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林 天程

  • 再談四環醫藥

    獲贈免費門票到《華富財經鉅人匯2013》,胡孟青是壓軸嘉賓。我欣賞她。 青姐不像其它嘉賓講員,不會踩低別人抬高自己,不會『硬 sell』自家的基金,也不會寸嘴看不起獨立股民。她做足功課 - 20多分鐘內,她帶給聽眾很多有用資訊,演講內容和Powerpoint 都不欺場。青姐從宏觀的美國債息、東協國家的迴響,談到上週五三中全會,內地隔夜拆息等因素對股市的影響。總的而言,未來3個月會狂升。之後,又談到政策對板塊的影響,例如有利醫藥、生物環保、新能源、國內品牌,乳業,和不利鐵路股和煤等。 青姐點名的醫藥股有四環醫藥(460.HK)和中國生物科技(1177.HK),早前我也在文章談及四環醫藥並買入了。我對這公司很有信心,但買入之後股價沒有升,反而倒跌了一點,就是在橫行。四環醫藥無論財務狀況和行業前景都是一流,但估值較同業稍稍落後。我一直摸不著頭腦 ,終於發現了答案。 請看下圖。 (我應該早一點學會用《分析之師》的工具。) 綠色線是沽空比率。灰色線是股價走勢。10月29日四環醫藥的沽空比例達到頂峰,所以股價回落。之後,沽空比例回落,但又兩次攀升,所以股價有阻力。直至近日沽空比例再次下降。我估股價上升的阻力會大大減弱,有機會破頂啦。 以往,我多數只看基本財務因素,再來就是長中短期的股價走勢圖。曾說過我是偏向「郭靖」個性的投資者,有耐心亦願意等。不沽空不玩期權,錯過了這類對分析極有幫助的圖表。以後,真的要向安兄多多請教各種工具啦~

  • 團購轉型談 – 從薄利多銷到名牌專頁&大眾買手

    年底購物節日一個接一個。內地的光棍節後,輪到美國的感恩節,之後踏入12月的聖誕節和除夕夜。明年1月則是農曆新年。週末將至,不談股票談購物。早陣子和朋友用團購券吃拉麵和印度餐…  記得三年前團購剛興起,我每天都會看電郵推介。後來產品的名單越來越長,我不再細看電郵了 - 我沒有每天一清早就購物的需要。現在,每個月只看一兩次團購電郵或網站。也許少光顧,我觀察到團購網的明顯轉變,感到香港人做生意當真靈活~! 團購屬於『薄利多銷』,加上限時機制,產品需要有新鮮感。我曾聽聞團購網為爭取更多商戶和產品而疲於奔命。2011年8月內地有超過5000家團購網,但同期約1400家倒閉,另有約1000家不再更新網站,可見行業競爭之激烈,汰弱留強速度之快。過往我知道較具規模的本地團購網:Groupon HK,BeeCrazy,夠買GoBuya 和 Yahoo! 團購。它們至今依然存在。 Groupon HK 前身ubuyibuy 是首個來港的團購網,至今仍然是龍頭,團購產品的種類多,應有盡有。現在,還長期推出旅遊優惠。 BeeCrazy 則變身名牌銷售網:Hermes,Fendi,Valentino,Gucci,Prada 等產品都有專頁。網站上各類別的團購產品,包括飲食、美容、名牌、科技、旅遊、家居等,以名牌的產品數目最多。 夠買GoBuya 走大眾化買家路線:售賣各式日常生活配件,家具產品等。用戶可於兩三星期後前往銷售中心取貨。 Yahoo! 團購:過往只賣自家deals,現在則包含BeeCrazy,GoBuya,享樂FunShare等其它團購網的優惠。 BeeCrazy 成功將『名牌 x 團購』crossover 並站穩陣腳,其業務發展能力不容置疑。我估,售賣名牌的利潤較高,而這一批「會購買名牌的客戶」是重要資產。此外,主力銷售名牌產品,大大減低了市場推廣和品質檢控的費用吧。夠買GoBuya 的『買手形式』 - 選定產品進行團購,然後大量購入,讓客戶到銷售服務中心提取。這方式避免了客戶投訴商戶服務或產品貨不對辦,需要專人處理的麻煩。而且,這是「有保障的貿易生意」- 客戶都是先付費的,再加上GoBuya自行採購並控制品質,減低了質素參差的風險。Yahoo! 團購搜羅城中的大小團購優惠,不必凡事自己落手落腳或組織一大隊sales team,反而提供現成的抽佣或廣告制度,絕對是雙贏的手法。Groupon 是美國上市的團購始祖,在香港的市場份額跑贏競爭對手。但BeeCrazy,GoBuya 甚至後來加入的Yahoo!團購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這種靈活的生意頭腦和業務發展,的確值得學習。

  • 奇妙世事:科網上主板,餐飲業去創業板

    近日科網股熱鬧非常,手機遊戲商博雅在主板上市(0434.HK),雖然首天收市沒有暗盤價升30%,但投資者依然有斬穫賺13%。現今上市的科網公司,不像10多年前,商業模式清楚,真正有營運收入和盈利支撐。 哪麼創業板留給誰去上市? 竟然是高檔飲食集團 - JC Group。 我以往很喜歡去JC Group 旗下位於IFC 的H One 和Harlan 吃Semi Buffet Lunch,G Bar 和The Box 則是Happy Hour 的好去處。Harlan 早就離開了中環,搬到尖沙咀The One。其餘3間H One, G Bar & The Box 也於今年7月結業了。除了這幾間餐廳,JC Group 旗下還有田舍家,Harlan’s Cake Shop, Pho24, Mekiki, Carousel, 位處ICC, 世貿中心,The One 和屯門等。 集團旗下的食店不超過10間… 所以需要在創業板上市? 網上看JC Group 11月8日提交的招股書草擬本,趣味十足。 你知道大眾化連鎖餐廳的門店收益嗎? 餐廳 2012每店概約收益 分店數目 Grappas $2,450萬 4 Outback Steakhouse…

  • 半百億汽車網絡廣告市場 - 汽車之家 &太平洋網絡

    美國Twitter IPO 令科網股全線看好,而內地的汽車網 – 汽車之家更已申請到紐交所上市,集資1.2億美元。香港的騰訊(700.HK)、網龍(777.HK)、金山軟件(3888.HK)的市盈率達40倍、44倍和28倍。 現價還有哪些具備潛質的科網股值得投資? 太平洋網絡(543.HK) 成立於1997年,於2007年上市,主要業務是旗下六大入門網站的廣告收入。相比其它科網股,其市盈率偏低,只是13倍。為甚麼「咁大隻蛤喇隨街跳」? 我隨即查閱其健康指數 – 出奇地高分:83分。再細看其財務狀況: 毛利率高達:41% 淨利潤高達:33% 現金充足兼且毫無負債 財務狀況很穩健。那,為甚麼市盈率偏低? 太平洋網絡的業務獨沽一味 – 旗下六大門戶網站(電腦、汽車、遊戲、女性、家居和親子網)的廣告收入。截至2012年末,約85%的廣告收入來自其電腦和汽車網。 中國汽車網的廣告市場有多大? 2012年汽車網絡廣告規模超過52億元人民幣,2013年第二季更錄得超過15%增長,達14.1億元。汽車之家的招股書披露,2012年全年的營運收入達7.33億元,淨利潤率約30%。而2013年首3季的營運收入更已超過8.2億元。由此可見,門戶網站廣告收入的營運模式,能帶來可觀利潤。 說回太平洋網絡,13倍市盈率有否低估了公司的價值呢? 2013年8月太平洋網絡的門戶網站的排名: 汽車網 – 中國第三汽車門戶網站,日瀏覽量超過2000萬 遊戲網 – 中國第二遊戲資訊網站,日均覆蓋人數1075萬 家居網 – 中國第二家居門戶網站,日均覆蓋人數460萬 電腦網 – 中國第二IT門戶網站,日均覆蓋人數445萬 時尚網 – 中國第三女性門戶網站,日均覆蓋人數88萬 親子網 – 未知排名 太平洋網絡旗下的網站都非排名第一,在Winner takes all 的市場,公司的發展前景少不免被打折扣。此外,這類網站廣告營運模式,屬於「舊商業模式」。新一代的網絡廣告融合在社交平台和互動式網站,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估計門戶網站的廣告收入增長率,比不上新一代科網公司的營運模式。 的確,太平洋網絡的發展潛質似乎受局限,增長率不及騰訊、網龍和百度等。可是,13倍市盈率對業務正增長,兼且財務穩健的公司而言,也未免估值偏低。在科網股全線看好的市況,估計市盈率至少應有15倍以上。若以現價計算,投資回報會超過15% 。 TGIF – Thanks God it’s Friday.  祝大家週末愉快。

  • 再談科網泡沫(?)

    近月騰訊(700.HK) 股價不斷創新高。繼雲遊(484.HK)於10月初上市,以『鬥地主』闖出名堂的博雅互動亦會在本月12日掛牌。全球矚目的Twitter IPO,路演後提高每股定價,顯示需求極殷。市場越來越多『科網泡沫再臨』的討論,昨天看了 Here’s The Evidence That The Tech Sector Is In A Massive Bubble 一文,指出非常有趣的觀察: 第三季的軟件收購合併項目,是第二季的3倍 科技公司的員工薪金高企: Mike Schroepfer - Facebook 副總裁 - 2011年袋$2440萬美元 Chris Fry - Twitter 高級副總裁(2012年加入)- 袋$1000萬美元。薪酬高過董事會主席和公司創辦人 IT 人極度搶手: 應徵者手持5-6份聘書 第一日開工前的15分鐘電郵通知有更好的offer & 不上班啦 科技公司的估值很高,但營業額有限,例如: Fab.com 的銷售模式不成功,辭退440人後,籌得1.65億美元 遊戲公司Supercell  第一季度營業額:1.78億美元 作價30億並籌得15億 投資者Masayaoshi Son (軟庫創辦人)說他擁有:300年的視野 Pinterest 估值-38億美元 新一輪集資2.25億美元 估計每年營業額只是900萬至4500萬元 Snapchat  零營業額 估值 - 36億美元 Yahoo 雅虎 以11億元收購Tumblr…

  • 與喜愛麥記的靚女Yolenda 的一席話

    近日的《一生人只為尋找一個肯挨麥記的女人》在Facebook 廣傳之外,港聞版和財經專欄都連續談了數日。Youtube 點擊率已超過95萬。 靚女Yolenda 是個『肯捱麥記的女人』,正確點說,她蠻喜歡麥記的。每次麥記有新產品,例如雞扒飯,豬扒玉子包,和近期的蝦堡,她都會主動拉我去試。這樣一個靚女,當然懂得謹慎理財。不過,冰雪聰明的Yolenda 都不是第一日便懂得投資策略的。她曾經買窩輪輸清光,一夜間銀紙變廢紙。雖然是閒錢,但一個女人仔辛苦賺來的錢,怎說都會心痛。此後,她成為了Tony 和 Issac 的粉絲。以前追看《壹仔》的《天下第一倉》,也在華富財經訂閱《東尼日誌》。東尼引退後,她繼續支持《艾薩日誌》。 Yolenda 不單有美貌,還心地好好。她那天看《艾薩日誌》,讀者問Issac 匯源果汁(1886.HK)是否值得投資,Issac 指匯源果汁利用會計賬目粉飾收入和盈利,實際業務虧損。而管理層對業務含糊其詞,沒有說明營運狀況等。Issac 詳細分析賬目和業務,Yolenda 怕其他人中招,即時著我細看。 看完之後,我檢視健康指數系統。 匯源果汁:27分 我慶幸健康指數能正確反映不該投資的公司,更慶幸的是Yolenda 會想起我。之後,我向靚女說明健康指數,她選了幾個number 測試,其中一個是偉易達(303.HK),也是Issac 推薦的。 偉易達:60分 Yolenda 頓時面色轉白,以半信半疑的語氣反問:怎可能咁低分? 我立時解釋,健康指數的好處是:很方便地篩選出健康和不健康的公司。例如健康的合生元(1112.HK)和四環醫藥(0460.HK)等,不健康的匯源果汁。位處中間的,例如偉易達,就要細看因由。 Issac 推崇偉易達,估計是因為派息率高,單是收股息有穩定收入已經值得。我細看健康指數,偉易達的營業額增長放緩,利潤率普通,但現金流強勁。所以,業務營運健康,但發展前景似乎有限制,不是最有潛質的公司。已持有的投資者,若是等收股息,不必拋售,但似乎也沒必要增持… 那天 Yolenda 和我除了股票和投資,更促膝談心。在哪裡?當然不是嘈吵的麥記啦~(笑)

