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日為聖誕假期,股市休假。這兩個月假期多(聖誕、新年和農曆新年), 一般交投淡靜。這次不談股市,而是另類投資 - 時間的投資。
上週與手遊公司老闆飯敍,正值壯年四十有二,明年初卻會退下火線,放手不再當管理層,由合作十多年的夥伴當CEO。其實友人早有計劃交棒,自身希望專注慈善幫助長者,或做對社會有益的事。另外,亦會專注發展新產品,暫時未有持續商業模式,或以不牟利形式運作。這些想法和行徑,都令人敬佩。整個對話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友人自認技術不足(已落後),而自身的管理經驗和技能,不見得對公司發展極具價值。既然個人貢獻有限,便有愧袋袋平安的每月薪酬(相比很多同事,自覺薪酬太高),所以選擇退下來。同時,去年亦已嘗試在公司實行「不論資排輩,與能力掛鈎」的制度。
友人當年畢業不久,曾做過多份工作,習慣實幹才有存在感。不用寫code 開發產品,單純處理管理工作,感覺太「虛」。科技日新月異,性質和運動員相似,需要不停操練,不斷學習新事物。近年初創企業很熱門,據聞不少具有多年銀行和保險公司經驗的IT 人都考慮轉行應徵startup,他們都具備項目管理經驗,但跟不上最新技術,行事思維亦非startup 作風,很難融入初創企業文化。
筆者認為上述趨勢背後的真正理念:「經驗」在這世代的價值越來越低。
以往高等教育未普及化,從工業社會轉型為知識型經濟時,具備經驗的管理層和專業人士極具價值。靈活管理人事並不容易,這種能力可以為整間公司節省成本和提升效率。而專業人士當年屬少數,越做得多不同案件,越知道漏洞,所以經驗的附加值很高 。可是教育普及化和互聯網的出現,令知識便宜了,每個人輕易就獲得資訊。在科技為王的世代,經驗不再像從前般重要,有時甚至可能是負累。開發產品走捷徑需要創新方法,又或使用最新的工具或程式語言,才可以配合最新的科技產品(例如新版iPhone)。至於管理技巧,並非不再重要,而是很多事情可以 (1)外判 (2)自動化 (3)用其它技術工具處理,即是相對過往有更多工具幫助管理層。所以,不論是管理層或專業人士,累積的經驗都不再像過往般值錢。
科技公司能否成功,「經驗」並不是關鍵因素(critical factor)。這大概解釋了友人視「論資排輩按經驗定薪酬」為不合理的想法。筆者認為這轉變很可能是未來趨勢。
老一輩的優勢,不再是經驗或知識,而是已經擁有和累積多年的資源(例如存款和資產)。當然,有法例保護的行業,轉型比較慢。又,並非所有的「論資排輩」都不值錢,否則Google 和 Facebook 的資深員工都幹不下去了。有價值的經驗和技能,應該很獨特,不容易獲得,甚至有「越累積越有智慧」的特質,例如人工智能(AI) 、Deep Mind 或其它技術含量高的未來產業研究和開發技術。
這轉變就似將”winner takes all“ 和 “network effect” 個人化。Google 的搜尋器,越多人用越多click 越能提升精準度,並且帶來廣告收入;Facebook 社交平台隨時間累積用戶,越多人用便令用戶更engaging,因而越有價值;至於近年經常聽到的大數據分析,是研究的數據越多,預測力越強,因此花時間累積的數據和分析經驗,亦會越來越值錢。
科技進步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不論是人與人的溝通、國際貿易差價、專業知識的獲取渠道等,都被大大拉近了。過往因為資訊不對稱而出現的交易成本,以及其衍生的賺錢機會,都因為科技而大幅下降甚至消失。最先受衝擊的是傳統行業,現在影響逐漸推至個人層面。科技將所有事物的單位越縮越小,方便外判和處理。這使具備全面經驗的價值大幅下跌…
這年代花時間學習和累積經驗,需要精挑細選。就像現金會貶值,過往能夠換取生計的技能和經驗,同樣會隨時間貶值,甚至被淘汰。
新一年似乎要思考應該花時間累積甚麼。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