個機制值得思考 - 因為大大打破資本主義的常規! 現今社會貧富懸殊,有錢人持有的資產(例如物業和股票),可以不斷升值,至於未有資產只持有現金的人,則面對貶值問題。這導致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而ICO 的機制,卻不需要任何股東,只要新幣越來越流通,所有參與者(即持有新幣種的人)都能享受新幣升值的利潤,根本不需要持有股份(資產)。越多人參與,社群越大,不單沒有分薄利潤,卻有機會令所有參與者獲益。這個概念夠破壞性也夠創新吧!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