  • 上海復旦微電子 & 金融IC卡

    星期日深圳灣海關出現『工潮』,20名前線人員一同請病假,只有3個櫃台辦公,來港旅客『滯留』4.5小時才能過境。先不論新上任高官的管理能力,香港人基本上不受影響 - 因為我們有智能身份證。現今世代,每人隨身攜帶幾張芯片智能卡,包括身份證、信用卡、八達通等。中國更有健保卡,金融IC卡和社會福利卡等。 香港上市的半導體公司,上海復旦(8102.HK) 的健康指數一枝獨秀,達79分。上星期四(25/10)更發出盈喜,指截至9月份的營業額有顯著增長。 按央行指引,全國性商業銀行於今年1月1日應開始發行金融IC卡(即芯片銀行卡),至8月底累計發出3.4億張卡。2015年金融IC卡應取替所有的銀行磁帶卡片,估計規模超過10億張。現時內地倡導晶片國產化,銀聯認證的6家晶片設計生產商分別為大唐、同方、上海復旦微電子、國民技術、華大和上海華虹。 芯片市場前景明朗,看一看上海復旦微電子的營運和財務狀況。 2009-2012年營業額每年增長:~30% 2012年淨利潤率:20% 2013年半年業績較去年同期: 營業額:+31% 淨利潤:+109% 現金流健康,沒有短期或長期負債 根據上半年業績公告: 『安全與識別芯片的銷售增長迅速…參與多地省市的金融社保卡及居民健康卡已批量供貨,其中金融社保卡項目累計15個及居民健康卡項目累計7個。除銷售比重較次之非揮發性存儲器銷售有所下跌外,其他類別產品之銷售均錄得穩定增長。…整體產品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7.9%增加至約51.9%。』 創業板的公司實力夠雄厚嗎? 上海復旦微電子於2000年8月上市。截至今年6月,持有的現金約3.2億元。規模小但增長強勁。9月份已入紙申請轉到主板。 現價位抵買嗎? 上海復旦微電子由年初低位$2.8 升至上星期$8.05,近日大市回調,股價稍為回落。市盈率20.5倍。中芯國際(0981.HK)和恆芯中國(8046.HK)的市盈率分別是14.3倍和25.8倍,但健康指數只有37分和32分。 現價不是最抵,卻是合理,兼有潛質。若結合健康指數和市盈率的比例,估計至少有25%升幅吧。

  • 我避免投資的行業

    週末做中產 - 看戲飲咖啡。《引力邊緣》和《盜海阻擊》的票房叮噹馬頭,都是極高水準的電影。看《引力邊緣》除了欣賞外太空和無重狀態的拍攝效果,我最大的得著:遇事要沉著應對,只有冷靜才能想出辦法。《盜海阻擊》的故事令人戚戚然:索馬利亞的海域,魚都被發達國家捕清光。當地漁夫應徵當海盜的競爭激烈,拿生命作賭注只為一餐溫飽。 我忽發奇想,如果第三世界的窮苦農民和漁夫,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買賣,例如在Nasdaq 投資Starbucks 的股票(過去3年翻了兩倍),那該有多好?『發達國家的富人』藉着第三國家賺錢的同時,當地的窮苦民眾也可以 levereage 發達國家致富。 言歸正傳。近日,我收到不少對『健康指數』的查詢。這指數和價值投資的理念一致,著重分析基本因素,並以分數列出排名,務求用最簡單清楚的方法,讓投資者輕易避開劣質股,並且挑選優質股。『健康指數』就似《信報》的『信號』系統內的趨勢指數和突破指數。 除了篩選股票,『健康指數』也能對各行各業作出評估。一般而言,每個行業都有領導者和『籮底橙』,健康指數差天共地,如『個人護理及保健行業』(Health & Personal Care): 最高:90分 (四環醫藥 – 0460.HK) 最低:13分 哪個行業最平均? 竟然是:珠寶鐘錶界和銀行業。 兩星期前美國的朋友回港探親,他說在香港逛街,買金容易過買水。這說法是有點誇張,但切合媒體的報道 - 銅鑼灣沒多少食店,約滿都租給名店或金舖。當我們以為強國人不斷向珠寶鐘錶店進貢,行業前景明朗時,『健康指數』卻顯示: 珠寶和鐘錶界的上市公司 最高:65分 (民生國際 – 0938.HK) 最低:11分 相比藥業,整個珠寶鐘錶業都不夠健康,暫時不宜投資。 另一個表現平均的行業:銀行界 最高:78分 (招商銀行 -3968.HK)  最低:43分 金管局監管之下,銀行差極有個譜。可是,當中的領導者不似藥業般能大幅度拋離落其它同業。 珠寶鐘表業和銀行界都是本地興旺的行業,但沒有一間極度健康兼具升值潛質的公司。現時避之則吉,要投資嘛,選其他行業好了。

  • 投資3個月賺65% ?!

    7月中重新調整投資組合,並使用新方法,在千多個上市股票中篩選了22隻,最後只選了一個: 1112 - 合生元 (詳細分析可參看當日 另類揀股 一文) 截至昨天剛好3個月,季度檢閱:升了 +65% 19/7  買入價:$38.5 21/10 收市價:$63.5 此段期間(10月15日)更曾高見$67.15  3個月賺65%,很滿足了。現時我仍持有合生元,考慮接近$70 時沽出。 為甚麼短期賺20%,30%,40%,50%,甚至60%,我都信心十足,未沽出股票? 合生元的『健康指數』高達87分。公司財務健康,生意增長快,現金流充沛,又會派息給股東。7月中市盈率~25倍,我認為股價合理,投資了。親屬卻認為股價太高(相比今年1月$24.3,已升了58%),不敢『高追』,白白錯過了機會。 我一向沒有『追落後』或『高追』的概念,只相信實實在在的數據,並用以估算股價是否合理。除了和競爭對手如蒙牛、雅士利等比較市盈率,我運用『健康指數』計算市盈率的差距,結果是:價格相宜。直至接近~$70 才屬昂貴。 除了合生元,還有沒有既健康又價格合理的公司? 原來內地藥廠頗健康,『健康指數』 四環醫藥(0460.HK)- 90分 李氏大藥廠(0950.HK)- 81分 四環醫藥較李氏大藥廠優勝之處(2012全年數據): 經營利潤較高 (37% vs 25%) 派息率較高(70% vs 23%) 營業規模較大(~$28億 vs $3.5億) 2013上半年的營運狀況: 營業額較去年同期 四環醫藥:升67% 李氏大藥廠:升31% 淨利潤較去年同期 四環醫藥:升34% 李氏大藥廠:升35% 市盈率: 四環醫藥:~23倍 李氏大藥廠:~30倍 所以,我選了四環醫藥,近日投資了。親屬雖然未試過根據『健康指數』投資,但看過合生元的季度回顧,這一次會小注投資四環醫藥。

  • 你是投資界韋小寶,抑或郭靖?

    那天和Alystz 喝茶,請教其網站的分析工具、投資新點子等。閒聊間,我提及近日聽聞的短炒策略,他回應我: 「投資和性格息息相關」 他說得對。每個人作(投資)決定,都受個性影響。 韋小寶個性靈活鬼馬,懂得審時度勢。郭靖為人忠厚長情,重視根基和原則。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技能,一樣可以攀上高峰,獲得豐厚回報。假如他們是股市投資者,我估韋小寶會根據收集的資訊,抽絲剝繭後短期買賣;郭靖則必先弄懂基本因素(行業和財務),再細加分析,始作出投資決定。 如果韋小寶給郭靖「內部貼士」,估計時機過了,郭大俠仍在研究中。 倒過來郭靖向韋小寶推介心水呢?韋大爺也許對其分析早失耐性,避之不及。 你是韋小寶還是郭靖? 我是兩者之間:傾向郭靖,但欣賞韋小寶的靈活性。 金庸小說的人物性格突出,郭靖和韋小寶將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他們比喻性格迴異的投資者,盡顯固中分別。現實世界中,大部份人都取得平衡,處於兩者之間,極少人的個性如韋小寶或郭靖般鮮明, 那,甚麼投資策略最合適? 投資即是錢滾錢。我自知偏向郭靖的「穩陣派」,首重保本再生利。先決條件是:有渣拿!所以,我著重公司的財務基礎分析。最近,我使用一套分析程式,計算每一間上市公司的「健康指數」。目標是篩走中高危的公司,盡最大能力減低「越練武越走火入魔」的機率。這套方法的確幫上忙。我一向以為主板公司較有實力,創業板則屬小公司,但主板上市同樣可以「嚇死人」。兩個誇張的例子(暫不開名): 一間專營手機頻道和多媒體業務的公司 2012年的營業額不足$200萬港元 利潤?沒有!當年虧損~$8,000萬港元 淨資產值~$6,500萬港元  持有現金不足$27萬美元~$240萬港元 一間投資博彩和娛樂 截至2013年3月,12個月的營業額約$550萬港元 業務虧損~$3,900萬港元 經營現金流是負$2,700萬港元 (顯然有周轉問題) 最離譜的是淨現金流出(~$2,700萬港元) 等同將年初所持的$2,800萬現金花清光,卻只帶來$550萬 原來有些主板上市的公司,淨資產值只足夠在香港買一間豪宅,或者每做$100萬生意,需要掏出$500萬元… 「健康指數」能夠篩選財務健康和周身病痛的公司。第二類,當然是避之則吉。至於財務健康兼有市場潛力的上市公司,下回再續。

  • 香港電視:健指不合格,每股值多少?

