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台灣

  • 很特別的台灣NARLabs

    很特別的台灣NARLabs

    早前參加在倫敦舉辦的Semi Impact Summit,屬國際大型科技峰會 CogX Festival 2023 的主要活動,多場演講的題目包括:英國政府和業界的半導體策略、環球投資者看半導體未來發展、半導體與電動車應用實例、晶片加速AI 改革、生技器官晶片趨勢等,滿有啟發兼內容充實。相比連場演講,NARLabs 的攤位更吸睛,展示半導體發展和多種創新技術,包括AI 晶片、器官晶片、網絡安全、地震預警等,並有專家學者在場講解說明。 網站介紹「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National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 NARLabs),簡稱國研院,成立於 2003 年 6 月,隸屬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下轄7個國家級實驗研究中心…」 ,範疇橫跨實驗動物、地震工程、高速網絡與計算、半導體、儀器科技、海洋科技、和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 旅居台灣時,未聽過國研院。首次認識NARLabs,是參加倫敦一場 AI 趨勢研討會,營運長Simon Hsu 提到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的AI 初創,除非自行設計 AI晶片,否則與大型科企的差異幾年內會越拉越遠,難以生存。其實,台灣有企業提供 AI晶片設計和生產服務,可惜很少外國企業知道。NARLabs 視歐洲企業,尤其英國企業為重要合作夥伴,認為歐亞企業聯手,能同時打入歐洲和亞洲兩大市場,實踐 1+1 > 2,並與美國和中國兩大市場呈鼎立局面。 根據Numbeo Health Care Index 2023,台灣的醫療服務世界第一,而政府將生物醫療列為重點發展領域。以往身處台灣,不論醫學中心或科技園,都著力培育生物科技人才。每年生醫展在南港的大型展覽館舉行,展示最新生物醫材、創新技術等。在香港,未曾見過這類大規模的生醫展呢! 談及醫材,Simon 認為台灣政府也許不懂得國際商業運作。醫材是攸關性命的產品,世界各大小醫院都只會相信大藥廠大品牌。雖然台灣的醫療服務聞名世界,但醫療產品則未在國際建立公信力。而且台灣生產的醫材,很多時只屬整套療程的其中一環。醫材銷售員往往是售賣整套療程,包括大小儀器,訓練課程,以及每個環節的醫材,以致台灣廠商對產品毫無定價能力。若堅持在國際間銷售台灣自家品牌的醫材,短期難以成功,亦未見可行的商業模式。 NARLabs 明明是官方機構,最大功能是支持學術研究,怎地都在談生意經? 後來才搞明白,NARLabs 一直以來注重科研,各個研究中心都有頂尖人才,也能和業界企業銜接。例如旗下半導體研究中心的博士後實驗員,離開NARLabs 就能直接去台灣半導體企業上班,而且打從入職第一天就具備生產力,完全跳過「逐漸熟習上手」的階段。博士後的動物實驗研究院,也為台灣的醫學中心和實驗室培養了照顧和餵飼動物的專才。實驗動物超過170種,飼養多種動物有很大學問。培養技術人才之外,NARLabs 也減輕台灣各大學實驗室的財政負擔 - 大學和NARLabs 合作,運用NARLabs 的專才和儀器,就能完成實驗,不必每間學校自行建立一個各階實驗室,購買昂貴的儀器。簡單而言,NARLabs 統合大學的實驗研究,令學研更有效率。 據說過往公開發表研究結果後,少有再持續跟進或發展。國研院邀請創投人當COO,帶來商業思維,真正轉化台灣軟實力,將研究成果商業化。除了學研技術商品化,以國家級官方機構身份和全球知名大學商討合作,會較易成事。畢竟NARLabs 的規模和資源,較台灣任何一間大學更大更多。 我孤陋寡聞,一直以來信奉市場的無形之手,總以為官僚機構效率低,尤其非牟利mindset,與生意人投資人格格不入。第一次見到整合跨界別國家級實驗研究中心的官方機構,在支持學術研究外,更專程到外地開發業務,尋找商機,而且舉辦的活動很貼地。…我聯想到唐鳳,曾被邀請成為行政院政務委員,現為數位發展部部長。記得疫情期間,唐鳳領導民間社群運用政府公佈資訊建立口罩地圖,後來又領導開發健康追蹤系統,有效阻延台灣疫情爆發。當時,我對台灣政府決心數碼化,以及重視效率的印象深刻。 離開寶島後,居然還能見識台灣官方機構NARLabs,真的「讓世界看見臺灣」! Facebook…

