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以色列

  • 風投普及平民化 加密貨幣有價

    風投普及平民化 加密貨幣有價

    早前參與Jon Medved 創辦的 以色列基金 OurCrowd 分享會,驚覺風險創投和私募基金越來越普及,入場門欖越來越親民。OurCrowd 將創科企業的詳細資訊和路演資料上載平台,若要跟投單一企業,入場費僅一萬美元,而參與基金(即分散投資多間創科公司)的入場費亦只是五萬美元。以往只有富豪才有機會接觸的投資機會,例如在Facebook 上市前買入,現在有了新渠道參與。 筆者的會後感想:「有錢人」不再擁有壓倒性優勢。古代的皇帝、貴族、地主相對平民百姓和商人,接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直至近代,地主(地產發展商)依舊是最富有的一群,但矽谷的科技新貴逐漸佔據富豪榜。「錢」這種資源的優勢正在下降(當然有錢還是好的,但不再是壓倒性優勢,畢竟貶值太快而且利率太低)。隨著科技進步,資訊越來越流通,其它資源如連結大眾的網絡,價值和優勢都越來越明顯。 風投基金之外,另一直接參與初創公司的渠道,是購買公司發行的加密代幣。ICO 一詞予人類似IPO 的錯覺,其實發行加密代幣讓企業繞過投資人,直接面對潛在客戶,並以預售形式獲取資金開發產品。 銷售代幣(Token sales) 好比預售(pre-sale),就像亞馬遜在新書正式出版前,會搶先在網站售賣。由於發行代幣的公司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和產品,有些更未正式推出,因此難以定價,所以並非預售指定服務或產品,而是賣代幣。 站在消費者角度,服務和產品未推出,公司又不是百年老字號,是否信得過?會否像某些健身中心的會籍般,有朝倒閉變廢紙?又或產品和服務爛尾,代幣無所用?如果有機會變廢紙,便未必願意預購。第二市場讓持有人隨時隨地將代幣兌換為比特幣或以太幣,再兌換現金。這機制讓代幣流通,消費者才放心預購代幣。 有說比特幣和以太幣沒有國家作後盾,是沒有價值的貨幣。其實,在以物易物的市場,也可用鑽石或勞力士換取物品。不過每一枚鑽石和勞力士的品質不一,重量和價值也不同,難以作為交易媒介。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品質夠統一,交易單位夠細,兼且夠流通,所以充當了以物易物市場的「貨幣」角色(猶如監獄中的香煙)。 這角度看,加密貨幣大大減低交易成本,而且方便公司預售服務和產品,又給予客戶極大的靈活性,有助商業活動更繁榮。只要這媒介受越多人認可,就自然有價。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再談人工智能和基金管理

    上週才說Elon Musk 認為人腦將比不上人工智能,創立了Neuralink 研究如何「人機合一」,提升人腦的效能。近日就看到不少關於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新聞。羅兵咸發表的研究報告,估計2030年美國有38%的工作,因為全自動化而面臨被消失的風險。黑石更宣佈將裁減超過40個主動型基金管理職位,並以人工智能程式取代。 程式交易這範疇向來非常神秘,現在連大眾媒體也報道甚至接觸得到,說明基金管理人工智能化何止已成趨勢,甚至已開始普及化!筆者認為這是大新聞,象徵進入新時代。友人具有超過12年量化交易經驗,卻指這並非新事物。 根據彭博報道,美國著名對沖基金經理Paul Tudor Jones (福布斯估計其財富超過470億美元) ,去年中裁減一成半員工,並開始以程式交易工具模擬公司最佳基金經理的管理。另一傳奇基金經理Steven Cohen,則嘗試用程式找出自己過往利潤最大的交易套路,希望電腦能複製策略。而全球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Bridgewater 的創辦人Ray Dalio 則早已投資人工智能交易的技術,並且嘗試將自身的基金管理程序自動化。 科技對未來的影響既廣且深,投資人既然是「買將來」,不論有否相關背景,都需要了解最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早前和《全民大數據》的車品覺兄聊及以色列之旅,他特別欣賞當地人了解自身優勢 - 軍事科技民用化,而且創新方向專注又獨特,幾大題目包括精準農業、安全領域和科技醫療(主打的兩大方向是遠程醫療和復康治療)。這些領域面對的都是全球市場。 過往以色列的科創企業主要招來美國投資者,壯大後在美國上市或被科網巨企收購。品覺兄此次到訪特拉維夫,卻發現當地的科創公司和政府推廣部門都著力引入中國和印度的風投基金。他認為單看這個轉變(由過往主力吸引美國風投,至現在招攬中國和印度風投),就已展示了以色列創業家的眼界,和對國際趨勢的認知。畢竟西方國家大多已發展成熟,未來具高增長潛力的市場是中國和印度,而引入兩國投資人將有利科創企業更早更快進入兩地市場。 以色列科創人懂得結合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兼且掌握國際趨勢脈搏,品覺兄認為這些都是香港科創界需要向他們學習的。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 【本土遊記】移民的後代 -香港歷史博物館

