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車的迷思

早陣子在地鐵口聽到20年如一日的音樂 - 雪糕車的招牌樂聲。抬頭不遠處就看到了。產品如舊:軟雪糕、蓮花杯、甜筒等,價錢依然大眾化($8)。

我沒有買雪糕,只是拍照,尋回童年回憶,然後帶著多個問號回家。

  • 為什麼音樂只得一曲? 
  • 為什麼不轉曲目?
  • 只得一支歌的宣傳效果更好嗎?(一聽就知是雪糕車)
  • 為什麼只有幾款雪糕?
  • 為什麼只賣雪糕,不賣湯、魚蛋等?
  • 只有夏天有生意嗎?

事後上網搜尋,發現雪糕車來自美國費城,香港的Ted 兩兄弟拿了特許經營權。1978年後,香港不再發流動小販牌,所以全港只有14架車,未能成長。

我想像:香港的租金貴,有架流動車,除了雪糕,應有很多其他產品可以賣,亦可以讓人寄。可是,雪糕車的產品10年如一日,似乎不思進取。是否特許經營權的合約限制產品類別呢?

雪糕車是很多香港人的童年回憶,就似陪著我們成長的動畫。10多20年後,當年的小孩都已長大成人,開始工作兼有較高的消費能力。日本的動畫公司相繼推出復刻版的精細模型和高檔產品,Hello Kitty 但最廣為人知的則生產大型廚具…

若果既有客戶的消費力已有所提升,為什麼不針對quality 推出更佳產品,而要讓客戶流失?

雪糕車為什麼不推出『貴價』產品,例如低糖低脂高鈣,又或特別的櫻花、綠茶口味等?  我明白雪糕車(流動小販)的市場應該是最大眾化。但連McDonald 都有McCafe,天空之城也有白金鏈,為什麼雪糕車不嘗試和客戶一同成長,改善產品呢?

我真的不明白。希望有機會了解其特許經營權的合約內容。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