  • 港人看台灣的另一面貌 - 新竹科學園區

    港人看台灣的另一面貌 - 新竹科學園區

    上次去新竹高鐵站旁的生物醫學園區,最近則去了新竹科技園區聽人工智能的講座。沒想到最大得著並非講座內容的啟發,反而是多一個角度認識台灣。 新竹確實是科技重鎮,而且給人很興旺的印象。記得曾看過一篇報道,全台灣平均收入最高的里(區域),並非來自台北,而是新竹。該區的生活水平高,曾有居於新竹的父母於網上透露,即便收入高,但生活支出昂貴,不論屋租和孩子學費等,亦較台灣其它地區高。當日從高鐵站乘車前往科技園區,途經所見盡是樓齡新簇簇的高樓,密度不低。而園區外圍,亦有興建中的大型設施。記得現職證券行的友人曾說,兩年前曾有客戶拉隊去新竹買樓花,說某個位置的物業具升值潛力,因為避過了需要塞車的路段,上下班便捷,並以900萬台幣買了小坪數的一房單位,現時物業落成,市值1800萬台幣,兩年間升值一倍!友人說很後悔當日因為預先安排了玩樂節目,沒有參與呢。要知道樓花首期僅一成,即是如果放售,兩年間回報達10倍!扣除稅款,亦有4-5倍回報!新竹大概就像是美國矽谷吧~ 是很有活力兼持續成長中的地方。 新竹科技園區佔地很廣,共有五期,部份還在擴建。交通不算方便,距離新竹高鐵站或台鐵竹中火車站約15分鐘車程,但勝在鄰近兩所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園區內有五條免費接駁小巴路線,遊走整個園區、兩所大學,以及火車站和高鐵站等,班次頻密。園區環境清幽,綠化極佳。我未有機會參觀整個園區,直接前往聽講座。內容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各式各樣的應用,包括市場推廣(如網上廣告)、金融財經(如程式交易)、健康護理(如X光片影像分析)、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智能機械人、和智能家居等。除此之外,談到發展人工智能,尤其是商業規模、最重要的因素、整個團隊的組合等,也有技術方面如何優化人工智能,以及控制資源用量。整個講座,印象最深刻的內容,除了學術界研究思維和商界開發產品思維的異同,是MLaaS (Machine Learning as a Service),這是非常聰明的概念,亦似乎會是未來趨勢。 在座聽眾大部份是男性,女性只有寥寥數人。雖然上次的生物醫療講座,男女比例較均衡,但這次的聽眾反應較多,演講中段已有問題和反饋,最後的問答環節亦有不少討論。這也許側面反映了台灣不少業界人士,已經應用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工業和工程產業相對成熟。其實這很合理 - 台灣的的半導體產業、以及電子周邊產品等,都是世界知名,而且全球具一定市佔率。 香港一直以金融業和服務業聞名。港人普遍不太熟悉工業界發展,也相對少接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長期研發的產業,較習慣以經濟角度看事物。台灣的專長是工業工程吧~ 生物醫療則是發展中階段(從聽眾的反應,就知道熟識這產業的人還不夠普遍)。早前和香港友人茶聚,他是IT 人,並由軟件界踩入硬件。他說在台灣由零開始設計和生產一台程式化的飲料機,整個項目預算較香港便宜一半以上。而所謂在香港設計和生產,其實已包括預算在中國大陸生產機器。所以,台灣在硬件設計和生產成本方面,確實有極大優勢,而且有很多人才! 台灣很大~ 每個區域都有其特色,值得認識發掘。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令人驚艷的生物科技講座!