    你是王維基和香港電視的fans 嗎?你會否真金白銀購買1137支持王維基? 這兩天,香港市民為看不到HKTV 而打抱不平,不滿情緒從Facebook 可見一斑。股東亦一樣:星期二還興致勃勃買入(股價單日升~30%), 得知沒有牌照後,一開市即跌穿$2,跌幅達35% - 39%。短炒的fans,心情大概如股價般大上大落。 到底香港電視值多少錢? 2013半年度的財務報告顯示,每股香港電視 持有現金$1.73  淨資產值$4.16 這就如每$7.8 的港元,都有$1美金的儲備支持。 但作為投資者和fans,需要看前景。沒有免費電視牌照 = 沒有大型銷售渠道 = 難以賺取營運收入。2012年9月 - 2013年3月的財務顯示HKTV 是燒錢階段,錄得虧損。受前景所限,加上部分資產難以隨時變賣(這就如地產股價格,往往與其淨資產值有折讓),每股$2 左近是合理的價格。 媒體報導香港電視的員工一直稱之為『新世界』,昨日被辭退的員工依然力撐到底。 1137 的股東應否力撐到底? 看一看香港電視的『健康指數』(註),由年初的63分,跌至公佈半年業績後的40分 (100分為滿分),顯然是不合格啦~  而短期似乎沒有任何改善財務健康的因素,暫時斬纜吧。市場有很多健康指數較高的股票,更值得投資。往後會多加介紹充滿活力的股票。 我曾經以為fans 應全方位支持,後來才發現身為Google Fans 的我,應該買百度、甚至莎莎而不是Google。(可參看:莎莎『勝』Google & 翻版『贏』正版) 想看香港電視,在Facebook Like 其Page 和身體力「行」吧! 註:『健康指數』是一套計分工具,透過量度上市公司的營業額增長率、利潤率、現金流、現金和負責比例等等,剔除周身病痛的股票,避免損手。 同時,從中尋找健康成長兼抵買的股票。

  • 兩臂紋身的年青人

    這個人的手臂滿佈紋身,20歲的他讓我對社會有多一點了解。 我欣賞他。 *** 趁著Galaxy Note 3 推出,我以$0 機價提前續約。心急的我,選擇週末晚上在家等送遞。門鈴響起,只見身穿短袖T-shirt 的年青人,雙臂滿佈紋身,沒一寸淨色的皮膚,配上娃娃臉,是奇怪的組合。我小人之心,希望盡快簽收妥當關門了事。 年青人拿出文件,不疾不徐地解釋新合約條款,說得頭頭是道、指得清清楚楚。我心想:這個年青人的服務態度不俗。也許過往未懂性,熱愛大範圍紋身。現下成熟了,願意踏踏實實在電訊公司當快遞員。 我誠懇地讚賞他的服務,然後,竟然是我得著更多社會知識。 原來他並非電訊公司的員工,解釋合約亦不是他的工作範圍。電訊公司外判送遞服務,中央對口機構接收的Order 包括商業區的文件送遞和電訊公司速遞,之後再外判予年青人,即是判上判。 年青人的送遞服務屬1人公司 - 擁有一架貨van 和一名員工(他自己),專責西區送遞。每一張單收取$30, 需要負責的工作: 送遞Note 3  將收貨人簽好了的合約送回上水 年青人為了完成任務,自學解釋合約內容。若他不講解等待收貨人慢慢細看內容,時間太長會令他趕不及送其它貨品。 年青人的生意有幾好?先讓我說說Note 3 有多受歡迎吧! 推出至今近兩星期,西區每天需送遞約20多部 少order 的日子,也起碼10多部 驗收Note 3時,年青人提點我,螢幕之外需要留意鑲嵌位。 (你遇過多少部有問題?)大概2-3部。 (哪些位置有問題?)都是收聽的鑲嵌位。 以百分比計算,我相信Note 3 硬件的合格率很高。 這盤生意賺錢嗎? 貨van 的投資約$20多萬,數年後的二手價仍值$10多萬元。每天的營業額約$900 – $1,000多元,扣除油費和牌費,每月淨賺兩萬多元。 他家住元朗。(為甚麼專做西區?)九龍是比較近,但不需聘人。這工作是朋友介紹的,西區雖然遠,但起碼有電訊公司的order 『照住』。有時下午沒order,要等到晚上才送貨,便在貨車午睡。 年青人說:我讀書不叻,唯有現在勤力些。 我真心覺得才20歲的他,一人經營公司,業績是很不錯了。他的工作和服務態度,值得學習。 兩臂紋身又怎麼樣?  我欣賞這個年青人! (註: 為免透露商業資訊,文中提及的地理位置,全屬改編。)

  • 【本土遊記】移民的後代 -香港歷史博物館

    美國友人回港探親,不必到旅遊景點、不熱衷戶外活動(太熱)、不需要整天逛商場。聚會時除了吃喝,其它節目確實花心神。幸好友人提出museum,我們選了香港歷史博物館。 此館介紹獨有的本土文化,例如門神,廟會,茶樓,嫁娶等,亦模擬長洲搶包山、客家人的住屋、粵劇舞台和後台化妝等。複製的裝飾十分精緻,外觀、衣服、雜物佈置、破爛牆壁等,真有當年的文化味道。這是很有趣兼值得一看的展覽。 看過本土的鄉村和藝術文化之後,博物館介紹香港的歷史,從漁港到鴉片買賣,再到殖民地,然後是三年零八個月,還有制水及天災(山泥傾瀉),到最後是回歸祖國。館內將50至80年代的小巷藥店,米舖茶樓,涼茶鋪和車衣房,還有富家豪宅等呈現眼前,就似真的走過香港數十年。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讓予英國治理。館中的短片指,英國人其實頗為不滿 - 香港是荒蕪之地,不像廣州和上海般是繁華城市,難以有貿易。香港島對英國而言,只是接近中國的一個入口,但荒涼程度則似是得物無所用。香港的原住民人口極少,大多是移民。南京條約之後,香港經歷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當時上學的人數由十多萬急跌至4000多人。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數年間的上學人數急增至40多萬人,隨後工業興起,香港的工業欣欣向榮。 誰又會想到香港一個小小城市,後來在國際間闖出名堂,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呢? 我記起早前看過The Startup Nation 的讀後感 - 重新認識以色列,說移民的國家就是創業家的國家。以色列之外,香港也是一個活生生的經濟奇蹟。 若果香港人多是移民的後代,我估的確沒有甚麼『紮根』的觀念。移民的特質是願意冒險,敢於重新來過,而且靈活變通。 突然間,我明白香港人為何多年來都給人『政治冷感』和『執輸慘過敗家』的形象, 而且被指為文化沙漠。本來,香港就是沒甚麼歷史的地方。而走難到香港的移民,在掙扎中求存,當然『怕執輸』。難道移民會有時間和心情附庸風雅一番? 香港歷史博物館是假日好去處,現時更有九巴和清朝皇族的服飾展覽。環境寧靜又能與友人消磨數句鐘。Like!

  • 『網上交友記』

    把酒閒聊『天馬行空生意經』, 友人展示交友app Skout,老土如我就似大鄉里出城,大開眼界。 Skout 長期高踞App Store 的排行榜,以身處位置(手機定位)讓陌生人認識彼此。每個用戶都會上載照片,當中很多靚女照。難得友人讓我隨意按鍵,一位靚女身處0.18km 的範圍內,profile 顯示樂意與(陌生人) 飲酒聊天,我們差點就約她出來了。(笑) 友人指Dating App 『大行其道』是因為附合人性,男性喜歡撩靚女,女性寂寞需要關心。Dating App 製造了一個簡單渠道,讓宅男宅女不必現身也能識朋友。數據顯示,用戶佔比出乎意料地男女各佔50%。 雖然老土的我不是Skout 的目標用戶,但這是有趣的題目。 上網搜尋 Skout。老實講,若果單看網站,我會下載的 - 形象活潑,讓人交朋結友,感覺像Facebook & Linkedin,沒有dating 的味道。不同的是:Skout 以手機定位方式,讓用戶認識朋友,增加會面機率。這就是dating app 了。  記得兩三年前,我曾見過location based 的新意念 - 向鄰近的人借工具。同是認識陌生人,也有會面元素,但不像Skout 般開宗明義。 我繼續wiki Skout,它在2012年集資了$2,200萬美元,每月處理3億個訊息。用戶每天平均看8-9次,共花約45分鐘和其他人聊天,交換禮物等。至今1年間用戶量升了3倍,有超過1,000萬用戶。 這個量相比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看似太細,可是其增長速度高。 然而,Skout 的故事最引人入勝的,未必是其高增長和location based dating。我最感興趣的,倒是其『起死回生』的能力。每次提及定位應用程式,一般只會想到Foursquare (定位社交網絡龍頭),2009 年至今共募得超過$1.1億美元。2007年成立的Skout 與Foursquare 相似,讓朋友得知對方的位置和活動,可惜用戶增長有限。後來,公司快將用盡早前集資的$460萬美元,而Foursquare 則越做越大…   創辦人發現用戶多以Skout 認識陌生人和搭訕,決定專注年青人市場,成為dating app,並轉化成功。 透過手機結識新朋友應該是未來的趨勢吧~  我不知道『食色性也』在Skout 成長中所佔的比重,但年青人將所有事情搬上網,需要flirting 的社交app,倒是合情合理。 我老了,覺得Skout 未必適合亞洲文化,未敢下載。怎知道,文章指 Skout 在香港的用戶,是全球最活躍的。怪不得Google Skout…

  • 低level的高檔貨…?

    『低level的高檔貨』- 你聯想到甚麼? 中秋晚飯,剛升中一的堂姨甥仔對著電話打遊戲 - 神魔之塔。我請他教我玩,他數家珍般說明遊戲規則和玩法。重點是走珠遊戲,但需要向朋友借寵物,又要組隊,還有林林種種的規條。堂姨甥仔還說神魔之塔是抄襲日本的Puzzle & Dragon,但他不想玩英文版,所以玩神魔之塔。 今晚飯聚,席間有兩位日本通,愛看日劇動漫。談及近期最受歡迎的日劇《半澤直樹》(幸好今早《信報》有專欄介紹。沒想到《信報》咁潮,真的意料之外~!)之後,他們聊到遊戲,包括Puzzle & Dragon.  打開Puzzle & Dragon,神魔之塔的畫面分佈真的一模一樣。走珠玩法如出一轍,組隊打怪獸,儲寵物,合成獸等等,玩法極度相似。朋友說Puzzle & Dragon 令創作遊戲的公司迅速走紅。因為沒有中文版,所以很多『山寨版』。神魔之塔算是做得好 -角色和畫功認真… 我對遊戲規則沒耐性,試著玩,自覺Candy Crush 更好。可是,朋友的心得: 走珠不是一次一步,而是可以連著不斷走,更好玩。(又一個只改動細節就滿足用戶需求的例子) 走珠需要很多技巧,Candy Crush 太簡單 Puzzle & Dragon 不像 Candy Crush 般必須過關才能繼續。玩家可按自己的程度選擇,不必被困 玩得多不會厭嗎? 遊戲會不斷推出新版本,又會cross over,例如新世紀機動戰士Eva。想儲『寵物』如初號機,就要回來繼續玩呀~ 每日花多少時間玩? 搭車排隊就玩 同事工作時會走入洗手間繼續 為甚麼那樣心急沉迷? 其它玩家會看到自己是甚麼level 儲多些寵物,或者升呢,有型些(可以炫耀) 然後朋友A 開始說朋友B執到寶,卻不懂得用。據說,玩家要儲或買鑽石,才有機會抽蛋養『寵物』。朋友B 幸運地抽到『低level 高檔貨』- 即是有潛能升呢,但暫時未變身的『寵物』。朋友B 即時更新遊戲版本,讓我見識那個『低level 高檔貨』寵物… 我試玩過走珠遊戲,真的需要技巧,但難以令我沉迷。至於遊戲規則,太複雜。到現在我都未搞清楚是甚麼一回事。今日第二次聽規矩,我想: 神魔之塔與Puzzle & Dragon 『極度相似』,有其道理。一來,中文市場的確有需求(堂姨甥仔根本不會玩英文版)。二來,『山寨版』中,神魔之塔的質素算是高的,不會令玩家反感。至於遊戲玩法,畫面,設定和規則等,原版真的幾複雜。若要選擇參考某部分,或者避開某部份,應該幾困難 - 遊戲的複雜程度,讓人難以分辨玩家最喜愛的元素。既然Puzzle &…

