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市場智慧

  • 股市橫行期有乜好做?

    股市橫行期有乜好做?

    觀看恆指走勢圖,二月中至今都是上落市,沒有明確方向。在股市橫行的日子,每天看財經新聞並關注股價波動,並試圖捕捉短小波幅,屬於高難度動作。未必賺不到錢,但操作多交易頻密,而價格方向不清晰,有可能提高出錯機率。其實,隨著一大段升幅獲利離場後,能夠忍手兼耐心等待明確方向再出現,也是一種投資智慧。 投資是讓時間為資本賺錢,由於等待可長可短,最理想是看到明確趨勢才入場,那就慳番少少時間成本,而風險又相對低少少。凡事皆有週期,去年升市加上今年一月恆指大幅爬升超過一成,衝刺後透透氣,橫行幾個月屬合情合理。 休養生息期間,除了發掘個股,持續看數據,並且了解其它市場(例如美股和加密幣),或能發掘潛在投資機會,畢竟不同市場的升跌週期不一樣。港股下挫或橫行期,可能是其它市場的增長期。 查看美股,過去三個月同樣是「上落市」,但上落位置清晰,而非恆指般多次又上又落。納指於3月尾4月初跌至低位,然後逐步爬升,近日創新高。觀乎個人的美股組合,過往幾個月的回報遠遠拋離港股。因為港美時差,為免麻煩,組合內的美股都設了停損。雖然有小部分損手離場,但留下的都是強勢股,反而更穩妥能慢慢累積回報。 至於加密貨幣,本欄過往曾多次提及。過去半年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價格從高位回落超過一半,近兩個月稍為回升。價格的波幅相對股票大,但短期的波動方向較清晰。筆者並非鼓勵讀者投入炒賣加密幣,畢竟波幅較大,幣價要用log scale 看,風險相對高。但區塊鏈技術是Fintech 重要一環,又被喻為互聯網4.0,拿有限錢參與其中(穩妥起見,只限最大市值的幾個「藍籌加密貨幣」),學習了解幣價和股價走勢的異同,值得一做。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週末雜談:「取勝之道」、微信Shake 出iBanker老公、愛與時間

    先前的週末書介Facebook Like 數倍於股票分析文章,今次再接再勵,週末雜談三則。(一) 從打波的取勝之道到創業投資 以往和契姨甥仔打波都是隨意玩樂,今日計分比賽,沒有玩發球權,而是直接得分制。我們主要的得分(失分)位,多數是落網、出界和發球失誤等等,很少是技術取分。原來『取勝之道』不需要卓越球技,而是要致力減少失誤。這道理顯淺易懂,似是老生常談。友人說世間每一件事本是如此。我不認同 -「取勝之道全憑減少失誤」只適用於有清晰規矩的項目,例如比賽和考試。若套用在投資領域,只是部分適用。如果是科技創業,則根本不合用。 先說科技創業,這領域沒有既定的『成功方程式』,所以減少失誤等同要減少嘗試。Startup 為找出成功的道路,需要”fail fast” -越多失誤等同越多學習機會(lesson learnt),有助找出正確道路。我想它們需要的不是減少失誤,而是加快失誤的速度和減低失誤的規模(magnitude)。若果能快速兼小規模地犯錯,並學到教訓,應是較理想。 至於投資領域,則未必需要像科技創業般不斷地小規模犯錯。因為投資的成功方程式很簡單:低買高賣(較複雜的衍生工具和期權等,暫不在討論之列)。可是選股和買賣需要捕捉時機,而這部分不容易有清晰的規則。所以,很多投資者訂立交易守則,例如止蝕位等於整個投資組合的2%、連續3個交易蝕本就離場休息等,就是為了減少失誤或減輕失誤的程度,保存實力。從這角度看,較易了解交易守則的重要性吧。 (二) 補習國際化、年青人的常識、WeChat Shake 出 iBanker老公 早前朋友聚舊,席間有電視台編劇、digital & social strategist 、公司秘書和兩位老闆 - 專責舊樓收購&重建酒店,以及跨區補習社。整晚飯局的話題新奇有趣。除了電視台的明爭暗鬥、港視的拐角手法、和名牌配對公司的營商手段,印象最深刻是 補習社的經營模式  朋友的補習社從幼兒學前班到高中DSE考試都有。我本以為學前或幼兒班的家長最願意付錢補習,卻原來是小學生的家長最樂意送孩子去補習。這類別的市場需求較大,可是並不是利潤率最高。為甚麼?因為補習教材都是franchise,需要拆賬。教材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較受歡迎的日本和韓國,而最多franchise 教材的學科,是數學。 我驚訝 - 以franchise 教材的數量和國際化程度,補習市場較我印象中的『老土單對單』或『明星教學班』成熟很多很多。而營運者面對的是國際市場,不是本地市場。 新一代 大學畢業生沒有common sense 據聞一位到外資銀行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需要貼郵票寄本地信。可是,公司沒有平郵郵票,只有空郵的。郵票面值不對,他的處理方法是:將空郵郵票撕開兩分,只貼一半在信封…   另一位面試市場推廣職位,回答處境題:如何推廣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手袋品牌,竟然答:和Chanel crossover…   辭職沒有信、沒有電話、沒有會談,只有一個whatsapp message。如果公司拖拉不簽合約,whatsapp message 通知辭職很合理。但我問得很清楚,他們早已白紙黑字簽了約。既然開工要簽字,離職需要遞信或較formal 的交代,屬合情合理吧~ 年輕一代最輸蝕的是: 創意低 - 大概和熱愛玩電子遊戲有關。他們只需要跟著攻略過關,不需要動腦筋有新意 抗逆力較低 - 沒有會考,一條龍讀到中學最後一年才有DSE,令升不到大學屬大多數。而這個人生挫折,不是每一個都有能力面對和處理 我不肯定上述comment 對年青人公道,但聽完真的會笑和 O嘴 微信Shake 出 iBanker老公 女同事微信Shake (識)到iBanker,wechat 一段日子後見面拍拖,認識僅4個月便籌備結婚。閃婚不是未婚懷孕,也不是熱戀糖黐豆。而是4個月內,iBanker 在微信又再shake…

