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人工智能和基金管理

上週才說Elon Musk 認為人腦將比不上人工智能,創立了Neuralink 研究如何「人機合一」,提升人腦的效能。近日就看到不少關於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新聞。羅兵咸發表的研究報告,估計2030年美國有38%的工作,因為全自動化而面臨被消失的風險。黑石更宣佈將裁減超過40個主動型基金管理職位,並以人工智能程式取代。

程式交易這範疇向來非常神秘,現在連大眾媒體也報道甚至接觸得到,說明基金管理人工智能化何止已成趨勢,甚至已開始普及化!筆者認為這是大新聞,象徵進入新時代。友人具有超過12年量化交易經驗,卻指這並非新事物。


根據彭博報道,美國著名對沖基金經理Paul Tudor Jones (福布斯估計其財富超過470億美元) ,去年中裁減一成半員工,並開始以程式交易工具模擬公司最佳基金經理的管理。另一傳奇基金經理Steven Cohen,則嘗試用程式找出自己過往利潤最大的交易套路,希望電腦能複製策略。而全球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Bridgewater 的創辦人Ray Dalio 則早已投資人工智能交易的技術,並且嘗試將自身的基金管理程序自動化。

科技對未來的影響既廣且深,投資人既然是「買將來」,不論有否相關背景,都需要了解最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早前和《全民大數據》的車品覺兄聊及以色列之旅,他特別欣賞當地人了解自身優勢 - 軍事科技民用化,而且創新方向專注又獨特,幾大題目包括精準農業、安全領域和科技醫療(主打的兩大方向是遠程醫療和復康治療)。這些領域面對的都是全球市場。

過往以色列的科創企業主要招來美國投資者,壯大後在美國上市或被科網巨企收購。品覺兄此次到訪特拉維夫,卻發現當地的科創公司和政府推廣部門都著力引入中國和印度的風投基金。他認為單看這個轉變(由過往主力吸引美國風投,至現在招攬中國和印度風投),就已展示了以色列創業家的眼界,和對國際趨勢的認知。畢竟西方國家大多已發展成熟,未來具高增長潛力市場是中國和印度,而引入兩國投資人將有利科創企業更早更快進入兩地市場。

色列科創人懂得結合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兼且掌握國際趨勢脈搏,品覺兄認為這些都是香港科創界需要向他們學習的。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osted

in

by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