    美國友人回港探親,不必到旅遊景點、不熱衷戶外活動(太熱)、不需要整天逛商場。聚會時除了吃喝,其它節目確實花心神。幸好友人提出museum,我們選了香港歷史博物館。 此館介紹獨有的本土文化,例如門神,廟會,茶樓,嫁娶等,亦模擬長洲搶包山、客家人的住屋、粵劇舞台和後台化妝等。複製的裝飾十分精緻,外觀、衣服、雜物佈置、破爛牆壁等,真有當年的文化味道。這是很有趣兼值得一看的展覽。 看過本土的鄉村和藝術文化之後,博物館介紹香港的歷史,從漁港到鴉片買賣,再到殖民地,然後是三年零八個月,還有制水及天災(山泥傾瀉),到最後是回歸祖國。館內將50至80年代的小巷藥店,米舖茶樓,涼茶鋪和車衣房,還有富家豪宅等呈現眼前,就似真的走過香港數十年。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讓予英國治理。館中的短片指,英國人其實頗為不滿 - 香港是荒蕪之地,不像廣州和上海般是繁華城市,難以有貿易。香港島對英國而言,只是接近中國的一個入口,但荒涼程度則似是得物無所用。香港的原住民人口極少,大多是移民。南京條約之後,香港經歷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當時上學的人數由十多萬急跌至4000多人。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數年間的上學人數急增至40多萬人,隨後工業興起,香港的工業欣欣向榮。 誰又會想到香港一個小小城市,後來在國際間闖出名堂,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呢? 我記起早前看過The Startup Nation 的讀後感 - 重新認識以色列,說移民的國家就是創業家的國家。以色列之外,香港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經濟奇蹟。 若果香港人多是移民的後代,我估的確沒有甚麼『紮根』的觀念。移民的特質是願意冒險,敢於重新來過,而且靈活變通。 突然間,我明白香港人為何多年來都給人『政治冷感』和『執輸慘過敗家』的形象, 而且被指為文化沙漠。本來,香港就是沒甚麼歷史的地方。而走難到香港的移民,在掙扎中求存,當然『怕執輸』。難道移民會有時間和心情附庸風雅一番? 香港歷史博物館是假日好去處,現時更有九巴和清朝皇族的服飾展覽。環境寧靜又能與友人消磨數句鐘。Like!

  • 重新認識以色列 - The Startup Nation 讀後感

    我孤陋寡聞,對以色列的印象停留在打仗和聖城。看過The Startup Nation:  The Story of Israel’s Economic Miracle,才知道以色列出產最多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科技公司。 曾聽說以色列的軍事科技強勁、猶太人是天生的營商民族。那時,我沒認真找過資料。 The Startup Nation 的可讀性高。全書以故事形式敘述,談及以色列的歷史,文化,軍隊,稅制等,趣味央然,而且有感人至深的情節。此外,又會與其他國家如新加坡和韓國比較,說明以色列的創業精神和經濟奇蹟, 『移民不怕重新來過。從定義說來,他們是冒險家。移民組成的國家,就是創業家的國家。』 我從書中學了很多新鮮事: 以色列立國後,不斷招攬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民,讓他們從第一日就成為公民。歷史緣故(亡國),猶太人長期散居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更遭到大屠殺。由於是『難民』,基本上不受各國歡迎,長期『寄人籬下』。 以色列要成為猶太人的土地。過去數十年多次發起行動,不理會是否增加國家的負擔,將各地猶太人(不論貧富,學歷和年齡)以飛機一大批一大批的載到以色列。 俄國的猶太人只佔人口的2%,但佔了俄國醫生的30%,工程師20%。猶太人移民潮為以色列帶來了很多科研人才。 以色列周邊都是『虎視耽耽』的敵國,人民長期生活於『生死壓力中』,訓練出成熟的心理狀態。 以色列強制服軍役,而年青人覺得這是光榮。軍隊有精密的訓練,培養很多高質素的年青人。由於資源有限,他們不單要獨當一面,更需要是『通才』。這些訓練非常適合從事科技創業。 以色列的軍隊文化,不是階層命令制。由於經常有戰爭,高階軍官需要下放權力給前線軍人,讓他們靈活做決定。所以,低階軍人都勇於挑戰現狀,不服從命令,提出創新方法面對環境。這種文化,造就了科技創業人。 新加坡同是小國,但未打過仗,兼且是『家長命令式』文化。所以,即便向以色列取經建立軍隊,並未培養出科技創新的人才。 政府鼓勵科技創業,免稅兼大力扶持。可是,以色列過往沒有金融業 - 基金經理收取performance carry 是違法的。 Intel 在以色列設立研究中心和廠房後,研發了突破性微型晶片。後來,在大規模生產386 晶片給全球的IBM 電腦期間,遇上戰爭。政府宣布停止所有商業運作。可是,猶太裔管理人員擔心停工影響生產進度,更甚是向外資發出『戰爭不利投資』的訊息,所以不理會政府的規定,繼續營運。在自願制度下,即使有兩枚炮彈在頭頂飛過,仍有8成員工繼續工作。他們更在廠房設立了臨時幼稚園(由於學校停課,有些員工需要帶著孩子工作)。 炮彈在頭頂飛過,依舊如期生產;警報響起戴上防毒面具後,仍能處之泰然地和美國開會。 以色列讓海外投資者對他們充滿信心~! 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軍備和武器的走私,第一間以色列航空公司…  我重新認識以色列。基督教會常指聖經教導『順服』,偏偏上帝的選民敢於不服從。而且正正是這種文化,培育了多間成功的科技公司,創造奇蹟。 忽發奇想:猶太人身為上帝的選民,幾千年來遷徙,復興,衰落,亡國,流亡,復國…  見證的未必是 神對人的耐性(憤怒-寬恕-拯救-憤怒-寬恕-拯救…),而是 神賜予人的生命力和盼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