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指數

  • 港股是時候趁勢?

    畢老林兄上週鴻文《風險歸風險 回報歸回報》,提到同樣是社交平台,Facebook 和Twitter 的股價一個天一個地。Facebook 上市後三個月股價「腰斬」,投資者若風雨同路能修成正果。Twitter 上市三年出現過13次單日下跌超過一成,於2014年初高位相比瀉近八成。畢兄舉兩個例子源於遇見同事嘆太早離場,錯失騰訊往後的升幅…  雖說no pain no gain,但是否凡有pain 就有gain?Twitter 是一例子。 別說投資買賣,人生中大部份事情要把握good timing 都極難。回頭看,往往感到要麼太早要麼太遲。既然good timing 那麼難捕捉,眼光未必聚焦投資回報高低,又或自省該承受更大風險。買賣股票較人生其它範疇簡單 - 市場極度流通,週一至週五的交易時段可任意買賣。太早離場錯過升幅的,能重新入場。遲了離場虧大本的,可立馬斬纜並物色新機會。相較不同階段遇到的事業感情移居等等的機緣,就沒那麼便捷的入場離場機制。既是如此,也許訓練決斷力 - 盡早決定(再)入場(再)離場作補救,勝過思考每宗交易屬長短線、或捕捉最大利潤的時機。 長和系公佈業績後,長實地產(1113) 創新高。超人放眼全球,不受地域所限,持續投資海外項目,尤其是歐洲。現代有互聯網,投資人是否都不必固步自封,只看香港股市?  先說結論:短期而言,港股市場比較熱鬧,值得投資者參與趁勢。 年初至今,恆指和納指跌走勢相若。直至7月初後,恆指升幅突然拋離納指,顯示過去個多月動力十足。 若比較過去12個月的各地指數,可見日經平均指數早於去年11月中開始大幅上揚,對比道指、納指、恆指12個月的回報,其實相差無幾(19%-23%)。期內雖然各國指數曾錄得輕微負回報,但恒指的負數最大,而且下行時間最長,去年12月底才從低位慢慢爬升,落後於各地指數。所以,今年4月之後,恆指顯著上揚,令市場氣氛熱熾。有說怕泡沫或牛市尾聲,但相較各地指數的一年回報,其實不相上下,未見特別熾熱跡象。圖二最落後的時富時100指數。筆者不熟悉英國的公司和經濟狀況,單以圖表而論,似乎的確是落後。超人的投資眼光獨到,未來也許值得花時間研究發掘價值被低估的英國公司。 再看過去3年的圖表,除了日經指數之外,恆指都上落幅度大。所以最近的升市讓投資者感到最近挺熱鬧。其實此段期間,美國和英國的指數都平穩增長。 ​ 再看過去5年和10年的圖表。恆指在金融海嘯後是最快回復過來,但此後錄得增長有限。現在全球都知道科技是未來,納指在過去10年一枝獨秀。港股的科技股相對少,又或業務不夠全球化。龍頭騰訊獨領風騷,越升越有,若參照納指走勢,就容易理解多了。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從標準差看指數波動範圍

    週一晚道指升216點(~1.05%)、納指升73點(~1.24%),港股週二早市升~240點(~1%)。有報道說法國總統大選明朗化,走中間路線的39歲男神馬克龍民調領先,脫歐危機降令市場資金回流風險資產… 實情真的是這樣嗎? 股價有上落、指數會波動是常識,而交易利潤來自差價。如果價格不波動,一條直線或有特定模式可預測,大概沒人買賣股票了。要界定價格波動正常與否,可嘗試運用統計學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概念。筆者下載道指、納指和恆指的歷史數據,以過去3個月的收市點數計算,1個標準差分別約320點、90點和420點。即是道指、納指和恆指的升幅,都處於1個標準差區間,屬於正常波動,不必硬與新聞扯上關係並強作解釋。 價值投資人關注大趨勢並以年計算,未必關心短期波動,因為斷線小震動如同噪音。不過,市場充滿「短線」交易。股票到底買賣方便,兼且隨時隨地有價有市,流通程度幾乎可與現金相比。再說,強積金、互惠基金等的基金經理,需向客戶交代。推算全球各地的基金規模,大概就知道市場裏大多數是機構投資者。即使他們毋須每天頻密交易,每個季度總要埋單計數交成績表,自然就有短期獲利離場的動機。所以,如欲了解市場,也需明白短線價格波動走勢。 其實,除了長線持有價值被低估或高增長股票,投資人也可以考慮將部分資金撥作短線買賣,而買賣對象則是已持有作長期投資的股票。若能觀察熟悉的股價走勢,大概知道某些價位有支持。近日港股雖然回升,但似乎仍處於調整階段,可耐心等候價格走向負一個標準差再入市。 早前幾篇文章都談及人工智能。這週末美國西岸有一個AI Conference,不少科技背景的友人都說講者中有「明星」,極力推介。在香港飛去西岸太麻煩,直接網上購票並且網上參加就行了。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本欄的Facebook 專頁了解更詳盡資訊。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公佈業績之後:四環醫藥Review

