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微軟
-
iPhone X 的啟發:自由出入場是投資人的大優勢
蘋果推出10週年紀念版電話 iPhone X,最搶眼的新feature 是3D 臉部辨識開鎖和無框大屏幕。當公眾眼光聚焦iPhone8 無驚喜、iPhoneX 近萬元、十年前 iPhone 奠定新時代等… 筆者最大的感想是:世界行得很快。如果八至九年前就開始做app,食正條水商機處處。若遲至近年才搞app,要突圍而出便困難很多。幾年的差異,足以影響整個業務的發展和規模。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自由買賣的股票市場,是極大的優勢,投資人要好好運用。 Nokia 曾是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Blackberry 則曾在商界獨領風騷。十年前 iPhone 的出現,正式踏入智能電話時代。其時可以勉強對抗 iPhone 的,是Google 收購了的Android。兩者最大的分別是:蘋果一條龍由軟件到硬件都是自家出品,Google 則單單負責開發軟體,再讓各手機硬件製造商設計電話 (現在坊間的Android 手機林林總總,款式型號品牌極多)。Google 當時最主要的業務是搜尋器,從未參與過手機市場,談不上穩佔一席位。行業老大Nokia 不賣帳,聯同Microsoft 推出自家系統的智能手機。而Blackberry 標榜保安性能,主攻商業客戶,眼見iPad 越來越受歡迎,也研發自家系統的平板電腦。結果有目共睹,Nokia 和微軟強強聯手,加上大量資金,並不代表效果好。而黑莓仿效蘋果一條龍研發、設計、製造軟硬件,亦非一時三刻輕易學得來。智能電話市場只剩下 iPhone 和Android 機分庭抗禮。 當年若持有Nokia、Blackberry 和微軟股票,投資人會持續向這幾間大企業投下信心一票嗎? 企業發展需要時間,一兩年難以看到成果。若市場觸覺不敏銳致錯失先機、或經營策略失誤,與競爭對手的距離會越拉越遠。價值投資向來講求長時間參與,投資人甚至需要以營運者的立場思考企業的發展和價值。其實,股票市場最大的優點是夠流通可隨時買賣,又可以分散風險。 投資人若看不通透蘋果、Google、Nokia、Blackberry 和微軟的戰況,可以全部股票都買,反正最後總有一家跑出。又或選擇避開風險,全部都不買,等戰況明朗才押注增長快前景好的公司。 當年Nokia、Blackberry 和微軟的管理層,看到 iPhone 和Andriod,認為自身的資源、規模、經驗和團隊,沒理由趕不上這個浪潮、鬥不過兩個智能電話系統。他們選擇落重本自家研發。那份決心、魄力和能耐,讓人肅然起敬。的而且確,身處行業風眼中,見到新市場和競爭對手,必然參與而非退縮,簡單說:大企業沒有選擇沒有退路,只能選擇建立自家系統一爭長短,或直接為Android 設計手機。以此觀之,企業的靈活性非常低 - 不跟風,難。業務轉型嗎? 更難。 股票買賣則極度靈活。投資人沒有企業管理層的限制和煩惱,可以隨時隨地入場、離場再入場。大企業則完全沒有「靈活性」的優勢 - 研發方向定了,必須按計劃進行。不能上個月才決定自家研發,下個月就改為設計android 機(其實可以同時進行,但資源會被分薄,最後影響兩個方案皆達不到最佳效果)。 投資人不必如企業管理層般面對無日無之的營運挑戰,也不必長時間押注幾個大項目,卻依舊能透過買賣公司股票參與,並分享盈利成果。這是很幸福很幸運的事。而公開市場的機動性,勝過很多的投資渠道,例如風險創投基金,就必須和企業共同進退一段時日。 既然知道公開市場的靈活性優點,值得思考如何運用和發揮功效。筆者並非鼓勵投資人經常性出入場 - 不是買賣次數多回報就高,甚至可能提升出錯的機率,而是靈活性可協助投資人在賺取回報時,降低承受的風險。世界並非每一個股票市場都可隨意出入場。國內的A 股市場就不是自由買賣、新加坡股市則往往流動性不足。香港股市可以自由買賣,是投資人的優勢兼福地。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微軟專注雲服務 首季業績勝預期
每當提及科網股,大部份人都會聯想到Facebook,Google,Amazon,Netflix,Tesla,Salesforce,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除此之外,投資者的眼光亦投向未上市的大型創新科技公司,例如AirBnB 和Uber。至於微軟、IBM、Cisco 等,已被視為上一代的科網巨企,部份坐擁大量現金無處可花,會向股東派高息甚至回購股份。 週末世叔伯傳來以內地相冊軟件製作的視頻,電子檔案格式是exe file,不適用於蘋果Mac 機,找來PC 電腦卻同樣開不了!為了打開檔案,筆者上網搜尋,根據微軟指引更改設定,卻一度令所有程式檔(exe file) 包括瀏覽器等無法正常運用。折騰了數個小時,PC 的程式檔終回復正常運作,但該視頻檔案卻仍未能開啟。整個過程令筆者恨得牙癢癢 -甚麼年代了?所有人都用雲端服務,何來上載下載安裝程式等麻煩事?歷史最悠久的內地相冊軟件太不user friendly,微軟亦真的該沒落… 友人卻傳來微軟股價創新高的新聞 - 上週五股價裂口高開,週一股價繼續上升,錄得2.25% 升幅。筆者看過財務數據和技術指標後,睡前曾落限價盤買入。 微軟7-9月的營業額超過223億美元,超出華爾街分析員預期12%。行政總裁 Satya Nadella 指PC 業務停滯不前,但公司已將焦點轉移至雲端和移動服務,而雲服務的營業額(撇除外匯因素後)錄得約10% 增長。