  • 週末書介:《窮人一出世就係輸家? 從唐樓劏房走到投資銀行》

    我一口氣看完。心想:那些希望幫助基層子女脫貧的善長仁翁和慈善機構,應大量買入此書送贈給基層子女。這也許是最簡單直接,並能帶來即時改變和長遠效果的方法。 這本書好好睇。即使我幸運地在小康家庭成長,對書中不少內容也感同身受,尤其作者提到視野和思維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眼界被局限才是貧窮『遺傳』的原因…  在窮人家庭長大,基層子女耳濡目染,很容易會『遺傳』父母的價值觀和思維。我記得中學臨畢業前,跟一個坐在旁邊的中產同學談起,畢業後想做什麼工作,他說他的目標是要進入投資銀行,賺大錢。而我那個時候,根本連投資銀行是甚麼都不知道。」 中六之前,我不認識外國名校,只知道本地大學。回頭看,如果我早知道世界有這些一流學府等著我報名,中學時會努力些讀書。又或我早知道李寶椿書院,也會申請入讀預科。中學高峯期我曾同時參加7項課外活動。會考期間,溫書之外還會去卡拉OK和逛街。父母從不期望我考第一,只要成績優異就好。升學計劃是在香港完成學士,再到外國唸1年碩士,以慳錢慳力的方式獲得亮麗學歷。所以,中學時代我並不注重英文-中六之前沒完整看過一本英文書。閱讀報告都是看頭幾頁,中間翻幾頁,再直接跳到最後看結局,然後隨便寫個讀後感搪塞過去。 當作者寫道如何努力練習英文口語,融入『世界公民』的圈子,聽不懂澳洲英國的十多個口音,再每天聆聽英文財經台苦練,我真的感同身受。 原本碩士才到外國進修的計劃,因為親戚勸說父母,若負擔得起,應早點送我出國讀書。所以,中六我才開始認真看英文書和英語劇集。初到外國升學,頭兩星期真的聽不懂各式各樣的口音,明明懂得英語,就是溝通不到。我較作者幸運一點,大學就有機會在『世界公民』的環境生活,他則是大學第二年 summer intern 面試之後,才發現社交英語能力的重要性,並要入職投行後才感受到那種環境。 「在溫室長大的人,永遠不會明白,點解有人會為節省幾塊錢不去搭車,而要花大半個小時走路到目的地。…  為了很少數目的錢,去浪費寶貴的時間或錯過些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同樣是一天假期的時間,窮人的孩子往往不捨得用錢,或付不起錢,而把時間花在沒什麼效益的事情上。小康家庭的子女可能會花一天去旅行見識,又或看書充實自己,但窮人家庭的子女可能會花一天去幫家人撿紙皮、汽水罐。」 我確實幸運。父親是生意人,母親是訂閱《信報》的師奶。他們深信知識能創造財富,所以從小培養我看書的愛好。我的知識大部分都不是來自教科書,而是課外書和校外體驗。他們的時間觀念重,讓我明白要珍惜和善用時間。至於理財,則是應花得花。購買名牌產品嗎?實用和質素重要,但如果是為了虛榮就不必。有料之人,本身就是名牌,不需要名牌產品裝身。再說,要是和別人比較,我們不可能像很富有的人般,從裡到外連內衣褲都是名牌。一山還有一山高,我們眼中的名牌,在有錢人眼裡普通不過。要不落人後,是時間和知識的運用,它們的價值都大過金錢。 「傳統名校除了入大學率高外,他們教育出來的學生還較有自信,領導才能,團隊精神,而且校友網絡也很廣。精英學生之間的競爭,也帶來進步。這些優勢是普通中學未必能提供的。」 我認同。由於父母不追求名牌,我就讀區內中學。那不是傳統名校,但校風純樸兼入大學率高。學校只要求學生參加1-2項課外活動,很少同學像我般貪玩,參加多項課外活動。後來,我才發現傳統名校的學生,個個都玩音樂體育,兼且學業成績 & 英語能力一流 。同時兼顧讀書玩樂,在傳統名校是常態。我相信在那種環境,每個學生都會越來越進步。傳統名校的確有其獨特優勢。 「我從此明白到一個簡單的道理- 做人應該選擇自己感到最舒服,最有絕對優勢的戰場。不把米高佐敦放在籃球場上,而把他放到足球場上,結果會如何?」 作者大學畢業後,全職工作兼「全職」讀碩士(只修晚上的課)。由於碩士課程是他熟悉的學科,較學士同時修讀非本科課程,更感輕鬆。自此他明白個人優勢和選擇戰場的重要性。這道理簡單易懂,但年輕人總愛嘗試新事物,而steep learning curve 是很吸引的事,未必將「選擇有優勢的戰場」這道理時刻記在心。 我是工作數年後才真切明瞭的。 「我也想邊工作邊找工作。但現今世代,稍為好的工作都要面試或者考核四、五次,那時在『全職工作』同時以『全職』模式讀碩士的我,真的分身不暇。」 作者為了準備報入投行,儲了半年使費,便辭去穩定收入的工作。對於需要錢的他而言,真的有勇有謀。我都試過「裸辭」,而父母是支持的。尤其是剛畢業那段日子,他們知道申請好的工作,準備和參加面試都需要時間。若有全職工作困身,難以專注,也可能會影響入職機會。 「返工來回車程兩個半小時…  我的生命比他們(住市區的人)每天少了兩個多小時。難道我天生就要比他們短命?…我開始計算,不論環境如何惡劣,也要搬到市區中心。…  他們(父母)認為每月交$2000 租金也很昂貴,責備我『唔捱得』,還說很多人上班也經常要每天花三小時去搭車,但我一於好少理。我不想學他們般,幾十年來,願意每天浪費大量時間在無謂事情上,但『忙』得連時事新聞也很少看,與世界脫節…小時候的我,寧願花半小時走路,也不願花幾塊錢去搭車。你可以說節儉是美德,如果真的窮得很,幾塊錢當然也很重要。但現在看來,這其實是窮人思維、窮人心態,是不理性的,以節儉為名,去掩飾自己懶惰不作分析和思考,為省下幾塊錢而感到自我良好。」 很真。我不夠膽評論基層子女小時候應否節省交通費。但工作之後搬往市區,減省交通時間,我認為是明智的。時間很寶貴。大前研一曾說過,選擇居住地點,甚至購買房子,別因為價格便宜或面積較大而選擇住在偏遠地區,寧願選擇細小的市區戶,節省每天上下班的時間,週末才到郊外渡假放鬆身心。 「基層家庭上一代的朋友,親戚圈子也很可能都是基層,在見識較狹窄的情況下,他們眼中的選擇就少得多了…  社會之所以進步,是因為下一代沒有遵從上一代的步伐。」 作者很真實細緻地分享了自身經歷和學習進程,包括遇到的難處和思考盲點,發現筍工和準備面試,兼計算機會率等的過程,還有那些在中產和富有家庭眼中理所當然,但基層子女從不知道的事。 作者認為基層家庭除了硬件不足(沒寧靜環境讀書、沒有錢去上補習班、畢業後要還貸款等的弱勢), 『遺傳』父母的價值觀、思維和視野,更影響下一代的成長。 既然起跑線不一樣,更突顯時間的重要性 – 越早擴闊視野,基層子女便能早一點拉近起跑線之間的距離。 作者亦在書中詳述他的思維方式、衡量重要性的方法、以及工作和行事態度。此外,更介紹了投行front end technology 和trading floor 的不同產品和交易模式,有部分我都是第一次聽。這書內容踏實,真的幫讀者增廣見聞。 真心相信送贈此書給基層子女,可能是脫貧的第一步。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令我驚嘆的甜品包裝&銷售策略

