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問是開明的人,支持高透明度,也願意接受新事物。可是,看見『終極透明』的佼佼者 -美國tech startup Buffer,真是傻了眼。
- 計算團隊薪酬的方程式
- 每位員工的名字、職位和薪酬(位處世界各地)
- 公司每月的上客量、總用戶人數、付費用戶量、Conversion Rate(由免費使用轉為付費)等
- 公司每月的營業額、不同產品&類別收入,12個月的預估營業額
- 公司每月的銀行戶口結存
- 每小時回覆用戶的電郵總數
- 對比(3) 至 (6) 各項指標與前1-2個月的業績
- 團隊電郵新措施:任何兩名或以上的團隊人員對話,都必需CC 某個團隊group (例如技術問題,需要CC engineering group email)
- 17名員工中,有14名寧選現金回報,不選公司股票。
- 要麼對公司的信心不足,要麼不考慮長期逗留… 單從『牌面』看,不似一間充滿熱誠衝勁的startup
- 單是員工薪酬,就佔全年營業額的70%
- 營業利潤率應該介乎0% - 30%
- 11月銀行戶口的現金較10月增加約US$7000,即營運收入的3%
- 估計應收款是所增加現金的 5倍,那麼淨利潤率~15%
- 總共有~119萬個人用戶,當中66,000是新用戶
- 以每個賬戶$10月費估算,付費賬戶有19,600人
- 付費用戶~1.64%
- 這個conversion rate,我不知算高或低(沒這方面的比較材料)
- 商務客戶的銷售情況 – 376個付費用戶
- 平均每個付費賬戶帶來US$60 收入 (blog post 詳細列出各種付費組合的用戶數目)
- 由免費轉付費的比例約13%
- 現時商務客戶佔總收入~11%
- 引來傳媒報道 - 即是招徠潛在投資者的眼光。
- 抬高Buffer 身價 – 投資者找上門身價才高。公開資訊,應該能引來更多不同的terms,Buffer 可細意分析篩選。而且terms 夠多,才能知道”fair valuation”。
- 連我也會嘗試計數,潛在投資者更加會細看數據
- 銀行結存不多,投資者知道Buffer需要錢
- 但每月營業額又足夠支持開支,即是Buffer 有談判的籌碼
- 公開薪酬嘛,就是(1)讓人知道員工成本(2) 估算利潤率 (3) 猜出 acquhire 的價格(?) (4) 誰有或無公司股份
- 員工之間的電郵,需要CC 其它group –> 沒人可以『出術』(?),需要確保未來與潛在投資者談條件時,不會出現誰欺負誰的情況?
- 每位員工知道:
- 公司的財務狀況
- 各個職位的performance (近一個月有微跌)
- 即是加添無形的壓力和動力,製造『競爭環境』(員工自然會比較&自我鞭策),從而提升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