若細看數據,微軟的每股盈利已連續兩季遠超華爾街分析員預期(4-6月的每股盈利較預期高約19%)。再追溯多兩個季度,年初1-3月的每股盈利較預期落後1.6%,而去年10-12月的每股盈利同樣遠超預期約13%。即過去四個季度,有三個季度的業績都遠勝過華爾街分析員預測,只有一個季度稍微落後。微軟轉型主攻商業機構Microsoft Office 和雲服務,似乎成效顯著。 微軟的PC 市場確實沒增長動力,轉而專注B2B 雲端服務卻非獨立投資者能輕易觀察到。科網世代不少傳統行業都尋求轉型。香港讀者也許留意到內地人來港簽保單走資的新聞,其實除了本地保單,內地保險業增長可觀。2015年的數據顯示,內地原保險保費收入達2.4萬億元,同比增長20%,而最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保險,佔行業總保費6.4%。佔比看似很低,但同比增長315%,成為新崛起力量。相關機構更預測,5年後互聯網渠道的保險銷售有望佔總體50%! 另一個受科網衝擊的傳統行業,是內地的娛樂事業。週一高天佑兄的《投資要識看戲》一文,指阿里巴巴、騰訊和復星,日內都有押重注的首部處女電影上畫。其實除了銀幕大製作和傳統電視劇,近年內地網劇憑低廉的成本和豐富題材,成為各大視頻網站和影視娛樂公司的新寵。而截至今年5月底,內地的網絡直播平台已達250多家,其中超過100家專注移動直播平台。數目之多,似乎預視此為兵家必爭之地。 投資者發掘潛力科網股時,除了打正旗號的創新科技企業,也許可嘗試在傳統行業裏尋找積極轉型的巨企。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創新科技界金蛋:直達用戶的銷售渠道
上週世界很多亂事 - 美國奧蘭多同性戀酒吧發生槍擊案、美國22歲女歌手Christina Grimmie 於簽名會遭人連開3槍後傷重不治、英國撐留歐的女議員Jo Cox 遭槍擊身亡、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道出去年返內地過關時被蒙眼,之後被失蹤被軟禁被認罪… 世上很多野蠻人和組織,看到不符合個人喜好的人或事,就無賴地出手傷人甚至害人,連日看到這些新聞,確實憤慨!這星期的全球關注點是Brexit - 英國公投到底是留歐或脫歐?雙方陣營截至上週末仍是勢均力敵,脫或留似乎都是五五波,週一晚卻傳來留歐機會較大… 本報不少專欄都已作出詳細討論,並勸喻投資者暫時忍手避險。筆者不熟悉國際政治大勢,也不班門弄斧分析Brexit。既然暫時只宜觀察不宜進出場投資,那就分享對近期最大刁的看法。上週微軟宣佈以接近50% 溢價收購LinkedIn,並將全現金交易。微軟曾於2007年以63億美元收購aQuantive,2012年卻為此撇賬62億!2013 年微軟以約73億美元收購Nokia,2015年為此撇賬76億美元,並且裁員7800人。由於微軟的收購往績不佳,兩宗大刁都未能帶來協同效應,反而需大幅度撇賬,令人懷疑這次LinkedIn 的世紀收購,是否真能為微軟帶來顯著效益。 在創新科技的世界,微軟已經不入流。雖然屬於大藍籌,財務穩健又現金水平高,營運收入年年增長,但龍頭互聯網科技公司,大部份人只講得出Apple、Google、Facebook、Amazon。這幾家公司都擁有價值連城而微軟沒有的「金蛋」 - 直達用戶的自家銷售渠道,並不斷蒐集最新數據。從地鐵車廂內人人成為低頭族,就知道智能手機已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甚至取代家居電腦的地位。蘋果坐擁 iPhone 和 iPad,兼有iTunes store 和App store 銷售音樂和應用程式。iPhone & iPad 就是直達用戶的銷售渠道,加上iTunes 和App stores 收取「過路費」-向其它創作人抽佣,一條龍服務兼且是獨家,這絕對是非一般優勢。而iPhone,iPad,iTunes & App Store 都能收集用戶數據,讓蘋果更了解用戶的習慣和喜好,分析之後又能成為商機。Google 擁有Android,是唯一與iOS (在iPhone & iPad 使用) 平分秋色的智能電話運作系統。可是Play Store 的「折現」能力未及蘋果的App Store,願意付費購買應用程式,或玩手機遊戲會課金的用戶比例偏低。但Android 並非 Google 唯一直達用戶的銷售渠道,還有Google Account (以及向用戶提供一連串的其它服務如gmail, google drive, google calendar, google doc) 和看家本領 - 搜尋服務,這是用戶上網的必經之路。簡單而言,每一個上網的人都會在Google 留低腳毛,而他們的喜好和習慣亦已成為可帶來收入的商機。Facebook 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截至今年4月底,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6.5億!生活在香港,不論自己或友人都是瞓醒、搭車、午飯、睡前、返工、放假都要Facebook,憑觀察就知道這個直達用戶的銷售渠道有多強大,滲透度有多高!而Facebook 收集用戶的數據亦是全方位的。現在筆者看新聞或重要消息,都不是透過新聞網站,反而是Facebook,顯然它已成為不容忽視的新媒體。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