    去年我曾數次在博客撰文推介四環醫藥(460) (可參看這裡,這裡和這裡),本週初公佈2013年業績。 記得上星期股價連跌4天至~$9,我心感奇怪 – 據說,公佈業績前股價都會被炒上(因為有未知之數),之後不管業績勝過或遜於預期,由於再沒有不明朗因素,股價會稍為回落…  今次四環醫藥反其道而行,我後知後覺 - 既然基本因素沒改變,目標價是$10.73,那麼股價下滑,我本該再買入的。 說回2013年的業績,其健康指數高達87分,顯示公司的財務狀況十分健康。業績公告中: (以下全是人民幣) 營運收入: 47.3億 (+55.6%) 毛利:        36.9億 (+61.6%) 淨利潤:    13.0億 (+44.1%) 毛利率:    78.2% (+3.0%) 純利率:    27.5% (-2.2%) 毛利增長勝過營業額增長,這顯示公司有效控制直接生產成本,或有力提高銷售價格。純利率的年增長較毛利率低,估計與大幅提升研究和銷售費用(+70%)有關。雖然純利率輕微下跌至27.5%,但利潤率仍十分可觀。另外,公司的現金充裕(超過17億),短期貸款約1.8億,而長期貸款僅約590萬。 財務數字之外,公告亦詳列各種產品的的銷售狀況。現時,四環醫藥的心腦血管處方藥佔醫院採購額市場9.3%,並且是中國醫院市場的第四大製藥公司。心腦血管產品佔公司總收益95.2%,是最大銷售收入來源。而主要產品歐迪美和克林澳(共佔心腦血管產品銷售約54%),銷售年增長率達93.1%和71.7%,顯示市場需求大,增長強勁。 公司擬派末期息,每股¥0.021 (較去年下跌65%),並每股送1紅股。末期息下跌,主要是為了預留資金作業務收購。 四環醫藥的增長趨勢強勁,現價距離目標價$10.73 只相差約一成,以價值投資的角度,未必是最佳購入時機。可是,每股送1紅股變相將股份1拆2,令股價下調,較容易『炒』。記得兩三年前,莎莎亦是每股送1紅股。當時股價約$7 – $9, 送過紅股之後,股價調整至約$3 – $5,不多久股價就被追捧至$6 – $7 水平,即送股前股價應達$12 – $14。根據現時的健康指數,若果醫藥板塊繼續保持強勢,四環醫藥送出紅股後,股價有機會升至$6-$7。可是,由於難以預測板塊的未來走勢,也許先觀望,直至發出紅股後,看到交投活躍兼且繼續有資金追捧,才考慮再買入投資。 (此文同見於《信報》網站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科技股之外的智能控電系統 – 博耳電力

    近日最熱門的投資板塊,偏重科技和醫藥。上週的文章提及炒股不炒市,那麼香港在這多事之秋,如《明報》前總編劉進圖光天化日被斬殺,情況危殆,歹徒就似公然向全香港人挑釁;立法會議員何俊仁受薪開會,卻於會議期間在iPad 看年輕美女性感照…  還有甚麼穩陣兼有前景且值得投資的公司? 高新科技和生物醫藥之外,售賣智能配電設備的博耳電力(1685),值得留意並買入。其健康指數達80分,而2013年半年業績顯示勢頭良好(達7分), 毛利率:28% 淨利率:25% 營業額:+15% 毛利    :+20% 淨利潤:+31% 公司淨利潤和毛利的增長高於營業額的增長,顯示管理層擴張業務的同時,有效控制生產和營運成本。而截至2013年6月30日在手訂單金額達12.8億元,足足是2012年全年的營業額。即公司在上半年已確保全年營收不倒退。儘管2013上半年的毛利和淨利潤都不足2012年全年的50%,但相比2012年同期有顯著增長(+20% & +31%),估計部分訂單和服務要下半年才能入賬。公司沒有長期貸款,持有現金是短期貸款的1.8倍,財務穩健。 博耳電力的主要產品,是智能配電系統方案和節能方案,預計兩者佔2013年全年營業收入的65%和20%。不論智能控制或效能提升,都符合政府提出的城市智能化和環保減排。其智能配電方案更與醫療系統接軌應用,作全醫院的電力監控,確保手術室持續供電。而節能方案則與數據中心接入應用,包括中金數據、中國移動等,並透過數據分析減低電能消耗。  智能控制和數據分析都是未來趨勢,博耳電力的業務有潛質繼續擴張發展。過去12個月,股價增長133%,現價約$8.4, 預測市盈率約15.5倍。抵買嗎? 下圖可見股價處於上升軌道,$8.2 – $8.6 是交投活躍區,支持位不斷提升。現價不是最抵,但值得買入,估計回報超過20%。  (圖表來源:分析之師 http://analystz.hk) (此文同見於《信報》網站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炒股不炒市 – 健康指數與F-score