    近日我發現新奇有趣的包裝銷售策略,令人驚嘆~!  產品包裝影響價格,大家都知道。除了精美外觀,不同的包裝形態,產品價格可以相差一倍。例如圓筒形的明治朱古力橡皮糖,售價~$19,袋裝售價~$9.8。驟眼看,圓筒形的份量較多,但細看標籤,圓筒形的淨重量:50g,而袋裝則是53g。即圓筒形的包裝份量較少,但價錢貴一倍。這類例子在超市俯拾即是。 上述是簡單的例子,已行之經年,並不特別,只是舉例說明市場常見的包裝法門。真正令我詫異的,是東海堂和美心西餅~!   金鐘廊的某一幅牆,放置了幾部自動販賣機,受賣東海堂的餅券。那不是一般數十元的餅券,而是特定產品的換領券。近日就主力推廣3款綠茶味產品,綑綁式銷售並給予折扣,還註明『限時優惠』,吸引客戶購買。我認為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金鐘廊人流極多,加上『限時』、『優惠』、『綑綁銷售』和未來兌換,就似另類團購。但自動販賣機不需要付第三方佣金,省下的金錢可以租地方。而整幅牆都銷售同一產品的換領券,能達到廣告的效果。先前的芝士蛋糕換領券曾全部售罄,賣廣告之餘還有實質進賬,很棒的策略~!  即使最後未能賣出所有餅券,當作廣告支出也十分化算吧~   我欣賞『餅券自動販賣機』,但這策略不足以令人驚嘆。我真正佩服的,是美心西餅新推出的熊貓甜品! 趁勢推出熊貓甜品,時機拿捏得準和賣相可愛吸引,是理所當然。但最令我好奇的是:第一次見到西餅店賣甜品單靠盛器,根本看不到內裡載了甚麼。標籤只有名字『熊貓甜品杯』,並簡單註明士多啤梨味。而熊貓頭是杯蓋,完全遮蓋杯中甜品,我無法知道內裡是蛋糕,慕士或是啫喱…  美心先前推出的花盆甜品,賣相非常吸引,沒有杯蓋且註明是Tiramisu,顧客能想像且知道味道。 今次的『熊貓甜品杯 』,除了外型吸引,一眼看去真的無法想像甜品的味道。 原來,西餅的selling point 不需要是瑰麗外表、精緻味道,可以純粹靠殼(盛器),很厲害。我真心佩服,自覺上了一堂銷售課~!

  • 即買保單變現金

    天寒地凍飯聚,友人閒談近一兩年興起的『保險融資』-抵押保險單予私人銀行借貸,再投資債券或其它產品。 我第一次聽這種三贏方案的產品,很聰明的做法。以下是流程的簡短說明: 用100萬美元投保萬用壽險(保額約500萬美元) 這份保額達500萬美元的保單,擁有約70萬美元的現金值(cash value) 以現值70萬美元的保單作抵押品,向私人銀行借貸 私人銀行貸出保單現金值的3倍款項(~210萬美元),利率約1.5% 運用210萬美元購買定息債券,息率約4% – 5% 扣除借貸息率1.5%,投資210萬美元買債券的回報約2.5% – 3.5% 而自掏腰包購買保單只是100萬美元,所以回報實質達到5% – 7% 三贏: 客戶 – 拿100萬美元,就能取得210萬美元再作風險低的投資,穩穩陣陣獲得5%-7%回報。 保險公司 – 多一種新產品推銷做生意。收了保費後,保單只是被抵押,由銀行貸款。沒有實質的現金流出,風險有限。 私人銀行 – 有了抵押品,能夠貸款出去,賺取利息並同時銷售各類的投資產品如債券。兼且多一個渠道擴充客源(由保險經紀代為找客戶) 真的是很聰明的做法。這個產品和雷曼迷債不一樣,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有限(70萬美元),不是無底深潭。私人銀行有保單抵押,即是『有渣拿』。貸款比例可以按客戶背景等再作調節。同時又能推銷投資產品。而客戶真金白銀拿出100萬美元,但短期就獲得雙倍資金流再投資。 產品有趣兼有吸引力,我讚嘆『保險融資』的創意。