  • 三談阿信屋:製造裂口打進超市領域

    中秋之後的長週末,天兔來勢洶洶。颱風前夕的炎熱晴朗天,貪心的我想逛公園又想購物、並去阿信屋和超市入貨,為此規劃了『完美路線』,路經港島東.18 新開張的阿信屋。這間新店佔地6000呎,注入微型超市的概念,除了零食,更售賣冷凍食物、紅酒、調味料和生活用品等。 我早前撰文從高達到阿信屋,猜測阿信屋的週末優惠,是為了和超市及百貨公司爭客。沒想到阿信屋第一間微型超市隨即出現,網上搜尋才知道未來的店舖要Apita 化,變身日式微型超市,甚至計劃1年內建立10間超市店。 阿信屋的推廣銷售策略十分成功,真的建立了一批週末常客。新店的裝潢年輕有活力,沒有半點雜貨舖的味道。儘管貨品排列有點混亂,卻帶給客戶新鮮感。店舖經理指每天都有新貨,更主動推介急凍海鮮,讓我留電預訂。 我認為阿信屋的冒起,是極好的business case study。 為甚麼進入超市領域的裂口由零食打開? 同樣以零食起家,為甚麼零食物語、食神傳說做不到阿信屋的規模? 我估: 零食的入行門欖最低(否則坊間不會有大大小小的零食店),利潤率較高,亦容易從世界各地搜羅便宜貨。 零食的市場較大路,小孩,學生,OL和大人都喜歡,沒有『每天只能吃1次』的概念,食用頻率高。 零食是乾貨,保鮮期長,包裝輕便,容易處理,運費也較低廉。 阿信屋不可能以蔬菜水果(容易變壞),米飯油鹽(購買頻率低),或冷凍食物(分店的凍櫃投資高,運送期間的保鮮亦麻煩)打入市場。 至於零食物語和食神傳說,雖然都是連鎖店,但似乎沒有阿信屋的野心。 零食物語: 同樣賣日本進口零食,但走中高端路線 店舖面積小,多設於地鐵或沿線商場,人流勝於一切。 食神傳說: 同樣以『抵食』作招徠,但少賣日本貨 店舖裝潢和形象似是雜貨舖 阿信屋: 不斷推出超值的Signature 貨品 $2 一罐的可口可樂(由於『被逼提價』,得傳媒廣泛報道,收宣傳之效) $26 一樽UCC 即沖咖啡粉(用戶將百佳賣~$70 的照片貼上Facebook 廣傳)  攻入OL 市場 與Bread & Butter 合作,推出cross over 會員卡 部分分店購物滿$50,送即磨咖啡一杯 週末會員折扣優惠 培養客戶逢週末逛阿信屋(而不是商場或超市)的習慣 零食物語和食神傳說都著眼小眾市場,產品並不多元化,來來去去就是那幾款。反觀阿信屋的『良心超值』形象鮮明,為客戶製造消費機會,重視並擴張會員網絡,高速搶奪人流。 我期待看到更多的阿信屋微型超市銷售策略。

  • 【書介】天堂的證據 - 腦神經外科醫生的昏迷經歷

    “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live your life.  One is as though nothing is a miracle. The other is as though everything is a miracle.”  — Albert Einstein「有兩種方法過生活,一種是當這世上無奇蹟,一種是把每件事物當奇蹟。」- 愛因斯坦 我似乎和腦神經外科特別有緣,每次看美國醫生的著作,大多是腦神經外科醫生如Ben Carson 。他身為黑人兼成長於被歧視的年代,也能成為John Hopkins 最年輕的腦外科主管。書中述說自己的奮鬥故事,病人的奇跡,外科手術的訓練,處事和思考的技術等。今次我順手沾來的紐約時報暢銷書 - 《天堂的證據》,作者Eben Alexander 同是腦神經外科醫生,談的卻是瀕死經驗和『天堂的經歷』。 我對神秘學沒有特別偏好,感興趣的是:Eben 受過極度嚴謹的醫學訓練,慣用邏輯思考,兼且相信科學的辯證精神…  為什麼他會相信天堂? 美國醫生宣揚靈魂不朽 (死後的生命), Eben不是第一人。 我曾看過精神科醫生Brian Weiss 的著作,他以病人的故事作骨幹,談及催眠治療時發現的前世,往往與今生有極大關聯,有時某些奇難雜症更會不藥而癒。那些故事真的觸動人心。雖然同樣接受過嚴謹的醫學訓練,但Eben 是腦神經外科的…  熟悉腦和神經運作的專家竟然相信靈魂的獨立存在?我很好奇~! 全書最有趣的並不是Eben的瀕死經驗,而是醫學上『意識由腦部活動產生』的爭論。Eben因細菌感染致腦膜炎,其後陷入昏迷,腦部停止運作,但他知道『意識』仍然存在,那就像靈魂到了另一個空間。若果腦和意識可以各自獨立存在,這是一大發現(儘管未能用科學的實驗驗證)。 Eben 出生後被親生父母『遺棄』(其母當時只有16歲),4個月大由一對夫婦收養。他從未見過自己的親生妹妹,卻在昏迷期間的另一個世界遇上了。當時,他並不認識那個陌生女孩,醒後收到郵寄照片才知道的… 網上搜尋反對Eben 的聲音,有的指書中的內容並不準確,否定Eben 指『意識能獨立存在』。我不管那個靈魂存在的空間是真是假,書中的訊息才是重點: 每一個人都被無條件的愛包圍。靈魂是不朽的,不怕犯錯,也不必恐懼。…

  • 重新認識以色列 - The Startup Nation 讀後感

    我孤陋寡聞,對以色列的印象停留在打仗和聖城。看過The Startup Nation:  The Story of Israel’s Economic Miracle,才知道以色列出產最多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科技公司。 曾聽說以色列的軍事科技強勁、猶太人是天生的營商民族。那時,我沒認真找過資料。 The Startup Nation 的可讀性高。全書以故事形式敘述,談及以色列的歷史,文化,軍隊,稅制等,趣味央然,而且有感人至深的情節。此外,又會與其他國家如新加坡和韓國比較,說明以色列的創業精神和經濟奇蹟, 『移民不怕重新來過。從定義說來,他們是冒險家。移民組成的國家,就是創業家的國家。』 我從書中學了很多新鮮事: 以色列立國後,不斷招攬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民,讓他們從第一日就成為公民。歷史緣故(亡國),猶太人長期散居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更遭到大屠殺。由於是『難民』,基本上不受各國歡迎,長期『寄人籬下』。 以色列要成為猶太人的土地。過去數十年多次發起行動,不理會是否增加國家的負擔,將各地猶太人(不論貧富,學歷和年齡)以飛機一大批一大批的載到以色列。 俄國的猶太人只佔人口的2%,但佔了俄國醫生的30%,工程師20%。猶太人移民潮為以色列帶來了很多科研人才。 以色列周邊都是『虎視耽耽』的敵國,人民長期生活於『生死壓力中』,訓練出成熟的心理狀態。 以色列強制服軍役,而年青人覺得這是光榮。軍隊有精密的訓練,培養很多高質素的年青人。由於資源有限,他們不單要獨當一面,更需要是『通才』。這些訓練非常適合從事科技創業。 以色列的軍隊文化,不是階層命令制。由於經常有戰爭,高階軍官需要下放權力給前線軍人,讓他們靈活做決定。所以,低階軍人都勇於挑戰現狀,不服從命令,提出創新方法面對環境。這種文化,造就了科技創業人。 新加坡同是小國,但未打過仗,兼且是『家長命令式』文化。所以,即便向以色列取經建立軍隊,並未培養出科技創新的人才。 政府鼓勵科技創業,免稅兼大力扶持。可是,以色列過往沒有金融業 - 基金經理收取performance carry 是違法的。 Intel 在以色列設立研究中心和廠房後,研發了突破性微型晶片。後來,在大規模生產386 晶片給全球的IBM 電腦期間,遇上戰爭。政府宣布停止所有商業運作。可是,猶太裔管理人員擔心停工影響生產進度,更甚是向外資發出『戰爭不利投資』的訊息,所以不理會政府的規定,繼續營運。在自願制度下,即使有兩枚炮彈在頭頂飛過,仍有8成員工繼續工作。他們更在廠房設立了臨時幼稚園(由於學校停課,有些員工需要帶著孩子工作)。 炮彈在頭頂飛過,依舊如期生產;警報響起戴上防毒面具後,仍能處之泰然地和美國開會。 以色列讓海外投資者對他們充滿信心~! 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軍備和武器的走私,第一間以色列航空公司…  我重新認識以色列。基督教會常指聖經教導『順服』,偏偏上帝的選民敢於不服從。而且正正是這種文化,培育了多間成功的科技公司,創造奇蹟。 忽發奇想:猶太人身為上帝的選民,幾千年來遷徙,復興,衰落,亡國,流亡,復國…  見證的未必是 神對人的耐性(憤怒-寬恕-拯救-憤怒-寬恕-拯救…),而是 神賜予人的生命力和盼望的力量。

  • 驚嚇電動車

      說故事前,先看圖表。 這圖表是比亞迪股份(1211.HK) 過去10年的股價,中間的大凹位是2008-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看似情有可原。但是,若與恆生指數比較,比亞迪無論升跌都遠遠超越恆指。 面對刺激的過山車股價,就算有股神畢菲特撐腰,投資者都會嚇得心驚膽顫吧~! 早幾日,比亞迪公佈半年業績,淨利潤飆升25倍,同時為第三季發盈警,股價下挫。 我沒有投資比亞迪,全靠畢菲特和李祿才認識這名字。近日美國Tesla 電動跑車各方面評級皆獲最高級別。Elon 更直指比亞迪不是對手,我才注意電動車。 那天在深圳,我終於碰上比亞迪電動的士。它較一般的士新淨,而且座位寬倘舒適。不過,司機的一席話,簡簡單單說明了電動車的漫漫長路,並未看到盡頭。 司機說若果有選擇,他絕對不會駕駛電動車,太不方便了!電池只足夠走200公里,一天充電一次未必足夠,而每次充電至少40-70分鐘。而且全深圳只有50多個充電站! 充電期間做什麼?有電視看嗎? 吃飯啊~ 沒有電視,只有報刊。 我奇怪廣告公司如Focus Media,怎會放過設置屏幕廣告的機會。想深一層,充電站又不是油站。深圳約有10000部的士,電動車僅佔700部(7%)。廣告公司何必大費周章向數百名司機播放廣告呢? 電動車充電費時,電站又少,價格更要命 - $30多萬一部。政府津貼10多萬後,依然要付20多萬,相比才10多萬的普通計程車,根本毫無優勢。 比亞迪的市場在哪裡? 在中國,我根本看不到市場。在美國,Tesla 真的贏足10條街。 簡易的市場觀察不可信?那看看公司的財務狀況吧!原來更嚇人: 資不抵債  經營利潤和淨利潤:3%&2% 財務不健康,營業額沒有大幅增長,也沒看到潛在市場。即使以『升了25倍的半年業績』估算全年利潤,市盈率仍達76倍。 這到底是哪門子生意?我看不懂。 比亞迪股份現價$27.9。我認為嚴重偏貴,只值$4。

  • 1年間升價10倍的尊貴會所

    甚麼屋苑的會所能數月間升價10倍? 港島東區的康怡花園。 康怡花園俱樂部將會於2013年3月,和康蘭居(服務式公寓)的會所合併管理,統一為格蘭會。此後,康怡花園的住戶每年要多付10倍會費,才能繼續使用會所設施。傳媒報道指現時康怡花園俱樂部的使用率只有3成,格蘭會為了收街外客犧牲現有住戶。 計一計數,合併後的10年會籍費約$39,000,再加月費$750。由於會籍可以轉讓,若以10年攤分,即每月約$1,100。現時格蘭會月費$1250…  除非會員數目大增,否則未必能賺多很多。而且,會籍可以轉讓,暗示了數目有限。 恆隆地產真的為了那雞毛蒜皮的錢,甘願被大罵特罵?康怡俱樂部使用率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為什麼選這個時間合併?東區向來是中產住宅區,並非豪宅。如何收街外客呢?  為甚麼要行有機會限制數目的轉讓會籍制? 我認為這些表面誘因不足以讓格蘭會統一管理康怡俱樂部,應該有其它理由。 向來可以轉讓的會籍是為了聚集一班人,突顯高貴身價。可是,去年國際學校在柏架山建新校舍的提議,已經被否決了。東區有名校網嗎?或是新建成的甲級商廈吸納公司客戶? 終於,我找到了。 西灣臺 - 這是由警察宿舍重建的單幢住宅項目,位於康怡和逸意居旁邊,共93伙。單位面積1500至2200 呎,另有兩伙3400 和4300呎的特色戶,實用率達8成,並有69個車位。今年4月獲批預售單位。雖然未正式開售,但以逸意居$14,000/呎,和早前太古推售的何文田Dunbar Place 單幢樓$20,000/呎,我估西灣臺也起碼$20,000/呎。西灣臺的舊地契有高度限制120米,總可建樓面面積約15.2萬方呎。以此推斷,西灣臺沒有任何會所設施。 新樓盤一般都有優質會所吸引買家。何文田Dunbar Place 都有個19米的小泳池,裝身為豪宅。港島東少有新樓盤,西灣臺屬難得的新盤。若果太古以東區新豪宅的形象推售,當然要有配套設施。但設施哪裡來? 附近唯一對外公開的會所 – 格蘭會。 為了彰顯尊貴地位,格蘭會要合併康怡俱樂部,兼且抬高身價,『杜絕』非專貴會員。西灣臺有了這格蘭會,樓價自能升值。 我想配合西灣臺開售,是格蘭會合併康怡俱樂部兼改變會藉制較合理的原因。 只是格蘭會屬於恒隆地產集團旗下。同行如敵國,為甚麼要協助太古抬高西灣臺的身價?他們有甚麼關聯? 再仔細看,原來太古地產並非100%擁有西灣臺,恆基兆業和獨立投資者各持10%。那個獨立投資者是誰呢?太古和恒隆有其它關係嗎? 在Google 輸入”太古” 和 “恒隆”後,最明顯的關聯竟然是陳南祿。他曾在太古集團工作33年,並出任太古地產董事。2010年離開太古,之後出任恒隆集團董事總經理。 奇怪的是,Wikipedia 說有傳陳南祿是不滿太古架空其權力而離開。那又為甚麼格蘭會要配合西灣臺推售呢? 或者權力架空是假的吧~?疑團滿腹。