    令人驚艷的生物科技講座!

    陪伴家母旅居台灣,生活漸入正軌,發掘寶島其它面貌,有「驚艷」的感覺! 全球健康照護指標(Health Care Index) 台灣排名第一,勝過南韓、 法國、日本和丹麥。全球前200大醫院,台灣佔了14間,僅次於美國和德國,是亞洲第一名。而台灣人才濟濟 - 瑞士IMD Business School 發佈的世界人才排名報告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0) ,台灣排名20,亞洲區排名第三(第一是新加坡,第二是香港),優於韓國和日本。其實,台灣擁有國際級技術人才顯而易見 - 投資人最熟悉的台積電(TSM),代工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全球50% 的半導體。而台灣的晶圓代工和封測,全球市佔率超過60%和30%,都是世界第一。 單看排名不至於讓人「驚艷」,親身接觸才會驚嘆! 台灣的醫院有不同規模,最大型是醫學中心,除了治病亦進行研究。而看病拿藥竟有醫院品牌的產品,在香港不會經歷到。 早前參加新竹科學園的生物科技講座,由現職中央研究院的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博士主講。3小時聽到的業界現況和技術知識,能抵多個小時的自行資料搜集!講座真的超高質,免費兼開放給科學園外人參加,而且外行人也大概聽得懂,很厲害吧!當日在座有投資人,問答環節的第一條問題,就是關於台灣生物科技公司的股價,「為何提及的 3間台灣生物科技公司,去年和今年都授權外國藥廠自家研究新藥(授權案金額約 2億 - 5.3億美元),但股價沒大幅飆漲,市值更遠遠不如美國公司?」 吳博士耐心解畫。台灣只有2500萬人口,市場太小。而上述三個授權案,都是新藥完成第一期,準備進入第二期研究(即是仍屬早期,未達第三期臨床試驗,效果不確定性高,價值不及外國完成三期臨床新藥)。為了完成較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兼且打入國際市場,台灣的生物科技公司在研發階段,必然會與外國藥廠合作,才有足夠資源做市場推廣界。 以此看來,台灣的生物科技公司似乎主打早期研發,而不同區域的生醫聚落亦各有特色。例如雙北(台北和新北)的重點領域是新藥和新試劑,新竹則是醫材,ICT 和醫學影像,中部特色是輔具、微創和精密機械,南部就是製藥和原料藥,以及骨科牙科醫材。驟眼看來,似乎有相對完整的生醫產業鏈。 另外,政府大力扶持發展生物科技,投入資源培養人才。除了高端技術和研究人員,為免人力不足,政府全額補助失業或待業人士,參加生物科技項目管理等各類相關課程。而生物科技園區又定期舉辦講座和課程,請來現職業界人士授課(這很重要,因為分享的資訊和技術,都會緊貼市場)。還頻密舉辦亞洲及各種生物和醫療科技展覽和高峰會(南港展覽館11月和12月都有生科展覽,查看過往活動,一年都有好幾個!),製造氛圍聚集人才。 疫情過後,預計全球投入生物科技的資源大幅增加,這領域會越來越蓬勃。參加講座除了為投資分析生物科技公司(專業技術還是要聽行內人解說),也為個人興趣。記得年多兩年前,看了兩本關於免疫系統的書,還有《蛋白質的一生》,發現人體和醫學界的研究創新絕對不輸科技界,揭發不少奧秘兼新穎有趣。我孤陋寡聞,沒想到人類的知識深度已達那種程度!既然旅居台灣有機會多聽多學,當然不會錯過。 談過台灣讓人驚艷之處,也分享部份講座內容。 I. 全球二十大藥廠(截至2020年6月30日按市值計算) 美國藥廠佔了一半,而頭三位瑞士佔了兩間。瑞士是小國,人口僅857萬,40% 的出口收入來自生技/醫藥產業(~783億美元),可見研發創新能力之強,以及人才之多。瑞士多年來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按人口比例計算屬全球最高。 II.  生物科技重大進展 III.  未來10年的五大生物技術發展趨勢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台房空置率高 樓價依舊漲升