  • 美國startup:Buffer 的『終極透明』

    我自問是開明的人,支持高透明度,也願意接受新事物。可是,看見『終極透明』的佼佼者 -美國tech startup Buffer,真是傻了眼。 先介紹Buffer -讓用戶輕易管理多個社交平台的帳戶。例如你需要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Google+ 等多個地方法發佈訊息,但又不想進進出出login logout 貼同一則訊息,或是希望預設時間張貼訊息,那麼Buffer 幫到你。 最近美國傳媒報導,Buffer 的共同創辦人Joel 在Blog 中貫徹實踐公司的核心價值-高透明度。團隊認為只有高透明度,才會有信任。而我稱之為『終極透明』的舉動, 是Joel 在博客公開: 計算團隊薪酬的方程式 每位員工的名字、職位和薪酬(位處世界各地) 公司每月的上客量、總用戶人數、付費用戶量、Conversion Rate(由免費使用轉為付費)等 公司每月的營業額、不同產品&類別收入,12個月的預估營業額 公司每月的銀行戶口結存 每小時回覆用戶的電郵總數 對比(3) 至 (6) 各項指標與前1-2個月的業績 團隊電郵新措施:任何兩名或以上的團隊人員對話,都必需CC 某個團隊group (例如技術問題,需要CC engineering group email)  這些數據,絕對是敏感資訊。例如(1) & (2),我不明白為甚麼每一位員工都樂於讓全世界知道自己的薪酬,估計到稅後的收入和未來的薪酬(若繼續留在Buffer)。 為甚麼要讓全世界知道呢?為什麼要對每位員工的potential 設一個『上限』?公開這些資料對公司和員工有何益處?我曾看過研究,自從美國上市公司按規定公開CEO 的年薪之後,CEO的薪酬一下子飆升(誰都不想讓競爭對手看扁,要CEO 熱心留下,就需要提高薪酬待遇,免得公司和CEO 都面目無光。然而,CEO 薪酬的增長,與上市公司的業績,似乎沒有positive correlation) 第(3) 至(7) 項,屬於敏感的商業資料。誰看懂得數據,就能了解公司、計算估值,也能預估和比較同行的業績。我認為這些數據是金礦。 驚訝過後,我嘗試計計數: 17名員工中,有14名寧選現金回報,不選公司股票。 要麼對公司的信心不足,要麼不考慮長期逗留…  單從『牌面』看,不似一間充滿熱誠衝勁的startup 單是員工薪酬,就佔全年營業額的70% 營業利潤率應該介乎0% - 30% 11月銀行戶口的現金較10月增加約US$7000,即營運收入的3% 估計應收款是所增加現金的 5倍,那麼淨利潤率~15% 總共有~119萬個人用戶,當中66,000是新用戶…

  • 團購轉型談 – 從薄利多銷到名牌專頁&大眾買手

    年底購物節日一個接一個。內地的光棍節後,輪到美國的感恩節,之後踏入12月的聖誕節和除夕夜。明年1月則是農曆新年。週末將至,不談股票談購物。早陣子和朋友用團購券吃拉麵和印度餐…  記得三年前團購剛興起,我每天都會看電郵推介。後來產品的名單越來越長,我不再細看電郵了 - 我沒有每天一清早就購物的需要。現在,每個月只看一兩次團購電郵或網站。也許少光顧,我觀察到團購網的明顯轉變,感到香港人做生意當真靈活~! 團購屬於『薄利多銷』,加上限時機制,產品需要有新鮮感。我曾聽聞團購網為爭取更多商戶和產品而疲於奔命。2011年8月內地有超過5000家團購網,但同期約1400家倒閉,另有約1000家不再更新網站,可見行業競爭之激烈,汰弱留強速度之快。過往我知道較具規模的本地團購網:Groupon HK,BeeCrazy,夠買GoBuya 和 Yahoo! 團購。它們至今依然存在。 Groupon HK 前身ubuyibuy 是首個來港的團購網,至今仍然是龍頭,團購產品的種類多,應有盡有。現在,還長期推出旅遊優惠。 BeeCrazy 則變身名牌銷售網:Hermes,Fendi,Valentino,Gucci,Prada 等產品都有專頁。網站上各類別的團購產品,包括飲食、美容、名牌、科技、旅遊、家居等,以名牌的產品數目最多。 夠買GoBuya 走大眾化買家路線:售賣各式日常生活配件,家具產品等。用戶可於兩三星期後前往銷售中心取貨。 Yahoo! 團購:過往只賣自家deals,現在則包含BeeCrazy,GoBuya,享樂FunShare等其它團購網的優惠。 BeeCrazy 成功將『名牌 x 團購』crossover 並站穩陣腳,其業務發展能力不容置疑。我估,售賣名牌的利潤較高,而這一批「會購買名牌的客戶」是重要資產。此外,主力銷售名牌產品,大大減低了市場推廣和品質檢控的費用吧。夠買GoBuya 的『買手形式』 - 選定產品進行團購,然後大量購入,讓客戶到銷售服務中心提取。這方式避免了客戶投訴商戶服務或產品貨不對辦,需要專人處理的麻煩。而且,這是「有保障的貿易生意」- 客戶都是先付費的,再加上GoBuya自行採購並控制品質,減低了質素參差的風險。Yahoo! 團購搜羅城中的大小團購優惠,不必凡事自己落手落腳或組織一大隊sales team,反而提供現成的抽佣或廣告制度,絕對是雙贏的手法。Groupon 是美國上市的團購始祖,在香港的市場份額跑贏競爭對手。但BeeCrazy,GoBuya 甚至後來加入的Yahoo!團購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這種靈活的生意頭腦和業務發展,的確值得學習。