  • 從高達到阿信屋

    日本國寶進駐了銅鑼灣 - 巨型高達和渣古在時代廣場對峙。這是日本以外最大型的高達基地。 兩星期前看見新聞,我心感奇怪:印象中,時代廣場從未試過邀響噹噹兼家傳戶曉的國際品牌。今次怎麼落重本佈置商場呢? 之後也沒多想了。 昨天親身到現場,見到巨型高達和渣古外,又在另一角落有多個不同姿態的綠色渣古供排隊拍照;二樓更吊了戰艦,並有太空佈景的紅綠色渣古。工作人員更作基地人員的制服裝扮。 如此一絲不苟的佈置,令人讚嘆,但問號又跑出來:為甚麼找來高達作大型的商場佈置? 我行經希慎廣場時,霎時懂了。(確是太遲鈍!)。希慎去年開幕,早陣子又有Iron Man 展覽,人流旺盛。時代廣場要與之抗衡才『揼本』佈置的。而日本人製作認真,所以模型之外,更有制服人員。 果然有競爭才有進步。 百佳要找買家,是因為被步步進逼,利潤又低,所以無心戀戰嗎? 我今早去阿信屋購買綠茶牛奶和咖啡沖劑。早陣子大減價才 $10 一盒,每盒4-5包,差不多每款味道都買齊了。今天正價 $22 一盒,相差一倍有多。 短時間內價格差那麼遠,到底如何做生意?打甚麼算盤? 原來,會員於週末購買正價貨品7折,街坊價貨品8折(以往都是8折和9折)。我一直以為阿信屋售賣零食,專攻白領一族,所以週末以減價作招徠。 為甚麼折扣越來越大?正價,公價和會員價之外,街坊價又是甚麼? 我估是這樣的: 公價- 吸引大眾的產品,即無論你是否會員,都能夠享受優惠 會員價- 專屬會員的優惠,無論是否週末都享受到 正價- 只有會員和週末有優惠 街坊價 -正價的一種,但讓非會員感到親切實惠。 市場推廣的策略: 以公價貨品吸引客戶入店內。再以會員價吸引客戶成為會員,擴大會員數目 週末的正價和街坊價折扣,則是為了培養會員週末到阿信屋消費的習慣 為甚麼專攻週末的消費市場? 星期一至五是工作天,港人經常OT,很少下班後大量購物 平日飲食要麼是(外傭)到街市買新鮮食物,要麼到街外的餐廳解決,再不然買熟食或叮叮食品回家 所以,週末才是真正的購物日!是兵家必爭之地。 阿信屋與百貨公司及超市不同,它並不是每年只擇幾個良辰吉日推出優惠,而是長期推出週末折扣優惠。這推廣手法令會員知道,逢週末去阿信屋,都特別著數。久而久之,會員習慣了逢週末前往阿信屋,而不是商場超市。 至此,阿信屋便成功從超市的大眾市場搶灘了。 阿信屋的分店網絡擴充很快,差不多『梗有一間在左近』,但它的定位和便利店有分別。阿信屋由零食作切入點,配合價格策略,進而越賣越多日常生活食品。其市場推廣策略算蠻成功的! 雖然利潤低,要薄利多銷,但短期就轉虧為盈,其發展策略值得學習。

  • 真有科網泡沫嗎?

    市傳阿里巴巴要來港再上市,科網股給馬雲炒得鬧哄哄的。摩根的研究報告,更指為騰訊能見$390,上市至今升逾百倍。 騰訊QQ 又,美國的科技界不斷有大型科網股上市,矚目的大額startup 收購如Summly 和Tumblr 等,傳媒大肆報道。 『科網泡沫』一詞最近經常出現。 真的,又來了嗎? 從過去10多年的圖表所看,股市仍健康,納斯達克與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軌跡相近。香港過去10年的升軌跑贏美國。 藍色 - 恆生指數紅色 - 道瓊斯工業指數黃色 - 納斯達克指數 恆指 vs 道指 vs 納指 1998-2000年, 納斯達克指數遠遠拋離道瓊斯工業指數(即使在同一市場-美國)。這『非常態現象』難以長久持續,是合理的吧~ 2001年後,納斯達克和道瓊斯工業指數的軌跡貼近,直至如今。 香港呢? 我們身在福地,恆生指數從2001年至2007年不斷上升。2008年的金融海嘯的跌幅毋疑是嚇怕人,但跌幅大,攀升也快。捱得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這半年時間,就有生機。 一山還有一山高。同期的另一個令人羨慕的高山(綠色線)是… 另一高山 - 韓國 韓國! 亞洲區的升勢能持續多久?單以線條看,仍然是上升軌跡。

  • 投資者在哪個高增長行業最能賺大錢?

    選擇題:過去5年的全球股市,哪個行業最多 (1) 高增長公司:營業額&淨利潤的年增長>30% &(2) 股價持續穩步上揚,沒有大上大落 選擇: A-科技和電子B-消費品C-製造業D-製藥&健康產品E-農業F-金融G-能源 選定了嗎? 製造業 下表顯示製造業有最多的高增長公司,其次是金融,排第3位的是消費品和科技&電子。能源及製藥緊隨其後。至於新上市的高增長公司,股價有表現的,多是科技公司,且多在日本。 過去5年股價平穩上揚 過去股價上揚 (但上市不足5年) 製造業 18 0 金融業(銀行&非銀行) 16 4 消費品 14 6 科技&電子(硬件,軟件,雲端,IT 服務) 14 10 藥業 & 健康產品 10 1 能源 10 4 農業 2 0 新能源 1 0 建造業 1 1 那麼,大多數的高增長兼股價穩步上揚的上市公司在哪裡? 印度,韓國,美國和香港都是合適的市場。 CAGR in Revenue & Net profit in past 5 years) >30%…

  • 莎莎『勝』Google & 翻版『贏』正版。

    我是Google 粉絲。儘管我用iMac,Macbook Air & iPod Touch,但不曾用iPhone,第一部就選了Google Nexus Android 電話。超級喜歡。Larry 未做CEO 前,我定時定候check out Google Lab,使用新產品。(可惜,現在沒了Google Lab…)就差在未買Google 的股票。當年Google在美國上市,香港買不到,只得作罷。看著它不斷升,只有望『芒』輕嘆! 回頭看,未能由粉絲升呢做小股東,也不必太可惜。 Google 的搜尋和廣告服務面向全世界,2004年9月上市至今,升了900%~!驚人。2008年金融海嘯,由高峰$714跌至$262,跌幅64%。若然當年趕得及入市,至今5年間升了3.5倍。 怎麼看都算是不俗的投資吧~! 轉看內地翻版 – 百度(Baidu),雖然它只是面對單一的中國市場,但2005年8月在美國上市,至今升了1500%~!! 2008年金融海嘯,由高峰$40.9跌至$10.9,跌幅74%。可是從2008年至今5年,曾升至最高位$157,即1400%~!! 翻版勝正版,是炒作嗎? 細看百度的財務數據,2008年至2012年,營業額和淨利潤都每年增長超過50%。而邊際利潤率更逐步上揚,接近50%,顯然是高增長期。 Google 呢?都是高增長股,2008年至2012年,營業額和淨利潤都每年增長超過30%,可是邊際利潤率遠遠不如百度,維持在22%-28%之間。 當然,百度的size 較Google 細很多,增長率較高屬正常。從投資角度看,百度較Google 優勝。可惜,百度同樣是美國上市,始終輪不到我投資。 金融海嘯後,各國都將眼光放在中國。雖然我不是莎莎的粉絲,但觀察到分店越開越多,又擴展內地網絡,眼見消費品需求大增,而且不少女性朋友都是莎莎客戶,我開始注意,並在2010年買入莎莎。 莎莎的營業額和淨利潤的年增長率達30%,加上現金流充沛,派息率高,確是優質高增長股。若果從2008年最低位$0.8,至今5年曾升至5月高位$8.68,升幅超過1200%。 儘管我是Google粉絲,但卻原來不應買Google。 即使我不會去莎莎買化妝品,卻應該買莎莎。 當粉絲是一件事,投資則是另一回事了。

  • 你估哪個市場最多高增長股?

    投資希望有回報,而且越高越好。如果能與高增長的公司一同成長和收成,當然最好。如果想投資高增長的公司,應到哪裡買股票?選擇題:你估過去5年,哪個交易所有最多高增長的上市公司? NYSE - 紐約證券交易所 NASDAQ- 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 LSE-倫頓證券交易所 SSE-上海證券交易所 HKEX- 香港交易所 TSE- 東京證券交易所 KRX- 韓國證券交易所 BSE- 孟買證券交易所 FRA- 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 TSX-多倫多證券交易所 SGX-新加坡証券交易所 你選了美國的科技股,韓國的工業股、還是印度新興市場? 答案: CAGR in revenue & net profit in past 5 years) 30% 40% 50% No. of Company 國家 BSE 54 25 15 2,910 印度 HKEX 50 25 14 1,064 香港 NASDAQ 32 16 9 1,502 美國 SSE…

  • 兩間令人看得傻了眼的上市公司

    令我看得傻了眼的原因: 5年間股價升幅超過15倍和72倍 不是收購合併的瞬間瘋狂炒作 股價一直平穩上揚(投資者不會心驚膽顫,不會食不安睡不著) 財務數據健康 -   營業額和淨利潤都有顯著平穩的增長 現金流和負債情況健康 原來金融海嘯後會有這種『健康高增長』的公司,而且不是近日常說的科技股~! 到底是哪兩間? 登登登登… (1) 同仁堂科技:從事中藥研究和生產。過去5年 股價升幅超過15倍 由最低$1.59 升至近日$26.5 股價平穩上揚,沒有大上大落 營運收入由13億元升至24億元 淨利潤由1.7億元升至3.3億元 邊際利潤維持在13% 很厲害~! 同仁堂科技最大的資產是存貨(14.5 億元),現金約8億元。沒有長期負債,短期債項只是1.28億元 (去年是1.25億元),現金流健康。市盈率36倍。  值不值得買?我不知道。 重點是:到底存貨(中藥產品)值多少錢?品牌效應成份佔多少?公司的訂單狀況?我或許會再細閱公司的狀況。 *** (2)銀河娛樂:在澳門經營賭場和酒店。過去5年 股價由過去的$0.56升至$40.65 股價升幅超過72倍 營業額由122億元升至567億元 淨利潤則由11億元升至57億元 邊際利潤約11% 持有現金超過160億元 短期債項49億元 長期負債60億元 現金流狀況健康 市盈率23倍,屬合理水平。 值不值得買?賭場生意與內地出入境政策息息相關,不容易預測未來的增長。也許需要和競爭對手比較,才能真正了解整個行業的趨勢。