    台房空置率高 樓價依舊漲升

    日前台灣發佈十年一次的人口和住宅普查結果。空屋率從19.3% 降至18.5%,但空閒住宅增加10.4萬戶,總量更達到歷史新高 - 166萬戶!這數字是甚麼概念?每年政府發布的低度用電戶數89萬的兩倍!另外,「偶爾自住」住宅若49萬戶,全台合計約超過200萬戶住宅,無人居住。平均而言,每6戶就有一戶空屋。 到底空置率來自哪些區域?最高是金門縣達31.3%,第二是花蓮縣(27.4%),台北市最繁榮兼人口密集,空置率最低 - 15%!沒錯,最低都有15%!而且相較10年前增長了1.6%,代表台北市近十年的常住人口減少。 人口普查數據對投資人有何意義? 港人來台變大鄉里,先前和親戚在台灣看樓確實大開眼界。十年以內的豪宅,所謂全新狀況是毛坯屋,即香港的清水房 - 沒有油漆沒有天花沒有地板,好比踏在泥地。據說,這類毛坯屋受歡迎 - 畢竟新業主總愛自家裝修,毛坯屋省了一筆拆卸費用呢~   最奇特是:業主是多年前買房的。即是買豪宅後直接丟空幾年等升值轉手!這種事在港人眼中,夠新鮮吧! 地產經紀說很多富人 full pay 買房並丟空,這好比存錢儲蓄。為何不出租?大概租金回報低,而且又要先裝潢。能夠full pay 的投資者也不乎租金回報吧~ 再加上裝修,應該無利可圖,所以寧願丟空兼每月白付管理費。 砸下大筆資金不生財,沒有槓桿甚至負現金流…  這種房產投資法,對港人而言很新鮮!家母稱之為「守株待兔」法門。 過去10年,香港樓市表現極佳,不論生意人或專業人士,都愛買磚頭投資。台灣呢?資深廠家和主任醫生都認為台灣房價被炒高。廠家長輩多年來在台北市區租樓,據說是擔心兩岸局勢不穩定,始終想靈活。醫生則認為近年房價大漲,情況就似加拿大溫哥華 - 純粹資金湧入炒起,無實質需求帶動。 港人買磚頭,最希望「進可攻退可守」 – 最好自住出租投資皆相宜。香港的物業大部份都能滿足三個願望,台灣則似乎租屋抵過買樓。的確,房價不停升,但新屋處處兼且空置率高,即是(1) 剛性需求弱 (2) 租值相對低。 實際計計數。香港物業不論是1000萬以下做8成按揭,又或1000萬以上做6成按揭,而HIBOR plan 計算,攤分30年,每月供款相比市價租金,最多高出20%!  台灣物業若做8成按揭,每月供款較市值租金高80% - 110%!差距很遠吧~! 台灣物業回報主要來自資產增值,但賣房獲利要繳稅:2年以內高達45%,3-5年則35%,5-10年稅率20%,10年以上一律15%! 物業利得稅率高,現金流難持平,加上大量空屋,為何台灣還是不斷建新房,兼且房價漲升?這種「怪現象」不見得是最佳投資。思考良久,也許台灣的金融市場和產品,都不及香港靈活兼多元化。在香港,港股日股美股債券外滙各式基金等,通通輕易而舉就能接觸交易。台股有漲停和跌停制度,外幣匯兌稍為麻煩,閒置資金沒去處,也不追求租金回報了,但求穩健不蝕本,又具升值潛力就好。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精選推介:台式理財 & 有數有據