  • 驚嚇電動車

      說故事前,先看圖表。 這圖表是比亞迪股份(1211.HK) 過去10年的股價,中間的大凹位是2008-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看似情有可原。但是,若與恆生指數比較,比亞迪無論升跌都遠遠超越恆指。 面對刺激的過山車股價,就算有股神畢菲特撐腰,投資者都會嚇得心驚膽顫吧~! 早幾日,比亞迪公佈半年業績,淨利潤飆升25倍,同時為第三季發盈警,股價下挫。 我沒有投資比亞迪,全靠畢菲特和李祿才認識這名字。近日美國Tesla 電動跑車各方面評級皆獲最高級別。Elon 更直指比亞迪不是對手,我才注意電動車。 那天在深圳,我終於碰上比亞迪電動的士。它較一般的士新淨,而且座位寬倘舒適。不過,司機的一席話,簡簡單單說明了電動車的漫漫長路,並未看到盡頭。 司機說若果有選擇,他絕對不會駕駛電動車,太不方便了!電池只足夠走200公里,一天充電一次未必足夠,而每次充電至少40-70分鐘。而且全深圳只有50多個充電站! 充電期間做什麼?有電視看嗎? 吃飯啊~ 沒有電視,只有報刊。 我奇怪廣告公司如Focus Media,怎會放過設置屏幕廣告的機會。想深一層,充電站又不是油站。深圳約有10000部的士,電動車僅佔700部(7%)。廣告公司何必大費周章向數百名司機播放廣告呢? 電動車充電費時,電站又少,價格更要命 - $30多萬一部。政府津貼10多萬後,依然要付20多萬,相比才10多萬的普通計程車,根本毫無優勢。 比亞迪的市場在哪裡? 在中國,我根本看不到市場。在美國,Tesla 真的贏足10條街。 簡易的市場觀察不可信?那看看公司的財務狀況吧!原來更嚇人: 資不抵債  經營利潤和淨利潤:3%&2% 財務不健康,營業額沒有大幅增長,也沒看到潛在市場。即使以『升了25倍的半年業績』估算全年利潤,市盈率仍達76倍。 這到底是哪門子生意?我看不懂。 比亞迪股份現價$27.9。我認為嚴重偏貴,只值$4。

  • 1年間升價10倍的尊貴會所

    甚麼屋苑的會所能數月間升價10倍? 港島東區的康怡花園。 康怡花園俱樂部將會於2013年3月,和康蘭居(服務式公寓)的會所合併管理,統一為格蘭會。此後,康怡花園的住戶每年要多付10倍會費,才能繼續使用會所設施。傳媒報道指現時康怡花園俱樂部的使用率只有3成,格蘭會為了收街外客犧牲現有住戶。 計一計數,合併後的10年會籍費約$39,000,再加月費$750。由於會籍可以轉讓,若以10年攤分,即每月約$1,100。現時格蘭會月費$1250…  除非會員數目大增,否則未必能賺多很多。而且,會籍可以轉讓,暗示了數目有限。 恆隆地產真的為了那雞毛蒜皮的錢,甘願被大罵特罵?康怡俱樂部使用率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為什麼選這個時間合併?東區向來是中產住宅區,並非豪宅。如何收街外客呢?  為甚麼要行有機會限制數目的轉讓會籍制? 我認為這些表面誘因不足以讓格蘭會統一管理康怡俱樂部,應該有其它理由。 向來可以轉讓的會籍是為了聚集一班人,突顯高貴身價。可是,去年國際學校在柏架山建新校舍的提議,已經被否決了。東區有名校網嗎?或是新建成的甲級商廈吸納公司客戶? 終於,我找到了。 西灣臺 - 這是由警察宿舍重建的單幢住宅項目,位於康怡和逸意居旁邊,共93伙。單位面積1500至2200 呎,另有兩伙3400 和4300呎的特色戶,實用率達8成,並有69個車位。今年4月獲批預售單位。雖然未正式開售,但以逸意居$14,000/呎,和早前太古推售的何文田Dunbar Place 單幢樓$20,000/呎,我估西灣臺也起碼$20,000/呎。西灣臺的舊地契有高度限制120米,總可建樓面面積約15.2萬方呎。以此推斷,西灣臺沒有任何會所設施。 新樓盤一般都有優質會所吸引買家。何文田Dunbar Place 都有個19米的小泳池,裝身為豪宅。港島東少有新樓盤,西灣臺屬難得的新盤。若果太古以東區新豪宅的形象推售,當然要有配套設施。但設施哪裡來? 附近唯一對外公開的會所 – 格蘭會。 為了彰顯尊貴地位,格蘭會要合併康怡俱樂部,兼且抬高身價,『杜絕』非專貴會員。西灣臺有了這格蘭會,樓價自能升值。 我想配合西灣臺開售,是格蘭會合併康怡俱樂部兼改變會藉制較合理的原因。 只是格蘭會屬於恒隆地產集團旗下。同行如敵國,為甚麼要協助太古抬高西灣臺的身價?他們有甚麼關聯? 再仔細看,原來太古地產並非100%擁有西灣臺,恆基兆業和獨立投資者各持10%。那個獨立投資者是誰呢?太古和恒隆有其它關係嗎? 在Google 輸入”太古” 和 “恒隆”後,最明顯的關聯竟然是陳南祿。他曾在太古集團工作33年,並出任太古地產董事。2010年離開太古,之後出任恒隆集團董事總經理。 奇怪的是,Wikipedia 說有傳陳南祿是不滿太古架空其權力而離開。那又為甚麼格蘭會要配合西灣臺推售呢? 或者權力架空是假的吧~?疑團滿腹。