    昨日信報《炒股不炒市 揀股用F-Score》一文,詳細介紹以基本因素(價值投資法)篩選股票的F-score。它由芝加哥大學教授皮爾托斯基(Professor Joseph D Piotroski,現職於史丹福大學研究商學院) 於2000年提出。信報研究部按F-score 的條件篩選港股,並定下4種策略,以過去10年數據backtest,回報介乎40倍至160倍,大大跑贏恒指。我看完該文上網搜尋,發現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簡稱AAII) 按60多種投資策略建立模擬組合,而F-score 是唯一一個在2008年海嘯期間仍錄得正回報(32.8%)的組合。 (Professor Joseph D Piotroski) 我孤陋寡聞,先前未聽過F-score。很高興知道世上有類似自家開發的『健康指數』的指標,而且往績顯示投資回報高。F-score 和『健康指數』理念一致:透過分析數據,找出財務健康的上市公司,是價值投資信徒。信報詳列F-score 的篩選條款,對比之後,我發現和『健康指數』很不一樣。除了篩選條件,F-score 每年只更新一次,而『健康指數』則分全年、半年甚至季度指標。健康指數的半年和季度指標以10分為滿分,與F score 較相似。而健康指數的全年指標,則以100分為滿分,有較細緻的計算和評估。 至於F-Score 和『健康指數』的運用方法,兩者亦不相同。Prof. Piotroski 建議只買入F-score 達8-9分的股票(9分為滿分)。健康指數則透過全年指標找出穩健的公司,再看指標與價格、成交量等的比例,以此估算應有股價。曾見過某些公司的健康指數很高,但股價不是最抵買;又或同一界別但未必投資健康指數最高分的公司,反而選排名第二、三或四,性價比較高的公司作投資。為了貼近市場趨勢,亦會參考半年和季度指標,調整用以估算價格的比例。 估算股票價格很難。市場的反應往往不是過熱就是過淡,很少停留在equilibrium 的『均衡狀態』。若再配合時間性,更沒有誰能說得準了。的確,估算未來股價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畢竟錯比對的機率高得多。但我每次分析股票,心中總有一個『合理價格』構成對投資回報的期望。要不是感到『抵買』,我哪會買入投資?要不是認為股價到頂,又哪會沽售呢? 近日醫藥股和科技股十分熱鬧,就讓我挑選部份曾在博客分析的公司,分享透過健康指數估算的價格。這些股價估算會隨業績及市場環境調整,一般每一至兩個星期調整一次。我是純粹分享,讀者不必太認真當作目標價位,只宜參考。若然股價達到估算價格的90% 或110%,我即看成達到期望的合理價格範圍。 四環醫藥(0460):$10.73 金山軟件(3888):$30.60太平洋網絡(543):$7.04博客版加料:美國有網站列出獲8-9分的F-score 股票,讀者可到以下網址參考。http://www.grahaminvestor.com/screens/piotroski-scores/(此文同見於《信報》網站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各地指數比較圖

    1月份『走資潮』,各地股市回落,2月漸見反彈。 究竟哪個市場最快收復失地?圖表有否啟示呢? 2014年1月,日經指數最多曾跌了14%,即使2月反彈後,依然較年初跌了12%。恆生指數則跌了約8-9%後,現在收復了一半失地,相比年初只是跌了約3%。最厲害是納斯達克指數,跌得最少兼且倒升2%。 再看過去3個月的圖,日經指數依然是下降幅度最大的。恆指雖然較韓國KOSPI 回升更多,但波動幅度較大。KOSPI 相對穩定。納斯達克指數依然企穩。 若看6個月的圖表,資金似是離開日本了。日經指數曾升約19%,但1月初開始大幅滑落至5%。同期,納斯達克指數保持上升軌道,6個月回報達17.8%。 過去12個月,恆指上上落落(落得多),直至去年尾才稍為有正回報。納斯達克和道瓊斯工業指數則升了33% 和15.5%。倫敦FTSE 也有6.2% 回報。日經指數波動很大,最高曾升超過40%,回落至最近的29%。近月日經指數大幅回落,算是先前超大升幅的調整吧。 最後看過去5年,金融海嘯之後的回報。納斯達克一枝獨秀,升了200%,道指都升了119%。香港的恒生指數算是FTSE 之外最落後,只是升了60-70%。 恆生指數未來會追貼道指的升幅?還是應該bet on 強勢的納斯達克和道指? 歡迎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