    精選推介:台式理財 & 有數有據

    記得小時候,經常聽長輩講存股,曹仁超也多次提及複利回報的威力,教人儲股票。而「聖誕鐘,買匯豐」更是港人順口溜,總之買匯豐股票當作儲蓄,賺息又升值。但自2008年金融海嘯,匯豐股價大挫,翌年更以$32 世紀供股,及至2020疫情年,匯豐宣佈派息後卻停止派息…  新一代港人大概都不信亦不敢存股。未必賺到利息之餘,股價更可能下挫。而美國QE 量寬多年,利息接近零,新一代難再相信存股的穩健性了! 消失於香港的存股策略,在台灣原來大有可為!台股市全球配息率數一數二高的公司,輕易找到每年5%回報的股票,碰上股價下挫,更會遇上配息率7%-8% 的股票!而且因為有漲停和跌停規則,股價波幅相對小,而銀行股派息穩定。讀者有興趣,可以聽聽《投資花二姐:台股高息存股術》。好友Leira 是其中一名主持人,早前台灣疫情長待家中,與同窗港女Jace 製作podcast。「花二姐」 除了代表兩位氣質女,國語更是「華爾街」同音。「存股術 」請來嘉賓Susan 分享,除了如何選擇台灣的高息股,也會談及稅務安排(海外所得有免稅額)。Susan 分享存股的特別之處,是好比買股要看市盈率PE,存股策略則根據配息率高低作出調整,即是不會只存不賣,也並非不換馬~ 確是第一次聽到這種概念呢! 雖然現時陪家母休養治病旅居台灣,但還是想多了解本地的物業市市場和金融產品。Leira & Jace 的《投資台灣房產小竅門》和《台灣券商複委託交易平台攻略》,每集短短十多分鐘,介紹了媲美香港物業投資回報的台北旺區,又簡單說明台灣證券行和銀行買美股的複委託平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 專頁帖文,為三個疫苗股Moderna, BioNTech, Pfizer 比較options 數據,並指Moderna 和 BioNTech 的put to call ratio 大於1,說明市場短期有不看好股價續升。果然,過去兩日三股股價齊跌。 投資人除了解各種投資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時,其實最需要原始數據和 ideas!   好友車品覺兄今年推出新書《數循環》,而最令人欣賞的是:會長大的書!《有數有據》網站有其多本著作的擴充內容,讓讀者持續成長,更加了解大數據收集和運用。大數據行業確是極具潛力,疫情之後全球習慣work from home, 使用雲端服務,又轉為網購,數據的處理和運用更不可缺少。過往Planatir (PLTR) 還未上市,品覺兄就已提及這家神秘又強大的數據分析公司。另外,股神畢菲特也加持的Snowflakes (SNOW) 也是數據處理公司。兩間公司上市後的表現俱佳~  網站的《數修行》專欄,間中有精挑細選的數據圖表或短評,是讀者的尋寶處。最近貼出HACK ETF 的股價走勢圖,這是專投資網絡安全公司的指數基金。這ETF 的價格穩步上揚,波動不大。投資人也可參考基金持股,了解市場有哪些網絡安全公司。好像Palo Alto Network (PANW) 最近兩日股價飆升了20%!除此之外,還有商學院的教材,談及人工智能和數據。而網站的Kology Beta 標誌,其實是「擇星榜」- 運用數據和科學的計算方式,品評全球華人的影響力,至今已納入超過7000名華人,蠻有趣的呢~!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深圳聽民意修訂《城市更新條例》