  • 從高達到阿信屋

    日本國寶進駐了銅鑼灣 - 巨型高達和渣古在時代廣場對峙。這是日本以外最大型的高達基地。 兩星期前看見新聞,我心感奇怪:印象中,時代廣場從未試過邀響噹噹兼家傳戶曉的國際品牌。今次怎麼落重本佈置商場呢? 之後也沒多想了。 昨天親身到現場,見到巨型高達和渣古外,又在另一角落有多個不同姿態的綠色渣古供排隊拍照;二樓更吊了戰艦,並有太空佈景的紅綠色渣古。工作人員更作基地人員的制服裝扮。 如此一絲不苟的佈置,令人讚嘆,但問號又跑出來:為甚麼找來高達作大型的商場佈置? 我行經希慎廣場時,霎時懂了。(確是太遲鈍!)。希慎去年開幕,早陣子又有Iron Man 展覽,人流旺盛。時代廣場要與之抗衡才『揼本』佈置的。而日本人製作認真,所以模型之外,更有制服人員。 果然有競爭才有進步。 百佳要找買家,是因為被步步進逼,利潤又低,所以無心戀戰嗎? 我今早去阿信屋購買綠茶牛奶和咖啡沖劑。早陣子大減價才 $10 一盒,每盒4-5包,差不多每款味道都買齊了。今天正價 $22 一盒,相差一倍有多。 短時間內價格差那麼遠,到底如何做生意?打甚麼算盤? 原來,會員於週末購買正價貨品7折,街坊價貨品8折(以往都是8折和9折)。我一直以為阿信屋售賣零食,專攻白領一族,所以週末以減價作招徠。 為甚麼折扣越來越大?正價,公價和會員價之外,街坊價又是甚麼? 我估是這樣的: 公價- 吸引大眾的產品,即無論你是否會員,都能夠享受優惠 會員價- 專屬會員的優惠,無論是否週末都享受到 正價- 只有會員和週末有優惠 街坊價 -正價的一種,但讓非會員感到親切實惠。 市場推廣的策略: 以公價貨品吸引客戶入店內。再以會員價吸引客戶成為會員,擴大會員數目 週末的正價和街坊價折扣,則是為了培養會員週末到阿信屋消費的習慣 為甚麼專攻週末的消費市場? 星期一至五是工作天,港人經常OT,很少下班後大量購物 平日飲食要麼是(外傭)到街市買新鮮食物,要麼到街外的餐廳解決,再不然買熟食或叮叮食品回家 所以,週末才是真正的購物日!是兵家必爭之地。 阿信屋與百貨公司及超市不同,它並不是每年只擇幾個良辰吉日推出優惠,而是長期推出週末折扣優惠。這推廣手法令會員知道,逢週末去阿信屋,都特別著數。久而久之,會員習慣了逢週末前往阿信屋,而不是商場超市。 至此,阿信屋便成功從超市的大眾市場搶灘了。 阿信屋的分店網絡擴充很快,差不多『梗有一間在左近』,但它的定位和便利店有分別。阿信屋由零食作切入點,配合價格策略,進而越賣越多日常生活食品。其市場推廣策略算蠻成功的! 雖然利潤低,要薄利多銷,但短期就轉虧為盈,其發展策略值得學習。

  • 投資者在哪個高增長行業最能賺大錢?

    選擇題:過去5年的全球股市,哪個行業最多 (1) 高增長公司:營業額&淨利潤的年增長>30% &(2) 股價持續穩步上揚,沒有大上大落 選擇: A-科技和電子B-消費品C-製造業D-製藥&健康產品E-農業F-金融G-能源 選定了嗎? 製造業 下表顯示製造業有最多的高增長公司,其次是金融,排第3位的是消費品和科技&電子。能源及製藥緊隨其後。至於新上市的高增長公司,股價有表現的,多是科技公司,且多在日本。 過去5年股價平穩上揚 過去股價上揚 (但上市不足5年) 製造業 18 0 金融業(銀行&非銀行) 16 4 消費品 14 6 科技&電子(硬件,軟件,雲端,IT 服務) 14 10 藥業 & 健康產品 10 1 能源 10 4 農業 2 0 新能源 1 0 建造業 1 1 那麼,大多數的高增長兼股價穩步上揚的上市公司在哪裡? 印度,韓國,美國和香港都是合適的市場。 CAGR in Revenue & Net profit in past 5 years) >30%…

  • 樓上書店全賴書展生存

    從一間二樓書店的後人口中得知,樓上書店每月營業大概只是打個和,沒什麼盈利。賺錢都是靠一年一度的書展。每年書展,樓上書店都會大手買入書籍,以便在書展售賣。據聞,未能賣出的書籍,可以退回給書商 問: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關了書店,只做每年一度的書展? 答:店舖要儲熟客,那麼書展才有人到書攤。 我可以理解書展的營業額大得足以蓋過全年的小店。畢竟書展每天有數十萬人流。 那,外國的書店又如何賺錢?雖然舖租較香港便宜,但人流較疏,兼且沒有人流高度密集的大型書展。Barnes & Nobles 被逼撤退實體書店。除了網上的Amazon 聽聞,另一買書最多的是超級市場。這倒有其道理。 如果賣書變成網上店和超市之爭,那,我們又要如何說明誠品的成功呢? 我不明白。拋磚引玉,希望引起討論,有高人解我難題。