  • 另類揀股

    近來,我積極考慮調整投資組合,物色千里馬。 以往選股票,一定先選行業。如果一流的管理層和團隊處身夕陽行業,就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受制於大環境,公司的發展空間始終有限。  我看好物流和科技業。可是,這兩個界別相較其它行業,似乎未有明顯的優勢。為免錯過潛在的千里馬,這次,我運用新方法揀股,從1000多間上市公司中,找出過去5年,營運收入和利潤都有50% 年均增長率的公司。條件很『辣』,但數據不騙人,真的找到高速成長的公司。 篩選之後,只有22間公司符合資格。當中超過4間營運天然氣,包括近期報導涉嫌行賄兼造賬的華潤系的華潤燃氣。另外,亦有有數間高增長的小型內地物業發展商。科技股則只有騰訊上榜。而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合生元和中國燃氣。(利益申報:我今天買入了合生元。) 合生元的上市年資短,2010年12月17日在港掛牌上市。我向來極少參與新股買賣 - 每間公司上市前,必定執得盤數靚靚仔仔,需要經歷時間和風浪,才真正彰顯實力。 先看數據, 由2009年末至2012年末 營運收入由RMB5.5億元,增至RMB33.8億元 (6倍) 淨利潤由RMB1億元,增至RMB7.4億元 (7倍) 經營利潤率由21% 增至30% 稅後利潤率則維持在19%至21% 短期債項雖從RMB50萬元增至RMB2.7億元,但相比其~RMB17億元的現金,絕對是健康水平 沒有長期負債 經營活動現金流由~RMB1億元增至~RMB9.4億元 經營現金流強勁,負債率低,營收高增長,利潤率高…到底甚麼行業咁『筍』? 中國的嬰兒奶粉業! 中國的嬰兒奶粉市場已經超越美國,2012年的銷售額達363億元。三聚氰胺事件後,外國品牌的奶粉在中國的市佔率迅速冒升。當中四大國際品牌:雅培(10%),惠氏(15%),多美滋(15%)和美贊臣(16%)就合共佔了約56%。 合生元呢?  它雖然是中國品牌,卻打著『法國合生元』的名號。每罐奶粉都印有『原裝法國入口』的字句。2012年的市佔率和雅培差不多:8%。合生元3、4年間由銷售RMB5.5億元,增至RMB33.8億元,搶得市場一席位,已顯示其執行實力。 合生元的產品主打高端市場。近日有事往深圳,羅湖口岸鋪天蓋地都是雅培的奶粉廣告。這不多不少說明了市場的重要性吧!?之後,我特地去一趟超市。嬰兒奶粉自成一角,兼且有數名銷售員在旁,顯然是高端貨品了。 我向銷售員詢問哪個品牌最暢銷,或她會推介哪一個產品。銷售員指外國入口的奶粉最多人買,牌子嘛,銷售情況差不多,最主要看BB 的習慣。 合生元的奶粉,雖有不同標價迎合市場需要,但最貴的賣RMB480,較美素佳兒的RMB270高出70%! 為甚麼合生元的奶粉貴70% 但沒有明顯地少人買? 網上報道合生元的零售銷售利潤較別的品牌高數倍,直接提高了零售商的銷售意欲,幫助提升整體營業額。這就是它的優勢吧。 上星期中國政府調查奶粉商壟斷,要求生產商降低價格,令合生元股價大跌。可是,細看資料後,合生元巧妙地以增加積分回贈對應,而公司今年亦沒有漲價的計劃。我估計4-12%價格調整,對整體影響有限。畢竟,嬰兒奶粉市場和公司的市佔率仍在發展中。 此外,國家要整頓中國乳業,希望『兩年內培育10家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若不論國際品牌,合生元絕對會是未來的龍頭之一。 合生元PE 25倍抵買嗎? 不是最抵,但以其4高: 高增長率,高利潤率,高現金流和高派息率,現價屬合理。蒙牛今年買了雅士利國際(2012年嬰兒奶粉市佔率6%),蒙牛和雅士利現時的PE 是31倍和21倍。蒙牛是龍頭,難免有premium。但若以5年的股價顯示,無論是蒙牛或雅士利,都遠遠不及合生元。我相信即使增長放緩,也未至平台期。倒是蒙牛屬巨型企業,收購雅士利未必帶來高速的增長,那只是嬰兒奶粉的入門窗口。

  • 看《地球末日戰》後感

    警告:下文會透露劇情。未看電影的讀者,請自行決定是否繼續閱讀。 很久沒遇上讓我有衝動寫觀後感的電影了。 World War Z (中譯:地球末日戰)由頭到尾充滿緊張刺激感。2小時的故事橋段高潮泆起,有打鬥大場面、有驚險懸疑、有現實人性、也有感人至深,更有多個讓人反思的片段。 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當機立斷。有些機會一瞬即逝。 (1)一開場,Gerry 一家在費城市中心遇上大塞車,然後傳染病襲來。在雞飛狗走的人群和一片尖叫聲中,一架貨車從後不斷撞開前面的車輪。Gerry 即使茫無頭緒,立時反應:This is our way out.  他即刻駕車緊隨其後,讓貨車『為他開路』。 (2)耶路撒冷的女軍官被傳染病者襲擊,Gerry 當機立斷斬斷她的手,免得蔓延全身。這種惡毒病菌由傳染到病發不過10秒。Gerry 的反應只要稍慢一秒,女軍官都會病變。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人生智慧- 『人們傾向相信事情不會發生,直至發生了…  這是人性。』為了不讓自己墮進安穩狀態,失去危機意識,耶路撒冷設有一個機制:10人投票決定的事,若果9人贊成,第10個必須反對,並且努力找出證據證明決定錯誤。 這齣電影的情節和一般的英雄片很不同:男主角一開始就得『陀手能腳』帶著兩名女兒走難。此外,打鬥場面很少單對單。主角要解除危難,不是靠暴力,而是『食腦』。Gerry 在尋找病毒源頭和解決方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別人的援手。當然,亦有不少人犧牲了。除了人與人的緣份,各人有各自的命運。這就是人生吧! 在Newark 的住宅大廈暫避風頭,幸得一戶人收留Gerry 一家,並讓他們吃喝和留宿至天亮。Gerry 亦有情有義,邀請這對夫婦和其兒子一起撤走。無奈夫婦決定留守家園,倒是其孩子希望跟隨。撤退期間,Gerry 和喪屍搏鬥,差點失守,幸好那小孩及時出現射殺喪屍,Gerry 才脫離險境。 哈佛大學的年輕傳染病學者,沒有任何戰鬥經驗卻自動請纓,隨隊到韓國尋找病源。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 - 他不小心開槍走火,殺了自己。 夠諷刺的! Gerry在韓國沒有找到病毒源頭,卻獲得重要資訊。爲免惹來喪屍,全隊人計劃靜靜地為飛機加油,怎料Gerry 太太卻在那該死的時候來電,惹來喪屍。若非響鈴聲,當地的隊長就不會受感染,然後被射殺。 Gerry 在耶路撒冷救了女軍官,為她包紮兼一同乘飛機離開。怎料客機出現喪屍,幸好她身上有槍和手榴彈,否則Gerry 大概也在機上受感染了。飛機緊急降落後,要不是那女軍官,Gerry 未必捱得到世衛研究中心。 生死關頭顯露的人性,片中也有真實的描繪。 兵荒馬亂間,人人湧去超級市場搶購物資。Gerry 和太太為女兒尋藥,有人趁亂生事。Gerry 為救太太開槍後,看到一名警官朝自己方向走進來。於是他舉高雙手作投降狀。怎料,警官根本不是執勤,而是一心到超市為自己搶物資,對亂事視而不見。 與Gerry 一同飛到南韓,再駕駛飛機到耶路撒冷的機師,知道喪屍奔向機場時,為了自保,Gerry 未歸隊就撇下他自行飛走。這種情勢難以怪責機師,但絕不是身為同一團隊該做的事。 Gerry 與戰艦人員失去聯絡48小時,聯合國人員以為Gerry 執勤期間死了,再沒有保障其家人安全的需要。即使他們曾承諾保護Gerry 家眷平安,當下卻逼其家人離開戰艦。雖是現實的做法,但貼近事實吧。 同是身處危機,世衛研究中心的所長和女軍官以身犯險取細菌,被喪屍追逐時跑回安全地帶。3名研究員中有2名不願開門,怕堵不住喪屍,只有1人堅持不能置之不理,趕緊開門給二人。 我思考以上情況的人性反應。原本我以為受過軍訓的機師,在面對危機時,情感和身體都能較常人堅持久一點,應是為團隊留守到最後的人。結果,反而是毫無軍隊訓練、與所長共事的研究員勇於營救隊友。這就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了感情的力量吧。 Gerry 最後如何對付傳染病毒?賣國關子,推薦你到戲院觀賞。 我喜歡《地球末日戰》,除了情節緊湊、毫無冷場,是因為片中對每個人物(包括配角)的描述都十分細膩,兼恰到好處。故事峰迴路轉,再加上人與人的關聯,每一幕都令觀眾反省人生。

  • 樓上書店全賴書展生存

    從一間二樓書店的後人口中得知,樓上書店每月營業大概只是打個和,沒什麼盈利。賺錢都是靠一年一度的書展。每年書展,樓上書店都會大手買入書籍,以便在書展售賣。據聞,未能賣出的書籍,可以退回給書商 問: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關了書店,只做每年一度的書展? 答:店舖要儲熟客,那麼書展才有人到書攤。 我可以理解書展的營業額大得足以蓋過全年的小店。畢竟書展每天有數十萬人流。 那,外國的書店又如何賺錢?雖然舖租較香港便宜,但人流較疏,兼且沒有人流高度密集的大型書展。Barnes & Nobles 被逼撤退實體書店。除了網上的Amazon 聽聞,另一買書最多的是超級市場。這倒有其道理。 如果賣書變成網上店和超市之爭,那,我們又要如何說明誠品的成功呢? 我不明白。拋磚引玉,希望引起討論,有高人解我難題。

  • 雪糕車的迷思

    早陣子在地鐵口聽到20年如一日的音樂 - 雪糕車的招牌樂聲。抬頭不遠處就看到了。產品如舊:軟雪糕、蓮花杯、甜筒等,價錢依然大眾化($8)。 我沒有買雪糕,只是拍照,尋回童年回憶,然後帶著多個問號回家。 為什麼音樂只得一曲?  為什麼不轉曲目? 只得一支歌的宣傳效果更好嗎?(一聽就知是雪糕車) 為什麼只有幾款雪糕? 為什麼只賣雪糕,不賣湯、魚蛋等? 只有夏天有生意嗎? 事後上網搜尋,發現雪糕車來自美國費城,香港的Ted 兩兄弟拿了特許經營權。1978年後,香港不再發流動小販牌,所以全港只有14架車,未能成長。 我想像:香港的租金貴,有架流動車,除了雪糕,應有很多其他產品可以賣,亦可以讓人寄。可是,雪糕車的產品10年如一日,似乎不思進取。是否特許經營權的合約限制產品類別呢? 雪糕車是很多香港人的童年回憶,就似陪著我們成長的動畫。10多20年後,當年的小孩都已長大成人,開始工作兼有較高的消費能力。日本的動畫公司相繼推出復刻版的精細模型和高檔產品,Hello Kitty 但最廣為人知的則生產大型廚具… 若果既有客戶的消費力已有所提升,為什麼不針對quality 推出更佳產品,而要讓客戶流失? 雪糕車為什麼不推出『貴價』產品,例如低糖低脂高鈣,又或特別的櫻花、綠茶口味等?  我明白雪糕車(流動小販)的市場應該是最大眾化。但連McDonald 都有McCafe,天空之城也有白金鏈,為什麼雪糕車不嘗試和客戶一同成長,改善產品呢? 我真的不明白。希望有機會了解其特許經營權的合約內容。