    追月夜翌日開市,恆指大跌700點,破今年低位。以技術分析觀之,也許要收回上週「市場似乎跌定轉勢」的看法。本欄見報日,為國慶長假期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估計交投繼續淡靜。 兩週前談及深圳的《城市更新條例》草案,可能惹來官商勾結的指控。因為(1) 硬性規定賠償比例上下限(1比1 至 1比1.3) ,規範市場行為  (2) 地產商收地95% 後,可向政府申請強制征收餘下的5%。由於草案建議由區政府征收後,再售賣予地產商,令政府直接介入收購重建事宜,難免招人口實。草案出台後,媒體的議論批評不絕於耳,包括非公益性的私有財產,應該任由市場自行磋商價格;政府不應直接參與強制征收,這是有違憲法…… 等等。    (圖片來源:信報) 筆者估不到,內地政府似乎較香港更願意聆聽意見,而且行事更有效率。輿論之後,9月最新的《城市更新條例》送審稿,有大量調整,包括刪除賠償比例的上下限,以及政府將不會強制征收剩下的「釘子戶」,改為要求戶主以市場價格「強制售賣」。而區政府不直接征收物業,除了免卻官民爭執,也為強制售賣的實際操作保留較大空間。這兩大的修訂,切實回應了媒體和市民的擔憂,也減低了對市場的直接干預。另外,亦有列明不同類別的房屋,將以套內面積或建築面積計算的標準。儘管內地大部分都以建築面積計算,對套內面積的了解和標準有差異,但新版本沒有一刀切要求全部以套內面積計算,亦算是回應了部分評論。 在假期密集且交投不活躍的日子,一動不如一靜,不需要夾硬選股又買又沽,而是要保持耐性,把握時間學習和分析,也可享受難得的假期。筆者上週短遊寶島,有幸和社福界代表的立法常委陳節如女士飯聚,一嘗台灣社企 - 育成蕃薯藤咖啡廳的自助晩餐。真心話:食物都很美味,尤其沙律吧、麵包和蛋糕,都是香港未見過的款式,例如紫色芽菜和石蓮花等。餐廳旁邊更售賣各種有機食物、茶葉、番梘、曲奇、乾果、零食等,筆者特別喜愛曲奇條。這絕對港人遊台飯聚和買手信的好去處。餐廳由陳女士創辦的育成基金會和蕃薯藤合作,侍應都是受過培訓的智障人士,食物主打有機和健康。育成基金會和社企都具規模兼高質素,值得本地機構學習。   餐廳地址: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76號正對面 (於建國高架橋下,可以從忠孝復興捷運站步行前往)   《網上加料版》 遊台期間化身偽文青 - 深夜逛24小時誠品。站於投資書架前,看見年輕女生坐在地上,旁邊厚厚一疊書,她則翻閱程式交易應用書,並以手機拍下封面。閒談間(筆者可沒有主動向年輕女學生搭訕。也許一同立於書架前,而且自問相貌敦厚,所以陌生人願意交流)才知道對方是20歲的學生,活躍買賣股票已經2-3年,主打day trade A 股。(早陣子內地冧市,走得及嗎?)  女學生:走得及呀~ 她更熱誠推介多本好書 (全部都是看過才推介!),而那些確是經典好書。筆者並未全部一覽,所以抬了不少投資好書回港,包括與價值投資理念不附、傾向day trade 的《高勝算操盤》。放開心懷(open mind) 了解其它門派理念,是學習知己知彼的途徑之一。我禮尚往來,投資書之外,也介紹非投資類的好書,女學生客氣感謝,說會將書放入未來的閱讀清單,只不過眼前要先專注看投資相關的書籍。年紀輕、樂於學習、兼且夠專注,真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之感!我也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投資知識不進則退。 另一間讓人眼界大開的書店是:舊香居。路過見其裝修別緻,以為只是有品味的二手書店,怎知道有眼不識泰山,高天佑兄告知書店有很多珍品古藉,在兩地三岸漢學界頗具名氣。這書店也許和投資沾不上邊,但憑售賣舊書能屹立三十多年,而且在充滿電子書的年代,店中竟有年輕學生對古藉著迷,而店主又細心解說舊書的燙金和新書的分別,並且要如何欣賞古藉…  水墨畫書法瓷器錢幣郵票等古董之外,舊書同樣是收集珍藏的商品,而且有價有市。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