  • 搭訕雜談

    我發揮搭訕本領,四處撩人閒談,希望了解市場。 (1) 付費報業 早上出門遇見派報人, 搭乘一程電梯的時間,問及付費報紙的訂戶數目、報紙銷量、兼職待遇等。人所共知付費報紙(傳統媒體) 的生意正走下坡,但到底有幾差?據派報人的觀察,過去10年訂戶少了60%-80%。除了免費報紙加入競爭,也因為發行商由數個減少至一個,令派報的時間越推越遲。 發行商的數目減至剩下一個,顯然業界人士也不看好,的確是夕陽行業。 兼職派報的時薪嘛,每小時$40,較免費報紙的$35 高。 可是,聽聞並不多人願意做,因為要早起,兼且撞正孩子的上學時間。  (2)街坊乾洗店 天時暑熱,又是時候換季啦!冬天的厚厚大衣要拿去乾洗。乾洗店看準香港的住宅細,衣櫃只能存放一兩季的衣物,推出免費存倉服務。 那天,我捧著數件厚長的大衣走到街口,看見兩間乾洗店。一間打著免費存倉(無最低消費)的旗號,隔一個鋪位則是亮麗門面的連鎖洗衣店,全線8折,滿$300則免費存倉3個月。正躊躇間,第一間店的店員推門出來,問我有何需要。就這樣,我進去了。 其免費存倉服務有效至今年底,期間可以隨時要求提取,需提早約一星期通知。言談間,我問及主要客戶來源。由於附近多了寫字樓,我估亦多了OL客。 老闆娘卻指洗衣店屬家族式經營,營運10多20年,主要做街坊生意,多數是熟客。又指旁邊的連鎖洗衣店的價格貴35% – 50%。(為什麼?其服務有什麼分別呢?)原內那間連鎖店是Franchise 形式,除了牌費會費,每洗一件都需要抽佣,所以價格較高。  原來如此。我倒不知道乾洗店也是Franchise 模式呢~ 另一樣值得學習的: 乾洗店的賣點不是消毒和乾淨,而是『免費存倉』。驟眼看兩件事似是風馬牛不相及,實質正中客戶的需要。 這些就是市場智慧。 (3)何謂監獄? 讀者分享:朋友的朋友在醫管局擔任 IT 位置,負責file security.  那個月的工作,是將所有的檔案壓縮和加密。該部電腦內檔案繁多,兼且保安理由,不能將電腦接駁互聯網。上司的指引是將檔案逐個逐個壓縮加密,而那朋友懂得快捷的方法 - 將所有檔案一次過壓縮,亦一次過加密。一個月的工作,一天就完成了。那個月餘下的工作天,都在玩接龍,直言返工像坐監一樣,毫無自由。 近日看書,芬蘭的一所監獄,環境優美舒適,似是度假村一般。當地人的觀念:監獄是要幫助囚犯改變的地方,所以環境盡量模仿外界,幫助他們未來融入社會。而自由無價, 坐監 = 剝奪自由,這就是最大懲罰。歐洲他國曾指該所監獄,變相鼓勵所有歐洲罪犯前往芬蘭犯罪云云 … 我認同芬蘭人:失去自由是最大懲罰。 (4)異想天開 -手機血壓計 早陣子父親連續兩日當街暈倒,幸好入院觀察後無礙。由於他有高血壓,一度以為暈倒時血壓升高,但醫生則估計暈倒時有血壓低現象。事實無人知曉,因為等到救護車抵達,量度血壓時,已經回復正常。 原來,暈倒那刻能夠量血壓,有助醫生診症。 我忽發奇想,若果手機能成為血壓計,不是極度方便嗎?上網尋找血壓計的原理、如何配置等,幻想自己做一個mobile app 再加小小硬件配合, 成為流動血壓計。看似太繁複,不是一時三刻我能做到的事。退而求其次,想像製造mobile app 再配置藍芽等無線傳輸,將血壓計記錄傳至手機,再放上雲端。上網research,短期仍是我能力範圍以外的事。後來再思索一個更簡化的app…   整個『思考簡化過程』感覺很特別,似是學會了一種思維方法。由於種種限制,逼著凡事力求從最簡單開始…  我估這種思維模式,能套用在其它事情上吧! 朋友分享 - 手機是無法成為血壓計的,因為主機的體積需要較手機大。而香港於上個月推出了類似的產品,將數據在雲端處理,更有服務長者的慈善機構貼身跟進客戶。若果血壓等有不正常的情況出現,便會通知其家人。

  • 八折的士司機的市場智慧

    近兩星期經常坐長途的士,每次都是打電話招八折的士。好處當然是慳錢,但司機總是不能專心開車,常常對著4、5部智能電話又按又講,加上車速快,確會提心吊膽。後來,我發現了八折的士司機的『優勢』。 那一日前往何文田開會,早已打印對方傳來的地圖,並附有文字指引。在油麻地乘正價的士,司機竟說不知道該處,且拒絕參看地圖。結果,由我看著地圖和文字引路。司機卻因越過禁區,需來回兜圈接近20分鐘才抵達。會議嘛, 當然是遲到了。 正價的士和八折的士的分別,並不單單在於折扣。八折的士司機隨時隨地都能用智能電話GPS搜尋目的地。 不知路向、越過禁區、來回兜圈20分鐘的事,不會發生在八折的士司機身上。 然而,兩者之間的分別,也不在於新科技應用及醒目與否。 為什麼司機願意給你折扣? 『我知道你的目的地,而這資訊對我很重要,所以我肯給予折扣。』 行車中和司機閒聊,他說事先知道目的地,代表他有權選擇客戶,亦幫到他規劃下一個order。結果是省卻時間,不必走堵車的路線,他可以多做幾單生意。若以同一時段計算,給予折扣反令收入增多20%-30%。 選擇權是有價值的。 那成為八折的士會員需要會費嗎? 原來,專做機場客的會費每月$3,000。 會費貴,但客戶優質,司機每月收入約3-4萬。至於一般的八折的士會,有些每個月收$20-$30 會費。 會費不貴,但司機不樂意付,因為根本不需要call 台服務,他們全部轉用免費手機app Zello。 Zello 是對講機app,可建立群組溝通,最多300人, 超過300人即要收費。Zello與Whatsapp, 微信,Line,TalkBox 等的分別,是用戶不需按鍵就能聽到訊息。『要按鍵才能聽,很麻煩啊!』司機繼續介紹: 『每個訊息都有記錄,又能重播,誰先誰後清清楚楚。有時過隧道訊號不良,不知order 已給截了。現在有記錄,不必再爭拗啦。』 我估Zello 的團隊大概想像不到,香港的士司機竟然以這手機app 作搵食工具吧。我只能想像在展覽會、宴會廳等場合使用,根本難以想像有誰需要300人同時兼且不斷聽到簡短的訊息。而一個小改變 - 不必按鍵聽訊息,會有如此大的分別。 幾程八折的士,我賺了折扣,也賺了市場的智慧。