  • 搭訕雜談

    我發揮搭訕本領,四處撩人閒談,希望了解市場。 (1) 付費報業 早上出門遇見派報人, 搭乘一程電梯的時間,問及付費報紙的訂戶數目、報紙銷量、兼職待遇等。人所共知付費報紙(傳統媒體) 的生意正走下坡,但到底有幾差?據派報人的觀察,過去10年訂戶少了60%-80%。除了免費報紙加入競爭,也因為發行商由數個減少至一個,令派報的時間越推越遲。 發行商的數目減至剩下一個,顯然業界人士也不看好,的確是夕陽行業。 兼職派報的時薪嘛,每小時$40,較免費報紙的$35 高。 可是,聽聞並不多人願意做,因為要早起,兼且撞正孩子的上學時間。  (2)街坊乾洗店 天時暑熱,又是時候換季啦!冬天的厚厚大衣要拿去乾洗。乾洗店看準香港的住宅細,衣櫃只能存放一兩季的衣物,推出免費存倉服務。 那天,我捧著數件厚長的大衣走到街口,看見兩間乾洗店。一間打著免費存倉(無最低消費)的旗號,隔一個鋪位則是亮麗門面的連鎖洗衣店,全線8折,滿$300則免費存倉3個月。正躊躇間,第一間店的店員推門出來,問我有何需要。就這樣,我進去了。 其免費存倉服務有效至今年底,期間可以隨時要求提取,需提早約一星期通知。言談間,我問及主要客戶來源。由於附近多了寫字樓,我估亦多了OL客。 老闆娘卻指洗衣店屬家族式經營,營運10多20年,主要做街坊生意,多數是熟客。又指旁邊的連鎖洗衣店的價格貴35% – 50%。(為什麼?其服務有什麼分別呢?)原內那間連鎖店是Franchise 形式,除了牌費會費,每洗一件都需要抽佣,所以價格較高。  原來如此。我倒不知道乾洗店也是Franchise 模式呢~ 另一樣值得學習的: 乾洗店的賣點不是消毒和乾淨,而是『免費存倉』。驟眼看兩件事似是風馬牛不相及,實質正中客戶的需要。 這些就是市場智慧。 (3)何謂監獄? 讀者分享:朋友的朋友在醫管局擔任 IT 位置,負責file security.  那個月的工作,是將所有的檔案壓縮和加密。該部電腦內檔案繁多,兼且保安理由,不能將電腦接駁互聯網。上司的指引是將檔案逐個逐個壓縮加密,而那朋友懂得快捷的方法 - 將所有檔案一次過壓縮,亦一次過加密。一個月的工作,一天就完成了。那個月餘下的工作天,都在玩接龍,直言返工像坐監一樣,毫無自由。 近日看書,芬蘭的一所監獄,環境優美舒適,似是度假村一般。當地人的觀念:監獄是要幫助囚犯改變的地方,所以環境盡量模仿外界,幫助他們未來融入社會。而自由無價, 坐監 = 剝奪自由,這就是最大懲罰。歐洲他國曾指該所監獄,變相鼓勵所有歐洲罪犯前往芬蘭犯罪云云 … 我認同芬蘭人:失去自由是最大懲罰。 (4)異想天開 -手機血壓計 早陣子父親連續兩日當街暈倒,幸好入院觀察後無礙。由於他有高血壓,一度以為暈倒時血壓升高,但醫生則估計暈倒時有血壓低現象。事實無人知曉,因為等到救護車抵達,量度血壓時,已經回復正常。 原來,暈倒那刻能夠量血壓,有助醫生診症。 我忽發奇想,若果手機能成為血壓計,不是極度方便嗎?上網尋找血壓計的原理、如何配置等,幻想自己做一個mobile app 再加小小硬件配合, 成為流動血壓計。看似太繁複,不是一時三刻我能做到的事。退而求其次,想像製造mobile app 再配置藍芽等無線傳輸,將血壓計記錄傳至手機,再放上雲端。上網research,短期仍是我能力範圍以外的事。後來再思索一個更簡化的app…   整個『思考簡化過程』感覺很特別,似是學會了一種思維方法。由於種種限制,逼著凡事力求從最簡單開始…  我估這種思維模式,能套用在其它事情上吧! 朋友分享 - 手機是無法成為血壓計的,因為主機的體積需要較手機大。而香港於上個月推出了類似的產品,將數據在雲端處理,更有服務長者的慈善機構貼身跟進客戶。若果血壓等有不正常的情況出現,便會通知其家人。

  • 真的『輸在起跑線』

    『不要輸在起跑線』- 數年前,我經常聽到這句話。向來不以為然,也不認同,直到今天。 安,17歲的年輕女孩,健談活潑。考完DSE 公開試,正值暑假,積極尋找暑期工,希望累積經驗。她自知成績普普通通,估計未能升讀大學,需考慮選擇修讀哪門學科的高級文憑。 自兩歲起,她便在保良局的宿舍生活。凡事有規有矩,出入要定時定候。 朋友非本地人,介紹安和我認識,希望我能給予升學就業的資訊和意見。閒聊間得悉宿舍的電腦,每人每天只能用30分鐘,而且是非常舊的型號。所以,安根本不太懂電腦操作。 我驚訝。我以為電腦是這年代的必需品。 孩子需要建立的是自學能力,而電腦是學習的工具。沒有互聯網,他們要如何學習?如何和世界接軌?如何培養國際視野?如何看TED Talk?  玩App Inventor? 第一次,我真正了解何謂『輸在起跑線』。 我心疼。 我真心希望,安能擴闊眼界,知道世界有林林總總的行業,除了酒店業、市場學、商科等,還有很多很多的選擇。她可以試、可以盡情發揮。

  • 759阿信屋的銷售智慧

    天時暑熱食甜品,又想冰涼又要健康,蒟蒻是好選擇。日本超市賣$26,價真棧才賣$18。 靚女OL Ling 提到759 阿信屋也有蒟蒻,美味兼抵食。 而太古坊附近的分店,更是每購物滿$50,即送咖啡一杯。Ling 很多時為了杯咖啡,才多放幾包零食入籃。 759 阿信屋是近兩三年冒起的零食雜貨店。 我曾經很疑惑為何是『759』? 原來是香港主板上市公司CEC國際的股票代號。主業本是設計和銷售電子元件,但金融海嘯後,工業和出口都極速走下坡,也許因而轉型。 香港的零食銷售點,除了兩大超市,還有其它競爭對手如零食物語、一生良品和地區小店。759 為何選擇這市場,我丈八摸不著頭腦。阿信屋兩年間就轉虧為盈,雖然利潤極低,僅1-2% (零售業中算是偏低),但店舖網絡不斷擴張。除了兩大龍頭超市,它已遠遠拋離其餘對手。 阿信屋的後勤營運,我半點不曉。我也不知電子元件和零食店舖的關聯,更不懂兩者的技術如何相互通用,或許在船運和貨櫃安排上有優勢,可以從日本和韓國等地直接低價入貨。然而,其零售和推廣手法,絕對有值得學習之處。 Office OL 吃過午飯,除了逛boutique,很多時會搜購零食。太古坊附近的分店,看中OL 市場,買$50送一杯即磨咖啡。一般咖啡零售價是10多20元,買$50零食送咖啡,真的很抵。然而,重點是店舖看中客戶的需要 - 飯氣攻心,OL 的確需要香滑的咖啡午後提神。一杯成本低廉的即磨咖啡,遠遠勝過便利店的印花換公仔。 除此之外,阿信屋更與專攻中高價女性的連鎖品牌Bread & Butter crossover,所有Bread & Butter 的會員,都免費獲得阿信屋會員卡,兼享專有優惠。 759阿信屋的目標市場清晰,更透過擁有共同目標客戶的連鎖品牌推廣,慳水慳力效率高。其零售和推廣的手法,值得學習。 我佩服工業兼電子起家的老闆 - 除了有勇氣轉型,他挑了競爭大、利潤低、兼毫無經驗的零售市場,然後快速擴張,轉虧為盈。確是有一手。

  • 八折的士司機的市場智慧

    近兩星期經常坐長途的士,每次都是打電話招八折的士。好處當然是慳錢,但司機總是不能專心開車,常常對著4、5部智能電話又按又講,加上車速快,確會提心吊膽。後來,我發現了八折的士司機的『優勢』。 那一日前往何文田開會,早已打印對方傳來的地圖,並附有文字指引。在油麻地乘正價的士,司機竟說不知道該處,且拒絕參看地圖。結果,由我看著地圖和文字引路。司機卻因越過禁區,需來回兜圈接近20分鐘才抵達。會議嘛, 當然是遲到了。 正價的士和八折的士的分別,並不單單在於折扣。八折的士司機隨時隨地都能用智能電話GPS搜尋目的地。 不知路向、越過禁區、來回兜圈20分鐘的事,不會發生在八折的士司機身上。 然而,兩者之間的分別,也不在於新科技應用及醒目與否。 為什麼司機願意給你折扣? 『我知道你的目的地,而這資訊對我很重要,所以我肯給予折扣。』 行車中和司機閒聊,他說事先知道目的地,代表他有權選擇客戶,亦幫到他規劃下一個order。結果是省卻時間,不必走堵車的路線,他可以多做幾單生意。若以同一時段計算,給予折扣反令收入增多20%-30%。 選擇權是有價值的。 那成為八折的士會員需要會費嗎? 原來,專做機場客的會費每月$3,000。 會費貴,但客戶優質,司機每月收入約3-4萬。至於一般的八折的士會,有些每個月收$20-$30 會費。 會費不貴,但司機不樂意付,因為根本不需要call 台服務,他們全部轉用免費手機app Zello。 Zello 是對講機app,可建立群組溝通,最多300人, 超過300人即要收費。Zello與Whatsapp, 微信,Line,TalkBox 等的分別,是用戶不需按鍵就能聽到訊息。『要按鍵才能聽,很麻煩啊!』司機繼續介紹: 『每個訊息都有記錄,又能重播,誰先誰後清清楚楚。有時過隧道訊號不良,不知order 已給截了。現在有記錄,不必再爭拗啦。』 我估Zello 的團隊大概想像不到,香港的士司機竟然以這手機app 作搵食工具吧。我只能想像在展覽會、宴會廳等場合使用,根本難以想像有誰需要300人同時兼且不斷聽到簡短的訊息。而一個小改變 - 不必按鍵聽訊息,會有如此大的分別。 幾程八折的士,我賺了折扣,也賺了市場的智慧。

  • 個人化全贏的世代

    IT Startup 的潮流,從矽谷捲至世界各地,成為VC 追逐的對象。 Startup 追求極速的成長率,其定義因公司而異。成長率可以指用戶人數、下載次數、服務頻率、營運收入等。綜觀過去成功的startup,大多以用戶量取勝,例如Facebook, LinkedIn, Instagram, Draw Something, AirBnB, 淘寶、點評等。 為甚麼追求個人用戶數量,而不是商戶數目或營運收入? 傳統的行業,真金白銀的交易最為實際,亦是公司健康度的指標。 互聯網和手機對世界最大的衝擊: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接觸每個人變得輕易而舉。 過往因為地域的限制,市場是零碎的,但互聯網和手機令全球的個人用戶聚集到同一個市場。市場規模是以往的數十倍、數百倍、甚至數萬倍。而「以個人為服務對象」的IT startup, 透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作銷售渠道 (姑勿論銷售免費或收費服務),上客程序簡單又迅速。至於以「公司為服務對象」的IT startup,公司客戶的煩瑣架構和商業決定程序,並未因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出現而消失,上客的barriers 較個人用戶市場多。Sign up 公司用戶的難度高且速度慢,但多數能換來即時的金錢回報。 兩相比較,個人用戶的數量增長率,應該遠遠超過商業用戶。 速度快兼barrier 低的tradeoff:個人用戶較不願意付款,而且「忠誠度」低,未必能長期使用服務。 若要提高忠誠度(more engaging) ,需要讓他們持續親身參與 (empower individuals to do something)。這是是釋放個人用戶潛力的IT startup如eBay, YouTube, Facebook、淘寶) 能快速成長的其中一個因素吧。 既然startup 追求growth rate,重點是增長率夠高夠爆。這個增長率可以是營運收入、用戶人數、服務次數、使用頻率…  而任何可能拖慢增長率的障礙,即使影響短期的營運收入,也許都應盡量避開。

  • 「加速死亡」是Startup Incubators 的目標之一?