  • 個人化全贏的世代

    IT Startup 的潮流,從矽谷捲至世界各地,成為VC 追逐的對象。 Startup 追求極速的成長率,其定義因公司而異。成長率可以指用戶人數、下載次數、服務頻率、營運收入等。綜觀過去成功的startup,大多以用戶量取勝,例如Facebook, LinkedIn, Instagram, Draw Something, AirBnB, 淘寶、點評等。 為甚麼追求個人用戶數量,而不是商戶數目或營運收入? 傳統的行業,真金白銀的交易最為實際,亦是公司健康度的指標。 互聯網和手機對世界最大的衝擊: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接觸每個人變得輕易而舉。 過往因為地域的限制,市場是零碎的,但互聯網和手機令全球的個人用戶聚集到同一個市場。市場規模是以往的數十倍、數百倍、甚至數萬倍。而「以個人為服務對象」的IT startup, 透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作銷售渠道 (姑勿論銷售免費或收費服務),上客程序簡單又迅速。至於以「公司為服務對象」的IT startup,公司客戶的煩瑣架構和商業決定程序,並未因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出現而消失,上客的barriers 較個人用戶市場多。Sign up 公司用戶的難度高且速度慢,但多數能換來即時的金錢回報。 兩相比較,個人用戶的數量增長率,應該遠遠超過商業用戶。 速度快兼barrier 低的tradeoff:個人用戶較不願意付款,而且「忠誠度」低,未必能長期使用服務。 若要提高忠誠度(more engaging) ,需要讓他們持續親身參與 (empower individuals to do something)。這是是釋放個人用戶潛力的IT startup如eBay, YouTube, Facebook、淘寶) 能快速成長的其中一個因素吧。 既然startup 追求growth rate,重點是增長率夠高夠爆。這個增長率可以是營運收入、用戶人數、服務次數、使用頻率…  而任何可能拖慢增長率的障礙,即使影響短期的營運收入,也許都應盡量避開。

  • MPF 半自由行彰顯市場效率~!

    打開信封一看,匯豐將3個強積金的管理費大幅下調35% – 53%,這是給現有客戶的preferential rates. 發生甚麼事?  竟然可以大幅調低到這地步? 我即時上網查一查強積金半自由行的資訊。又看一看全行的基金管理費,由0.7% 至 2%+ 不等。有興趣可參閱消費者委員會2012年10月的報告。)   匯豐先前的收費接近最高比例,新調整收費介乎0.91% 至1.1%。 香港的強積金市場有幾大? 令匯豐會大幅調低收費留客和吸客?  截至2012年6-9月,所有強積金的資產值約4,203億港元。 很明顯:只要開放市場,讓客戶有選擇,服務商就可以調低收費。 我驚嘆自由市場的效率~!!!  

  • 樓價升幅合理嗎?

    究竟香港的樓價是否顛價?有幾多空間調整呢? 由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 中原領先指數由84+ 升至 112+, 升幅36%.  兩年時間升超過三成半, 到底合不合理?  那36% 來自甚麼? 通脹嗎?期內香港的通脹率是12%, 內地的通脹率更高達19%.  所以, 單是與通脹率看齊, 樓價已經要升12-19%.  36% 減去通脹的影響, 實質升幅約17% – 24%。 這17% – 24% 升幅又來自甚麼?    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6.8 升至6.2,升值了11%。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雖然是特別行政區,而且貨幣不同,但商貿頻繁,零售消費差不多全無限制。可是,港紙與美元掛勾,並未跟隨人民幣升值。經濟的勢頭,只好在資產價格反映了。 減去這11%,樓價的實質升幅,只剩下約6% -13%。 那,這6% – 13%應該被調整嗎? 先看一看內地和美國的房貸利率。內地約4.5% – 7%;美國則是3-4%。香港2010年有HIBOR 計劃,利率不足1%,買樓成本顯然較內地和美國低 3% – 6%。若將利率的成本在資產價格反映,那樓價可以調整的百分比只剩下 3% – 10%。 據統計,過去兩年的新樓落成量只有約9,500戶,相較90年代的20,000戶屬大幅偏低,令市場供不應求。這方面的價值,大概在樓價升幅中的 3% -10%的反映了。 由於建築需時,短期內都會是供不應求,估計樓價能調整的幅度,不會超過5%。 香港寸金呎土,樓價的確高,但以大環境看,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的36% 升幅是合理水平。現價不是便宜,也不是偏貴。樓價其實反映了港人資產應有的價值。 既然現樓不是最抵買時機,未來會深入分析本港和內地的地產股,發掘有否有潛質的股票可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