    近年世界各地越來越多Startup Incubators.  香港除了政府資助的科學園和數碼港,大學也紛紛開班鼓勵創業,兼舉辦比賽。而私人機構也開辦startup co-work space 或 incubators, 例如Boot HK, Boham Strand, CoCoon, Good Lab, The HIVE, HK Accelerator, YES Network 等等。 以數量計算,中小企向來是大多數,大規模企業屬少數。創業的成功率從來都低,能生存超過5年的少於一半 (約43%)。 為甚麼要鼓勵人從事成功率低的高風險創業? (IT)Startup 和中小企的分別是甚麼? 見過Yahoo、eBay、Hotmail、Google、Facebook、Linkedin、Zynga、Instagram、AirBnB、Whatsapp、淘寶、點評等的IT startup,市場驚覺互聯網大大縮短了 startup 的成長週期,growth rate 和 scale 都能夠極速成長。由中小企變成大規模企業,只不過數年時間。這種增長率是傳統的中小企,尤其是受地域限制的中小企,望塵莫及的 。 Startup Incubators 一般是建立創業的環境,甚至整理一套方法,提升創業的成功率,目標是培育更多高速成長的startup。我難以相信世界有一套成功方程式,而眼見的成功例子也沒多少是由incubators 有系統地培育成功。然而,當中最重要的因素的人:創業人、天使投資者、創投基金、有經驗的創業家等。這些人在香港都是極小數。Startup Incubator 在香港擴張並培育成功,難~! 既然startup 追求高增長率,而「時間」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盡量「縮短時間」應是startup incubators 的目標之一。 與其提高成功率,startup incubators 若能令盡快startup validate ideas、加快SME 整個「生死存亡」的週期 (即越快失敗越好),令創業人的珍貴時間不會白白流失,就真能貢獻整個界別。

  • 基層的難處:巨無霸的價格升幅媲美樓價

    曾司長最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港元,社會服務開支大幅提升3成多(主要是特惠生果金)。Facebook 友人問:政府應該再分配財富,協助「有需要的基層」嗎?  這不應是慈善機構的工作嗎? 先不論本地慈善機構的規模和效益,我感興趣的是: 基層的收入在過去10多20年,有否緊貼經濟的發展趨勢?金融界、專業人士和一般工種的收入升幅如何? 翻查政府統計處的數據,1995年至2012年的薪酬升幅: 建築師:                          +34% ($45,070至$60,400)機構銀行經理:                 +53% ($38,950至$59,600) 貸款經理:                       +49% ($33,290至$49,600) 電子工程師:                  …

  • MPF 半自由行彰顯市場效率~!

    打開信封一看,匯豐將3個強積金的管理費大幅下調35% – 53%,這是給現有客戶的preferential rates. 發生甚麼事?  竟然可以大幅調低到這地步? 我即時上網查一查強積金半自由行的資訊。又看一看全行的基金管理費,由0.7% 至 2%+ 不等。有興趣可參閱消費者委員會2012年10月的報告。)   匯豐先前的收費接近最高比例,新調整收費介乎0.91% 至1.1%。 香港的強積金市場有幾大? 令匯豐會大幅調低收費留客和吸客?  截至2012年6-9月,所有強積金的資產值約4,203億港元。 很明顯:只要開放市場,讓客戶有選擇,服務商就可以調低收費。 我驚嘆自由市場的效率~!!!  

  • 搬上網即變生意

    這年代,將任何實體活動搬上網,都可以是一盤生意。 Storenvy 是美國的網上格仔舖。雖然因創辦團隊分手而被知名的startup incubator – Y Combinator 踢出培育計劃,之後卻籌得500萬美元。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是一本暢銷書,教商務人員如何訂制更好的Business Model,有一套物資供使用。現在,推出雲端的網站、iPad 和手機版,讓公司支付月費租用平台,跨國兼同步brainstorm business model。 我第一次看到這兩間公司,簡直是傻了眼。 Storenvy – 香港有格仔鋪是因為租金貴,是形勢所迫下的產物。 為甚麼網上沒有鋪租貴這回事,卻有「格仔鋪」的生存空間?  為甚麼Storenvy 認為能在Amazone、Ebay、Pinterest、淘寶等購物網站中衝出血路。 我估,「隨意閒逛」是生活習慣。這好比行花市、看格仔鋪、逛中小型的boutique 商場。客人未必有特定想買的東西,也不知道每間小店的主打。一邊閒逛、一邊有意外驚喜。Storenvy 和大站的排列方式完全不同,沒有一開始就分門別類。這就是驚喜所在吧。 賺不賺錢?  未知。但先看看其營運模式。 定位:招覽世界各地的個體小商戶 開店 完全免費 更提供自家工具讓商戶自建獨立網上商店、Facebook Page etc. 同時feature 各家店的商品在storenvy market place 收費模式 商戶若能帶到客人到其獨立頁面購物,即收100%。Storenvy 不會抽佣 客人若是在Storenvy 的marketplace 購物,Storenvy 則會與商戶有profit sharing  這是傳統兼行之有效的business model。Storenvy 不是做格仔鋪,而是自建平台做distributor.  這是很富挑戰性的方向,要做大不容易。 開始階段最重要是多店鋪,所以提供各種免費工具,鼓勵人人以最小的effort 成立自己的格仔箱。 整件事有點似Pinterest,但Storenvy 開宗明義做生意,兼且提供各式各樣的工具予店主。 我期待看到Storenvy 未來的發展。至於另一間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 被「天使」嚇倒

    那天, 我遇到一名私募基金投資者,他在創業講座發掘投資目標。原本,我慶幸香港越來越多早期VC,再談下去,我被嚇倒了。(在此先賣個關子) 投資始創實業(startup) 從不是受歡迎的熱門事,要知道初創企業失敗率高,一直只有小眾關心。 香港地向來以快取勝,很多’投資活動’被稱為炒樓, 炒股, 炒金, 炒窩輪, 炒IPO…  不是沒有長線投資者, 而是短期就能安穩賺快錢的途逕很多。私募基金的財鴻勢大,投資內地項目,湊大等上市,然後賺大錢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 投資始創實業何時變得受歡迎了? 閒談間,我嚇了一跳。原來基金的錢未到位,基金或他本人亦沒有任何投資始創實業的往績。雖說聯同歐洲的天使投資人網絡、日本政府等籌集資金投資有潛質的startup,但細談下去,他根本道不出任何相關的投資、看法、經驗等,對startup界別的了解極有限。到最後, 我才發現他只是抽佣的中間人!!! 我驚訝。投資始創實業何時成熟得需要專門的中間人找deal?  怎地資金追逐到始創實業了?  市場沒有更好的投資了嗎? 到底這種現象代表了甚麼?

  • 真假奶粉荒

    近日香港出現奶粉荒, 怪責水货客搶奶.心中一直有疑問:  為何香港一直出生率偏低, 奶粉都會供不應求?  內地人運水货有可能運走8-9成嗎?  奶粉是難以生產, 或生產週期偏長嗎?現今货運便利, 供不應求多入口, 會那麼困難嗎?直至新一期週刊報導, 我才懂.奶粉商囤積製造恐慌 (嬰兒不輕易轉奶粉牌子), 再乘勢加價.非常可惡的策略, 但湊效. 

  • 內地房價仍低?

    過去兩年, 內地的樓價與本地樓價是不是升幅一致呢?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 內地通脹19%, 但樓價只是升了6%.  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內地房價是否大落後?拋出問題試著估, 但難以證實…內地貸款置業, 尤其是第二第三套房, 成本較高, 需要繳付更多首期和稅項.另外, 內地的物業市場 / 人民幣都不對外開放, 令市場難以有效地自由調節.13% 的差距…之後或另文暢盡探討.

  • 本港地產股價落後嗎?

    樓價升幅合理嗎?   一文提到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香港的樓價升了36%,計及通賬、滙率和偏低利率等因素,樓價反映港人資產的真正價值,沒有偏貴。 同期,地產商的股價表現又如何? (升幅為約數) 長實(0001):+5.5%恆基(0012):+1.5%新鴻基(0016):-5%恆隆:(0101):-20%信和(0083):-2%信德(0242):+3% 地產商的股價波幅,明顯較樓價的升幅低,似是未完全反映其資產的應有價值。 再看看截至2013年2月1日的市賬率 (Price to Book ratio) 長實(0001):0.86恆基(0012):0.61新鴻基(0016):0.83恆隆:(0101):0.99信和(0083):0.87信德(0242):0.52 地產股的市賬率一般都有折讓,很少會大於1.0。在未細看每間地產商持有的土地儲備和物業價值前,單市賬率以粗略看,恆隆似乎偏貴,恆基和信德則折讓最大。 恆隆的固定資產佔總資產約75%,負債比率屬健康水平。而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長60+%和8%。 再看看恆基,其固定資產(估計包括土地儲備)佔總資產約36%,若加上持有的投資,共佔總資產值約66%。其負債水平健康。可是,截2012年6月30日的全年收益,營收和淨利潤下跌了約30%和25%。 看一看信德的賬目,估計土地儲備和持有物業有限,超過66%的資產屬流動資產。此外,當期的營業收入約37% 來自聯營公司(澳博),該筆收入並非穩定收入,相比前一期只佔總收入12%有明顯升幅。 信德的營收波幅大,兼且持有的土地和物業有限,即使市賬率折讓大,也不見得是「筍價」。 至於恆基現價是否值得買?  也許要先細看其未來的建築計劃、土地儲備量,以及其持有的投資物品性質了。或會再另文討論。

  • 樓價升幅合理嗎?

    究竟香港的樓價是否顛價?有幾多空間調整呢? 由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 中原領先指數由84+ 升至 112+, 升幅36%.  兩年時間升超過三成半, 到底合不合理?  那36% 來自甚麼? 通脹嗎?期內香港的通脹率是12%, 內地的通脹率更高達19%.  所以, 單是與通脹率看齊, 樓價已經要升12-19%.  36% 減去通脹的影響, 實質升幅約17% – 24%。 這17% – 24% 升幅又來自甚麼?    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6.8 升至6.2,升值了11%。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雖然是特別行政區,而且貨幣不同,但商貿頻繁,零售消費差不多全無限制。可是,港紙與美元掛勾,並未跟隨人民幣升值。經濟的勢頭,只好在資產價格反映了。 減去這11%,樓價的實質升幅,只剩下約6% -13%。 那,這6% – 13%應該被調整嗎? 先看一看內地和美國的房貸利率。內地約4.5% – 7%;美國則是3-4%。香港2010年有HIBOR 計劃,利率不足1%,買樓成本顯然較內地和美國低 3% – 6%。若將利率的成本在資產價格反映,那樓價可以調整的百分比只剩下 3% – 10%。 據統計,過去兩年的新樓落成量只有約9,500戶,相較90年代的20,000戶屬大幅偏低,令市場供不應求。這方面的價值,大概在樓價升幅中的 3% -10%的反映了。 由於建築需時,短期內都會是供不應求,估計樓價能調整的幅度,不會超過5%。 香港寸金呎土,樓價的確高,但以大環境看,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的36% 升幅是合理水平。現價不是便宜,也不是偏貴。樓價其實反映了港人資產應有的價值。 既然現樓不是最抵買時機,未來會深入分析本港和內地的地產股,發掘有否有潛質的股票可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